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歸舟圖》[中國名畫]

《風雨歸舟圖》[中國名畫]
《風雨歸舟圖》[中國名畫]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蘇顯祖繪畫世所罕睹,此《風雨歸舟圖》為其僅存於世之山水畫孤本,故尤為珍貴。展卷之際頓感古樸清雅之氣撲面而來。

簡介

《風雨歸舟圖》是一幅筆墨、構圖均比較簡單的作品,尤其是山石畫法的處理上,出現了許多低級的用筆。

賞析

蘇顯祖(款)《風雨歸舟圖》蘇顯祖(款)《風雨歸舟圖》

《風雨歸舟圖》為立幅絹本,通高96厘米、寬49厘米,右下角署“蘇顯祖”隸書款。該畫筆墨洗鍊,畫風大度,古樸清雅,細微之處刻畫乾淨利落,展卷之際,頓覺一股清雅之氣撲面而來。整幅畫面表現的是莽莽雨色中的遠山、披蓑的艄公、小橋上撐傘迎著風雨的鄉人,一派江南水鄉煙雨濛濛的景象。整幅畫的布局似全景而非全景,達到了白石老人所說的“界乎似與不似之間”的境界。該畫作作者去繁求簡,在近山淺渚近陂叢木之間用大片雨勢、煙水加以銜接,虛實相生、錯落有致。畫石分幾個大面,用大斧劈皴側峰直皴,山石稜角鋒銳,勁峭雄秀。前景叢樹樹幹瘦如鐵,筆法豪放而謹嚴,變化多而融合,樹幹筆法亦如山石,枝梢轉折延伸,饒有韻味。中段畫小橋及荷傘行於風雨中的鄉人,煙雨迷濛。近景為坡腳樹叢下急行的篷船,人物與山水相交相融。特別是舟上披蓑戴笠的艄公撐竹篙,風生水起,波紋漣漣,與橋上撐傘頂風而行的行人相互呼應,襯托風驟雨急之勢,人物雖小,動作神態生動,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其右上方有明代著名畫家、收藏家沈周題行楷七律詩一首曰:“小橋槐木映沙陂,可似幽人北臥帷。領略風雨詩思好,規摩粉本墨痕遲。興成揮汗涼生肘,吟罷披襟月入池。何時借我西窗榻,相對寒燈訂後期。長洲沈周題。”蘇顯祖系浙江錢塘人,據史料記載,其人於南宋寧宗嘉定年間為畫院待詔,工山水人物。經著名書畫鑑定家、遼寧博物館名譽館長楊仁愷先生等專家鑑定,認為此畫是南宋真跡,且為蘇顯祖作品存世孤品。楊仁愷認為:“南宋蘇顯祖《風雨歸舟圖》,誠少見之真跡,唯此公傳世作品尚屬初見,殊可珍矣。”著名書畫家、鑑賞家陳佩秋對此圖筆墨之精妙、保存之完好也讚嘆不已。

