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

沿海

沿海指靠海地帶。世界各國沿海地區集中了許多經濟活躍、發展迅速的城市群。

基本信息

詞語解釋

沿海沿海

yánhǎi
沿海
1,.順著海邊。
2.靠海地帶。清葉名灃《橋西雜記·兵部請進天下輿圖》:“九邊圖,以及沿海腹里,並夷蠻猺獞,宜備御者,著於圖說。”
毛澤東《論十大關係》二:“我國的工業過去集中在沿海。所謂沿海,是指遼寧、河北、北京、天津、河南東部、山東、安徽、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

世界沿海城市帶

人類歷史上已經產生了一些對全球經濟起著重大影響作用的沿海城市帶。例如:——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帶,該城市帶從波士頓華盛頓,包括波士頓、紐約費城巴爾的摩、華盛頓幾個大城市,共40個城市(指10萬人以上的城市)。該城市帶長965公里,寬48到160公里,面積13.8萬平方公里,占美國面積的1.5%.該區人口6500萬,占美國總人口的20%,城市化水平達到90%以上,是美國最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帶。
——美國西南部太平洋東岸城市帶,從舊金山奧克蘭聖何塞,到拉斯維加斯,到洛杉磯長灘聖迭戈,構成了美國西部大開發後最輝煌的城市產品系列,其中僅加利福尼亞陽光地帶的經濟總量就超過了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包括中國)一國的經濟總量。屬於西海岸腹地的拉斯維加斯人口只有40萬,每年卻創造出400億美元的經濟價值。
——歐洲西北部沿海城市帶,這一超級城市帶實際上由大巴黎地區城市圈、萊茵魯爾城市圈、荷蘭比利時城市圈構成。主要城市有巴黎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安特衛普布魯塞爾科隆等。這個城市帶1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有40座,總面積14.5萬平方公里,總人口4600萬,是歐洲最重要的沿海城市帶。
——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帶,又稱東海道城市群。一般指從千葉向西,經過東京橫濱靜岡名古屋,到京都大阪神戶的範圍。該城市群一般分為東京、大阪、名古屋三個城市圈。這個區域面積3.5萬平方公里,占日本全國的6%.人口將近7000萬,占全國總人口的61%.顯然,這個沿海城市帶是日本經濟的核心命脈區域。

中國沿海發展趨勢

沿海開發沿海開發

中國自20世紀80年代實施改革開放以來,沿海地區先後通過設立經濟特區、開放14個沿海城市、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等重大政策,使該地區成為中國經濟最活躍、吸引外資最多、經濟總量最大、對國家貢獻最大、對外影響力最大的區域。隨著中國加入WTO 和更加開放地參與國際競爭格局的形成,中國沿海城市面臨更大的機遇和挑戰,正在醞釀著巨大的發展模式的變革。

