《動物四篇》

《動物四篇》

亞里士多德生物學著作《動物四篇》。《構造》篇 (併合《運動》與《行進》兩短篇)和《生殖》篇,是依據他和呂克昂學院師生們關於動物的野外觀察,標本收集,室內解剖,文獻編纂等工作而總結起來的比較解剖學和動物胚胎學理論。這些和《動物志》,在中古時合稱“動物三書”。這“三書”的阿拉伯文與拉丁文占譯本啟發了十五世紀以來的生物學和動物學研究。書中章句的校勘,以及議論或記錄的得失,經近數百年各國校訂者、編譯者、生物學者們的考求,蓋已巨細無遺。漢文譯者措意於前人的這些功夫,完成了這一譯文,並刪除了經院煩瑣哲學的一些詮疏,歸重於近代科學的實證,作了有益於讀者的注釋。

基本信息

簡介

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

動物四篇》是亞里士多德生物學著作,《構造》篇(併合《運動》與《行進》兩短篇)和《生殖》篇,是依據他和呂克昂學院師生們關於動物的野外觀察,標本收集,室內解剖,文獻編纂等工作而總結起來的比較解剖學動物胚胎學理論。這些和《動物志》,在中古時合稱“動物三書”。這“三書”的阿拉伯文拉丁文占譯本啟發了十五世紀以來的生物學和動物學研究。書中章句的校勘,以及議論或記錄的得失,經近數百年各國校訂者、編譯者、生物學者們的考求,蓋已巨細無遺。漢文譯者措意於前人的這些功夫,完成了這一譯文,並刪除了經院煩瑣哲學的一些詮疏,歸重於近代科學的實證,作了有益於讀者的注釋。這書於從事學術史研究的人們固然是必讀的文獻,於現代動物胚胎學和比較解剖學仍還有實際的意義。書中所習用的分析與綜合方法,以及所表現的學術研究的基本態度,對於現代學者也具有予以複習的價值。

作者簡介

亞里士多德(Aristoteles,前384一前322),古希臘哲學家、邏輯學家、自然科學。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他生前公開發表供一般人閱讀的,用的是對話體。這類著作大部分都已散失,只有一些片斷流傳到現在。這類作品文體典雅,想像豐富,其中重要的有《論靈魂》、《論正義》和《論哲學》等。第二類作品樸素無華,推論嚴謹,大概是亞里士多德的講授提綱、研究札記或學生的聽講筆記,保存下來了一部分。現存亞里士多德著作主要有:《範疇》、《解釋》、《前分析》、《後分析》、《論辯》、《智者的駁辯》,總稱《工具論》,主要涉及邏輯問題;《形上學》,主要涉及抽象的一般理論問題;《物理學》、《論天》、《論生滅》、《論靈魂》,主要涉及自然哲學問題;《尼各馬可倫理學》、《大倫理學》、《歐德謨倫理學》,主要涉及倫理問題。此外還有《政治學》、《詩學》、《修辭學》及其他有關生物、經濟等方面的著作。亞里士多德生於馬其頓的卡爾西迪西地區的斯塔吉亞城。其父尼各馬可是馬其頓國王阿敏塔斯二世(AmyntasⅡ,前393一前370或369年在位)的御醫和朋友,因此青少年時期在馬其頓宮廷度過。前367一前347年問在柏拉圖學園從事學習、教學、研究;柏拉圖去世後,前347一前335年到小亞細亞遊歷、研究並創立自己獨立的學派;其間於前343一前342年,應邀擔任馬其頓王子亞歷山大(即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theGreat,前336一前323年在位)的教師。前335年回雅典,在呂克昂創建學園,形成亞里士多德學派或逍遙學派。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去世後避居優卑亞的卡爾西斯,直至逝世。

生物學

生物學,又稱生命科學或是生物科學,是研究生命物質結構、功能、發展規律及與環境之間相互關係的科學。生物學這名詞最早由法國博物學家拉馬克於1802年提出。近年來在分子生物學進展躍進下,以核酸為物種間的共同語言,探討範圍除生物體本身,更包括生物體和環境,心理學等等領域,成為一門整合性的科學。

動物的生殖方式

動物的生殖方式有卵生胎生卵胎生。卵生是指動物受精卵在母體外獨立進行發育的生殖方式。卵生動物的胚胎在發育過程中,全靠卵自身所含的卵黃為營養,這類動物的卵一般較大,含卵黃較多。卵生在動物界很普遍,昆蟲、鳥、絕大多數爬行動物和魚都是卵生的,低等的哺乳動物如鴨嘴獸也是卵生的。胎生是指動物受精卵在母體子宮內進行發育的生殖方式。胎生動物的胚胎通過胎盤由母體獲得營養,直至出生時為止。絕大多數哺乳動物都是胎生的。動物的受精卵雖在母體內發育,但其營養仍依靠卵自身所含的卵黃供給,與母體沒有或只有很少的營養聯繫,這種生殖方式叫做卵胎生。鯊魚和某些毒蛇(如腹蛇)都是卵胎生的。

