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皇幸蜀圖》[李昭道]

《明皇幸蜀圖》[李昭道]
《明皇幸蜀圖》[李昭道]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明皇幸蜀圖》是初唐李昭道的代表作,體現了他的典型風格,時代特徵明顯,是反映唐代山水畫面貌的重要傳世作品。《明皇幸蜀圖》以“安史之亂”時唐明皇避難入蜀的故事為題材。畫的是崇山峻岭間一隊斷斷續續的騎旅自右側山間穿出,向遠山棧道行進,前方一騎者著紅衣乘三花黑馬正待過橋,應為唐明皇。

簡介

《明皇幸蜀圖》並非李昭道的原作,是接近二李風格的唐畫宋摹本。
李昭道《明皇幸蜀圖》李昭道《明皇幸蜀圖》

《明皇幸蜀圖》以“安史之亂”時唐明皇避難入蜀的故事為題材。畫的是崇山峻岭間一隊斷斷續續的騎旅自右側山間穿出,向遠山棧道行進,前方一騎者著紅衣乘三花黑馬正待過橋,應為唐明皇,嬪妃則著胡裝幃帽,中部侍馭者數人解馬放陀略作歇息。山勢突兀,白雲縈繞,山石有勾勒無皴法。畫中對明皇做了“初見平陸,馬皆若驚,而帝馬見小橋,作徘徊不進狀”的細緻描繪,體現了畫家的非凡功力。《明皇幸蜀圖》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賞析

《明皇幸蜀圖》局部《明皇幸蜀圖》局部

蜀道難,李白的詩作即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比喻,蜀道路多險峻山勢崎嶇,從這幅描繪細膩、刻畫生動的青綠山水可窺一二。畫面安排了峻險的山嶺,盤曲的石徑,危架的棧道,雲繞的天際。崇山峻岭間一隊騎旅自右側山間穿出,向遠山棧道行進,前方一騎者著紅衣乘三花黑馬正待過橋,應為唐明皇,走到橋前,黑馬作驚蹶停步之態,作者可能想藉此動作表示唐玄宗避難途中的驚慌心理吧。嬪妃們則身著胡裝戴著帷帽,中部侍馭者數人解馬放駝略作歇息,表示長途跋涉的勞累。

畫左邊還安排有一隊人騎正在棧道上行進。此畫構圖雄奇,以山水為主,人物鞍馬為輔,山水畫的比重在構圖上明顯增強,在構圖意識上進行了創新,對於後世山水畫成為獨立畫科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畫中山勢突兀,白雲縈繞,人物動態及其衣帽服飾都刻畫得細緻入微,馬匹、駱駝也描繪得生動有趣。畫上奇峰、峻岭、巨石、白雲、流水,都用細線勾出,而且作者用線條表現出了岩石的形體和結構,塑造出了山峰的雄偉氣派,改變了以往畫山石只能表現出山的象徵形象的作法,這在唐代山水畫中是極少見的。

另外,作者用石青、石綠、硃砂等重彩設色,不加皴斫,保持著李氏父子“金碧山水”的一派遺風,但卻做到了色不壓線,保持著線的節奏美,並能達到色彩明麗和諧,格調典雅,使得畫面場景複雜而又具體,色彩絢麗卻沉著和諧。此圖時代特徵明顯,體現了李氏父子的繪畫風格。

觀察這幅《明皇幸蜀圖》,不論從山石配置的左右對稱性,或嬪妃、仕女的頭飾、鬃馬等造型都承襲了中國古代傳統樣式,這些均可從唐代山水壁畫或出土的唐三彩人馬俑中發現類似的範例。不過,雖然這幅圖的祖本可能出自唐人之手,但經宋人輾轉反覆臨摹,現在看到的這幅《明皇幸蜀圖》已滲入了宋人對山水結構的理念。

作者

李昭道李思訓之子,玄宗時期曾任太原府倉曹、直集賢院,後官至中書舍人,人稱“小李將軍”。善畫青綠山水,繼承家學,並能變父之體,“妙又過之”。李昭道的作品保留很少,有傳為他作的《明皇幸蜀圖》《春山行旅圖》。

李思訓、李昭道父子為皇族成員,武則天迫害李唐宗室時,棄官藏匿若干年,後李氏復位才出仕,成為朝廷重臣,故而其繪畫的題材風格被廣泛模仿。李思訓之弟思誨、思誨之子李林甫、林甫之侄李湊也都是頗有成就的畫家。而遵循青綠山水傳統的李林甫正是權傾朝野達16年之久的玄宗宰相

背景

唐玄宗改元天寶後,耽於享樂,政治癒加腐敗,國政先後由李林甫、楊國忠把持,又放任邊地將領擁兵自重。天寶十四年,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省節度使的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發動兵變。第二年攻入都城長安,安祿山稱帝,唐玄宗逃入四川。李昭道的繪畫藝術得自家傳,與父親李思訓同樣擅畫青綠山水。

史載,畫“海景”是李昭道首創。他的畫風工巧繁密,但作品一般用線較細弱,所以唐代理論家認為他“筆力不及思訓”,但他能“變父之勢,妙又過之”(“勢”這裡作形勢、體勢解,指畫面布局大勢),即能變革李思訓的構圖形式,所以在奇巧方面超過了李思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