鑑別

《風雨歸舟圖》《風雨歸舟圖》

觀筆墨技法,總體風格為剛健酣暢。畫面的雨柱是用大斧劈皴,劈染而成,氣勢非凡,山巒和岩石的勾斫筆力粗重渾厚,並施以長短斧劈皴,筆力堅勁,皴後加大塊水墨渲染,形成石體峻厚的形態,遠山更是邊皴邊染,皴染相融,坡岸和水渚用水墨拖染,墨色有濃淡虛實變化,營造出雨霧迷朦的遼闊空間感。樹木乾枝的勾劃勁拔縱放,更具骨力,尤勾撇風中搖曳的枝葉,猶如寫草書般快疾爽利,充分體現出畫家極強的控筆能力及嫻熟精湛的技法。人物線條剛勁利落,簡潔洗鍊,著力感極強,與畫面的風雨山水之景象相交相融,神態逼真,惟妙惟肖,生動和蒼勁之功,不在馬遠、夏圭之下。水波是用鐵線畫成,顯得十分剛勁,與畫面的氣勢相當融合。從隨意奔放的用筆施墨,勁健放縱的筆致,酣肆空朦的墨色,野逸的氣韻,可看出蘇顯祖確是南宋時期繪畫水平極高的宮廷畫家。觀此圖右下方隸書署款“蘇顯祖”,墨色滲入絹底,與畫面墨色融為一體,絕非添加。而“蘇顯祖”三字的結體方正,波磔不明顯,轉筆方峻,頗有米芾隸書的遺法,出於南宋人之筆,應可確信。畫面的右上方有明代大畫家沈周題詩:“小橋槐木暎沙陂,可似幽人北臥帷。領略風雨詩思好,規摹粉本墨痕遲。興成揮汗涼生肘,吟罷披襟月入池。何時借我西牕榻,相對寒燈訂後期。”署款“長洲沈周題”。詩中道出畫面所表達的江南水鄉意境之美,同時又揭示風雨歸舟之隱喻情思,並抒發麵對前人佳作賞心悅目和意欲追摹取習的感慨。題詩的書體是他從早期學習明初台閣體轉向取法黃庭堅楷行書體時期的書風,書法與他相近時期諸多作品中相比較,可探見無論結體、用筆的習性都有許多共同處。蘇顯祖《風雨歸舟圖》自發現以來得到了諸多現當代鑑定大家的親睞。著名書畫鑑定大師楊仁愷生前曾五次審察此畫,還與當代文博書畫泰斗陳佩秋先生共同探討鑑定。楊老題詩盛讚此圖“誠少見之真跡,惟此公傳世作品尚屬初見,殊可珍矣。”並感慨“九十歲能見此寶物,幸甚、幸甚,確飽眼福也”。陳老盛讚此圖“筆墨精妙,品相之完好,實屬罕見之南宋畫精品”。鑑定大師楊臣彬認真細察,評此圖“自然生動之處有過於馬遠,確是南宋蘇顯祖真跡孤本”。另鍾銀蘭、單國霖、單國強、蘇士澍、黃偉利、凌利中等諸多鑑定大家都對此畫盛讚不已。此外還有眾多長期從事研究古代書畫收藏鑑賞的大家們慕名拜觀,如浙江慈谿的黃柏林先生數次拜讀審閱後,驚嘆讚賞“此圖是南宋精作,且畫功特優,有緣能觀者是莫大的享受”……世間珍品,魅力無窮,畫讀百遍,其義自現。這些鑑定大家都是持著嚴謹的態度,傾其畢生的閱歷和經驗考證後得出的上述結論。最後我們來品解一下此圖的內涵寓意。蘇顯祖是南宋中後期宮廷畫家,宮廷畫家一般都是迎逢皇帝及上層階級的喜好創作歌頌良辰美景、國泰民安的作品來獲得嘉賞和封祿,從本圖來看,蘇顯祖並未趨之若鶩。南宋中晚期,庸君當道,國力衰落,民憤四起,北方已被元人占領多年,上層階級的鬥志也已削弱,此種環境下,蘇顯祖繪出狂風驟雨示意當時社會的黑暗與艱辛,又以迎難而上的人物形象體現民眾不畏艱險,衝破惡劣環境的堅定信念;頂風冒雨之高士代表著中層階級,梢公代表普通民眾,都勇敢地奮力前行,積極地抗爭現實社會的困境,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傲骨之氣節,深刻寓意了美好的未來要靠大眾合力拚搏才能獲得。蘇顯祖依畫抒情,勇於抨擊當時社會的黑暗面,表達真實的社會處境和民意真情,冒斬首之險用繪畫的表現方式來激發民眾的團結愛國之心,這與清初八大山人的“白眼看世道”,徐悲鴻的抗戰時期奔馬圖有著同工之意。由此可見,此圖在民族意義上遠遠超過了同時期的其它畫作,具有震撼人心的里程碑效應。然而由於蘇顯祖的作品寓意深刻且不受當時上層階級的喜好,或因其它特殊的歷史原因,故傳世作品甚是稀有,名氣也經八百多年的歲月漸漸淡薄了,所以,流傳至今的《風雨歸舟圖》實屬可貴至極的珍品。綜觀以上,對此圖圖式、絹材、筆墨、技法、款式、署款、沈周題詩的論證以及諸位現當代鑑定大家們的審定,此圖為南宋宮廷畫家蘇顯祖真跡孤本。《風雨歸舟圖》為我們展示了蘇顯祖繪畫的風格面貌,反映出他在南宋繪畫潮流中所作出的獨特貢獻和取得的藝術成就,對南宋繪畫史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果說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反映的是北宋時期汴梁繁華的都市景象,元代黃公望《富春山居圖》手卷描繪的是富春江翠微杳靄的秀美景色,那么蘇顯祖的《風雨歸舟圖》則是南宋偏安時期,畫家通過風雨歸舟的主題來頌揚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民族意志。它不僅是南宋難得留有名款的畫家蘇顯祖之傳世孤品,更是一件體現時代精神、寓意深刻的佳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