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山行旅圖》

《關山行旅圖》

《關山行旅圖》是關仝的代表作,畫上峰巒疊嶂、氣勢雄偉,深谷雲林處隱藏古寺,近處則有板橋茅屋,來往旅客商賈如雲,再加雞犬升鳴,好一幅融融生活圖。畫幅上方峰巒直矗而又機變百出,山間雲煙瀰漫,霧氣升騰,有寺院古剎隱現其間。近景峰腳下荒村院落,野店雞嚎,酒旗隨風舞動,仿佛提醒往來行旅歇息打尖,又有驢騾雞犬,讓人感受到山野間濃郁的田園氣息。

基本狀況

名稱:五代關仝關山行旅圖
年代:五代
現狀: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畫簡介

絹本,水墨,縱:144.4厘米,橫:56.8厘米。

作者簡介

關仝,又名童或同,長安人,工畫山水,師從荊浩,刻意力學,遂自成一家,時人稱“關家山水”。他所作山水筆簡氣壯,景廣意長,與李成、范寬齊名,在北宋號“三家山水”。

畫作背景

唐宋之交,史稱“五代十國”,雖然時局不穩,政權更迭變換,但作為繼承文明和審美品格的一種藝術形式,繪畫擁有著晉唐以來的濃厚文化積澱,並出現了眾星燦耀的大氣象。荊浩、關仝、董源、巨然是中國古代繪畫史上連線唐、宋繪畫的重要人物,也是我國繪畫發展史上的著名畫家,成為後世歷代畫家學習的楷模。在這段時期,繪畫的基本技法、構圖程式及繪畫理論趨於成熟,產生了不少堪稱經典的曠世佳作。董源、巨然曾有師承關係,以細潤畫風描繪江南景物;荊浩與關仝亦是師承關係,畫風雄偉凝重。關仝是荊浩的入室弟子,刻苦用功,深得荊浩的筆墨之法,將其師開創的全景山水以及勾、皴、擦、染、點的山水畫技法推向了成熟,力逾其師。後人將關仝的山水畫稱為“關家山水”,並將他與宋初的李成、范寬並稱“山水畫三大家”,代表—廠宋代山水畫的主流。關仝作山水,筆簡氣壯、景廣意長,富有生活氣息。構圖兼顧高遠法與平遠法,用筆簡勁老辣,有粗細、斷續之分,石木畫法師出畢宏(唐代畫家,擅畫樹石),樹木有枝無乾,落墨漬染生動,饒有氣韻。有人評關仝之畫曰:“蓋仝之所畫,脫略毫楮,筆愈簡而氣愈壯,景愈少而意愈長。”(宋無名氏著《宣和畫譜》)又有人評其畫曰:“其畫上突巍峰,下瞰窮谷,卓爾峭拔者,能一筆而成。其竦擢之狀,突如湧出,而又峰岩蒼翠,林麓土石,加以地理平遠,磴道邈絕,橋杓村堡,杳漠能備,故當時推尚之。”

