鵪鶉

鵪鶉

鵪鶉(學名:Coturnix coturnix),古稱鶉鳥、宛鶉、奔鶉,又名鶉、紅面鵪鶉、赤喉、紅腹鶉,體長18厘米,體小而滾圓,褐色帶明顯的草黃色矛狀條紋及不規則斑紋,雄雌兩性上體均具紅褐色及黑色橫紋。雄鳥頦深褐,喉中線向兩側上彎至耳羽,緊貼皮黃色項圈。皮黃色眉紋與褐色頭頂及貫眼紋成明顯對照。雌鳥亦有相似圖紋但對照不甚明顯。常成對而非成群活動。主要吃雜草種子、豆類、穀物及漿果、嫩葉、嫩芽等,夏天吃大量的昆蟲及幼蟲,以及小型無脊椎動物等。分布於歐洲、非洲、亞洲北部、中部、西部和南部等。

基本信息

體形特徵

(圖)鵪鶉鵪鶉

鵪鶉,小型禽類。體長約16cm。形似雞雛,頭小尾禿。嘴短小,黑褐色。虹膜栗褐色。頭頂黑而具栗色的細斑,中央冠以白色條紋,兩側也有同色的縱紋,白嘴基越眼而達頸側;額頭側及頦、喉等均淡磚紅色。上背栗黃色,散有黑色橫斑和藍灰色的羽緣,並綴以棕白色羽乾紋;兩肩、下背、尾均黑色,而密布栗黃色纖維橫斑,除尾羽外,並都具有藍灰色羽絲緣;背面兩側各有一列棕白色大形羽乾紋,級為鮮麗。兩翼的內側覆羽和飛羽淡橄欖褐色,雜以棕白色黑緣的細斑;初級飛羽大多暗褐而外翈綴以銹紅色橫斑。胸栗黃色,雜以近白色的纖細羽乾紋。下體兩側轉栗色,散布黑斑,並具較大的白色羽乾紋,至下脅尤形寬闊而顯著。腹以下近白。腳短,淡黃褐色,無距。

雄性成鳥(夏羽):額部幾全為栗黃色頭頂、枕部和後頸黑褐色,羽端深栗黃色;中央具一條狹窄的白色冠紋。眉紋白色,從前額後達頸部;眼圈,眼先和頰部均赤褐色;耳羽栗褐色。上背為淺的黃栗色,具黃白色羽乾紋;下背至尾上覆羽黑褐色,多具兩端尖的淺黃色羽乾紋;內外翈具黃褐色波狀細橫斑;肩羽亦然。兩翅大部為帶淡黃的橄欖色,雜以黃白色橫斑;第一初級飛羽外翈狹,緣以淡黃色,其它初級飛羽的外翈均具淺赤褐色波狀橫斑;次級飛羽的內外翈亦具同色橫斑,向內轉淺。尾羽黑褐色,具白而略帶淺黃色的羽乾紋和羽緣,並具赤褐色橫斑。頦、喉和頸的前部赤褐色,與頰部和眼先的赤褐色連在一起;從頸部開始,伸出一個黑褐寬條,沿中線至喉部中央,擴大成黑褐色錨狀紋,兩側向上延伸,幾與耳羽連線。上胸灰白沾栗,羽乾白色;頸側和胸側黑褐,雜以栗褐色,並具明顯的白色羽乾紋;兩脅栗褐,雜以黑色,具更寬的白色羽乾紋;下胸以至尾下覆羽灰白。

雄性成鳥(冬羽):從頭頂至後頸前部,栗黃色羽緣較夏羽為寬,黑褐色大都被遮蓋著。背部前為淺黃褐色,向後大都黑褐色,黃白色羽乾紋較夏羽發達;翅和尾的羽色幾與夏羽相同。頦及喉部上方的羽片變長,末端變尖;此兩部的羽片白色,雜以栗色;頦及喉部中央具一個不明顯的褐色錨狀紋,兩側翹起部分轉為黑褐色,直達耳羽;喉部下方白色;前頸與上胸交界處有一淺栗黃色圈(中央約6毫米寬);上胸淺黃色;具白色羽乾紋。兩脅白,雜以栗黃色的寬闊縱紋,並具黑褐和淺黃色相間的橫斑;腹白色。

