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歐

東歐

東歐,多半是指奧地利、義大利以東的歐洲,但缺乏明確的定義和邊界,一般有地理和政治兩種劃分方法:政治上的東歐是指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或遭蘇聯併吞,或成為蘇聯的附庸國,政治上實行共產黨的領導,經濟上多採用蘇聯式的計畫經濟體制的國家,這點與西歐相反。大多東歐國家以斯拉夫民族為主體,居民多信奉東正教,但共產黨時代,官方推行無神論。按照自然地理劃分,東歐指俄羅斯的歐洲部分,以及前蘇聯解體獨立的國家中的歐洲國家(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亞美尼亞、摩爾多瓦)。按照人文地理劃分,東歐指二戰結束後的冷戰期間的社會主義陣營各國,現今都轉變成為資本主義國家。

基本信息

東歐概述

.東歐各國

東歐,習慣上是指東起烏拉山高加索山,西至隨意決定的界限的,歐洲東部。至少包括曾是蘇聯附屬的白俄羅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摩爾多瓦俄羅斯烏克蘭。這也是地理學上的分類: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國劃入中歐,如地理學名詞:“中歐平原”;僅僅把蘇聯的歐洲部分稱做東歐,如“東歐平原”、“東歐丘陵”。

政治地理中的“東歐”指的是前民主德國、波蘭、前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前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等歐洲中部和南部的國家.。

冷戰時期,特別是在中國的長期國際政治外交實踐中,東歐特指民主德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以及分裂後的捷克與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南斯拉夫(以及分裂後的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赫黑塞馬其頓)、阿爾巴尼亞,是為東歐八國。冷戰後,東德與西德統一後的德國一般列為中歐國家。如:蘇聯東歐國家、《蘇聯東歐研究》、外交部蘇聯東歐司。大多東歐國家以斯拉夫民族為主體,居民多信奉東正教,但共產黨時代,官方推行無神論。

東歐國家

白俄羅斯共和國

愛沙尼亞共和國

拉脫維亞共和國

立陶宛共和國

哈薩克斯坦共和國

烏克蘭共和國

保加利亞共和國

捷克共和國

匈牙利共和國

波蘭共和國

摩爾多瓦共和國

羅馬尼亞共和國

俄羅斯聯邦

斯洛伐克共和國

當前,人們主要是從地理學意義上去把握東歐的範圍,即東歐國家包括白俄羅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摩爾多瓦、俄羅斯、烏克蘭。即位於東歐平原區的國家範圍和地區。

補充東歐

歐洲東部地區。在自然地理上指東歐平原,是世界著名大平原之一。東界烏拉爾山,西濱波羅的海,北臨白海、巴倫支海,南毗黑海、亞速海和高加索山,平均海拔僅170米。參見“東歐平原”。政治地理上的東歐,指原蘇聯、波蘭、原民主德國、原捷克和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等國。

東歐氣候

.東歐

受海陸位置影響,過渡性質是本區氣候最主要的特徵。北部各國介於西歐和國協之間,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間的過渡性氣候,冬天酷寒,地面積雪自西部的數周,向東逐漸增加到俄羅斯邊境的兩個半月,雖冷於西歐,卻較俄境溫暖;夏季較西歐熱,卻又較俄羅斯涼爽許多。南部的前南斯拉夫各國、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位居巴爾幹半島北部,屬於地中海型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之間的過度性氣候。

東歐距離溫暖的北大西洋已遠,全區最冷月均溫皆在零度以下;夏季則因地處內陸,缺乏水氣調劑而顯炎熱,最暖月溫度自北向南見增,北部平原四國不足20℃,南部各國則多超過20℃。

歐俄大部分位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內,冬季漫長而嚴寒,夏季短促而溫暖,春秋季甚短,年溫差甚大,而且愈東愈明顯。夏季是主要雨季,水氣主要由西風自北大西洋帶入,年雨量約為500公釐,且由西向東遞減。

本區冬溫甚低,故河流冰封,雪橇通行,冬季[3]長達六個月至八個月。由於氣溫甚低,空氣中水汽含量稀少,故溼度甚低,空氣十分乾冷。夏季由於地處內陸,氣溫較西歐暖,受緯度影響顯著。沿海地區受海洋影響,夏季氣溫低於內陸,但差異不大,冬季亦沿海較暖。

冬季降雪區域廣泛,每年十一月至翌年三月,時常落雪,北部泰卡(Taiga)針葉林區,冬雪最多,經常積雪二、三呎,春季雪融緩慢,融雪水滲入土中,可供植物吸收,對寒帶森林的發育裨益甚大。

