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羅漢圖》

《十六羅漢圖》

《十六羅漢圖》為日本裝裱工藝,單條長270厘米,寬86厘米,畫心長147厘米,寬65厘米。內容主要描繪的是佛家羅漢講經布道的場景,無款。山水師法南宋諸家,風格鮮明。畫中人物形象豐富,多達40人,有羅漢、僧侶、仙童、蠻奴和供養人。人物著裝華麗、相貌溫和,有講經布道、降龍伏虎、補衲引線,一幅和諧雋永的畫面。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貫休《十六羅漢圖》之一貫休《十六羅漢圖》之一

名稱:《十六羅漢圖》

作者:貫休

創作時間:五代

尺寸:縱92.2厘米,橫45.2厘米

材料:雖然出於一個底本,但有絹本、紙本,又有石刻本;有設色,也有水墨

收藏:大多流傳海外,而日本藏本最接近原作面貌

背景介紹

晚唐時期,工筆重彩人物畫,再也沒有出現盛唐時的繁榮和輝煌,而這一時期的水墨山水畫卻是蒸蒸日上,在繪畫中的地位甚至超過了人物畫,並影響了人物畫的趣味走向。

晚唐時,佛教禪宗已得到了發展,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相標榜。五代時,道教、佛教並盛,寺院中的壁畫,仍然受到重視。前蜀、後蜀僻處西陲,五代的戰亂,對這裡並沒有多大影響,所以政教平治,社會安寧,蜀主又獎勵提倡繪畫,於是人才輩出。

中原畫家多把蜀地看成樂土,紛紛西去避亂,促成兩蜀繪事的興盛,成為繪畫藝術的中心。貫休是當時蜀地畫家中最有名的擅繪道釋的畫家,而且他還創造了風格怪異的宗教人物畫。貫休所繪羅漢,有的龐眉大目,有的高顴隆鼻,面貌都是“胡貌梵相”,這種奇異之相,立意免俗。據史料記載,貫休曾說,這些“不類世間所傳”的佛教人物形象,是他“夢中所睹爾”。我們大可不必信夢中所睹之物,但這些梵像卻是貫休冥思悟對禪學的產物,是禪宗境界的幻化。

作品特點

絹本設色 日本東海庵藏縱129.9厘米橫52.9厘米
五代人物畫家重視形神關係的描繪,要求“遺貌取神”。此畫無名款,人物傳神,形象準確,性格鮮明。特別是人物的衣紋勾勒,功力很是深厚。元代的道釋畫繼承了唐代的優秀傳統,又有所發展。用筆簡練流暢。富有節奏感和力度。把狀物傳神與壁畫藝術上的裝飾美巧妙地結合起來。賦彩採用重彩勾填法,用青綠、褐石、白色等色,寓豐富於單純之中。

作品賞析

此圖為《羅漢圖》部分之距羅尊者像。距羅尊者邛杖斜倚在古木座椅上,鷹目高鼻,雙手合十作拜謁狀。此圖為《羅漢圖》部分之距羅尊者像。距羅尊者邛杖斜倚在古木座椅上,鷹目高鼻,雙手合十作拜謁狀。
羅漢圖·阿氏多尊者像阿氏多尊者又名博迦,張口露齒,雙目炯炯,兩道白眉足有尺余,順兩頰下垂到胸前,由雙手捻托,刻畫極為誇張。羅漢圖·阿氏多尊者像阿氏多尊者又名博迦,張口露齒,雙目炯炯,兩道白眉足有尺余,順兩頰下垂到胸前,由雙手捻托,刻畫極為誇張。

現藏於日本皇宮內廳的這幅貫休的《十六羅漢圖》,據日本學者鑑定是宋初摹本,是最接近貫休原作的作品。十六羅漢,均為佛的弟子。佛經上說他們是受佛敕、永住此世而濟度眾生者。貫休的《十六羅漢圖》與唐代佛教藝術中經常出現的胡人形象是一致的。但唐時的佛像已漸趨世俗化,具有較強的寫實性,貫休一改這種風格,他筆下的十六羅漢大幅度變形,變得怪異,富有神秘感和威懾力。

我們來介紹一下《十六羅漢圖》中的距羅尊者像和阿氏多尊者像。

距羅尊者原是一名勇猛的戰士,後來出家,但卻沒有改掉作戰時的野性,為摒棄他的粗野性格,佛祖讓他靜坐修行。後來的距羅尊者雖然修成了羅漢,但他靜坐時仍有一股威猛之氣。《十六羅漢圖》中的距羅尊者鷹目高鼻,雙手合十作拜謁狀,氣宇軒昂,英氣逼人。邛杖斜倚在古木座椅上,座椅兩臂扶手處呈龍首造型,形態生動,整個畫面和諧一致。作者對人物頭部、手部的骨骼造型進行了誇張處理,並且以墨色染出凹凸,極具立體寫實效果。

