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溪村[浙江臨安行政村]

馬溪村[浙江臨安行政村]

馬溪村位於浙江省臨安縣東部。村委會駐地錦城鎮青年路。主要轄地為錦城鎮東北部一帶,所屬有馬溪、徐家頭、許家頭、大溪灘等4個自然村,設村民小組6個。另有廣東省馬溪村。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馬溪村 馬溪村

馬溪村位於浙江省臨安縣東部,坐落於風景秀麗的青山湖西隅,間距僅2公里。東距杭州市區43公里。西距於潛鎮31.6公里。南距富陽縣新登鎮30公里。北距餘杭縣瓶窯鎮31公里。交通甚為方便。

村委會駐地錦城鎮青年路。主要轄地為錦城鎮東北部一帶,所屬有馬溪、徐家頭、許家頭、大溪灘等4個自然村,設村民小組6個。全村232戶、724人。耕地760畝(其中水田700畝、旱地60畝),竹山70畝,茶山50畝,水果山50畝,用材林70畝,柴山150畝,蔬菜田185畝。

歷史沿革

馬溪村,因馬溪發源於馬嶺而得名,匯大馬、龍浮水,過境入南苕溪。據清《(宣統)臨安縣誌》載: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即有馬溪村。村區北自南苕溪與青山湖接壤,西與錦城鎮吳馬村相連,南依竹林村,東鄰新民村,遙對綠樹幽徑的錢王陵公園。村民多為清太平天國以後浙南、浙東一帶移居來的客民,主要姓氏有馬、張、吳、陳、李等。

馬溪村 馬溪村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軍多次入侵臨安縣境,馬溪村一度被戰火困擾。為抗擊日本侵略軍,保國安民,馬溪曾是新四軍的駐地,當時村民踴躍參軍,為新四軍帶路作嚮導,紛紛參加革命活動,在臨安縣革命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 1945年3月24日,新四軍蘇浙軍區第一縱隊由司令員王必成、政委江渭清率領,兵分兩路,從孝豐出發。一路過山川鄉(今屬安吉縣)出龍門、古城、白水、橫畈、谷昌、賢義至臨安縣城;一路經永安鄉出靈岫、苕溪、天目、新化、東山、橫溪至臨安縣城。25日下午,兩支隊伍在臨安縣城會師。駐城國民黨黨政機關要員聞訊倉惶逃離縣城,新四軍解放了臨安城,並建立了中共臨安縣委和縣抗日民主政府。

馬溪村位於臨安縣城西北隅,正是新四軍自北而南進取臨安縣城的必經之地。1945年3月24日下午,新四軍王必成部自新溪橋進駐馬溪村,每位戰士的槍上都扎著紅纓,數百名官兵皆露宿街頭,紀律嚴明,對村民秋毫無犯,鎮壓惡霸地主和土匪,打開地主家的糧倉,開倉分糧,窮苦人當家作了主人。可是,村里還經常有小股土匪來騷擾,為一舉殲滅土匪,軍民團結一條心,共同對敵。村東北角老虎灣上有一股國民黨兵盤踞負隅頑抗,攜有機槍、迫擊炮等重武器,25日清晨,新四軍決定殲滅這股頑匪,村民陳善璋自告奮勇為新四軍偵察小分隊帶路,從敵後迂迴包圍,一場激烈槍炮戰打響了。新四軍奮勇殺敵,老百姓很快隨後組成救護小分隊,終於在天亮前一舉殲滅了頑敵。村民吳美土為另一支偵察小分隊作嚮導,圍殲了駐紮在黑龍坡上的國民黨挺進支隊的潰軍。25日下午,新四軍撤離馬溪村。出發前,官兵一起將村內打掃乾淨,村民紛紛夾路相送。放牛娃孟原財等踴躍參加新四軍,隨部隊離村,後在解放戰爭中犧牲。

1958年屬臨安人民公社回龍大隊,1961年稱馬溪大隊,1962年屬臨天人民公社,1983年為臨北鄉馬溪村,1992年屬錦城鎮。

經濟發展

馬溪村 馬溪村

馬溪村地處南苕溪下遊河谷平原,地勢開闊,土地肥沃,水資源豐富,水田阡陌縱橫,村民以種植水稻、蔬菜為主。

50年代初期,全村92戶人家,300來人口,只有10戶人家是二層樓房,平房瓦房也僅有10餘間,其餘均為茅棚草舍。1953年,村里開始搞互助組。1955年成立初級社,有78戶入社,由於管理不善,生產搞不上去,不少農戶退社。後來,僅剩下缺乏勞動力而經濟困難的23戶和一頭耕牛,靠國家的支農貸款進行農業生產,維持生活。1961年後,因長期實行公社化制度,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未能發揮,又僅以糧食生產為主,村民經濟收入甚微,一個正勞動力每天勞作僅有10分工,分紅僅0.30~0.40元。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實行經濟責任制,農民生產積極性獲得充分發揮,生產發生了較大的變化。1983年,馬溪村列入縣蔬菜生產基地範圍,村里劃出200畝田種蔬菜,由縣蔬菜公司定任務,計畫收購供應上市,以保障城鎮居民蔬菜供應。縣裡對菜農則予以糧票、化肥等獎勵貼補的優惠政策,扶持菜農種植蔬菜。1990年始,縣裡取消蔬菜種植基地的有關獎勵貼補規定,菜農可自產自銷,自由上市,或直接與單位掛鈎聯繫,當年,全村85%以上的村民從事經營蔬菜。1992年每畝蔬選單產2000公斤,總產量達370餘噸。

