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議潮統軍出行圖》

《張議潮統軍出行圖》

《張議潮統軍出行圖》在中國美術史中是一幅非常著名的“出行”作品,它不僅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而且還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是一幅珍貴的歷史畫卷。《張議潮統軍出行圖》描繪的是唐朝敦煌地區最高統治者張議潮接受唐朝廷敕封為河西節度使後統軍出行的浩大場面。此圖繪於敦煌156窟的南壁和與南壁相接的部分東壁之上,性質是供養畫出行圖。156窟又名張議潮窟,為敦煌晚唐的代表性洞窟之一,是時任河州刺史的張淮深為其叔父張議潮所造的功德窟。

基本信息

創作背景

《張議潮統軍出行圖》《張議潮統軍出行圖》之一

公元842年,吐蕃朗達磨贊普死,由於他沒有兒子,吐蕃統治者內部因爭權奪利而陷入內戰,國勢衰弱。公元848年(唐宣宗大中二年),沙州(即敦煌)人張議潮率眾起義,趕走吐蕃節度使,收復了沙州和晉昌(即甘肅安西)。

大中三年,秦州(天水)、安樂州(寧夏中衛)、原州及石關等七關的百姓,紛紛回響張議潮,自動脫離吐蕃回歸唐朝。公元850年前後,張議潮又率軍收復了吐蕃占領的伊州、鄯州、甘州、河州、廓州、岷州和蘭州。

公元851年,唐政府決定在敦煌設定河西郡,任命張議潮為河西節度使。公元863年(唐懿宗鹹通四年),張議潮率漢蕃兵7千餘人,攻克涼州,打通了吐蕃通往長安的通道。絲綢之路自從唐代宗廣德二年(公元763年)因涼州被吐蕃占領而切斷,整整過了100年,才在張議潮的奮戰之下重新暢通了。

在唐代,人們對於張議潮這樣一位誓心歸國、維護國家領土統一與完整、重新打通絲綢之路的民族英雄是十分敬重的。為了紀念張議潮的功績,他的侄子張淮深開鑿了這個大窟,在窟內繪製了《張議潮統軍出行圖》和《宋國河內郡夫人宋氏出行圖》。

作品賞析

《張議潮統軍出行圖》即敕封張議潮為節度使後其統軍出行的寫照。畫面中從右至左,依次畫了鼓、角手各4人,分左右列隊。鼓、角手後面有武騎兩隊,每隊5人。再後面是文騎兩隊,每隊也是5人。在兩隊文騎之間有舞樂一組,共8人,分兩組對舞,旁邊立樂師12人,後面跟著6名執旗者,再後跟隨著衙前兵馬使3騎,散押衙2騎。張議潮位於畫面中部,穿圓領紅袍,系革帶,騎白馬。其後有擁著“信”字大旗的兵士,最後的射獵、馱運部分有20餘騎。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沙州敦煌人張議潮率河西各族推翻吐蕃貴族的統治,受唐朝冊封為河西十一州節度使。畫面從現壁下部西端起一直延伸到東壁南側,構圖壯闊,人馬眾多,情節生動。開始部分以騎兵儀仗為主,甲械齊整,旌旗鮮明。中間有軍前舞樂,八名舞者排成兩隊,甩動長袖相對而舞。後面跟著樂隊,共十人,除兩邊各有一面大鼓外,還有琵琶、橫笛、篳篥、拍板、箜篌、腰鼓等。南壁下部,緊接上圖之後,為騎兵儀仗的後衛,剽悍的騎兵環護著旌節,那是皇帝敕封的標誌。畫工取材於現實生活,少受規範的束縛,畫得比較自由。畫面疏密相間,節奏鮮明,色彩華麗,形象生動,表現出一支威儀赫赫的凱鏇之師。在敦煌壁畫中,這是一幅少見的、極珍貴的現實題材作品,同時又是有重大史料價值的歷史畫。

《張議潮統軍出行圖》之三《張議潮統軍出行圖》之三

總體看來,這幅畫繪有多達兩百餘人。出行隊伍旌旗飄揚,延綿浩蕩,顯示了嚴整的軍儀和威武的雄風。全圖作散點、鳥瞰布局,畫家很注意布局的秩序與變化,前面兩列人馬各20餘騎,嚴格對稱,中間穿插了樂隊和舞伎,使畫面顯得活潑而生動。作為全畫的中心人物的張議潮,人體和乘騎形體最大,他正待過橋,橋前有率隊引導的銀刁官,橋側有文官侍立,3人都在回首向張議潮坐騎盼顧。

雖然這幅畫中的人物眾多,但並沒有給人以臃腫之感,各部分相互聯繫,完美地統一了起來。此外,作者為了烘托出行隊伍的威武氣勢,還在遠處點綴了些山水和翠綠的樹,並把坐騎繪以紅、赭、白等色。

這幅《張議潮統軍出行圖》是一幅珍貴的歷史畫卷,《宋國河內郡夫人宋氏出行圖》與之同繪於一窟,前者肅穆嚴謹,後者歡快輕鬆,恰恰構成鮮明對比,被稱為敦煌壁畫出行圖中之雙璧。

