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書岩圖》

《積書岩圖》

上海博物館所藏的《積書岩圖》是趙之謙山水畫中的集大成者。本幅為紙本設色,縱69.5厘米,橫39厘米。此圖取材於河北層山積書嚴的景色,。崖腳下碧波蕩漾,陡直的峭壁險峻無路,石崖間青松盤曲,蒼翠欲滴。山腰上綴有洞窟一穴,洞內有天然橫堅交錯的石紋,遠望狀如堆積書卷的藏書庫,賦予無限的生機和情趣。

基本信息

作品簡介

此圖運用傳統筆墨,工寫結合,筆致流利活潑,從山巒起伏,山石的結構和松秀的鬼面皺等方面來看,遠追王蒙,石濤的山水技法,吸收變化,形成特有的藝術形式。此圖為其摯友南匯沈樹鏞所作,曾同纂《環宇訪碑綠》一書。署款“鄭齊侍郎命趙之謙畫”。

作者畫風

6《積書岩圖》

文人畫在確立自己主流地位以前,書法作用和精神一直隱藏於繪畫當中,隨著繪畫藝術的發展,文人畫家主動將書法帶入繪畫領域,強調以書入畫,使書法藝術主導了文人畫藝術的品性。

趙之謙把碑學之法用於繪畫,使文人畫出現了新的生機,為近代美術尋找了一條新的道路。趙之謙的繪畫得益於他的書法和篆刻。他的書法初學顏真卿,而後致力於北碑書體的研習,字型方整樸厚。

篆、隸師學鄧石如,並臨寫金文石刻、碑板。他的篆刻,融合了浙、皖兩家之長而開新的風貌。他引北碑書風入畫,並不是機械搬用,而是在古厚樸拙的用筆中寓以靈動之氣,這使他的繪畫在渾厚古雅中充滿著清新活潑的意趣。趙之謙擅作花卉、木石及雜畫,尤以花卉畫成就最大。他繼承了陳淳、徐渭及“揚州八怪”的筆墨風格,在繪畫中有意識地加入了更多的書法意味,下筆沉著雄健,豪邁有力,筆墨酣暢,形神兼備,一掃清晚期宮廷中所崇拜的陰柔。

他善於運用紅、綠、黑3種重色,敷色濃艷,氣氛熱烈,在對比中求協調,開創了清新明麗、雅俗共賞的寫意花卉新畫風,創立了海派的基調。鄭振鐸曾在《近百年中國繪畫的發展》中說:“他(指趙之謙)的藤蘿紫花,顯出了剛柔互濟配合得恰到好處的特色。常常以濃艷豐厚的色彩,布置全幅的牡丹花、桂花等季節性的花卉,雖然是滿滿的一幅,卻不顯得擁擠,更沒有雜亂之感。在艷裹濃妝中,呈現出自己的特色……”

作品賞析

《積書岩圖》取材於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所記載的積書岩。趙之謙並未到過積書岩。此圖是他根據《水經注》的記載,加以想像而繪製的。他以特寫的方式,表現了山岩的雄偉與奇特。整個畫面所留空間極少,無近、中、遠之層次。山岩幾乎鋪滿全幅,但山勢的起伏感卻被很好地表現出來,具有很強的真實感。陡直的峭壁,險峻而不見路徑。石崖中的青松盤曲生長,蒼翠欲滴。山腰上有一洞窟,洞內有橫豎交錯的石紋,遠望,狀如書卷堆積的藏書庫,為畫面增添了無限的生機和情趣。右上部一小角空白的天空,在山岩濃厚的墨色映襯下,更加顯得明朗、透亮。山岩下,碧波蕩漾,雖空間不大,但水紋密布。活潑流利的線條表現出水的形態和奔騰的氣勢。畫中,山岩的密集與天空的一抹留白形成了強烈的疏密對比。趙之謙這種“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的布局方式得益於對印章章法的熟練運用。《積書岩圖》的構圖突破了宋代以後或四平八穩、或狂放不羈的構圖藩籬,而是“平中取奇,險中求穩”(阮榮春語)。

作者簡介

趙之謙(1829—1884),初字益甫,號冷君;後改字叔,號鐵三、憨寮、無悶、梅庵等,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官至江西鄱陽、奉新知縣。工詩文,善書法,精篆刻。其書法初學顏真卿,兼習南北兩派,後自成一格,奇崛雄強,別出時俗;花卉學石濤而又有所變化,開創了清末寫意花卉畫之新風;篆刻初學浙派,後法秦、漢璽印,復參宋、元及皖派,博取秦詔、漢鏡、泉幣、漢銘文和碑版文字,一掃舊習,所作蒼秀雄渾。