傳說阿氏多尊者一生下來就有兩道長長的白眉毛,所以修成羅漢後,又叫“長眉羅漢”。圖中的長眉羅漢張口露齒,雙目炯炯。作者對長眉羅漢的兩道白眉進行了細緻地刻畫:白眉足有尺余,順著人物兩頰下垂到胸前,羅漢正雙手捻托。人物左耳的刻畫也極度誇張,耳朵大至下部耳垂與下巴底線平行,而使整個頭部呈方形。畫中服飾在黃色格子上以細密線畫出布紋作為底色,上面畫樹石、龍鳳或人物圖案。作者用筆細緻準確,幾乎到了毫髮畢現的程度。

《十六羅漢圖》不管從創作風貌上看,還是從筆墨技巧上看,歷來都受到很高的評價。畫中用筆雖細卻凝練遒勁,長線條連綿不斷,轉折圓潤,有厚重感。《宣和畫譜》曾贊貫休的《十六羅漢圖》說:“以至丹青之習,皆怪古不媚,作十六大阿羅漢,筆法略無蹈襲世俗筆墨畦畛,中寫己狀眉目,亦非人間所有近似者。”

畫家小傳

貫休貫休

貫休(823~912年),俗姓姜,字德隱,婺州蘭溪(今浙江)人,出家為僧,是唐末五代著名畫僧。唐亡後於晚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為“禪月大師”。他以詩著名,同時也是畫家和書法家,。貫休工書法,擅草書、繪畫,長於佛像,尤以畫羅漢像出名,畫史上則稱貫休是“屈鐵如盤絲”風格的代表人物。貫休善於寫詩,所寫詩題材廣泛,有《禪月集》25卷,補遺1卷。有《二十七老圖》、《八駿圖》以及這件《十六羅漢圖》傳世。

簡介

《十六羅漢圖》《十六羅漢圖》

明·《十六羅漢圖》為日本裝裱工藝,單條長270厘米,寬86厘米,畫心長147厘米,寬65厘米。內容主要描繪的是羅漢講經布道的場景,無款。山水師法南宋諸家,風格鮮明。畫中人物形象豐富,多達40人,有羅漢、僧侶、仙童、蠻奴和供養人。人物著裝華麗、相貌溫和,有講經布道、降龍伏虎、補衲引線,一幅和諧雋永的畫面。

《十六羅漢圖》2009年6月出現在美國寶龍拍賣會的與展會上,隨後該羅漢圖被西安力邦藝術文化投資有限公司重金從美國拍得,同年7月回到中國並收藏於西安力邦藝術港的文物商店。據送拍人的原始資料記載,此畫作者為明代著名畫家仇英,曾藏於日本皇家寺院。

藝術價值

貫休繪畫作品中的名作;

古代佛教繪畫藝術的精品;

五代佛教怪異人物畫的一個典型;

學術研討

明·《十六羅漢圖》學術研討會由陝西省民族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主辦,西安力邦藝術文化投資有限公司承辦。陝西省政協副主席張偉表示,在中國歷史上漢傳佛教形成了八大宗派,其中有六大宗派起源或創立於長安,挖掘、整理這些佛教文化資源,不僅有利於發揮佛教文化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維護社會穩定,對促進陝西經濟、文化、社會全面發展也會起到重要作用。

與會的宗教界、收藏界人士紛紛發言,從羅漢繪畫的特點和相關史料,對其年代和作者加以詳細考證。陝西省民族宗教文化交流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徐忠科認為,羅漢可分為三大類:世間相、出世間相、藏密羅漢相。四條幅十六羅漢圖是經過日、美、中書畫收藏界一致公認的明《十六羅漢圖》,北京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孔展鑑定後認為該畫創作於明朝,上面雖然沒有作者的名字,但屬於水平很高的藝術珍品。該畫在日本一直是作為仇英畫收藏、交易的,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其中必有原因。他建議,去日本進行深入調查取證,以求水落石出。
為了探知這幅《十六羅漢圖》的來源,西安力邦企業董事會主席楊豐收於2010年8月25日專程前往日本探尋,期間訪問了多家寺院及研究機構。據衡山古董店的老店員森田介紹,這幅畫高2.8米,一般家庭不會掛,很可能是掛在皇家寺廟的畫。而據京都佛畫研究所大理宗之先生表示,這幅畫極可能由國立博物館裝裱,他並堅信這是仇英的真跡。