雌性成鳥(夏羽):與雄鳥冬羽相近似,但頦和喉的羽不變長,羽端圓形,淺灰黃色;頸側亦淺灰黃色,羽端黑色;上胸黃褐色,具左右並排的黑斑,或連成黑色縱斑塊。

雌性成鳥(冬羽):與雌鳥夏羽相近似,但頦和喉上方的羽片變長,羽端變尖,亦淺黃色。背部黃褐色增多並加深。上胸斑點黑褐,而沾栗褐色。胸側和脅部黃褐色增多,具寬闊的白色羽乾紋,黑褐色幾乎消退。

分布範圍

鵪鶉分布範圍鵪鶉分布範圍
分布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寮國、高棉、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台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紐幾內亞。

指名亞種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繁殖,遷徙至西藏自治區南部越冬。

野生鵪鶉在中國分布於東北、新疆,遷徙遍全國。野生鵪鶉分布廣泛。四川省產地有:成都、重慶、涪陵、樂山、南充、雅安、涼山、阿壩、甘孜等地、市、州。省外黑龍江、吉林、遼寧、青海、河北、河南、山東省的嘉祥賈橋村、山西、安徽、雲南、福建、廣東、海南島及台灣等省區也有分布。中國1952年以來,引進鵪鶉家養品種,現已在四川、黑龍江、吉林、遼寧、青海、河北、河南省、山東、山西、安徽、雲南、福建、廣東、海南島及台灣等省區均有養殖。

生活習性

鵪鶉鵪鶉
鵪鶉一般在平原、丘陵沼澤、湖泊、溪流的草叢中生活,有時亦在灌木林活動。喜歡在水邊草地上營巢,有時在灌木叢下作窩,巢構造簡單,一般在地上挖一淺坑,鋪上細草或植物技葉等,巢內墊物厚約1.5厘米,很鬆軟,直徑約10厘米,產蛋7~14個,卵呈黃褐色。具褐色斑塊,蛋平均大小為 30 × 24毫米。鵪鶉主要以植物種子、幼芽、嫩枝為食,有時也吃昆蟲及無脊椎動物。受驚時僅作短距離飛翔,又潛伏於草叢中。遷徙時多集群。

營養成分

營養成分

含量

營養成分

含量

營養成分

含量

營養成分

含量

熱量

97.00 千卡

蛋白質

18.80 克

脂肪

2.40 克

碳水化合物

0.10 克

69.00 毫克

1.40 毫克

100.00 毫克

204.00 毫克

11.67 微克

維生素A

133.00 微克

維生素B1

0.04 毫克

維生素E

0.44 毫克

維生素B6

0.53 毫克

維生素B12

0.70 微克

維生素D

352.00 微克

維生素K

53.00 微克

58.50 毫克

0.10 毫克

20.00 毫克

2.23 毫克

維生素B2

0.09 毫克

泛酸

1.85 毫克

煙酸

6.30 毫克

葉酸

11.00 微克

生物素 5.50 微克

營養價值

醫界認為,鵪鶉肉適宜於營養不良、體虛乏力、貧血頭暈、腎炎浮腫、瀉痢、高血壓、肥胖症、動脈硬化症等患者食用。所含豐富的卵磷,可生成溶血磷脂,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可阻止血栓形成,保護血管壁,阻止動脈硬化。磷脂是高級神經活動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具有健腦作用。