南部和高加索地區因山脈阻擋俄羅斯酷寒氣流南下,氣候較暖,有助於旅遊業的發展。高加索地區由於緯度較低,氣候上已帶有濃厚副熱帶色彩

東歐地形

平原地貌

.東歐

位於歐洲東部,北起白海巴倫支海,南抵黑海亞速海裏海高加索山,西界為斯堪的納維亞山脈、中歐山地、喀爾巴阡山脈,東接烏拉爾山脈。又稱 “俄羅斯平原”。面積約為 400萬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70米。有海拔300-400米的瓦爾代丘陵、中俄羅斯丘陵、伏爾加河沿岸丘陵等,並有低于洋面的裏海低地。自北向南有苔原、森林、森林草原和草原帶。裏海北岸為半荒漠和荒漠。主要河流有伏爾加河、頓河、第聶伯河。礦藏豐富,有世界著名的頓巴斯煤田、庫爾斯克和克里沃羅格鐵礦區、尼科波爾錳礦區、第二巴庫油田。人口稠密,工農業和水陸交通發達。俄羅斯東歐部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等國都在這片波狀平原上。平原南部地形較平坦。以流水侵蝕作用為主,沖溝平谷地貌比較發育。東歐平原的平均海拔雖然只有170米,但平原上既有許多海拔300米以上的丘陵(如中俄羅斯丘陵、伏爾加丘陵等),也有低于洋面的裏海低地。由於地形波浪起伏,面積廣大,各地的氣候並不相同,動植物分布的差異也很大。從北向南,依次是嚴寒的苔原帶、比較寒冷的森林帶、氣候適中的森林草原帶、最南邊的草原帶。其中森林帶占了平原總面積的一半以上。平原上有伏爾加河頓河第聶伯河等著名的大河。東歐平原上不僅有著豐富的石油等礦藏資源,而且人口稠密,工農業和水陸交通發達,以莫斯科為中心,分布著很多重要工礦區,是俄羅斯的心臟部分。

地質構造上曾先後受4次冰期的影響,冰磧地貌十分發育。平原北部有幾條東北西南走向的終磧壟,瓦爾代高地即由終磧壟演化而成。冰磧丘陵之間,廣布窪地、沼澤地。此外蛇形丘、鼓丘、冰磧埠等冰磧地貌也很普遍。平原南部地形較平坦。以流水侵蝕作用為主,沖溝平谷地貌比較發育。平原北部有幾條東北西南走向的終磧壟,瓦爾代高地即由終磧壟演化而成。冰磧丘陵之間,廣布窪地、沼澤地。此外蛇形丘、鼓丘、冰磧埠等冰磧地貌也很普遍。丘陵性高地與低地交錯分布,平均海拔約170米。平原北部廣布冰川地形,有瓦爾代丘陵等典型的冰磧丘陵和冰水平原;南部流水地貌發育,黑海沿岸有乾旱地貌。

東歐

本區的地形大致可以喀爾巴阡山為分界,分成南北兩部分。

北部的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小國平原廣闊,為歐洲大平原的東段,地勢由南向北傾斜。第四季的大陸冰河在平原南部留下肥沃的冰河外洗黃土,也在平原的中北部地區堆積了成群的冰磧丘,使平原成波狀起伏。冰磧丘間的東西向窪地,自古以來即為東西向交通的必經之地。

東歐南部地形較為複雜,山地平原交錯,只有在匈牙利東部和羅馬尼亞南部,才可見到面積較大的平原,上覆肥沃的沖積土,為農業的重要地帶。高大的山地散布,對交通構成嚴重的阻礙,所幸山地間有多處通谷和隘口,可作為出入的門戶。本區是喀斯特地形的分布區。

獨立國協

東歐以東、哈薩克斯坦的烏拉爾山及烏拉爾河以西的歐俄部份和歐哈部分,是一片遼闊且起伏平緩的古老陸塊,地層十分穩定堅實,全境多屬久經侵蝕的準平原,有主要位於俄羅斯境內,故稱俄羅斯平原。平原中部為瓦耳代丘陵,是河流的分水嶺。

位於裏海和黑海之間的高加索山,是歐亞的界山之一,山勢高大,地形崎嶇複雜,夾雜著高原平原低地

東歐民族

.東歐

斯拉夫民族發源於今波蘭東南部維斯杜拉河上游一帶,於西元一世紀時開始向外遷徙,至六世紀時期居地已經遍布東歐以及俄羅斯地區。依居住地的不同,斯拉夫民族可分成東、西、南三支,其中東支主要分布於俄羅斯境內,分布在東歐各地者以西、南兩支為主。

