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根

芭蕉根

芭蕉(《漢書》文穎注),又名:巴且(《漢書》),天苴(《史記》徐廣注),綠天、扇仙(《群芳譜》),香蕙、甘露樹、大葉芭蕉、芭蕉頭(《分類草藥性》)。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根莖。多栽培於庭園及農舍附近。分布山東以至長江流域以南各地。本植物的葉(芭蕉葉)、花或花蕾(芭蕉花)、種子(芭蕉子)、莖汁(芭蕉油)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基本信息

植物形態

芭蕉根芭蕉
多年生草本。莖短,通常為葉鞘包圍而形成高大的假莖,高約4米。葉長2~3米,寬25~30厘米,基部圓形或不對稱,先端鈍,表面鮮綠色,有光澤,中脈明顯粗大,側脈平行;葉柄粗壯,長達30厘米。穗狀花序頂生,下垂;苞片佛焰苞狀,紅褐色或紫色,每苞片有多數小花,除苞片最下面具3~4不孕花外,其餘皆發育。花單性,通常雄花生於花束上部,雌花在下部;花冠近唇形,上唇較長,先端5齒裂,下唇較短,基部為上唇所包;雄花具雄蕊5,離生,伸出花冠;藥線形,2室;雌花子房下位3室,花柱1,柱頭近頭狀,光滑。漿果三棱狀長圓形,肉質。種子多數。

功用主治

清熱,止渴,利尿,解毒。治天行熱病,煩悶,消渴,黃疸,水腫,腳氣,血淋,血崩,癰腫,疔瘡,丹毒。
《食療本草》:“主黃疸。”

芭蕉根芭蕉根

《日華子本草》:“治天行熱狂,煩悶,消渴;患癰毒並金石發、熱悶口乾人,並絞汁服;腫毒游風,風疹,頭痛,並研敷。”
《本草從新》:“瀉熱解毒。治一切腫毒,發背欲死,亦游風疹,風熱頭痛,產後血脹,消渴飲水,天行熱狂,血淋澀痛,瘡口不合。”
《現代實用中藥》:“利尿。治水腫腳氣。”
《貴州民間方藥集》:“通便秘。”

考證

芭蕉根芭蕉根
出自《日華子本草》。
《本草衍義》:芭蕉,三年以上即有花自心中出,一莖止一花,全如蓮花。葉亦相似,但其色微黃綠,從下脫葉。花心但向上生,常如蓮樣,然未嘗見其花心,剖而視之亦無蕊,悉是葉,但花頭常下垂。每一朵,自中開,直至中秋後方盡。凡三葉,開則三葉脫落。北地惜其種,人故少用。

藥用植物栽培

芭蕉根芭蕉
生物學特性:喜溫暖炎熱的氣候,忌嚴寒。宜選擇排水良好、肥力充足、水分適度的地塊栽培。
栽培技術:用分株繁殖法。3-5月,從蕉園中挖掘分生的吸芽苗,按行株距2m×2m挖穴,施足基肥,定植。
田間管理:每年施服3-6次,中耕除草3-4次。每株留吸芽1株,過多的吸芽砍除。霜凍期用稻草覆蓋防寒。
病蟲害防治:葉斑病,可用波爾多液噴霧。象鼻蟲,幼蟲為害蕉心,可用誘殺或人工捕殺成蟲的方法來防治。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鮮者1~2兩);或搗汁。外用:搗敷、搗汁塗或煎水含漱。

宜忌

《得配本草》:“多服動冷氣。胃弱脾弱,腫毒系陰分者禁用。”

生態環境

秦嶺淮河以南可以露地栽培,多地栽培於庭園及農舍附近。

性味歸經

芭蕉根芭蕉

甘,淡,大寒,無毒。

①《本草備要》:“味甘,大寒。”

②《四川中藥志》:“性涼,味淡,無毒。”入肝、心包、膀胱經。《本草撮要》:“入足太陰、厥陰經。”

選方

芭蕉根芭蕉根

①治消渴,口舌乾燥,骨節煩熱:生芭蕉根,搗絞取汁,時飲一、二合。(《聖惠方》)
②治黃疸病:芭蕉根三錢,山慈姑二錢,膽草三錢。搗爛,沖水服。(《湖南藥物志》)
③治血淋心煩,水道中澀痛:旱蓮子一兩,芭蕉根一兩。上細銼,以水二大盞,煎取一盞三分,去滓,食前分為三服。(《聖惠方》)
④治血崩、白帶:芭蕉根半斤,瘦豬肉四兩。水燉服。(《江西草藥》)
⑤治胎動不安:芭蕉根二至三兩。煮豬肉食。(《湖南藥物志》)
⑥治高血壓:芭蕉根莖煎汁,或同豬肉煮食。(《浙江民間草藥》)
⑦治發背欲死:芭蕉搗根塗上。(《肘後方》)
⑧治瘡口不合:芭蕉根取汁抹之。(《仁齋直指方》)
⑨治疔瘡走黃:芭蕉根搗汁一宮碗灌之。(《冷廬醫話》)
⑩治小兒赤游,行於上下,至心即死:搗芭蕉汁塗之。(《子母秘錄》)
⑾治風蚛牙,頤頰腮腫痛:芭蕉自然汁一碗,煎及八分,乘熱漱牙腫處。(《昔濟方》)

化學成分

莖含水分14.86%、灰分1.82%、1%鹽酸可溶物11.01%、粗蛋白質1.19%、粗纖維素49.69%。
性味①《本草備要》:“味甘,大寒。”
②《四川中藥志》:“性涼,味淡,無毒。”
歸經《本草撮要》:“入足太陰、厥陰經。”