馬溪村除抓好蔬菜生產外,還合理安排好糧食生產,僅1992年就安排種植200畝小麥、200畝油菜籽等。全村400多男女勞動力大部分以種植蔬菜為主,小部分人則從事養殖業、運輸業、漁業、水果種植業以及從事制鎖、鋁製品加工和小商品批零銷售等。1992年已發展到茶園面積50畝,年產量達4噸。果園50畝(黃桃、李子各25畝),年產量為7噸。生豬年末存欄數300頭,全年飼養量660頭。家禽年末存欄數1150羽,年內出欄數達800羽,出售700羽,禽蛋產量為1500公斤。村民經濟收入有了很大增加。

70年代中後期,馬溪村的茅草棚漸漸開始減少,到80年代後期村內茅草棚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嶄新的2層至4層樓房。1992年,每戶住房面積達300至400平方米,家家戶戶擁有彩色電視機,大部分農戶擁有現代化灶具和機車等。70年代村民人均收入僅100餘元,1992年人均純收入已逾2000元。

公共事業

馬溪村 馬溪村

馬溪村人靠黨的富民政策、靠自己辛勤勞動,換來豐碩的勞動果實。雖然村裡的領導人換了一茬又一茬,而每一位村幹部在任時無不為村里辦實事,為村民著想。村里投資30萬元建造了村委會辦公綜合樓,並修築了臨水橋至馬溪的一段公路,長900米,寬8米。早在70年代後期,村里就辦起了幼稚園,配備專職教師,在園幼兒50多名,為村民從事農貿生產活動解除了後顧之憂。

每年的"三·八"婦女節,村里組織婦女外出旅遊和參加一些紀念活動;對育齡婦女則發放營養補品。獨生子女第一年可享受130元的補貼,第二年開始每年享受30元補助。1993年始,村里又拿出近8000元給獨生子女參加養老保險。計畫生育工作,在馬溪村由於黨支部委員、副村長、婦女主任馬國琴的不懈努力和黨支部書記祝定木、村長施水根的積極支持關心及全體村幹部的密切配合,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自1979年提倡"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計畫生育政策以來,馬溪村的獨生子女率一直保持100%,連年被市、縣各級人民政府評為計畫生育先進村,1992年全村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69%。馬國琴也多次獲得市、縣三八紅旗手、農家女能手等稱號,並當選為杭州市第八屆人代會代表和臨安縣第九次黨代會代表。

1993年3月,村里成立了老年人協會,有60多位老人享受養老金待遇。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文昌村
村坑村
里商村
隱將村
三合村
大章村
中沙村
中秋村
龍門村
四聯村
民強村
場口村
昌東村
口村
峴口村
何雲村
南四村
城東村
城西村
望仙村
蔣家村
石門堂村
西湖村
里葉村
嶺後村
桐子源村
乾潭村
梅塘村
新安江村
新葉村
馬溪村
宮裡村
仇嶺塢村
孫家村
里湖村
城關村
深澳村
橫山村
梅蓉村
東恩村
尖山下村
杜家村
航民村
浦聯村
犁頭金村
湖山村
湘湖村
建設村
歡潭村
老虎洞村
龍虎村
鳳凰村
山一村
民豐村
向陽村
吳王村
金星村
姚家埭村
張堰村
唐公村
梧桐村
聯盟村
超山村
東河村
楊家村
相士地村
青雲村
黃賢村
舒前村
滕頭村
力洋村
長街村
瓦窯山村
西店村
南門村
峽山村
前童村
橋頭胡村
冠莊
黃壇楊村
梅林村
大徐村
東陳村
北門村
牆頭村
爵溪農村
爵溪漁村
上李家村
邱二村
三官村
上張村
小溪口村
馬家村
井村
五鶴村
長潭村
雙一村
古城村
石龍村
田垓村
老石坎村
西畝村
阮村
杭垓村
羅村
統里村
曉墅村
高二村
梅溪村
鄣吳村
鶴鹿溪村
長潮村
父子嶺村
月明村
牛步墩村
白米村
白峴村
白溪村
西峰壩村
訪賢村
沈灣村
青草塢村
香山村
俞家盪村
前途村
高家墩村
新莊村
雉城村
水產村
火星村
士林村
東衡村
北代舍村
楊墩村
陸家灣村
鍾管村
湖墩村
新豐村
新塘村
北港村
陳板橋村
輯里村
新華村
黃龍兜村
朝陽村
鎮西村
漾東村
小梅村
大利村
馬塔塘村
西滸村
南鹿村
陶莊村
古竇涇村
金魚橋村
馬厙村
中華村
楊溪村
新橋村
豐盪村
陳匠村
五豐村
東田村
東浜頭村
石山頭村
范家橋村
河山村
桃園村
羔羊村
越豐村
灣里村
翔厚村
黎明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