食療作用

杞子燉鵪鶉杞子燉鵪鶉
味甘、性平,入大腸、心、肝、脾、肺、腎經;可補中益氣、清利濕熱;主治浮腫、肥胖型高血壓、糖尿病貧血、胃病、肝大、肝硬化、腹水等多種疾病。

本草綱目》中說:“肉能補五臟,益中續氣,實筋骨,耐寒暑,消結熱”,“肉和小豆、生薑煮食,止泄痢、酥煮食,令人下焦肥。”適用於治療消化不良,身虛體弱、咳嗽哮喘、神經衰弱等症。治療神經衰弱或欲提高智力:可將鵪鶉肉與枸杞子、益智仁、遠志肉一起煎熬食用。治肺結核和肺虛久咳:可用沸水、冰糖適量,沖鵪鶉蛋花食用。治腎虛、腰痛、陽痿:可用鵪鶉蛋炒韭菜食用。

《食療本草》中有“食用該種食物,可以使人變得聰明”。鵪鶉蛋富含優質的卵磷脂、多種激素和膽鹼等萬分,對人的神經衰弱、胃病、肺病均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鶉蛋中含苯丙氨酸、酪氨酸及精氨酸,對合成甲狀腺素及腎上腺素、組織蛋白、胰腺的活動有重要影響。從中醫學角度出發,安性味甘、平、無毒,入肺及脾,有消腫利水補中益氣的功效。在醫學療上,常用治療糖尿病、 貧血、肝炎、營養不良等病。其藥用價值被視為“動物人參”。

適宜人群

一般人都可食用。是老幼病弱者、高血壓患者、肥胖症患者的上佳補品。

經濟價值

(圖)鵪鶉鵪鶉養殖

家庭養鶉有很多優點,它比養雞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且鵪鶉經濟成熟快,養鶉戶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可以開始獲利。其周轉速度是任何家禽望塵莫及的。鶉蛋蛋殼雖薄,但組織嚴密,內殼膜比雞蛋堅韌,殼面有一層黃色油脂,在炎熱夏季貯藏50~60天不壞,比雞蛋耐貯藏。

孵化期短,繁殖力強。人工孵鵪鶉只需17天即可出雛,一對鵪鶉一年可繁殖4~5代,一年可擴大到千隻以上。而孵化雞需21天出雛,一年只能繁殖一代,一對雞一年最多可繁殖200~250隻。

生長快、開產早、生產周期短。鶉是一種生長速度極快的禽類,剛出殼的雛鶉體重只有6克左右,3天齡可達12克,一周齡可達20克,二周齡可為41克,三周齡62克,四周齡84克,五周齡110克,六周齡120克,當然,生長速度會隨品種、飼養管理等因素而變,肉用品種大於蛋用品種。全價日糧、科學飼養有利於鵪鶉的增重,相對於初生重而言,鵪鶉生長速度明顯優於雞。鵪鶉開產早,只需45天左右。

產蛋能力高。鵪鶉年平均產蛋率可達75%以上。鵪鶉蛋占重鵪鶉體重的7.2%~8.6%,從年產蛋量與自身體重的倍數關係可以粗略估計,鵪鶉的年產蛋量是自身體重的20~25倍,從飼料消耗量,一隻蛋雞產蛋期一天消耗飼料120克左右,蛋重約56克,而120克飼料可飼餵鵪鶉6隻/天。鵪鶉產蛋6個,共70克左右,可以看出,同等飼料鵪鶉的產蛋量要大於雞。另外,從單位面積飼料量看,鵪鶉明顯優於雞蛋。在產蛋家禽中,鵪鶉首屈一指,被稱為小型“產蛋機器”。

勞動效率高。飼養鵪鶉棚舍小、占地少、單位面積飼養量高於家雞。籠養時間3.3平方米可飼養產蛋鵪鶉500隻(以五層籠計),且飼養勞動率高,每人可飼養蛋用鵪鶉3000隻,機械化養鶉則飼養量更大。

理想的實驗動物。由於鵪鶉具有孵化期短、體型小、耗料少、敏感性好、早熟、換代快等優點,是理想的實驗動物之一。常被遺傳學、營養學、疾病防治學、組織學、胚胎學及藥理學等用作試驗對象。可以相信,鵪鶉作為實驗動物,在各科學的廣度和深度上,將會日趨廣泛和重要。