點的擴張

確立沿海大城市的區域管理營運中心地位
世界經濟發展的經驗和模式表明,中心城市是協調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城市通常是一個行政區域,但它本質上是市場化的,人口、物資、資金、信息等經濟社會發展要素的大量集約化,從根本上說是按照市場規律在發生作用的。為什麼在中國實施改革開放以後,東部沿海地區能夠率先獲得政策支持,並率先得到迅速發展?這並不是中央政策的偏頗,而是發展規律使然。如果一開始把特區政策和開放政策放到內地落後地區,如同當年的三線建設那樣人為地把大量資金投放到偏僻地區,那么,整箇中國的改革開放進程將受到極大的制約,也將付出巨大的改革成本。
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沿海城市普遍得到了高速發展,並通過梯度推進戰略,以輸送資金、技術、管理、人才等多種方式積極支持中西部地區的發展。但是,我們也清晰地看到,在經濟基礎和運營模式已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今天,沿海城市仍然在建國以後就確立的、相對固定的行政管理框架內發展。這種行政管理的框架面對日益增長的區域經濟聯合的動向和要求中心城市發揮輻射帶動作用的市場力量,已經顯得越來越不適應。例如,沿海地區的深圳廈門寧波青島大連等城市,均已發展為當地的重要經濟中心城市。深圳已成為全國重要的高科技研發和製造基地、物流基地和區域金融中心,其GDP總量、人均GDP、外貿出口、貨櫃吞吐量、預算內財政收入等重要指標均進入全國前列或名列全國榜首;廈門則成為台灣海峽大陸地區最重要的對外開放城市和經貿城市;寧波是長江三角洲地區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在杭州灣大橋建成以後,寧波作為該地區南部中心城市的地位將進一步鞏固;青島以擁有海爾、青啤、海信奧柯瑪雙星等一大批著名企業著稱,正在成為華東地區北片的經濟中心城市;大連以城市經營稱雄全國,是東北地區的重要軸心城市,其在東北地區的對外開放核心城市地位不可動搖。然而,它們都必須在各自省份的行政管理框架內發展。這種過時的行政管理框架已經嚴重地影響到這些重要的沿海經濟中心城市自身的良性發展和對外輻射功能的發揮。在沿海各省,我們經常會看到這些城市與省會城市的地位性摩擦,甚至造成某種惡性競爭。
為了解決沿海城市上述成長中的矛盾,有些省份在一個省的範圍內確定了兩個經濟中心城市,試圖造成某種妥協的效果;從全國角度看,則採取了設立計畫單列市或副省級城市這種世界少有的特殊辦法來調解這種矛盾。然而,這些辦法都是權宜之計,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些重要的經濟中心城市的合理、高效、快速發展問題。
作為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沿海地區,當它成功地推動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進入小康時代並將在未來進一步充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先行者角色的時候,適時地打破束縛生產力進步和沿海城市發展的舊有的行政管理體制和框架,就成為一種無法迴避的改革挑戰和必須積極應對的神聖使命。這個使命的核心內容是:按照市場化的原則,對那些重要的沿海經濟中心城市有步驟地推進“點”的擴張,確立直接的經濟腹地,並實施中央直轄管理,從而確立濱海大城市區域經濟和行政雙重管理營運中心的地位。從這些重要的沿海經濟中心城市角度看,這無疑是城市管理體制順應市場需要的深刻變革,將大大減少城市的行政運營成本,並使這些城市釋放出巨大的經濟能量;從國家角度看,將形成沿海地區合理的行政管理體系,並從新型的城市管理運營體制內獲得巨大的國家財政收益。

沿海開發沿海開發

誠然,這種行政管理體制的重大變動會在一定時間內和一定範圍內產生一些矛盾和問題,特別是對於原有的行政管理框架來說,由於涉及到重大的資源重新配置和局部利益的重大調整,產生一些問題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這種改革從國家的全局來看,是順應市場規律和符合生產力發展需要的,是符合國際競爭需要的,因而是合理和必需的。
重慶直轄的經驗表明,重要的經濟中心城市獲得對腹地區域的行政和經濟雙重管轄地位是必要的和可行的。如果把重慶直轄看作是“試點”,那么,下一輪的沿海重要經濟中心城市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從全國的改革盤面上看就是進入了“中試”階段,應在沿海地區堅決地、有步驟地推開。
這項重大的改革行動應注重的問題是,其一,仍然應採取穩妥的漸進方式,首先選擇最適合的一、兩個城市進行,不宜在沿海地區大面積同時展開;其二,應對管理體制進行改革的城市需要拓展的腹地進行合理的界定,使其具有合理健康的發展空間;其三,雖然對這些城市實施直轄,但可根據具體情況,有的城市可仍然保留副省級城市的地位,待條件成熟時再升格為省級;其四,積極穩妥地處理好這些城市與其原來隸屬的省份和有關城市之間的關係。
可以肯定地說,確立沿海經濟中心城市區域管理營運中心的地位,將成為中國沿海地區乃至全國改革開放新階段的一個標誌性的重大動向,將對中國更加迅速地、有力地融入國際競爭產生積極的、重大的影響。

面的整合

構建“三主四次”七大沿海城市圈
當今世界的城市競爭已不僅僅表現為單個城市之間的競爭,而是城市圈之間的競爭。一個地區的城市之間如果互不依託,單打獨鬥,不僅將損害各個城市的利益,也將損害這個地區的整體競爭力。

