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議潮統軍出行圖

張議潮統軍出行圖

張議潮統軍出行圖:莫高窟第156 窟南北壁及東壁南北兩側的底部繪長卷式《張議潮統軍出行圖》。這幅壁畫場面非常繁複宏大,卷前為文武儀仗行列,中部張議潮著紅袍跨白馬,後有軍隊隨從,本圖為前面的儀仗部分,情節複雜卻布置得井井有條,體現作者把握宏大場面的超凡技能。

基本信息

莫高窟第156 窟南北壁及東壁南北兩側的底部繪長卷式《張議潮統軍出行圖》。這幅壁畫場面非常繁複宏大,卷前為文武儀仗行列,中部張議潮著紅袍跨白馬,後有軍隊隨從,本圖為前面的儀仗部分,情節複雜卻布置得井井有條,體現作者把握宏大場面的超凡技能。

名畫檔案

名 稱:《張議潮統軍出行圖》
創作時間:唐
尺 寸:縱130 厘米,長830 厘米
材 料:壁畫
收 藏:莫高窟第156 窟

名畫背景

842 年,吐蕃朗達磨贊普死,由於他沒有兒子,吐蕃統治者內部因爭權奪利而陷入內戰,國勢衰弱。848 年(唐宣宗大中二年),沙州(即敦煌)人張議潮率眾起義,趕走吐蕃節度使,收復了沙州和晉昌(即甘肅安西)。
大中三年,秦州(天水)、安樂州(寧夏中衛)、原州

伯希和攝 張議潮統軍出行圖伯希和攝 張議潮統軍出行圖
及石關等七關的百姓,紛紛回響張議潮,自動脫離吐蕃回歸唐朝。850年前後,張議潮又率軍收復了吐蕃占領的伊州、鄯州、甘州、河州、廓州、岷州和蘭州。
851 年,唐政府決定在敦煌設定河西郡,任命張議潮為河西節度使。863 年(唐懿宗鹹通四年),張議潮率漢蕃兵7千餘人,攻克涼州,打通了吐蕃通往長安的通道。絲綢之路自從唐代宗廣德二年(公元763年)因涼州被吐蕃占領而切斷,整整過了100 年,才在張議潮的奮戰之下重新暢通了。
在唐代,人們對於張議潮這樣一位誓心歸國、維護國家領土統一與完整、重新打通絲綢之路的民族英雄是十分敬重的。為了紀念張議潮的功績,他的侄子張淮深開鑿了這個大窟,在窟內繪製了《張議潮統軍出行圖》和《宋國河內郡夫人宋氏出行圖》。

名畫賞析

《張議潮統軍出行圖》即敕封張議潮為節度使後其統軍出行的寫照。畫面中從右至左,依次畫了鼓、角手各4 人,分左右列隊。鼓、角手後面有武騎兩隊,每隊5 人。再後面是文騎兩隊,每隊也是5 人。在兩隊文騎之間有舞樂一組,共8 人,分兩組對舞,旁邊立樂師12 人,後面跟著6 名執旗者,再後跟隨著衙前兵馬使3 騎,散押衙2 騎。張議潮位於畫面中部,穿圓領紅袍,系革帶,騎白馬。其後有擁著“信”字大旗的兵士,最後的射獵、馱運部分有20 余騎。
總體看來,這幅畫繪有多達兩百餘人。出行隊伍旌旗飄揚,延綿浩蕩,顯示了嚴整的軍儀和威武的雄風。全圖作散點、鳥瞰布局,畫家很注意布局的秩序與變化,前面兩列人馬各20 余騎,嚴格對稱,中間穿插了樂隊和舞伎,使畫面顯得活潑而生動。作為全畫的中心人物的張議潮,人體和乘騎形體最大,他正待過橋,橋前有率隊引導的銀刁官,橋側有文官侍立,3人都在回首向張議潮坐騎盼顧
雖然這幅畫中的人物眾多,但並沒有給人以臃腫之感,各部分相互聯繫,完美地統一了起來。此外,作者為了烘托出行隊伍的威武氣勢,還在遠處點綴了些山水和翠綠的樹,並把坐騎繪以紅、赭、白等色。
這幅《張議潮統軍出行圖》是一幅珍貴的歷史畫卷,《宋國河內郡夫人宋氏出行圖》與之同繪於一窟,前者肅穆嚴謹,後者歡快輕鬆,恰恰構成鮮明對比,被稱為敦煌壁畫出行圖中之雙璧。

藝術價值

莫高窟第156 窟南北壁及東壁南北兩側的底部分別繪長卷式《張議潮統軍出行圖》和《宋國夫人出行圖》。宋國夫人即張議潮夫人廣平宋氏。男主出行圖表現的是主人統軍南征北戰的疆場情景,女主出行圖所展示的則是主人及其隨從的遊樂場景。兩幅出行圖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男人用征戰殺戮來建功立業,而他們的妻眷則是受益者。故而《張議潮統軍出行圖》可看作歷史功績的記錄,而女主出行圖則是反映社會穩定繁榮的畫卷。
敦煌壁畫中最早出現的“出行圖”;
與《宋國河內郡夫人宋氏出行圖》合稱敦煌壁畫中的出行圖雙璧;
敦煌壁畫中最大、最精典的出行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