生物有兩種繁殖方式

經過雌雄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產生的後代,叫有性繁殖;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是無性繁殖。“克隆”就是無性繁殖,或者通過無性繁殖產生一群一模一樣的生物。

動物的生殖

雌雄異體

大多數的高等動物是雌雄異體,雌性個體產生卵,雄性個體產生精子。卵細胞的體積較精子大,例如雞蛋的卵黃部分,就是卵細胞的本體。精子通常都很微小,且多具鞭毛狀的尾部以利運動而游向卵。一個卵只能與一個精子結合,卵和精子的結合稱為受精。由於精子需要液體作為媒介才能游向卵,所以陸生動物只能以體內受精的方式達成,亦即雄性藉由交配將精子送入雌性體內,以進行受精作用。至於水生及兩生動物,則大多以體外受精的方式達到受精的目的,即雌、雄個體分別於同時、同地產出卵與精子,卵與精子在體外進行結合;又由於外界變化大,受精成功的機率低,所以體外受精的動物,一次產出數量極大的卵與精子,以增加受孕機率。

有三種型式

動物受精卵的發育有三種型式:卵生、卵胎生和胎生等。鳥類鱷魚及有些蛇類等為卵生動物。鳥類將卵產出後,即藉由孵卵的行為使受精卵在適當的溫度下,發育成胚胎,之後孵出雛鳥。蛇常利用陽光使體溫上升,然後再將身體盤繞在卵上,使卵在適當的溫度下孵化。卵胎生動物如孔雀魚、大肚魚和某些蛇類等,其受精卵則停留在母體內,借卵本身的卵黃供給營養並發育成幼體,一待成熟,母體即將幼體連同卵膜產出體外。而胎生動物如人、牛、羊及駱駝(圖3-7-5)的受精卵一般都很微小,卵黃含量少。卵在母體的輸卵管上端完成受精作用,發育成早期胚胎後即下降到子宮,埋入母體的子宮壁內,借臍帶與胎盤由母體獲得養分,直待胎兒成熟,即自母體產出,形成一個獨立的新生命(圖3-7-6)。胎生動物的胎兒因受到母體適當的保護,所以存活率比卵生者高。

生殖行為

生殖行為是指動物行有性生殖時,動物間由求偶開始到完成受精作用,並產下後代的各種表現。生殖行為可以確保物種的延續。在生殖季節里,動物會群聚追逐求偶,以達交配目的。動物常借專一性的求偶活動來吸引同種異性,例如不同的雄蛙有著不同的叫聲,其只能吸引同種雌蛙的反應;飛蛾和哺乳動物在生殖季節會散發特定的體味,誘引同種異性的追逐和交配;雄性鬥魚體色變鮮艷,或雄孔雀開屏,都是具有專一性的求偶展示。台灣獼猴群中,只有常攀高處並高舉尾巴的猴王,有比較多的機會和猴群中的數隻母猴交配,其他公猴則不具有這種生殖行為的優勢,因此攀高和舉尾是猴王的標幟。

有護卵行為

有些動物有護卵行為,有些有育幼行為。動物產卵數和卵在發育中受到保護的程度有關。例如魚類大多不會保護卵,所以產卵量雖大,但發育為成魚者卻很少。鳥類因會築巢產卵,並且有孵卵和育幼行為,通常僅產少數卵。哺乳類的胎兒和幼兒都受到最完善的保護與照顧,所以產卵數最少。

動物的恆定性

生物體不但能接受環境刺激,產生適當的反應,並且能自動調節生理作用,使體內環境保持恆定狀態,以利生存。生物體的生理機能,都維持在某一特定的範圍內。在正常情況下,生物體內水分、動物的心搏和呼吸次數、血糖濃度、鈣、鐵的濃度以及某些動物(鳥類和哺乳類)的體溫等,都維持在某一特定的範圍內。這種現象稱為恆定性。

血糖的恆定

血液所含的葡萄糖,叫做血糖。血糖可供細胞作為養分,是細胞能量的主要來源。動物體的血糖濃度,需維持在某一特定範圍內,以人為例:飯前、飯後的血糖量,都要維持於一定的範圍。血糖量過高或過低,對人體都不利。血糖的主要來源有二;其一是攝食的醣類食物經消化成葡萄糖後,被吸收進入血液;另一來源是肝臟及肌肉中儲藏的肝糖,在需要時,轉變為葡萄糖釋放到血液中。此外,直接注射葡萄糖溶液或喝下含葡萄糖的飲料,也都會增加血糖的濃度。細胞進行代謝作用會消耗葡萄糖,造成細胞內糖分濃度降低,此時,細胞附近微血管中的葡萄糖便進入細胞內加以補充,而使得微血管內的血糖濃度降低。低血糖的血液,流經腦幹,動物便會感到飢餓,進而引起食慾並攝食以補充血糖量。血糖濃度不足,也會刺激升糖素及腎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於是促使肝臟細胞內儲藏的肝糖分解為葡萄糖,釋放到血液中,以補充血糖量。我們在用餐後,血糖濃度升高,此時胰島素的分泌量便增加,胰島素能增快肝糖的形成,並促使細胞利用葡萄糖,這二種作用皆可使血糖濃度降低。