中國沿海地區在多年的發展中,正在越來越重視城市間的聯合,越來越重視城市圈共同發展的問題。已經被廣泛提到的是三大城市經濟圈,分別是環渤海經濟圈長江三角洲經濟區和珠江三角洲經濟區。事實上,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圈是客觀存在的,而環渤海則更像一個自然空間概念,在渤海灣地區,事實上分布著若干個內在關聯度較強的城市圈,不應把它們強行捆綁在一起。環渤海地區的核心城市圈是以首都北京為支柱的區域城市圈。
由此可見,在中國沿海地區,目前形成了三個巨大的、最具影響力的城市圈,它們不僅成為中國經濟最重要的經濟發動機,而且成為中國經濟邁向國際化的先導性城市地區。這三個城市圈的基本情況如下:首都城市圈。它以首都北京為核心,以京津兩大直轄市為主體,聯合渤海地區的保定滄州廊坊唐山秦皇島等城市,形成中國北方地區最大的城市群,其面積約80000平方公里,人口約4000萬,經濟總量約為6000億元。首都城市圈的最大優勢在於首都區位,這使它成為全國政治、文化、教育的中心地帶,也成為北方經濟的最重要集散地。同時,這個城市圈的核心城市北京又擔負著中國對外政治文化交流的首要使命,在國際上具有國內其他城市難以替代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沿海沿海

長江三角洲城市圈。它以上海為核心,聯合周邊江、浙兩省的蘇州無錫常州揚州南京南通鎮江杭州嘉興寧波紹興舟山湖州等城市組成,面積10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7240萬,經濟總量約為12000多億元。這個城市圈的最大優勢是它的經濟區位和經濟背景,它位於中國沿海地區的中間位置,客觀上更具有形成全國經濟中心的優勢,此外,江浙一帶自古就是魚米之鄉,近代以來也是民族工商業發展最早的地區,特別是上海,早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已經是全國的經濟中心。
珠江三角洲城市圈。它以香港為核心,以深圳香港城市聯合體為中心區域,以廣州為關聯中心城市,聯合周邊的東莞惠州汕尾清遠佛山中山江門陽江珠海澳門等城市組成,其面積約4.3萬平方公里,人口約4000萬,經濟總量約為20000多億元。這個城市圈的最大優勢是,它擁有全國最具市場化的運作機制,最容易和國際接軌,特別是擁有香港這個國際化的金融、貿易、航運、信息、旅遊中心城市,為珠三角的整體國際化和領先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條件。
我們發現,在中國沿海地區,除了上述已經被人們公認的三大城市圈之外,隨著沿海地區經濟的高速成長,正在形成另外四個不容忽視的、影響力日益強大的次級城市圈,從區位上看,這四個城市圈恰恰與三個主要的城市圈形成大、小相間的均勻分布格局,構成沿海地區城市圈的最佳布局形態。這四個次級城市圈分別是:遼東南城市圈。這是中國最靠北端的沿海城市圈,它以瀋陽為區域經濟的中心城市,以對外開放的橋頭堡大連為關聯中心城市,聯合遼東南地區的營口錦州盤錦撫順鐵嶺本溪遼陽鞍山丹東等城市組成。這個城市圈處於“環渤海”、“東北亞”兩個經濟圈的交匯處,是關內與東北地區聯繫的咽喉。在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實施與“西部大開發”並列的“東北大改造”戰略牽引帶動下,這個城市圈有望成為沿海地區四個次級城市圈中最強的城市圈,成為僅次於三大城市圈的全國第四大城市經濟聯合體,乃至東北亞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區之一。
山東半島城市圈。這是位於首都城市圈和長江三角洲城市圈之間的一個次級城市圈,它以青島為經濟中心城市,以濟南為關聯中心城市,通過膠濟鐵路和藍煙鐵路及其支線,將濟南、青島、煙臺威海日照東營濰坊淄博等8座城市串成一條頗具規模的城市鏈。在這個大部分由長長的海岸線所圍成的區域內,海爾、海信、澳柯瑪、雙星、青啤、輕騎、小鴨、浪潮、中創、重汽、勝利油田、齊魯石化等國內知名製造企業,緊緊地附著在這條城市鏈上,形成一條蔚為壯觀的製造產業帶。近年來,山東已提出“半島城市圈”、“環黃海經濟帶”的概念,並表示要“走出環渤海”,這顯示了該城市圈進一步成熟和加強城市圈內在聯合的趨勢,是沿海地區不可忽視的一支力量。
台海城市圈。這是位於長三角和珠三角之間的一個次級城市圈。它目前以閩南金三角地區的廈門為經濟中心城市,以福州為關聯中心城市,聯合福建沿海地區的漳州泉州莆田等城市組成。從經濟的角度看,台海城市圈應該包括海峽對岸的台北基隆新竹台中諸城市。如果這個城市圈走向完整,將有可能形成中國沿海地區另一個具有重大國際影響力的主流城市圈。
北部灣城市圈。它是中國沿海地區最南端的一個城市圈,也是經濟實力最弱的一個城市圈。它應該以廣西北海市為經濟中心城市,以南寧海南海口為關聯中心城市,聯合欽州防城港等城市組成。若論地理位置,北部灣城市圈與東協國家靠近,極易發展成為與東協關係密切的國際化區域。然而,多年來,廣西和海南的發展受到房地產業泡沫破裂等因素的影響,導致這一城市圈長期發育不良,目前北海遠未成長為經濟中心的構架,南寧和海口的經濟實力也比較有限。但近年來該地區已有良好的發展勢頭,廣西各界紛紛呼籲加大以北海為中心的沿海城市建設,要求將欽州和防城港劃歸北海管轄,形成北部灣真正的大城大港,確立北部灣經濟中心城市的地位,同時,海口通過與瓊山的合併,已形成百萬人口的大城市格局,初顯中國南海地區中心城市的風采。我們期待北部灣城市圈的崛起,以徹底改變中國沿海地區西南端城市圈和經濟帶發展薄弱的局面。
由上可見,目前在中國沿海地區,已經和正在形成一個“三主四次”的七大城市圈,它們主次相遞,關聯共生,由北向南分別是:遼東南城市圈(次)、首都城市圈(主)、山東半島城市圈(次)、長三角城市圈(主)、台海城市圈(次)、珠三角城市圈(主)、北部灣城市圈(次)。這七大沿海城市圈目前大小不一,實力不一,影響力不一,但都是中國對內推動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和對外開放的重要前沿陣地。各大城市圈內部都在積極進行必要的區域整合,以便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產業的合理分工,推動各城市圈整體提升運轉效率和效益,增強對外競爭力。

