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積翠圖》

《南山積翠圖》

《南山積翠圖》為畫家清代王時敏晚年所作,畫面布置有序,層次井然,筆墨清雋秀潤,沉靜淡雅,毫無躁氣,具有溫厚而博大之美。此作題“壬子長夏寫南山積翠圖,奉祝蓉翁太老親台七襄大壽並祈粲正。弟王時敏時年八十有一”。由此題款可知,這是畫家為人賀壽之作。

基本信息

簡介

《南山積翠圖》《南山積翠圖》

《南山積翠圖》縱147.1厘米,橫66.4厘米,絹本,設色,是他81歲時為人祝壽之作。典型的“四王”風格的全景山水。上見天,下見地,一峰高聳,巍峨雄偉,群峰簇擁,互為呼應。山勢盤桓曲折,乃南方的土石山,土復石隱,時露礬頭,勾筆稍濃,而隨意的長披麻皴,疏鬆淡雅。山下溪畔松柏蒼翠,以篆隸筆意鉤樹枝幹松針,線條蒼潤松秀,淡墨積染,厚重而層次豐富。山中雲霧繚繞,懸瀑飛濺,林木茂郁,亭舍棋布,一派平和祥瑞的景象。構圖繁複,而勾皴簡約,略施淺絳淡彩,如比對黃公望的《天池石壁圖》,就可以清楚地看出王時敏繪畫之淵源。簡率隨意,平淡天真,這正是董其昌崇尚的南宗山水畫的理想境界。

這幅《南山積翠圖》為王時敏晚年所畫。畫幅上有款題“壬子長夏寫南山積翠圖,奉祝蓉翁太老親台七襄大壽並祈粲正。弟王時敏時年八十有一”。

根據款題可推知這幅畫是王時敏為他人祝壽所作,畫含“壽比南山”之意,顯得恭謹而情深。此圖山水氣勢雄偉,層巒疊嶂之中,主峰高踞畫幅正中,深寓“高壽”的情意,眾峰拱擁,密樹濃蔭,雲氣升浮,林木蔥籠,瀑布飛流;在山嶺之下,萬木叢中可見若隱若現的房屋宅院,給人一種莊嚴迷離之感。在近處的山坡上,蒼松挺立,也喻有高壽之意。整幅畫面,橫圖繁複,行筆縝密,一絲不苟,水墨淋漓酣暢,生動地刻畫出山間林野一派清潤自然之氣。此圖筆墨清雋秀潤,落筆淡雅,墨色沉靜,無絲毫的躁氣。筆法與山石結構看似仿黃公望,講究用筆的含蓄和松秀,但畫中繁密的樹木和繁密的山巒,又近於王蒙

畫風

元代趙孟頫提倡“畫貴有古意”,強調書法與繪畫的關係,繼承了自蘇軾以來的文人畫實踐和理論成就,建立了文人畫法式的框架,而“元四家”則將文人畫推向了畫壇的主位。之後的“吳門畫派”提倡以書入畫和追求繪畫中的書卷氣,使文人畫再度崛起。董其昌則開始著手從文人畫法式內部進行調整,將文人畫對外的筆墨拓展變成對內的筆墨,強調“以畫為樂”的繪畫功能。尤其是董其昌的“南北宗”論,劃清了繪畫發展源流的同時,也在文人畫法式框架內部建立了文人畫筆墨法式,使文人畫筆墨的目的更加純粹、明確。

清初山水畫直接繼承了董其昌的理論,而他的學生王時敏則是清初“畫苑”的領袖人物。以王時敏為首的“四王”畫派,其山水畫風影響著整個清初一代。王時敏的山水畫同時也開創了“婁東派”的畫風。王時敏在董其昌的指導下,臨摹名跡,深得古人精髓。但王時敏並不是一味模擬形跡,他是通過這些古人的筆墨以達到古人的人生境界、人生品格,以追求古人畫中的精神和氣韻,所以,雖然他在畫中常寫臨某家筆意、摹某家筆法,但從他的畫中絕找不出一張是原封不動地臨摹。秦祖永在《繪事津梁》中稱王時敏的畫“神韻天然,脫盡作家習氣”,又說王時敏“晚年益臻神化,乎入痴翁之室矣”。