肥效顯著。鶉糞是養鶉業的一項副產品,它的收益僅次於鶉肉和雞蛋。產蛋鶉每隻每天排糞約30克,乾燥後約40%,全年可積糞4千克以上,而且鶉糞肥效顯著,明顯優於其它畜禽。  

養殖技術

鵪鶉育雛期的飼養管理

(圖)鵪鶉鵪鶉
1、開水與開食:出殼雛鶉應在24小時內吃到溫水,補充體內所耗水分。 遠距離引種是,應在飲水中加5%~8%的葡萄糖,第3天在飲水中加0.01 %的高錳酸鉀。飲水後即可開食,在粉料中添加0.1%土黴素粉,以防白痢發生。一般每天餵6~8次,也可任其自由採食,不得無故斷水與斷料。每日每隻平均採食量:3日齡3~4克,5日齡5~7克,7日齡9~11克,11日齡13~15克,15日齡16~18克。2、日常管理:①0~4日齡常表現出逃竄的野性,加料、餵水要當心。 ②飼料與飲水保證供應。防止飼料被扒食濺失,防止飲水沾濕絨毛。③勤於檢查與調整室內溫度、濕度、通風、光照。④勤於觀察雛鶉的動態和排糞情況,檢查並調整好密度,防止啄癖發生。⑤做好防鼠害、獸害和防煤氣中毒工作。⑥定期稱測體重與檢查羽毛生長情況。⑦做好各項記錄和統計報表。

鵪鶉育成期的飼養管理

指15~35日齡(蛋用鶉)或40日齡(肉用鶉)仔鶉的飼養管理。種用仔鶉均實行限制飼餵。肉用仔鶉(含淘汰的種用仔鶉)至育成期結果(有時經育肥)時上市。公鶉性成熟早於母鶉10~14天,但體重低於母鶉,至40日齡左右便 有求偶與交配行為,其標誌還表現在泄殖腔腺已發達並分泌泡沫狀物。種用仔鶉多在5~6周齡進行選種,編號登記後轉入種鶉舍。 肉用鶉基本上採用蛋用鶉的管理原則,只是其飼養標準較高,有些單位採用雛火雞的飼糧,效果尚可。歐美國家採用“平-籠”結合方法,即前期平養,20日齡後籠育,也有的於25日齡後再轉入育肥籠育肥。其籠高12厘米,80隻/㎡,暗光照,籠頂採用紗布或塑膠網。飼糧中可適當摻加能量與油脂飼料。 在管理上應注意保暖和保持安靜,嚴防各種應激而致驚群,公母鶉應分籠飼養。定期飼喂,餵後遮暗,為此可採用間歇光照制,即1小時照明、3小時黑暗,可獲得較高活重、成活率,降低料肉比。

鵪鶉產蛋期的飼養管理

種鶉及商品產蛋鶉的飼養管理原則基本相似。而蛋用型與肉用型種鶉的飼養管理則有各有特點。1、轉群:育成母鶉至35~40日齡,約有2%左右已開產時應予轉群,以熟悉新環境。最好在夜間進行轉群,及時供應飲水和種鶉飼料,保持安靜。在轉群的同時,按種鶉要求再進行一次嚴格選擇。2、產蛋規律與利用年限:產蛋鶉每天產蛋的時間主要集中於午後至晚上8點前,而以下午3點、4點為最多。 在籠養情況下,種母鶉利用年限為1~2年,但一般多採取“年年清”,育種場可利用2~3年,但實踐中採種時間僅利用8~10個月,以確保種蛋質量。 商品蛋鶉僅利用10~12個月。生產中應主要考慮產蛋量、種蛋合格率、受精率及其經濟效益和育種價值。3、強制換羽:如利用第2個產蛋周期,需實行人工強制換羽。一般自然換羽時間長,換羽慢,產蛋少且不集中。實施方法:停料4~7天、黑暗,迫使產蛋鶉迅速停產,接著脫落羽毛,然後逐步加料使之迅速恢復產蛋。從停飼到恢復開產僅需20天。飲水不可中斷。必須淘汰病、弱個體。4、日常管理要點:①要保持飼料與飲水的正常供應,並據產蛋率、 氣溫調整飼糧。②防止子宮外翻,注意控制體重與膘度。③在夜間與早晨各集蛋1次, 應採用蛋托分裝,防止堆壓破損。④防止各種應激,嚴防獸害。⑤做好日常記錄和統計報表工作。