水分的調節

生活於陸地的生物,體表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構造。例如:植物莖上的樹皮、葉的角質;動物的皮膚、鱗片等。蛙的皮膚不能防止水分散失,所以只能生活在潮濕的地方。人體由飲食中獲得水分,經流汗、排尿、排便、呼氣而排出水分。其中,攝入水的分與排尿作用,是調節體內水分的主要機制。當血液中的水分少時,血液濃度提高,便刺激腦幹,使人感到口渴。喝水後,水分被吸收進入血液中,於是降低血液濃度,不再感到口渴。若血液中水分較多,則血液流經腎臟時,形成較多的尿液排出體外。

體溫的調節

魚、蛙、蛇和龜等動物的體溫會隨環境溫度而改變,這類動物稱為變溫動物。鳥類和哺乳類的腦部有體溫調節中樞,且保溫的構造較好,因此,可以維持體溫在某一範圍內,這類動物稱為恆(定)溫動物。不過,恆溫動物對體溫的調節,有一定的限度。當天氣寒冷時,恆溫動物皮膚中的血管會收縮,使流至皮膚的血液量減少,可以減少體熱的散失;同時,寒冷時的食慾較佳,可攝取能量;太冷時,也會使某些動物的肌肉顫抖,而增加體熱。當天氣炎熱或運動後,皮膚的血管便擴張,使較大量血液流入皮膚表層,可以促進體熱的發散;同時,炎熱會造成食慾減退,活動遲緩,也可減少體熱的產生。此外,皮膚內有汗腺,汗液蒸發,也可以散失部份體熱。

氣體交換、

呼吸作用是指生物的細胞利用氧,將養分氧化分解,產生能量及水並放出二氧化碳的過程。細胞若要能進行呼吸作用則必須要進行氣體的交換,即細胞一方面吸進氧氣進行氧化作用,釋出能量供細胞活動;另一方面必須將產生的二氧化碳由細胞內移出,以免毒害細胞。氣體進出細胞是遵循濃度差所引起的擴散作用來達成。

1.動物的呼吸

(1)動物有特殊的呼吸器官來交換氣體。
(2)不同種類的動物會有不同的呼吸器官
例如:魚類利用呼吸,蚯蚓利用濕潤的皮膚呼吸,昆蟲利用氣孔呼吸(圖3-6-1),蛙、龜、鳥和哺乳類利用肺呼吸
(3)進入呼吸器官的氧氣,可以經由循環系統,被運送到身體的各部位。
(4)運送到身體各部位的氧氣,可以藉由擴散作用進入細胞。
(5)細胞利用氧氣進行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
(6)二氧化碳經由擴散作用離開細胞,進入循環系統。
(7)二氧化碳被循環系統帶回呼吸器官後,被排出體外。

2.人體的呼吸運動

(1)人體的呼吸器官肺臟。
(2)肺臟位於密閉的胸腔。
(3)胸腔是由肋骨與橫隔圍成密閉空間。
(4)吸入氣體時,肋骨上舉,橫膈收縮而下降,此時胸腔擴大,氣體自然進入。
(5)呼出氣體時,肋骨下降,橫膈舒張而上升,此時胸腔縮小,氣體排出體外。
(6)胸腔在擴大與縮小時,完成吸氣和呼氣的這個過程,稱為呼吸運動(圖3-6-2)。
(7)腦幹是身體控制呼吸運動的中樞。
(8)劇烈運動時,血液中二氧化碳增加,會刺激腦幹,使呼吸運動加快。成人的呼吸運動每分鐘約15到18次,劇烈運動時,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會增加,於是,刺激腦幹,促使呼吸運動加快,藉以排除過多的二氧化碳。

排泄作用

排泄作用是指生物體將代謝作用產生的廢物排除體外的作用。例如動物體內的蛋白質,經氧化分解後會產生氨,氨對細胞有毒,必須迅速排除。單細胞動物可以將氨直接排到生活環境的水中;昆蟲可將氨轉變成毒性甚小的尿酸,然後混在糞便中排出體外;人類的肝臟可將氨轉變為毒性較小的尿素,由血液將之帶到腎臟,再由腎臟形成尿液後排出體外。腎臟是身體維持內部恆定的重要器官,血液中的尿素、多餘的鹽類和水分,在腎臟形成尿液,再經輸尿管注入膀胱。膀胱是儲存尿液的器官,當膀胱內的尿液達到一定量時,便引起尿意而經尿道排出體外(圖3-6-3)。人體中除腎臟外,肺及皮膚也都具有排泄的功能。肺可排出二氧化碳和水,皮膚可排汗;它們除了兼負排泄廢物的功能外,亦同時具有調節體溫的功效。