這裡的“痴翁”即黃公望。王時敏正是溶化古人的筆墨技巧,形成自己的風貌,但當時的人崇敬古人,卻忽視了自己的創造性,王時敏的不足也正在於此,所以最終缺乏對造化的真切感受。王時敏用筆圓熟,也很蕭散鬆動,他不是以濃淡相濟使線條活絡,就是以渴淡之筆出之,筆筆透氣。在他的筆下,樹幹蒼潤互生,變化多端,樹木墨點用筆秩序井然,用墨濃淡層次分明。

作者

王時敏(1592~1680)明末清初書畫家。字遜之,號煙客、西廬老人。其祖上為太倉(今屬江蘇)望族,世代顯赫。祖父王錫爵曾任明內閣首輔。父王衡為翰林院編修,與當時畫壇領袖董其昌同科進士,相交甚篤。王錫爵晚年得此一孫,自鍾愛彌甚,見其頗有繪畫天賦,便囑託董其昌善加教誨。所以,雖然王時敏小董其昌三十七歲,幾為祖孫輩,但兩人“執輩相與游”,“雜坐忘賓主”,成為亦師亦友的莫逆之交,有二十多年。王時敏自幼聰慧好學,家藏淵博,加上董其昌、陳繼儒的循循善誘,所以很快脫穎而出。明末他襲祖蔭官至太常寺少卿,清兵入關,他曾出城迎降,不過他還是從此不再做官,隱居於其西田別墅,潛心於繪畫的研究和對後學的提攜。如果說董其昌是“南北宗論”的創始人,那么王時敏無愧為此畫論的繼承、實踐、發揚、光大的第一人。以他為首,聚合了王鑑、王翬、王原祁等畫家(世稱“四王”),漸漸地形成了帶有地域性的畫派。但是,“四王”畫風被捧為畫壇“正宗”,卻是依賴了清朝政府在政治上的推動,而這又與王時敏的子孫身居清朝要職密切相關。

作品賞析

《南山積翠圖》,該作品按遠、中、近三景均採用大量的筆墨描繪。畫作尺幅雖大,用筆卻毫不鬆懈。尤其是中景,刻畫得更為精謹。草木繁茂、山勢蜿蜒,卻絲毫沒有迫塞感。山體曲折、盤桓,觀者置身畫中,沿山間小路仿佛可以直達無人之境。畫作近景刻畫了松樹,松枝翠綠,枝幹姿態各異,暗含“賀壽”這一主題。畫家刻意將松葉所用的墨色加以區分,墨色濃淡不同、虛實相生,使松樹充滿生機。而對近景山石的處理,他主要師法黃公望———用筆蒼勁,多礬頭,隨意的長披麻皴疏鬆、秀雅。不過,他並不滿足於師法一家。從對畫中山石的點苔來看,他亦受王蒙畫法的影響———用濃墨表現。可見,他在吸收古人之法時並不是一味地照搬,而是融會貫通,有自己的特點。與近景相比,中景的山體更險要,重巒疊嶂。為烘托山石奇險之勢,畫家有意將瀑布、霧靄穿插於山間。瀑布順流而下,隱於山林之間;霧靄從遠處飄來,勢若蛟龍。作品雖未畫人物,但中景的房屋卻暗示了人物的存在。整幅畫面雖氣勢磅礴、山勢險峻,卻並不冷清。山中的樓閣似山林主人居住之所,又似遊人休息之處;似畫家憑欄獨賞之所,又似文人品茗、暢談之閣,具有濃郁的文人畫意味。遠景中間,山峰如柱,是整個畫面的氣魄所在。山脈隨景之推深而愈加陡峭,以濃墨繪就的蒼松亦愈加繁茂。由此,我們可以感受到畫家對生命的敬畏和對受畫者大壽的美好祝願。作品構圖繁複、行筆縝密、墨色沉靜,毫無躁氣,給人一種清新、溫潤的感覺。難怪秦祖永《桐陰論畫》評王時敏:“運腕虛靈,布墨神逸,隨意點刷,丘壑渾成。”王時敏的《南山積翠圖》雖在一定程度上沿襲了前人“三段式”的構圖,但細看,不難發現其創新之處。畫面雖分為遠、中、近三景,但呈現出一層坡、二層樹、三層山的格局。而且,畫家還有意識地在構圖中加入了起伏、開合之勢,為後來王原祁“積石為山”的“龍脈”構圖理論打下了基礎。此幅作品為王時敏晚年所作。他晚年生活穩定,創作日臻佳境,由此畫不難看出他獨特的繪畫面貌[3]。