作品賞析

關仝的筆法十分簡明,而且取景很多,但整幅畫卻氣勢磅礴,意境悠遠。元人黃公望題其《層巒秋靄圖》道:“群峰矗矗暮雲連,蘿磴逶迤鳥道懸;落葉深深門半掩,疏花歷歷客猶眠。岸端飛瀑為青雨,江上歸舟溯碧煙,應識箇中奇絕處, 昔年洪谷屬君傳。”(《元詩選二集•大痴道人集》)此圖繪荒山行人。畫幅上方峰巒直矗而又機變百出,山間雲煙瀰漫,霧氣升騰,有寺院古剎隱現其間。近景峰腳下荒村院落,野店雞嚎,酒旗隨風舞動,仿佛提醒往來行旅歇息打尖,又有驢騾雞犬,讓人感受到山野間濃郁的田園氣息。圖中樹木虬枝盤曲,略去主幹,皴寫山石,堅實而富有質感。體現出關仝的獨特畫風。關仝的筆法十分簡明,而且取景很多,但整幅畫卻氣勢磅礴,意境悠遠。此圖繪荒山行人。畫幅上方峰巒直矗而又機變百出,山間雲煙瀰漫,霧氣升騰,有寺院古剎隱現其間。近景峰腳下荒村院落,野店雞嚎,酒旗隨風舞動,仿佛提醒往來行旅歇息打尖,又有驢騾雞犬,讓人感受到山野間濃郁的田園氣息。圖中樹木虬枝盤曲,略去主幹,皴寫山石,堅實而富有質感。體現出關仝的獨特畫風。
《關山行旅圖》是關仝的代表作,畫上峰巒疊嶂、氣勢雄偉,深谷雲林處隱藏古寺,近處則有板橋茅屋,來往旅客商賈如雲,再加雞犬升鳴,好一幅融融生活圖。此畫布景兼“高遠”與“平遠”二法,樹木有枝無乾,用筆簡勁老辣,有粗細斷續之分,筆到意到心到,情境交融。此外,畫家在落墨時漬染生動,墨韻跌宕起伏,足見關仝山水畫道之精深。 此幅《關山行旅圖》(見圖)是關仝的代表作,絹本淺設色,縱144.4厘米,橫56.8厘米。構圖上以一條河從左向右斜下而流,將畫面分割成“z”字形。河右邊是起伏的山巒,以高遠法向上畫出巨峰,突兀高聳,形如捲雲,這是關隴山川的特色;河左岸地勢略為平緩,有一座木橋連線兩岸,橋上及岸邊都有行人,騎驢或者徒步向旅店走來。畫面的下方以平遠法繪出一家山野旅店,旅客在其或行或坐,休憩飲茶,一婦人燒水,數孩童嬉戲,旅店周圍有雞犬、豬圈,並有一小船停泊河邊——真是一派寧靜和諧的生活景象!而山間樹木,均是空枝無葉或有枝無乾,此為“關家山水”的獨特畫法。其用筆簡勁老辣,富有節奏感,所謂“以書入畫”也。山石先勾勒後皴擦,用的是“點子皴”或“短條子皴”,筆法縝密,然後用淡墨層層漬染,故顯得凝重硬朗.這與董源、巨然畫江南山水的圓柔迥然不同。據載,明代書畫家王鐸在這幅畫背邊留下題識:“關仝畫多淋漓博大,旁若無人,此幀精嚴,步驟端詳……”《關山行旅圖》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畫面上部的一座大山,這座山峰幾乎占據了畫面三分之一的面積。山頂外輪廓是以粗壯彎曲的弧線,向左右擴展,然後逐漸向內收縮,使巨大的山頭,有一種向左傾斜的危險。接著又漸漸向外延伸成八字形,這樣山勢顯得更加奇險。在輪廓線內,作者用線勾出岩石的自然紋理,再加上點子皴,巨大的頭如快要崩裂一般。而且這座突兀的山峰並不像一般遠山那樣越近顏色越淡,而是層層疊疊的山石用較濃的墨色,用特有的粗筆勾線描繪,但是由於溪流的蜿蜒和山路的迴轉將它推得極遠,所以並沒有頭重腳輕的壓抑之感。在這座巨峰左邊,有兩座尖尖的小峰,與先前那座巨峰相比,形成鮮明的對比,但這兩座小峰在視覺上卻能給人一種向上的張力,似乎在抵禦旁邊巨大山頭的墜落。山腰雲煙縹渺,山間樓觀隱現,造成一種玄妙之境,令人神往。畫面中部,煙雲深處流出溪水,從左上至右下貫串整個畫面,形成一種對角線構圖。溪岸邊是一條從山上蜿蜒而下的山路,一行人馬正在山路上行走。一座小橋橫跨溪上,橋上也正有行人經過,作者用筆巧妙,通過一座小橋使得全畫氣脈相通,克制了生硬而使畫面變得柔和。溪水兩岸坡腳呈犬牙形,交錯呼應,使畫面更顯出了真實生動,富有活力。畫面的底部,描繪了山村小鎮的景象:道路兩邊有村舍、客棧、街市、場院。人們往來於其間,有的騎驢、有的負薪、有的對語,還有伏地者,可能是在行古禮吧。總之,畫中人物被描繪得細緻逼真。另外,院子裡的雞、圈裡的豬、涼棚下的和亂跑的狗,皆被刻畫得趣味橫溢,使畫面洋溢出北方山村小鎮的生活氣息,這也是早期山水畫的特點之一。不過,據說關仝不擅長畫人物,所畫人物多請一位名叫胡翼的畫家幫他補上,所以胡翼也因此留名畫史。作者用筆採用“高遠”與“平遠”兩法,所繪樹木常常是有枝無乾。在這幅畫中,枯樹、寒林確實都是枝幹突出,而主幹不甚明顯,用筆簡勁老辣,有粗細斷續之分。落墨則漬染生動,饒於墨韻。皴寫山石,有如“刮鐵”般的堅實,質感十足,都顯示出關仝山水畫的風貌。