世界經典哲學類書籍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社會科學。

《性心理學》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理想國》
《西方哲學史》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權力意志》
《新工具》
《純粹理性批判》
《文明論概略》
《勸學篇》
《倫理學》
《耶穌傳》
《時間簡史》
《邏輯哲學論》
《精神現象學》
《物性論》
《感覺的分析》
《精神分析引論》
《基督何許人也——基督抹煞論》
《科學的社會功能》
《人有人的用處》
《科學史》
《人類理智新論》
《邏輯學》
《哲學研究》
《新系統及其說明》
《道德情操論》
《實踐理性批判》
《美學》
《判斷力批判》
《基督教的本質》
《薄伽梵歌》
《倫理學中的形式主義與質料的價值倫理學》
《物種起源》
《物理學》
《範疇篇》
《人類理解研究》
《培根論說文集》
《知性改進論》
《全部知識學的基礎》
《小邏輯》
《自然哲學》

《人類的由來》
《人性論》
《人是機器》
《法哲學原理》
《狄德羅哲學選集》
《野性的思維》
《哲學史教程》
《科學與近代世界》
《人類的知識》
《精神分析引論新編》
《自然宗教對話錄》
《基督教並不神秘》
《科學中華而不實的作風》
《一年有半,續一年有半》
《時間與自由意志》
《哲學辭典》
《歷史理性批判文集》
《蘇魯支語錄》
《文化科學和自然科學》
《十六、十七世紀科學、技術和哲學史》
《科學哲學的興起》
《靈魂論及其他》
《斯賓諾莎書信集》
《實驗心理學史》
《最後的沉思》
《純粹現象學通論》
《近代心理學歷史導引》
《佛教邏輯》
《神聖人生論》
《邏輯與知識》
《論原因、本原與太一》
《形上學導論》
《詩學》
《健全的思想》
《自然的體系》
《袖珍神學》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敘述、分析和批判》
《尼耳斯·玻爾哲學文選》
《歷史與階級意識》
《多元的宇宙》
《談談方法》
《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
《路標》
《心的概念》
《計算機與人腦》
《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
《卡布斯教誨錄》
《薄伽梵歌論》
《尼各馬可倫理學》
《論老年論友誼論責任》
《實用主義》
《我的哲學的發展》
《拓撲心理學原理》
《在通向語言的途中》
《科學社會學》
《埃克哈特大師文集》
《邏輯大全》
《簡論上帝、人及其心靈健康》
《宗教的本質》
《論靈魂》
《科學的價值》
《內時間意識現象學》
《藝術即經驗》
《宗教與科學》
《感覺與可感物》
《行為的結構》
《真理與方法》
《阿維斯塔》
《善的研究》
《人類知識原理》
《倫理學體系》
《科學與方法》
《第一哲學(上下卷)》
《物理學理論的目的與結構》
《思維方式》
《發生認識論原理》
《愛因斯坦文集》
《數學、科學和認識論》
《先驗唯心論體系》
《哲學的改造》
《十八世紀科學、技術和哲學史》
《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
《哲學和自然之鏡》
《動物志》
《論學者的使命人的使命》
《天象論》
《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
《數理哲學導論
《耶穌傳(第一、二卷)》
《美學史》
《原始思維》
《面向思的事情》
《普通認識論》
《萊布尼茨與克拉克論戰書信集》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批評性解釋》
《物理學和哲學》
《尼采(上下卷)》
《思想錄》
《道德原則研究》
《自我的超越性》
《實驗醫學研究導論》
《巴曼尼得斯篇》
《人類理解論》
《笛卡爾哲學原理》
《人生的親證》
《認識與謬誤》
《哲學史講演錄》
《聖教論》
《哲學作為嚴格的科學》
《人類知識起源論》
《回憶蘇格拉底》
《心的分析》
《任何一種能夠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上學導論》
《科學與假設》
《宗教經驗之種種》
《聲音與現象》
《蘇格拉底的申辯》
《論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
《論有學識的無知》
《保衛馬克思》
《藝術的起源》
《泛神論要義》
《算術基礎》
《給塞倫娜的信》
《結構主義》
《事實、虛構和預測》
《游敘弗倫》
《軀體的智慧》
《動物四篇》
《邏輯學講義》
《宇宙論》
《第一哲學沉思集——反駁和答辯》
《邏輯與演繹科學方法論導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