繁育技術

(圖)鵪鶉鵪鶉

鵪鶉已喪失了就巢性,均需經人工孵化來繁殖後代。目前由於缺乏專門化的育種場,故多採用外貌、體重結合選擇法。

種鶉的選擇。種鶉應有系譜或來源, 要符合該品種或品系的外貌與生長發育標準。羽毛符合該品種或品系特徵,且完整豐滿而有光澤,體質健壯。要求公鶉性特徵明顯,泄殖腔腺發達,頭大,面頰呈鮮艷的紅褐色(指栗褐羽型),有黑而鋥亮的喙,發達的胸,結實的腿,趾爪伸展良好,爪子尖稅,鳴聲脆而響亮。要求母鶉體大,頭小而俊俏,眼大有神,活潑好動,頸細長,體態勻稱,羽毛色彩光亮,隨產蛋高峰的到來,羽色由栗褐色轉淡。

自然交配。一般群配種公母比多為1:2~1:3。種鶉年齡與受精率和孵化率的關係 種鶉有其育種最佳期限, 它直接影響到種蛋的受精率與孵化率。為此,必須注意年齡結構。

歷史文化

(圖)鵪鶉鵪鶉

鵪鶉是一種古老的鳥類,分布極廣,品種繁多。其肉和蛋營養豐富,味美適口,與人類的關係源遠流長。早在5000年前埃及的壁畫上就有鵪鶉的圖像。金字塔上也有食用鵪鶉的記載。中國是野鵪鶉主要產地之一,也是飼養野鵪鶉最早的國家之一。《詩經》中有過“鶉之奔奔”,“不狩不獵,胡瞻爾筵有懸鶉兮!”的詩句,戰國時代,“鶉”被列為六禽之一,成為筵席珍餚。到了、宋以後,對它的生態和生活習性已有不少描述記載。鵪鶉的早期馴養目的不是為了食用,而是為了賽斗,賽鳴。唐、宋時期賽鶉在皇宮和民間都非常盛行。到了明代,已逐步發現其藥用價值。清朝康熙年間貢生陳面麟著有《鵪鶉譜》,書中對44個鵪鶉優良品種的特徵、特性分別作了敘述。對飼養各法如養法、洗法、飼法、鬥法、調法、籠法、殺法以及37種宜忌等均有詳細記載。這對我國發展鵪鶉飼養帶來,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較大規模的馴化和飼養起源於日本。

在1596至1781年,日本便有了籠養鶉,到1911至1926年,日本便湧現了專門從事鵪鶉繁殖改良方面的研究,培育了具有實用價值的日本鶉。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近30年來,日本的養鶉業漸漸發展,其飼養數量曾經較長時間居世界之首。現在,世界許多國家都很重視鵪鶉的飼養,尤其是美國、加拿大、義大利、朝鮮、東南亞各國均有較大規模飼養。在朝鮮,幾乎每個養場都設有鵪鶉車間。鵪鶉的飼養業,在日本和朝鮮兩國的養禽業中已躍居第二位。中國20世紀30年代開始引進鵪鶉來滬繁殖。70年代開始引進朝鮮鵪鶉,80年代又相繼引進法國肉用鶉。鵪鶉已被人們逐漸認識,視作滋補珍品,其飼養業也逐漸擴大繁榮。  

