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禹治水圖玉山

清大禹治水圖玉山

清大禹治水圖玉山是一種玉雕工藝品。

(圖)“大禹治水”玉山(清代)“大禹治水”玉山(清代)
“大禹治水”玉山,是中國玉器寶庫中用料最宏,運路最長,花時最久,費用最昂,雕琢最精,器形最巨,氣魄最大的玉雕工藝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

基本資料

(圖)清大禹治水圖玉山清大禹治水圖玉山

名稱:大禹治水圖玉山

類別:玉器

年代:清乾隆年間

文物原屬:清宮舊藏,是清宮中最大的玉雕。

文物現狀: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基本簡介

(圖)圖大禹治水圖玉山圖大禹治水圖玉山

玉禹山”置於嵌金絲褐色銅鑄座上,系用呈青白二色的最為名貴的密勒塔山和田玉雕成,重5350千克。青白玉的晶瑩光澤與雕琢古樸的青褐色銅座相配,更顯得雍容華貴,互映生輝。“玉禹山”卓立如峰,峭壁崢嶸,瀑布急涌,古木參天,聚集著鑿山導水的勞動大軍,玉師以剔地起突的雕琢法,巧妙地結合材料的原有形狀,靈活安排山水人物,在山巔浮雲處,還雕成一個金神帶著幾個雷公模樣的鬼怪,彷佛在開山爆破,使這件描寫現實的作品,具有了浪漫主義的色彩。“玉禹山”工程浩大,費時費工。玉樣從新疆運到北京歷時三年多,在宮內先按玉山的前後左右位置,畫了四張圖樣,隨後又製成蠟樣,送乾隆閱示批准,隨即傳送揚州,因擔心揚州天熱,恐日久蠟樣熔化,又照蠟樣再刻成木樣,由蘇揚匠師歷六年時間琢成,玉山運達北京後,擇地安放,刻字鈐印,又用兩年功夫,頗費周折,才大功告成。

“玉禹山”的雕成,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上是一次偉大的壯舉。它的正面鈐刻乾隆的“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大方印,背面刻“八征耄念之寶”方印,下方還有長篇御製詩及注文,可見他對此作品何等驕傲,何等珍視,把它當作自己一生的總結。

“玉禹山”永遠是一件無與倫比的藝術珍品和國之瑰寶。
高224厘米,寬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5000千克。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作品,也是我國的國之瑰寶。

新疆和田青玉制。玉上雕有峻岭、瀑布、古木蒼松。在山崖峭壁上,成群結隊的勞動者在開山治水。玉山正面中部山石處,刻乾隆帝陰文篆書“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十字方璽;背面上部陰刻乾隆帝《題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圖》御製詩,下部刻篆書“八徵耄念之寶”六字方璽。玉山底座為嵌金絲山形褐色銅鑄座。此玉山由當時兩淮鹽政所轄的揚州工匠雕鑿製成。大塊玉料從新疆和田密勒塔山運到北京後,乾隆皇帝欽定用內府藏宋人《大禹治水圖》畫軸為稿本,由清宮造辦處畫出大禹治水紙樣,由畫匠賈全在大玉上臨畫,再做成木樣發往揚州雕刻。大玉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發往揚州,至乾隆五十二年玉山雕成,共用6年時間。乾隆五十三年乾隆帝又命宮中造辦處如意館刻玉匠朱泰將乾隆御製詩和兩方寶璽印文刻制在玉山上。

從刻文可知,此器材料系新疆和田一帶的密勒塔山玉雕琢。圖景稿本系根據清宮舊藏宋或宋以前的畫軸摹繪修改而成的。乾隆帝制此器的目的是通過頌揚大禹治水的功績,表白自己師法古代聖王之心,博取明君的聲名,並以此顯示國力的強盛。

相關資料

(圖)清大禹治水圖玉山清大禹治水圖玉山

和田距京師何止萬里,在沒有現代化交通工具的情況下,運輸的艱難可想而知。據估算,行程竟耗去三四年時間。玉料到達京師後,經設計、繪圖、制蠟樣、制木樣,然後發運江蘇揚州,由匠師施工,再運回北京,擇地安置,刻字鈐印,至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大功告成,又花去八年時間。前後共費時十餘年,總工程量達15萬工作日,用去白銀萬餘兩,才製成這一件中國玉器史乃至世界玉器史上最大的玉雕作品。

大禹治水題材取自中國上古傳說,當時整箇中華大地洪水泛濫,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鬥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這件事應有事實根據的,而且具有積極意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表現出他的聰明才智;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家庭於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表現出公而忘私、把個人的一切獻身於公共事業之中,這是禪讓時代所特別需要、也為後世學者所推崇的一種精神。大禹因治水成功,成了民眾心目中的英雄。在挑選繼承人時,自然就選中了禹。經舜舉薦,禹成了部落聯盟的大首領。可貴之處是,大禹治水的故事中沒有率民逃避、消極逃亡的內容,而是積極組織大家去治理洪水,一心一意地降服水患,這種精神是感人的,也是很偉大的。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中華民族的勤勞、勇敢、堅毅不屈的民族精神。製作這樣一個巨型玉雕,既有乾隆千古聖君自居也有其以大禹的事跡自勉的含義。

乾隆以愛玉藏玉著稱,他還親自過問宮廷造辦處工作的諸項事宜,督導了多次大型玉雕的琢制工程。在乾隆三十一年至乾隆五十三年短短十來年中就製造“秋山行旅”玉山、“南山積翠”玉山、雲龍玉瓮、大玉瓮“大禹治水圖”玉山等數件千斤以上的大型玉雕。這無疑標誌著清代玉雕的高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