馬札兒人原為烏拉山西側的草原民族,於西元九世紀建立匈牙利王國。在向西遷徙的過程中,曾與斯拉夫人、西突厥人混居,移居匈牙利平原之後又受日耳曼文化的影響。

阿爾巴尼亞人主要分布於今阿爾巴尼亞和塞爾維亞的科索沃省,由於十四世紀以後一直後到土耳其的統治,文化充滿東方色彩,宗教上也以信仰伊斯蘭教為主。

羅馬尼亞人是東歐唯一的拉丁語民族,但跟大多數斯拉夫民族一樣,信奉東正教,他們是古羅馬人的後裔,因羅馬帝國曾在此建省並統治由留居東歐。

東歐宗教

東歐大部分地區信仰東正教,(斯洛伐克、匈牙利捷克波蘭等例外)。亨廷頓在他的文明衝突論中提出西歐與東歐的分別在於是否信仰東正教,因此希臘應算是東方國家。前南斯拉夫地區也有部分民族信奉伊斯蘭教

東歐經濟

區盛產小麥、馬鈴薯、甜菜、向日葵,養畜業發達。東歐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是俄羅斯,這裡人口眾多,城市密布、交通網發達,分布有許多著名工業區,如莫斯科、庫茲巴斯工業區、聖彼得堡(列寧格勒)工業區,頓巴斯工業區,烏拉爾工業區等。

東歐文明

東歐東歐

按照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東歐還可以細分為以下數個文明圈:

被神聖羅馬帝國統治過的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以及被德意志帝國奧地利帝國統治過部分領土的波蘭屬於西方文明下屬的天主教文明圈,這幾個國家不同程度地受德意志文化的影響(尤以曾有大量德國地主移民拓殖的波蘭捷克為最),大多數民眾信奉羅馬天主教(捷克例外,捷克如今已是無宗教信仰者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較早建立代議制民主政體(如波蘭早在1791年就頒布了歐洲第一部成文憲法——五三憲法),在東歐劇變後民主轉型較為平和。這些國家大多在一戰前就已開展工業革命,經濟雖然落後於西歐但仍然領先全球大多數國家(捷克在二戰前還擁有能與德國克虜伯匹敵的先進軍工企業)[2]。科技和文化也較為發達,如蕭邦居里夫人沃卓斯基姐弟羅曼·波蘭斯基為世界知名的波蘭裔文化與科技名人,約翰·馮·諾依曼西奧多·馮·卡門裴多菲斯坦因山陀爾·喬馬索羅斯等皆為匈牙利裔科學與文化名人,德沃夏克、米蘭·昆德拉則為捷克的文化名人。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長期統治的巴爾幹半島諸國(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除外)大多屬於東正教文化圈,這些國家的文明來自對拜占庭文化的學習和吸收,民眾大多信奉東正教。按照亨廷頓的理論,巴爾幹的東正教國家沒有如西歐國家一般經歷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等思想解放革命,人文精神薄弱,未能樹立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傳統。這些國家在脫離奧斯曼帝國獨立後大多實行君主專制政體,而且在二戰後又都建立了共產集權政體(希臘除外),冷戰後的民主轉型較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中歐國家亦困難得多。這些國家和中歐國家的另一顯著區別就是國內民族眾多,民族矛盾複雜,南斯拉夫和阿爾巴尼亞在冷戰結束後都爆發了激烈的動亂。由於兩次工業革命都沒有趕上,直到二戰後才開始工業化,巴爾幹諸國經濟普遍落後(冷戰期間被西歐諸國傾全力扶助了幾十年的希臘除外),不僅落後於西歐和中歐的國家,就是跟台灣泰國馬來西亞等亞洲先進國家(地區)相比也算是貧窮國家。巴爾幹地區的人口販賣活動尤其猖獗。

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三國都是東斯拉夫人的國家,種族血緣和語言文字都很相近,也都屬於東正教國家。但該三國較之巴爾幹諸國專制傳統更為深厚,民主轉型更為困難,因而被更早的文明史觀論者湯因比視為獨立的俄羅斯文明圈。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亦屬於經濟落後國家,儘管烏克蘭仍能維持世界一流的軍工業。俄羅斯因為大量出口石油、天然氣和武器軍備而尚能維持高收入水平。