相關人物

《張議潮統軍出行圖》之四《張議潮統軍出行圖》之四

張議潮家族是敦煌世族,生於吐蕃統治之下,及壯為吐蕃沙州將領。公元842年,吐蕃朗達磨贊普死,由於他沒有兒子,吐蕃統治者內部因爭權奪利而陷入內戰,國勢衰弱。公元848年(唐宣宗大中二年),沙州(即敦煌)人張議潮率眾起義,趕走吐蕃節度使,收復了沙州和晉昌(即甘肅安西)。大中三年,秦州(天水)、安樂州(寧夏中衛)、原州及石關等七關的百姓,紛紛回響張議潮,自動脫離吐蕃回歸唐朝。公元850年前後,張議潮又率軍收復了吐蕃占領的伊州、鄯州、甘州、河州、廓州、岷州和蘭州。公元851年,唐政府決定在敦煌設定河西郡,任命張議潮為河西節度使。公元863年唐懿宗鹹通四年),張議潮率漢蕃兵7千餘人,攻克涼州,打通了吐蕃通往長安的通道。至此,因吐蕃占領涼州而切斷的絲綢之路,在整整過了100年後重新暢通,結束了吐蕃在河西70多年的統治。

宋國河內郡夫人宋氏出行圖宋國河內郡夫人宋氏出行圖

莫高窟第156窟南北壁及東壁南北兩側的底部分別繪長卷式《張議潮統軍出行圖》和《宋國夫人出行圖》。宋國夫人即張議潮夫人廣平宋氏。男主出行圖表現的是主人統軍南征北戰的疆場情景,女主出行圖所展示的則是主人及其隨從的遊樂場景。兩幅出行圖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男人用征戰殺戮來建功立業,而他們的妻眷則是受益者。故而《張議潮統軍出行圖》可看作歷史功績的記錄,而女主出行圖則是反映社會穩定繁榮的畫卷。

藝術價值

《張議潮統軍出行圖》張議潮統軍出行圖

莫高窟第156窟南北壁及東壁南北兩側的底部分別繪長卷式《張議潮統軍出行圖》和《宋國夫人出行圖》。宋國夫人即張議潮夫人廣平宋氏。男主出行圖表現的是主人統軍南征北戰的疆場情景,女主出行圖所展示的則是主人及其隨從的遊樂場景。兩幅出行圖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男人用征戰殺戮來建功立業,而他們的妻眷則是受益者。故而《張議潮統軍出行圖》可看作歷史功績的記錄,而女主出行圖則是反映社會穩定繁榮的畫卷。敦煌壁畫中最早出現的“出行圖”與《宋國河內郡夫人宋氏出行圖》合稱敦煌壁畫中的出行圖雙璧; 敦煌壁畫中最大、最精典的出行圖。

中國傳世名畫(一)

百幅中國名畫

中國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許多偉大的畫家創造了不勝枚舉的傳世名畫。這些名畫極大地豐富了祖國的藝術寶庫,也是留給世界人民的寶貴遺產。一個人在其一生中,應該欣賞、了解一些中國名畫,這不僅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需要。
《清明上河圖》
《步輦圖》
《搗練圖》
《韓熙載夜宴圖》
《鹿王本生圖》
《芙蓉錦雞圖》
《鵲華秋色圖》
《富春山居圖》
《歲寒三友圖》
《五牛圖》
《雙喜圖》
《流民圖》
《奔馬圖》
《開國大典》[中國名畫]
《張議潮統軍出行圖》
《十六羅漢圖》
《匡廬圖》
《夏山圖》
《遊春圖》
《讀碑窠石圖》
《早春圖》
《溪山樓觀圖》
《五馬圖》
《秋庭戲嬰圖》
《女史箴圖》
《四梅花圖》
《枯木怪石圖》
《虢國夫人遊春圖》

《貨郎圖》
《四景山水圖》
《踏歌圖》
《千里江山圖》
《江山秋色圖》
《寫生蛺蝶圖》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
《秋郊飲馬圖》
《簪花仕女圖》
《輞川圖》
《漁父圖》
《幽澗寒松圖》
《楊竹西小像》
《墨梅圖》
《漁樂圖》
《廬山高圖》
《桃源仙境圖》
《葡萄圖》
《康熙南巡圖》
《蒼翠凌天圖》
《淮揚潔秋圖》
《蘭竹圖》
《桃實圖》
《人物龍鳳帛畫》
《田橫五百士》
《天王送子圖》
《江山如此多嬌》[中國名畫]
《重屏會棋圖》

《雲橫秀嶺圖》
《荷花鴛鴦圖》
《南山積翠圖》
《墨竹圖》
《歷代帝王圖》
《荷石水禽圖》
《關山行旅圖》
《醉眠圖》
《青卞隱居圖》
《三友圖像》
《朝元圖》
《蝦》[中國名畫]
《秋林圖》
《溪山行旅圖》
《高逸圖》
《採薇圖》
《潑墨仙人圖》
《太白行吟圖》
《江帆樓閣圖》
《四清圖》
《長江萬里圖》
《秋山問道圖》
《仿三趙山水圖》
《山鷓棘雀圖》
《錦石秋花圖》
《天都峰圖軸》
《溪山清遠圖》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

《明皇幸蜀圖》[李昭道]
《寄人籬下圖》
《職貢圖》
《清網閣墨竹圖》
《積書岩圖》
《珍禽圖》
《風雨歸舟圖》[中國名畫]
《墨蘭圖》
《照夜自圖》
《秋風紈扇圖》
《瀟湘奇觀圖》
《湘君湘夫人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