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螺螄殼

白螺螄殼

白螺螄殼,中藥,為田螺科動物方形環棱螺或其同屬動物的陳舊螺殼。有化痰,散結,止痛,斂瘡的功效,主治熱痰咳嗽,反胃,胃痛,吐酸,瘰癧,潰瘍,湯火傷。出自《綱目》。

基本信息

異名

白螺殼(《肘後方》)

來源

為田螺科動物方形環棱螺或其同屬動物的陳舊螺殼。

動植物形態

方形環棱螺,貝殼中等大小,全體呈長圓錐形。殼質厚,極堅固。殼高26-30mm,殼寬14-17mm。殼頂尖,螺層7層,縫合線深,體螺層略大,殼面黃褐色或深褐色,有明顯的生長及較粗的螺棱。殼口卵圓形,邊緣完整。厴角質,黃褐色,卵圓形,其上有同心環狀的生長紋。

採集

於破敗的牆壁內及螺殼堆積處,收集年久色白者,洗淨曬乾。

藥材

呈圓錐形,螺層7級,各級有棱,並有不明顯的橫斜線紋,殼口歪,卵圓形。殼外的角質膜已消失,故呈灰白色。體輕,質脆。氣無,味淡。以陳久色白,殼頂不碎者為佳。

生境分布

產浙江、江蘇等地。

炮製

白螺螄殼:洗淨晾乾,碾成碎塊。煅螺螄殼:取淨螺螄殼,置坩堝內,煅至缸透,取出,放涼,碾末。

性味

甘淡,平。
①《綱目》:"甘,寒,無毒。"
②《飲片新參》:"淡,平。"

白螺螄殼的功用

化痰,散結,止痛,斂瘡。治熱痰咳嗽,反胃,胃痛,吐酸,瘰癧,潰瘍,湯火傷。
①朱震亨:"治痰積及胃脘痛。"
②《綱目》:"治反胃膈氣,痰嗽,鼻淵,脫肛,痔疾,瘡癤,下疳,湯火傷。"
③《飲片新參):"化熱痰,治膈氣疼痛,利水熱。"
④《現代實用中藥》:"治胃痛及胃酸過多。"

白螺螄殼 - 選方

①治卒得咳嗽:白螺或白蜆殼,搗為末,酒服方寸匕。(《肘後方》)
②治濕痰心痛:白螺螄殼%泥沙,火煅為細末,每服方寸匕,溫酒調下。(《醫學正傳》)
③治膈氣疼痛:陳白螺螄燒研,每服一錢,酒下。(《綱目》白玉散)
④治瘰癧已散:白螺螄殼為末,日日敷之。(《談野翁試效方》)
⑤治諸瘡爛濕不收:白螺螄殼,火燒存性,敲碎,去殼內泥土,研極細摻之。(《本草匯言》)
⑥治湯火傷瘡:多年乾白螺螄殼煅研,油調敷。(《澹寮方》)
⑦治楊梅瘡爛:螺螄殼、辰砂等分,片腦少許,為末搽之。(《綱目》)
⑧治下疳陰頭生瘡:白螺螄殼不以多少,火內煅酥為末,於水內飛過,去土石粗者,次用輕粉,隨分量入在藥內,每用少許,乾貼在瘡上。(《奇效良方》銀粉散)

白螺螄殼的用法與用量

內服:研末,1~3錢;或入丸劑。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選方】①治卒得咳嗽:白螺或白蜆殼,搗為末,酒服方寸匕。(《肘後方》)
②治濕痰心痛:白螺螄殼去泥沙,火煅為細末,每服方寸匕,溫酒調下。(《醫學正傳》)
③治膈氣疼痛:陳白螺螄燒研,每服一錢,酒下。(《綱目》白玉散)
④治瘰癧已散:白螺螄殼為末,日日敷之。(《談野翁試效方》)
⑤治諸瘡爛濕不收:白螺螄殼,火燒存性,敲碎,去殼內泥土,研極細摻之。(《本草匯言》)
⑥治湯火傷瘡:多年乾白螺螄殼煅研,油調敷。(《澹寮方》)
⑦治楊梅瘡爛:螺螄殼、辰砂等分,片腦少許,為末搽之。(《綱目》)
⑧治下疳陰頭生瘡:白螺螄殼不以多少,火內煅酥為末,於水內飛過,去土石粗者,次用輕粉,隨分量入在藥內,每用少許,乾貼在瘡上。(《奇效良方》銀粉散)