阿爾巴尼亞波赫馬其頓屬於穆斯林和東正教徒混合雜居的地區。歷經霍查對宗教的幾十年鐵拳打壓,阿爾巴尼亞的大多數民眾如今已無宗教信仰。

著名國家

俄羅斯

俄羅斯俄羅斯

俄羅斯位於東歐和北亞,面積1705.4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44億,有176個民族,其中俄羅斯族占人口83%。俄羅斯地跨歐亞兩洲,其歐洲部分是國家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全國四分之三的工業和人口都集中在這裡。其民族和文化淵源主要出自歐洲,同時,也兼有東方文化特點,宗教在日常生活中占有一定地位,主要信仰東正教。

俄羅斯原是以莫斯科為中心的幾個偏僻小村落組成,十二世紀中期建城,以它為中心逐漸形成莫斯科公國。1480年,俄羅斯擺脫了蒙古人長達240年的控制而獨立。十六世紀中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稱沙皇,俄羅斯成為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1689年,沙皇彼得一世進行改革,使俄國成為一個近代強國。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進行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1917年10月,社會主義革命成功,建立了世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1922年12月30日,成立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1991年12月8日,聯盟解體。1991年12月25日,俄羅斯聯邦成立,並承接了前蘇聯在國際上的主體地位。

俄羅斯由89個聯邦主體組成,其中有21個自治共和國,1個自治州,6個邊疆區,10個民族自治區和2個聯邦直轄市。俄羅斯是實行總統制的聯邦國家體制,國家權力由立法、執行、司法組成,均為獨立機關。總統、議會(由聯邦委員會和國家杜馬組成)、政府、聯邦法院共同行使國家權力。

俄羅斯工業基礎雄厚,軍工、航天等尖端領域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俄羅斯是世界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天然氣儲量48萬億立方米,占世界探明總量的三分之一,居世界第一位;石油儲量65億噸,占世界探明儲量的百分之十三;煤碳儲量2000億噸,居世界第二位;鐵、鋁、鈾、黃金的儲量也居世界前列。森林面積8億公頃,占國土面積的42.7%,占世界林木總蓄積量的四分之一。森林年生長量8億立方米,年採伐量4億立方米,是世界木材和木製品的主要出口國。

著名內河

伏爾加河

伏爾加河風貌伏爾加河

為歐洲最大的河流,同時也世界上最大的內流河俄羅斯內河航運幹道。它發源於東歐平原西部的瓦爾伏爾加河代丘陵中的湖沼間,流經森林帶、森林草原帶和草原帶,注入裏海。在這個流域居住的6450萬人,約占俄羅斯人口的43%。它通過伏爾加河--波羅的海運河連線波羅的海,通往北德納維河水系和白海——波羅的海接通白海,通過伏爾加河--頓河運河與亞速海和黑海溝通,所以有“五海之河”的美稱。

伏爾加河是俄國的歷史搖籃。被稱為俄羅斯人的母親河。伏爾加盆地占俄羅斯歐洲部分的2/5,居民幾乎占俄羅斯聯邦全部人口的1/2。伏爾加河巨大的經濟、文化和歷史的重要性——還有河流及其盆地的巨大面積——使其躋身於世界大河之列。

伏爾加河發源於俄羅斯加里寧州奧斯塔什科夫區、瓦爾代丘陵東南的湖泊間,源頭海拔228m。自源頭向東北流至雷賓斯克轉向東南,至古比雪夫折向南,流至伏爾加格勒後,向東南注入裏海。河流全長3688km,流域面積138萬km2,河口多年平均流量約為8000m3/s,年徑流量為2540億m3。伏爾加河幹流總落差256m,平均坡降0.007。河流流速緩慢,河道彎曲,多沙洲和淺灘,兩岸多牛軛湖和廢河道。在伏爾加格勒以下,由於流經半荒漠和荒漠,水分被蒸發,沒有支流匯入,流量降低。伏爾加河河源處海拔僅有228米,而河口處低于海平面28米。從距河源不遠的爾熱夫算起,往下3000多公里的河段內,總落差僅有190米,因此河水流速緩慢,沙洲、淺灘、牛軛湖、廢河道廣為分布,是一條典型的平原河流。三角洲面積1.9萬平方公里。

伏爾加河在河口的三角洲,上分成80條汊河注入裏海。乾、支流通航里程3,256公里;貨運量占全國河運總量的半數以上。主要貨流以石油、木材、糧食、機械為大宗。結冰期11月末至次年4月。通航期7-9個月。重要河港還有特維爾、雅羅斯拉夫爾、喀山、薩馬拉和阿斯特拉罕等。伏爾加河流經俄羅斯13個聯邦主體,它們依次是特維爾州、雅羅斯拉夫爾州、科斯特羅馬州、伊凡諾夫州、下諾夫哥羅德州、馬利共和國、楚瓦什共和國、韃靼共和國、烏利揚諾夫斯克州、薩馬拉州、薩拉托夫州、伏爾加格勒州阿斯特拉罕州