趙之謙用傳統筆墨、以工寫結合的方式繪出《積書岩圖》。此作皴法獨特,既不同於前人,也不同於趙氏的其他畫作,勾、擦、點並用,層層積累,有如松鱗,被稱為“松鱗皴”。趙之謙擅畫松樹。此圖便是用畫松鱗的方法來皴寫山石,枯潤相生,以線條寫其輪廓,突出岩石的層疊感。“松鱗皴”的表現力很強,和其他皴法一樣,也能很好地表現出山石的體積感。若研究山水畫的“松鱗皴”,趙之謙的這幅《積書岩圖》便是很好的研究對象。趙之謙曾說:“獨立者貴。天地極大,多人說總盡,獨立難索難求。”他認為,古人既已用篆隸法畫松樹,那么自己就不應再用此法畫松樹。於是,他選擇了以草書筆意入畫。他的《積書岩圖》就是以草書筆法表現松石的,並融入了篆刻的樸拙感和力度感。此畫用筆恣肆、雄勁,墨色厚重、濃郁,體現了他狂放不羈的性格。

趙之謙的畫以花鳥見長,山水作品傳世甚少。而《積書岩圖》法度嚴謹,氣勢恢弘,無論構圖,還是用筆、設色,都極為老到,可見他對山水畫亦有很深的造詣。左上角的題跋方厚、雄健,與畫面的筆趣相輝映。

百幅中國名畫

中國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許多偉大的畫家創造了不勝枚舉的傳世名畫。這些名畫極大地豐富了祖國的藝術寶庫,也是留給世界人民的寶貴遺產。一個人在其一生中,應該欣賞、了解一些中國名畫,這不僅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需要。
《清明上河圖》
《步輦圖》
《搗練圖》
《韓熙載夜宴圖》
《鹿王本生圖》
《芙蓉錦雞圖》
《鵲華秋色圖》
《富春山居圖》
《歲寒三友圖》
《五牛圖》
《雙喜圖》
《流民圖》
《奔馬圖》
《開國大典》[中國名畫]
《張議潮統軍出行圖》
《十六羅漢圖》
《匡廬圖》
《夏山圖》
《遊春圖》
《讀碑窠石圖》
《早春圖》
《溪山樓觀圖》
《五馬圖》
《秋庭戲嬰圖》
《女史箴圖》
《四梅花圖》
《枯木怪石圖》
《虢國夫人遊春圖》

《貨郎圖》
《四景山水圖》
《踏歌圖》
《千里江山圖》
《江山秋色圖》
《寫生蛺蝶圖》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
《秋郊飲馬圖》
《簪花仕女圖》
《輞川圖》
《漁父圖》
《幽澗寒松圖》
《楊竹西小像》
《墨梅圖》
《漁樂圖》
《廬山高圖》
《桃源仙境圖》
《葡萄圖》
《康熙南巡圖》
《蒼翠凌天圖》
《淮揚潔秋圖》
《蘭竹圖》
《桃實圖》
《人物龍鳳帛畫》
《田橫五百士》
《天王送子圖》
《江山如此多嬌》[中國名畫]
《重屏會棋圖》

《雲橫秀嶺圖》
《荷花鴛鴦圖》
《南山積翠圖》
《墨竹圖》
《歷代帝王圖》
《荷石水禽圖》
《關山行旅圖》
《醉眠圖》
《青卞隱居圖》
《三友圖像》
《朝元圖》
《蝦》[中國名畫]
《秋林圖》
《溪山行旅圖》
《高逸圖》
《採薇圖》
《潑墨仙人圖》
《太白行吟圖》
《江帆樓閣圖》
《四清圖》
《長江萬里圖》
《秋山問道圖》
《仿三趙山水圖》
《山鷓棘雀圖》
《錦石秋花圖》
《天都峰圖軸》
《溪山清遠圖》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

《明皇幸蜀圖》[李昭道]
《寄人籬下圖》
《職貢圖》
《清網閣墨竹圖》
《積書岩圖》
《珍禽圖》
《風雨歸舟圖》[中國名畫]
《墨蘭圖》
《照夜自圖》
《秋風紈扇圖》
《瀟湘奇觀圖》
《湘君湘夫人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