常見疾病

新城疫

(圖)鵪鶉鵪鶉蛋
鵪鶉新城疫多在雞新城疫流行後期發生,該病毒侵入機體後引起敗血症,死亡率較高。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春秋兩季多發。病禽的唾液、糞便等均含有大量病毒,通過飼料、飲水和用具傳染健康禽。病禽在咳嗽或打噴嚏時,也可通過空氣傳播病毒。 病初一般出現神經症狀,頭向後或偏向一側,口中流出液體,食欲不振,拉綠白痢,軟殼蛋和白殼蛋增多,一般2~3天死亡。急性病例則起呼吸困難,神經紊亂,很快死亡。以40~70日齡青年鶉發病較多,7月齡以上發病率較低。死亡率在產蛋前發病時50%,在產蛋後發病時降低為10%,但病程較長,產蛋明顯減少。剖檢症狀主要為腺胃、腸道及卵巢有出血性病變,尤其是食道與腺胃接頭處的黏膜有針尖狀的出血點或出血斑。該病無特效治療藥物,應以預防為主。按種新城疫疫苗是預防本病最有效的辦法。可採用新城疫Ⅱ系疫苗,飲水免疫,連續3次。第一次在4日齡,用Ⅱ系弱毒疫苗1毫升加涼開水1000毫升稀釋後供飲,每1000隻雛鶉需飲水15000毫升。第二次在20齡,約飲2000毫升。第三次在50日齡,約飲5000毫升。在飲水免疫的前一夜,停止供水,造成鵪鶉有渴感,次晨放入有疫苗的水,使所有鵪鶉均能飲水,且在2小時內飲完。

馬立克氏病

馬立克氏病也是鵪鶉常發的一種病毒性疾病,病鶉表現為精神不振,癱瘓,貧血,兩翅下垂,排綠色稀糞。剖劍時常見內臟型,表現為心臟、肺、腺體、胃、肝、腎、睪丸及卵巢出現單個或多個腫瘤。本病無特效藥物治療,以預防為主。對初生鶉皮下注射馬立克疫苗效果較好。

石灰腳病:該病病原體為突變膝蟎,多寄生在鶉脛部和趾部。病鶉脛部和趾部發炎,有炎性滲出物,形成灰白色或黃色結痂。嚴重時可引起關節腫脹,趾骨變形,行走困難,生長受阻,產蛋下降。治療時可用20%硫磺軟膏塗擦患部,每天2次,連用3~5天。也可以用溫水洗去脛部和趾部上的痂疲,然後用0.1%敵百蟲溶液浸泡4~5分鐘。

鵪鶉支氣管炎:鵪鶉支氣管炎是鵪鶉支氣管炎病毒(QBV)所引起的一種急性、高度傳染性呼吸道疾病。特點是流淚、打噴嚏、咳嗽、呼吸困難、鼻竇發炎,蔓延迅速,死亡率高。QBV通過接觸及空氣傳播,火雞和雞也可能人工感染,但不濕臨床症狀。鵪鶉發病率高達100%,死亡率為50~100%。

臨床症狀:潛伏期4~7天。病鶉精神萎頓,結膜發炎,流淚;鼻竇發炎,甩頭;打噴嚏,咳嗽,呼吸促迫,氣管羅音;常聚堆在一起,群居一角;時而出現神經症狀。成鶉產蛋下降,生畸形蛋。

病理變化:結膜發炎,角膜混濁;鼻竇發炎,時有膿性分泌物;肺、氣管發炎有病變,內有大量粘液;氣囊膜混濁,呈雲霧狀,有粘性滲出物;肝有時發生壞死病變;腹膜發炎,腹腔有濃性滲出物。

防治方法:

1、患病期間在飼料與飲水中添加0.04%~0.08%的土黴素和金黴素,並適當提高雛室及鶉舍的溫度,改善通風條件,可減少死亡。

2、加強防疫工作,嚴防帶毒者與鵪鶉接觸。

3、發病期停止孵化,病鶉不可作種用,發病群的種鶉要淘汰。

鵪鶉雙球菌病

鵪鶉雙球菌病是由雙球菌引起的以拉稀、歪頭為特徵的傳染病。臨床症狀:精神沉鬱,食慾減少或廢絕,閉目昏睡,呼吸困難,羽毛蓬亂無光。多數病鵪鶉歪向一側,不斷倒地,人工扶起,歪著頭又倒地,個別倒在地上採食。腹瀉嚴重,排黑色粘性或白色稀便。有的關節腫大,腹部腫脹發紫。產蛋小或產軟蛋、白皮蛋、棕色蛋,產蛋率顯著下降。病程7~21天。 病理變化:體表脫毛處皮膚發紅,腹腔內有漿液性、出血性或漿液纖維性滲出物。小腸壁增厚,腸管變粗,腸黏膜有瀰漫性出血斑點,有的潰瘍面有高梁粒大小的黃色乾酪樣物,撥去乾酪物可見紅色的潰瘍凹陷。肝臟腫大,被膜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或黃色條紋。脾臟腫大1~2倍,有出血斑點。腎腫大3~4倍,色暗。輸卵管發淡。

防治方法:鏈黴素2克,用水溶液拌料24千克;0.05%的痢菌淨飲水,均連用7天。間隔5天,再用上法連服7天,可治癒。在服藥期,對舍及飲用具經常清洗消毒,保持鶉舍環境衛生。

小動物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

中草藥大盤點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中國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
讓閭
阿育魏實 埃蕾
矮腳龍膽 矮腳羅傘 矮
凹朴皮 八哥
白飯樹葉
阿膠 阿里紅
白萆粟
讓閭子
白花菜子
白花菜根
白蘇梗
白松塔
白朮-白及
矮人陀
白薯莨
白鶴藤根
白鶴藤
白荷花露
白石榴花
白石榴根
白升麻
巴豆油
白山苔
白沙糖
白沙蟲藥
白三七根
白屈菜根
白果葉
白槍桿
白果樹皮
白千層葉
白果根
白皮
白牛膝
白牛膽
巴豆葉
白飯樹根
白飯豆
巴豆樹根
白茅針
白鵝膏
白豆蔻殼
芭蕉子
白毛藤根
白毛藤
芭蕉油
白地紫菀
白螺螄殼
白刺花葉
白龍頭
白刺花
白蘞子
芭蕉葉
白欖根
白側耳
白蠟樹葉
白蠟樹皮
白蠟花
白克馬葉
白草莓
白菊花根
白金古欖
白補藥
巴豆殼
白接骨
白背葉根
矮腳楓葉
白背楊
白背三七莖葉
白雞屎藤
艾納香根
白花映山紅
白花夏枯草
白花射干
白花蛇頭
巴茅果
白花蛇目睛
白花龍膽
白花灰毛槐樹
白花果
白花丹
庵摩勒
霸王根
拔毒散
白馬陰莖
白馬骨根
八角香
白粱米
巴山虎
白綠葉
白郎花
艾實
白苣
八角楓葉
八角楓花
阿利藤
矮楊梅
白梅
白茅花
白背葉
白毛夏枯草
白樺皮
艾片
白丁香
芭蕉花
白千層
白降丹
白木
白扁豆
霸王七
白蘭花
霸王鞭
白礬
安息香
白僵蠶
白及
白菖
白木耳
白蘇子
白蘇葉
八仙花
白首烏
白石脂
白石英
八仙草
白屈菜
八目鰻
白梅花
艾納香
白芥子
白芥
八角茴香
矮腳苦蒿
白花菜
白蒿
白附子
阿爾泰紫菀
菝葜葉
菝葜
芭蕉根
桉葉
阿魏
巴旦杏仁
八月札
白朮
白芍
白前
白茅根
白膠香
白花蛇舌草
白豆蔻
巴戟天
巴豆
八角蓮
八角楓根
鵪鶉
艾葉
矮地茶

雉科·鶉族鳥類

鶉族(Perdicini),雞形目、雉科的一個族,體型較小,分布廣泛,羽色多較暗淡,通常雌雄相差不大。包括雪雞、石雞鷓鴣、山鶉、鵪鶉、山鷓鴣、竹雞等,共20屬96種,占雉科總數的60%。中國有8屬27種,其中7種為特有種。常見如石雞鵪鶉灰胸竹雞等。

觀賞鳥大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