百幅中國名畫

中國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許多偉大的畫家創造了不勝枚舉的傳世名畫。這些名畫極大地豐富了祖國的藝術寶庫,也是留給世界人民的寶貴遺產。一個人在其一生中,應該欣賞、了解一些中國名畫,這不僅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需要。
《清明上河圖》
《步輦圖》
《搗練圖》
《韓熙載夜宴圖》
《鹿王本生圖》
《芙蓉錦雞圖》
《鵲華秋色圖》
《富春山居圖》
《歲寒三友圖》
《五牛圖》
《雙喜圖》
《流民圖》
《奔馬圖》
《開國大典》[中國名畫]
《張議潮統軍出行圖》
《十六羅漢圖》
《匡廬圖》
《夏山圖》
《遊春圖》
《讀碑窠石圖》
《早春圖》
《溪山樓觀圖》
《五馬圖》
《秋庭戲嬰圖》
《女史箴圖》
《四梅花圖》
《枯木怪石圖》
《虢國夫人遊春圖》

《貨郎圖》
《四景山水圖》
《踏歌圖》
《千里江山圖》
《江山秋色圖》
《寫生蛺蝶圖》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
《秋郊飲馬圖》
《簪花仕女圖》
《輞川圖》
《漁父圖》
《幽澗寒松圖》
《楊竹西小像》
《墨梅圖》
《漁樂圖》
《廬山高圖》
《桃源仙境圖》
《葡萄圖》
《康熙南巡圖》
《蒼翠凌天圖》
《淮揚潔秋圖》
《蘭竹圖》
《桃實圖》
《人物龍鳳帛畫》
《田橫五百士》
《天王送子圖》
《江山如此多嬌》[中國名畫]
《重屏會棋圖》

《雲橫秀嶺圖》
《荷花鴛鴦圖》
《南山積翠圖》
《墨竹圖》
《歷代帝王圖》
《荷石水禽圖》
《關山行旅圖》
《醉眠圖》
《青卞隱居圖》
《三友圖像》
《朝元圖》
《蝦》[中國名畫]
《秋林圖》
《溪山行旅圖》
《高逸圖》
《採薇圖》
《潑墨仙人圖》
《太白行吟圖》
《江帆樓閣圖》
《四清圖》
《長江萬里圖》
《秋山問道圖》
《仿三趙山水圖》
《山鷓棘雀圖》
《錦石秋花圖》
《天都峰圖軸》
《溪山清遠圖》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

《明皇幸蜀圖》[李昭道]
《寄人籬下圖》
《職貢圖》
《清網閣墨竹圖》
《積書岩圖》
《珍禽圖》
《風雨歸舟圖》[中國名畫]
《墨蘭圖》
《照夜自圖》
《秋風紈扇圖》
《瀟湘奇觀圖》
《湘君湘夫人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