《*辭典》:白螺螄殼

出處

《綱目》

拼音名

Bái Luó Sī Ké

別名

白螺殼(《肘後方》)。

來源

為田螺科動物方形環棱螺或其同屬動物的陳舊螺殼。於破敗的牆壁內及螺殼堆積處,收集年久色白者,洗淨曬乾。

原形態

動物形態參見"田螺"條。

生境分布

產浙江、江蘇等地。

性狀

呈圓錐形,螺層7級,各級有棱,並有不明顯的橫斜線紋,殼口歪,卵圓形。殼外的角質膜已消失,故呈灰白色。體輕,質脆。氣無,味淡。以陳久色白,殼頂不碎者為佳。

炮製

白螺螄殼:洗淨晾乾,碾成碎塊。煅螺螄殼:取淨螺螄殼,置坩堝內,煅至缸透,取出,放涼,碾末。

性味

甘淡,平。
①《綱目》:"甘,寒,無毒。"
②《飲片新參》:"淡,平。"

功能主治

化痰,散結,止痛,斂瘡。治熱痰咳嗽,反胃,胃痛,吐酸,瘰癧,潰瘍,湯火傷。
①朱震亨:"治痰積及胃脘痛。"
②《綱目》:"治反胃膈氣,痰嗽,鼻淵,脫肛,痔疾,瘡癤,下疳,湯火傷。"
③《飲片新參):"化熱痰,治膈氣疼痛,利水熱。"
④《現代實用中藥》:"治胃痛及胃酸過多。"

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1~3錢;或入丸劑。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附方

①治卒得咳嗽:白螺或白蜆殼,搗為末,酒服方寸匕。(《肘後方》)
②治濕痰心痛:白螺螄殼去泥沙,火煅為細末,每服方寸匕,溫酒調下。(《醫學正傳》)
③治膈氣疼痛:陳白螺螄燒研,每服一錢,酒下。(《綱目》白玉散)
④治瘰癧已散:白螺螄殼為末,日日敷之。(《談野翁試效方》)
⑤治諸瘡爛濕不收:白螺螄殼,火燒存性,敲碎,去殼內泥土,研極細摻之。(《本草匯言》)
⑥治湯火傷瘡:多年乾白螺螄殼煅研,油調敷。(《澹寮方》)
⑦治楊梅瘡爛:螺螄殼、辰砂等分,片腦少許,為末搽之。(《綱目》)
⑧治下疳陰頭生瘡:白螺螄殼不以多少,火內煅酥為末,於水內飛過,去土石粗者,次用輕粉,隨分量入在藥內,每用少許,乾貼在瘡上。(《奇效良方》銀粉散)

摘錄

《*辭典》
頁首
《中華本草》:白螺螄殼【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拼音名】 Bái Luó Sī Ké

英文名

Spiral shell

別名

白螺殼、鬼眼睛

來源

藥材基源:為田螺科動物方形環棱螺及其同屬動物的貝殼。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ellamya quadrata(Benson)
採收和儲藏:收集年久白色的螺殼,洗淨,晾乾。

原形態

方形環棱螺,貝殼中等大小,全體呈長圓錐形。殼質厚,極堅固。殼高26-30mm,殼寬14-17mm。殼頂尖,螺層7層,縫合線深,體螺層略大,殼面黃褐色或深褐色,有明顯的生長及較粗的螺棱。殼口卵圓形,邊緣完整。厴角質,黃褐色,卵圓形,其上有同心環狀的生長紋。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活於河溝、湖泊、池沼及水田內,多棲息於腐殖質較多的的水底。
資源分布: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性狀