百幅中國名畫

中國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許多偉大的畫家創造了不勝枚舉的傳世名畫。這些名畫極大地豐富了祖國的藝術寶庫,也是留給世界人民的寶貴遺產。一個人在其一生中,應該欣賞、了解一些中國名畫,這不僅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需要。
《清明上河圖》
《步輦圖》
《搗練圖》
《韓熙載夜宴圖》
《鹿王本生圖》
《芙蓉錦雞圖》
《鵲華秋色圖》
《富春山居圖》
《歲寒三友圖》
《五牛圖》
《雙喜圖》
《流民圖》
《奔馬圖》
《開國大典》[中國名畫]
《張議潮統軍出行圖》
《十六羅漢圖》
《匡廬圖》
《夏山圖》
《遊春圖》
《讀碑窠石圖》
《早春圖》
《溪山樓觀圖》
《五馬圖》
《秋庭戲嬰圖》
《女史箴圖》
《四梅花圖》
《枯木怪石圖》
《虢國夫人遊春圖》

《貨郎圖》
《四景山水圖》
《踏歌圖》
《千里江山圖》
《江山秋色圖》
《寫生蛺蝶圖》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
《秋郊飲馬圖》
《簪花仕女圖》
《輞川圖》
《漁父圖》
《幽澗寒松圖》
《楊竹西小像》
《墨梅圖》
《漁樂圖》
《廬山高圖》
《桃源仙境圖》
《葡萄圖》
《康熙南巡圖》
《蒼翠凌天圖》
《淮揚潔秋圖》
《蘭竹圖》
《桃實圖》
《人物龍鳳帛畫》
《田橫五百士》
《天王送子圖》
《江山如此多嬌》[中國名畫]
《重屏會棋圖》

《雲橫秀嶺圖》
《荷花鴛鴦圖》
《南山積翠圖》
《墨竹圖》
《歷代帝王圖》
《荷石水禽圖》
《關山行旅圖》
《醉眠圖》
《青卞隱居圖》
《三友圖像》
《朝元圖》
《蝦》[中國名畫]
《秋林圖》
《溪山行旅圖》
《高逸圖》
《採薇圖》
《潑墨仙人圖》
《太白行吟圖》
《江帆樓閣圖》
《四清圖》
《長江萬里圖》
《秋山問道圖》
《仿三趙山水圖》
《山鷓棘雀圖》
《錦石秋花圖》
《天都峰圖軸》
《溪山清遠圖》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

《明皇幸蜀圖》[李昭道]
《寄人籬下圖》
《職貢圖》
《清網閣墨竹圖》
《積書岩圖》
《珍禽圖》
《風雨歸舟圖》[中國名畫]
《墨蘭圖》
《照夜自圖》
《秋風紈扇圖》
《瀟湘奇觀圖》
《湘君湘夫人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