明代十六羅漢圖

藝術價值

四條屏明代十六羅漢圖仇英四條屏明代十六羅漢圖 仇英

仇英畫的十六羅漢,或倚松坐石,或晏坐禪定,或閱經論道。他的十六羅漢構思新奇、含蓄,意境幽僻,筆法稚拙,設色淡雅,富有筆墨趣味。這些羅漢形神兼備,羅漢頭顱結構和面部表情誇張,眉毛濃密,眼睛上下使用雙線或多層線條,加強眼部神態,以達高顴深目,胡貌梵僧的效果。服飾圖案極為精細,與衣紋線條形成強烈對比,充分表現墨色和筆法的變化趣味,以及所繪的奇峰怪石,山石花木,多奇柯異葉,極盡莊嚴之能事,樹幹與岩石的用筆細緻綿密,配色殊麗,在山樹間烘染成雲氣氤氳,將羅漢那種「神通自在」表露無遺。他的《十六羅漢像》,都能體現出其畫佛既有奉佛之虔誠,又有抒寫性靈之灑脫。生拙古樸,逸筆草草,不求形似。

從表面看,顯得十分外行,仔細琢磨,人物瞬間的神態、特徵卻表現得準確生動。此外,這一時期還有許多作品雖冠以仙佛名目,卻已不再是宗教崇拜的偶像,而演變成封建士大夫生活理想的化身,更是畫家本人內心生活的寫照。在這些作品中,都以不多的景物點綴,通過對叢竹、頑石、流水等景物的描寫,成功地創造出理想化的環境,為突出人物性格發揮了烘托作用,使畫面多了一層出塵的逸趣。這些繪畫,少數亦注重禪機悟境的蘊藉,但多數是繼承前代禪畫疏減清淡的形式而不求禪意禪境。這幅十六羅漢圖無論是在題材上、風格上,還是在審美功用上,都反映了佛教美術逐漸擺脫了佛教的羈絆而得到世俗化的發展。這一趨勢是繪畫藝術進步的表現,因為它代表著佛畫藝術進一步走向了現實生活。首先,這是時代發展的大勢所趨,因為美術能夠表現歷史、再現某一歷史時期的社會風貌。

作者畫風

作者,明代仇英,以山水、人物見長,而人物畫中,尤以羅漢圖成就最高。他的羅漢圖不囿古法,每出新奇,形成獨自的風格特點。此畫構圖不落俗套,富有情趣,人物造型怪誕而不失法度,線條疏密有致,用色艷而不俗。李公麟式的“白描羅漢圖”十分流行。從明末丁雲鵬的十八羅漢圖,可以看到李公麟的遺風。十八尊者個個形貌有別,姿態各殊,須眉毫發刻畫入微,衣紋細勁流暢,恍若行雲流水。線條迂迴蕩漾,富有節奏。明末大家陳洪綬亦深受李公麟線描的影響。他晚年有一幅《隱居十六觀》,其第十開,畫二位羅漢並坐幾前,閱讀經書,衣紋勻圓,簡潔古樸。作者在白描的墨線上,用青、赭鉤勒,更富變化,饒有趣味。

賈全十六羅漢圖

創作背景

十六羅漢圖 作者賈全十六羅漢圖 作者賈全

佛教源於印度,可是在印度本土的佛教教義之中,即沒有形成對羅漢的信仰,也沒有關於羅漢題材的藝術品傳世,只是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對羅漢的信仰才得以普遍流傳。有關羅漢題材的繪畫作品才成為許多人物畫家廣泛涉獵的一個重要內容。這種藝術與宗教的有機結合是中國傳統藝術一個十分鮮明的特色。 www.findart.com.cn

作品簡介

這幅作品是賈全《十六羅漢圖》冊當中的一頁。紙本,淡色,縱31。5厘米,橫25厘米,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作品賞析

如果不是畫中人物特有的裝束,我們或許會以為這是在初秋的一個早上,風和日麗,祖孫三人相攜去郊外做一次信步漫遊。從畫面上看,三人剛從山道下來,正要過由粗樹搭就的獨木橋,走在前面的那位老者藤杖芒鞋,寬衣大袖,身上斜挎著行囊,此時正扭轉回身、向著身後的中年羅漢輕聲細語地講說著什麼,是深奧的佛學教義?還是囑咐什麼?旁觀者雖不得而知,但從老人眉宇之間展現出的平靜與祥和,我們不難感受到這位老羅漢的智慧與慈祥。走在後面的那位中年羅漢方面大耳,身體魁偉,他雙手合十,目光炯炯,仿佛正在仔細聆聽著前輩大德的諄諄教誨,那面帶微笑、神情專注的樣子,像是從老羅漢的教導中得到了無邊法喜,他似乎對周圍的一切都不關心,惟一關心的就是這眼前難得的求教機會。後面的小童子就不同了,兩位羅漢在說什麼似乎與他無關。他背著經卷,眼睛緊緊地注視著山崖下邊,似乎被那裡什麼新奇有趣的景致牢牢地吸引了。是啊,一個小小的孩子成年累月的在青燈古佛、暮鼓晨鐘的古剎禪林中生活,難得有這樣一次到野外遊玩的機會。大概是橋窄路險,他那稚朴天真的臉上好像還有些畏懼之色。