相關詞條

芭蕉:別名——綠天,扇仙,甘蕉,天苴板蕉

芭蕉根芭蕉
科屬及形態:芭蕉科,芭蕉屬。常綠大型多年生草木。莖高達3~4米,不分枝,叢生。葉大,長可達3米,寬約40厘米,呈長橢圓形,有粗大的主脈,兩側具有平行脈,葉表面淺綠色,葉背粉白色。入夏,葉叢中抽出淡黃色的大型花。“扶疏似樹,質則非木,高舒垂蔭”,是前人對芭蕉的形、質、姿的形象描繪。

生長習性:芭蕉原產東亞熱帶。性喜溫暖耐寒力弱,莖分生能力強,耐半蔭,適應性較強,生長較快。

繁殖及栽培:(l)繁殖:用分株繁殖。當秋末蕉葉凋萎,剪去枯葉,壅士護根。殘留莖桿用稻草從莖桿基部向上包紮。到次年4月上旬再將稻草解除,當根上長出許多幼株時,可行分株繁殖。移栽時於坑中施入有機肥為底肥。

(2)栽培:生長期間應隨時剪去黃葉,以燒徒耗養分,並影響美觀。同一地點,栽植過久,易產生愛滿不復現象,應更換栽植地點。平時不用特別仔細管理。

用途:芭蕉最適宜植於小型庭院的一角或窗前牆邊,假山之畔。不宜成行栽植,宜散點或幾株叢植,綠蔭如蓋,炎夏中令人頓生清涼之感。芭蕉和香蕉同屬一科,外形相似,但是果實不能食用,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氣味甘、大寒、無毒。

主治:1、一切腫毒。用芭蕉根搗爛塗患處。
2、流動性紅色風疹。治方同上。
3、風火牙痛及蟲牙痛。用芭蕉根取汁一碗,煎熱含漱。
4、消渴,骨節煩熱。用芭蕉根搗汁,隨時飲一、二合。
5、血淋澀痛。用芭蕉根、旱蓮草等分,水煎服。一天服兩次。
6、腫毒初發。用芭蕉葉燒存性,研末,和生薑汁塗搽。
7、心痹痛。用芭蕉花燒存性,研末。每服二錢,鹽湯送下。
附註:常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繫。南方有絲竹樂《雨打芭蕉》,表淒涼之音。李清照曾寫過:“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捲有舍情。”把傷心、愁悶一古腦兒傾吐出來,對芭蕉為怨悱。吳文英《唐多令》:“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縱芭蕉,不雨也颼颼。”葛勝沖《點絳唇》:“閒愁幾許,夢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來就夠悽愴的,夢魂逐著芭蕉葉上的雨聲追尋,更令人覺得悽惻。

參考文獻

1.http://images.google.cn/images?gbv=2&ndsp=20&complete=1&hl=zh-CN&newwindow=1&q=%E8%8A%AD%E8%95%89%E6%A0%B9&start=140&sa=N

2.http://www.tcmlib.com/

藥用植物與動物

總結一些有關藥用植物和生藥方面的一些知識,供大家參考。

中草藥大盤點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中國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
讓閭
阿育魏實 埃蕾
矮腳龍膽 矮腳羅傘 矮
凹朴皮 八哥
白飯樹葉
阿膠 阿里紅
白萆粟
讓閭子
白花菜子
白花菜根
白蘇梗
白松塔
白朮-白及
矮人陀
白薯莨
白鶴藤根
白鶴藤
白荷花露
白石榴花
白石榴根
白升麻
巴豆油
白山苔
白沙糖
白沙蟲藥
白三七根
白屈菜根
白果葉
白槍桿
白果樹皮
白千層葉
白果根
白皮
白牛膝
白牛膽
巴豆葉
白飯樹根
白飯豆
巴豆樹根
白茅針
白鵝膏
白豆蔻殼
芭蕉子
白毛藤根
白毛藤
芭蕉油
白地紫菀
白螺螄殼
白刺花葉
白龍頭
白刺花
白蘞子
芭蕉葉
白欖根
白側耳
白蠟樹葉
白蠟樹皮
白蠟花
白克馬葉
白草莓
白菊花根
白金古欖
白補藥
巴豆殼
白接骨
白背葉根
矮腳楓葉
白背楊
白背三七莖葉
白雞屎藤
艾納香根
白花映山紅
白花夏枯草
白花射干
白花蛇頭
巴茅果
白花蛇目睛
白花龍膽
白花灰毛槐樹
白花果
白花丹
庵摩勒
霸王根
拔毒散
白馬陰莖
白馬骨根
八角香
白粱米
巴山虎
白綠葉
白郎花
艾實
白苣
八角楓葉
八角楓花
阿利藤
矮楊梅
白梅
白茅花
白背葉
白毛夏枯草
白樺皮
艾片
白丁香
芭蕉花
白千層
白降丹
白木
白扁豆
霸王七
白蘭花
霸王鞭
白礬
安息香
白僵蠶
白及
白菖
白木耳
白蘇子
白蘇葉
八仙花
白首烏
白石脂
白石英
八仙草
白屈菜
八目鰻
白梅花
艾納香
白芥子
白芥
八角茴香
矮腳苦蒿
白花菜
白蒿
白附子
阿爾泰紫菀
菝葜葉
菝葜
芭蕉根
桉葉
阿魏
巴旦杏仁
八月札
白朮
白芍
白前
白茅根
白膠香
白花蛇舌草
白豆蔻
巴戟天
巴豆
八角蓮
八角楓根
鵪鶉
艾葉
矮地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