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學

科學學

科學首先表現為一種知識體系,而科學知識的產生、積累和系統化,又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活動的一種形式。它是在一定的社會關係體系中,通過一定的組織管理形式進行的,這種組織管理形式旨在保證科學知識的不斷增長及其在實踐中發揮作用。所以,科學尤其是現代科學既是一種知識體系,又是一種社會體制。

科學學

正文

一門主要以經驗方法對科學進行整體研究的綜合性學科。它研究整個科學知識體系再生產的規律性以及科學發揮作用的規律性,旨在為科學研究的組織管理、科學規劃和科學政策的制訂提供系統的理論依據。
對象 科學首先表現為一種知識體系,而科學知識的產生、積累和系統化,又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活動的一種形式。它是在一定的社會關係體系中,通過一定的組織管理形式進行的,這種組織管理形式旨在保證科學知識的不斷增長及其在實踐中發揮作用。所以,科學尤其是現代科學既是一種知識體系,又是一種社會體制。科學學正是以現代科學所形成的完整而又複雜的知識體系和社會體制為研究對象的。它研究科學知識體系的形成過程及其結構;研究科學發展的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揭示科學發展的內在規律性和社會歷史規定性;研究作為一種社會結構的科學社會體制的結構、職能和演變以及與其他社會體制的相互關係,闡明科學的社會歷史地位及社會功能。
提出科學自我認識的任務,即把發展著的科學體系作為科學研究的對象,只有在科學本身發展到相當高的階段才有可能,而且必須由過去的全部認識過程為其作準備。以前對科學的研究是分散在許多人文科學裡進行的。哲學和科學史是科學自我認識的最初形式,後來心理學對科學家行為進行了研究。隨著科學事業的發展,社會學和經濟學也開始注意研究科學的社會效果和經濟效果。對科學進行的這些分散獨立研究逐漸匯流到一起,發展成為從總體上系統研究科學的一門學科。它是現代科學發展整體化趨勢的合乎規律性的結果,適應了當代社會發展科學事業的迫切需要。科學學不是關於科學發展的哲學認識論、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和歷史諸學科知識的簡單組合,而是一門對科學進行綜合研究的統一的科學學科,它也把其他學科對這些方面的研究作為自己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歷史 科學學的研究,始於20世紀30年代,但可溯源於馬克思恩格斯。他們在歷史上最早把科學當作一種社會現象,並探討了科學的社會性質、歷史作用及其發展規律等問題。科學學的奠基者們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這些思想的啟迪。1936年,波蘭學者C.奧索夫斯基及其夫人M.奧索夫斯卡的論文《科學的科學》譯成英文發表,文中明確提出了開展科學學研究的任務,而他們認為科學學這一名稱是由波蘭邏輯學家T.柯塔賓斯基在1927年提出的。1939年,英國科學家J.D.貝爾納(1901~1971)的《科學的社會功能》一書問世。他在書中第一次詳細地提出了一系列科學學研究的課題,並指出這些課題的研究必須以科學史的材料為基礎。他還示範性地探討了許多方法與內容上的問題和難點,諸如社會學方法、歷史方法和自然科學方法相結合問題;定量研究與定性描述相結合問題;關於出版物、科研人員、研究機構的統計數據的結構分析和運用問題;對科研過程的經濟因素及其他社會因素的分析;科學社會功能的分析等等。貝爾納對科學學問題的分析有三個突出的特點,即注意數量研究、建立理論模式、注重科學政策和科學管理問題。這部著作從內容和方法方面奠定了科學學的基礎。到了20世紀50~60年代,科學學的研究有了較大的進展,真正發展成為一門相對獨立的科學學科。
構成 科學學按其對象和問題的性質可分為理論科學學和套用科學學。科學學的構成部分大體為:科學的邏輯認識論研究、科學的歷史研究、科學社會學、科學經濟學、科學創造活動心理學、科學計量學、科學管理和科學政策理論等。按科學學研究方法的特點劃分,有統計研究、典型案例研究、結構研究、試驗研究、分類研究等等。科學的一般理論在科學學中起著基礎方法論的作用。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於科學發展規律、科學的社會性質、科學發展的物質基礎等原理是我們從事科學學研究的堅實理論基礎。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