旅遊勝地

.東歐

東歐,一個充滿文化和地域風情的旅遊勝地,悠久歷史的大城小鎮散發著濃郁的人文氣息,是藝術家們的樂土。春節期間的東歐也別具風情,漫步其間領略波西米亞風情將是不錯的選擇。

多瑙河玫瑰,布達佩斯

布達佩斯是歐洲著名古城,坐落在多瑙河中游兩岸,有“東歐巴黎”和“多瑙河玫瑰”之稱。

在布達佩斯可遊覽漁人堡、馬加什教堂國會大廈、鏈子橋、英雄廣場和中央大市場。今日的布達佩斯,跨國集團開設的現代化大型超市和購物中心處處可見,商業競爭日趨激烈。這個古老而具有傳統民族特色的大市場不僅運作良好,而且魅力日增。

風情,布拉迪斯拉發

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發,聽起來有些陌生,但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舊城區名勝古蹟眾多,其中最古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築當屬布拉迪斯拉發城堡。

布拉迪斯拉發的建築,乍看給人簡樸的印象,但在城裡稍轉會兒,這些以古典風格建造、綴以巴洛克裝飾的房子所規劃成的街道,就會令人心生歡喜。

音樂之都,維也納

維也納是享譽世界的文化名城,既有“音樂之都”的盛譽,又有以精美絕倫、風格各異的建築而贏得“建築之都”的美稱,以歷史悠久被稱為“文化之都”,以精妙絕倫的裝飾被稱為“裝飾之都”。

維也納的新年音樂會已成為國際性音樂盛會。行程中帶您參觀維也納市立公園,去美泉宮尋茜茜公主的足跡,還特別安排了自費體驗維也納莫扎特音樂會,親自感受音樂之都的無窮魅力。

金色,布拉格

提起布拉格,人們就會聯想到很多浪漫唯美的畫面。這座城市依山傍水,古蹟眾多。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老城區每一條大街小巷,幾乎都可以找見13世紀以來的各種形式的建築物,如始建於1344年的著名聖維特教堂,建於1348年的中歐最古老的高等學府查理大學以及金碧輝煌的布拉格宮和歷史悠久的民族劇院等。

老城區的一些偏僻寧靜的街巷迄今依然保持著中世紀的模樣,街燈是古老的煤氣燈式,許多房屋帶有宗教色彩的壁畫。在這座古老的城市中,我們將遊覽布拉格城堡、聖維特大教堂、舊皇宮、聖喬治教堂和黃金巷,更有充足的自由活動時間,讓您細品這座城市的味道。

著名景點

愛沙尼亞塔林

塔林(Tallinn)著名旅遊城市,是東歐波羅的海三國之一的愛沙尼亞首都,經濟文化中心,地處波羅的海邊,受海洋性洗後影響,春季涼爽,夏秋季溫暖濕潤,冬季寒冷多雪,也是愛沙尼入波羅的海最重要的港口,人口有40萬,塔林自古以來就是歐洲的十字路口,連線東歐南歐和北歐的要衝地帶,地理位置優越風光秀美,三面環水。

塔林老城區建於13世紀中葉,有上城和下城之分,上城是給貴族和宗教階層等上流社會的聚集區,一直保持者中世紀風格的外貌,上城中有著名的城堡托姆別阿,而相對應的下城是給手工業者和商人等居住的,還建有市政廳和廣場雕像等,其中屹立著老托馬斯守護神的雕像是塔林城市的象徵和地標之一,和老城相得益彰的是還建有塔林新城,建設了很多公園讓遊人休憩。

卡德里奧爾格公園

這裡還有一座歷史遊記的公園叫有卡德里奧爾格公園(又叫葉卡捷琳堡公園),它是沙俄彼得大帝下令建立的。公園裡有一尊青銅天使像高達16米,是為悼念1893年觸礁沉沒的俄國戰艦“美人魚”號而塑造的。市內保存著許多著名的歷史古蹟,有城堡、教堂等13至15世紀的古建築,其中的奧列維斯特大教堂是波羅的海沿岸最高的教堂;還有中世紀建造的古城牆、塔和古堡,它們依然屹立,古風猶存。

世界分區

歐洲國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