線的融通

打造世界級沿海黃金城市帶
當今時代,人類已經進入海洋時代。海洋時代的一個重要標誌是,全球大部分人口集中在沿海地區,大部分重要城市集中在沿海地區,大部分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發生在沿海地區。一個個沿海城市的發展,形成了一個個龐大的沿海城市圈,進而由一個個沿海城市圈連貫而成為一條條巨大的沿海城市帶。這些巨大的沿海城市帶不停地煥發出巨大的能量,推動全球經濟向更高的方向前進。

珠三角城市群規劃珠三角城市群規劃

中國沿海地區現在正在形成的“三主四次”的七大城市圈。從各個城市圈的情況看,總體上還難以與世界上著名的沿海城市帶相抗衡,儘管長三角、珠三角兩大城市圈已經初具國際沿海城市帶的競爭力,但仍然有很多方面需要著力打造,如城市經濟實力、城市間互動力、國際影響力等等。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從東北丹東到西南防城港這片漫長的海岸線地區,相對均勻地密集分布著十幾個人口數百萬以上的超級大城市以及數以百計的中小城市。在一個國家內部產生如此規模的沿海城市帶,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這個長長的沿海地區在過去二十年中,創造了令全世界驚嘆的經濟發展速度,至今這種奇蹟仍然在發生著。當中國各個沿海城市在關注著自己城市的進一步發展時,當中國各個城市圈的人們在思考如何在圈內實施城市間的聯合,以應對其他城市圈的競爭時,全世界的目光卻更多地在關注整箇中國,特別是在關注創造出世界經濟新奇蹟的中國沿海城市帶。
我們有理由提出這樣一個應對全球經濟的中國國家發展戰略,即:在深刻總結改革開放二十多年經驗的基礎上,在確立沿海各中心城市的區域管理營運中心地位和構建“三主四次”的七大沿海城市圈的基礎上,以國際上最負盛名的沿海城市帶為參照,全力打造中國大陸這條世界級沿海黃金城市帶。這條黃金城市帶的發展已不僅僅是各個沿海城市為自己城市的發展所為,也不僅僅是各個沿海城市圈為了城市圈之間的競爭所為,甚至也不僅僅是國家為了推動全國經濟的發展所為,而是要把發展目標延伸到世界經濟的大鏈條中去,要打造的是未來全球最具活力的、長期保持高速健康增長的、對世界經濟能夠做出重大貢獻的、在全球享有崇高榮譽和美名的沿海黃金城市帶。
北京的奧運會,上海的世博會,香港與內地簽署的CEPA機會,這些都是具有廣泛而巨大的國際影響的經貿文化活動,而這些活動都將發生在中國這條沿海黃金城市帶上,它們對於整個城市帶的經濟、文化和品牌價值的拉動作用將是不可估量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