作者畫風

該作採用的是典型的傳統人物畫技巧,線條準確流暢,人物造型生動。整幅作品沒有太多的渲染與過分的修飾,給觀者的感覺平和自然,這與畫中人物的身份是極其吻合的。人物的面部皴染細膩,栩栩如生。作品設色雅致清淡,樸素乾淨,大有一塵不染的意味。畫中最為鮮艷的顏色就是那幾處朱紅了,童子的鞋子、經卷的包裹以及畫面左上角的幾片楓葉,還有老羅漢肩頭短短的一截背帶,雖是細微之處,卻足能反映出作者的獨具匠心。畫中背景的處理可謂以簡單寓豐富。遠處山崖上的階梯、近處隨意生長的雜樹,無不安排的妥帖細緻,恰到好處。飛流直下的清泉、隨風搖曳的茅草,都為畫面增添了強烈的動感。

作者介紹

作者,賈全,生卒年不詳,乾隆時供奉內廷。工畫人物及馬。傳世作品有《二十七老圖》、《八駿圖》、《十六羅漢圖》。

中國傳世名畫(一)

百幅中國名畫

中國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許多偉大的畫家創造了不勝枚舉的傳世名畫。這些名畫極大地豐富了祖國的藝術寶庫,也是留給世界人民的寶貴遺產。一個人在其一生中,應該欣賞、了解一些中國名畫,這不僅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需要。
《清明上河圖》
《步輦圖》
《搗練圖》
《韓熙載夜宴圖》
《鹿王本生圖》
《芙蓉錦雞圖》
《鵲華秋色圖》
《富春山居圖》
《歲寒三友圖》
《五牛圖》
《雙喜圖》
《流民圖》
《奔馬圖》
《開國大典》[中國名畫]
《張議潮統軍出行圖》
《十六羅漢圖》
《匡廬圖》
《夏山圖》
《遊春圖》
《讀碑窠石圖》
《早春圖》
《溪山樓觀圖》
《五馬圖》
《秋庭戲嬰圖》
《女史箴圖》
《四梅花圖》
《枯木怪石圖》
《虢國夫人遊春圖》

《貨郎圖》
《四景山水圖》
《踏歌圖》
《千里江山圖》
《江山秋色圖》
《寫生蛺蝶圖》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
《秋郊飲馬圖》
《簪花仕女圖》
《輞川圖》
《漁父圖》
《幽澗寒松圖》
《楊竹西小像》
《墨梅圖》
《漁樂圖》
《廬山高圖》
《桃源仙境圖》
《葡萄圖》
《康熙南巡圖》
《蒼翠凌天圖》
《淮揚潔秋圖》
《蘭竹圖》
《桃實圖》
《人物龍鳳帛畫》
《田橫五百士》
《天王送子圖》
《江山如此多嬌》[中國名畫]
《重屏會棋圖》

《雲橫秀嶺圖》
《荷花鴛鴦圖》
《南山積翠圖》
《墨竹圖》
《歷代帝王圖》
《荷石水禽圖》
《關山行旅圖》
《醉眠圖》
《青卞隱居圖》
《三友圖像》
《朝元圖》
《蝦》[中國名畫]
《秋林圖》
《溪山行旅圖》
《高逸圖》
《採薇圖》
《潑墨仙人圖》
《太白行吟圖》
《江帆樓閣圖》
《四清圖》
《長江萬里圖》
《秋山問道圖》
《仿三趙山水圖》
《山鷓棘雀圖》
《錦石秋花圖》
《天都峰圖軸》
《溪山清遠圖》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

《明皇幸蜀圖》[李昭道]
《寄人籬下圖》
《職貢圖》
《清網閣墨竹圖》
《積書岩圖》
《珍禽圖》
《風雨歸舟圖》[中國名畫]
《墨蘭圖》
《照夜自圖》
《秋風紈扇圖》
《瀟湘奇觀圖》
《湘君湘夫人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