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冠吸蜜鸚鵡

藍冠吸蜜鸚鵡

藍冠吸蜜鸚鵡(學名:Vini australis)羽色鮮艷,主要以花粉、花蜜與果實為食物,鳥喙比一般鸚鵡的長、更特別的是細長的舌頭上有刷狀的毛,稱為刷狀舌,方便該鸚鵡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身體內部的構造也很特別,它們的體內有一種特別的消化酵素存在,以便分解食物。但由於該吸蜜鸚鵡沒有消化穀物飼料的必要,它們的沙囊處理硬食物的能力較其他鸚鵡弱了許多。

基本信息

藍冠吸蜜鸚鵡藍冠吸蜜鸚鵡

整體概述

藍冠吸蜜鸚鵡的籠養數量在國際間很不普遍,體型小,公母無明顯外觀上差異,亦無相近的亞種,只生存於一些小海島上,野外數量有逐年下降的隱憂。
體長:19 cm(7.5 吋)
藍冠吸蜜鸚鵡在原生地算是普遍的鳥類,但近年可能因為鼠類的掠食而數量下滑;主要棲息在林地、棕櫚椰林、海岸區、山區、農耕區等有花樹的地區,有遷徙的習性,經常會飛行往返各小島間,有群居性,通常3至6隻或一小群約12隻左右聚集活動,但繁殖期時多成對在一起,動作迅速敏捷且活躍,聲音尖銳,主要以花蜜、花粉與像芒果這種軟性水果為食。
約於每年的6-8月開始繁殖期,主要以中空的腐朽枝幹以及棕櫚樹洞為巢,一次約產1-2顆卵;人工飼養的數量很少,籠養鳥不太會吵,喜愛沖澡,最好不要在冬季引進飼養,對於環境衛生要求高,飼主應多加注意衛生以免發生疾病感染,剛飼養時較為敏感,對於溫度、環境、食物需適應一段時間才會較穩定。

繁殖

人工繁殖的資料相當有限,可以群養繁殖,但成對繁殖的效果較好,繁殖期間可補充一些動物性蛋白質,繁殖期間的過度人為干擾可能會導致幼鳥遭親鳥殺死情形,不要時常開翻巢箱,欲繁殖成功最好能必免所有非必要的打擾,一次約產2顆蛋,約於23天左右時孵化,幼鳥羽毛長成約7-8周。

分布範圍

分布於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台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紐幾內亞。主要是南太平洋斐濟諸島上。

分布圖分布圖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

觀賞鳥大全

吸蜜鸚鵡亞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