性狀鑑別 貝殼呈圓錐形,高2.5-4cm。殼頂尖,螺層6-7層,各層膨脹,有棱並有不很明顯的橫斜線紋,縫合線明顯。外表光滑,殼口歪,卵圓形,表面灰白色,體輕,質脆。氣微味甘。

化學成份

貝殼主要含碳酸鈣(CaCO3)。

炮製

1.白螺螄殼:洗淨晾乾,碾成碎塊。
2.煅螺螄殼:取淨螺螄殼,置坩蝸內,煅至紅透,取出,放涼,研末。

性味

味甘;淡;性平

歸經

肺;心;胃經

功能主治

化痰;和胃;斂瘡。主痰熱咳嗽;反胃;胃痛;吐酸;瘰癧;潰瘍;燙傷;疳瘡

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3-9g;或入丸劑。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

各家論述

1.治痰積及胃脘痛。
2.《綱目》:治反胃膈氣,痰嗽,鼻淵,脫肛,痔疾,瘡癤,下疳,湯火傷。
3.《飲片新參》:化熱痰,治膈氣疼痛,利水熱。
4.《現代實用中藥》:治胃痛及胃酸過多。

摘錄

《中華本草》

介紹

白螺螄殼,中藥,為田螺科動物方形環棱螺或其同屬動物的陳舊螺殼。有化痰,散結,止痛,斂瘡的功效,主治熱痰咳嗽,反胃,胃痛,吐酸,瘰癧,潰瘍,湯火傷。出自《綱目》。

藥材

呈圓錐形,螺層7級,各級有棱,並有不明顯的橫斜線紋,殼口歪,卵圓形。殼外的角質膜已消失,故呈灰白色。體輕,質脆。氣無,味淡。以陳久色白,殼頂不碎者為佳。
產浙江、江蘇等地。

炮製

白螺螄殼:洗淨晾乾,碾成碎塊。煅螺螄殼:取淨螺螄殼,置坩堝內,煅至缸透,取出,放涼,碾末。

採集

於破敗的牆壁內及螺殼堆積處,收集年久色白者,洗淨曬乾。

可做中藥材的動物

中草藥大盤點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中國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
讓閭
阿育魏實 埃蕾
矮腳龍膽 矮腳羅傘 矮
凹朴皮 八哥
白飯樹葉
阿膠 阿里紅
白萆粟
讓閭子
白花菜子
白花菜根
白蘇梗
白松塔
白朮-白及
矮人陀
白薯莨
白鶴藤根
白鶴藤
白荷花露
白石榴花
白石榴根
白升麻
巴豆油
白山苔
白沙糖
白沙蟲藥
白三七根
白屈菜根
白果葉
白槍桿
白果樹皮
白千層葉
白果根
白皮
白牛膝
白牛膽
巴豆葉
白飯樹根
白飯豆
巴豆樹根
白茅針
白鵝膏
白豆蔻殼
芭蕉子
白毛藤根
白毛藤
芭蕉油
白地紫菀
白螺螄殼
白刺花葉
白龍頭
白刺花
白蘞子
芭蕉葉
白欖根
白側耳
白蠟樹葉
白蠟樹皮
白蠟花
白克馬葉
白草莓
白菊花根
白金古欖
白補藥
巴豆殼
白接骨
白背葉根
矮腳楓葉
白背楊
白背三七莖葉
白雞屎藤
艾納香根
白花映山紅
白花夏枯草
白花射干
白花蛇頭
巴茅果
白花蛇目睛
白花龍膽
白花灰毛槐樹
白花果
白花丹
庵摩勒
霸王根
拔毒散
白馬陰莖
白馬骨根
八角香
白粱米
巴山虎
白綠葉
白郎花
艾實
白苣
八角楓葉
八角楓花
阿利藤
矮楊梅
白梅
白茅花
白背葉
白毛夏枯草
白樺皮
艾片
白丁香
芭蕉花
白千層
白降丹
白木
白扁豆
霸王七
白蘭花
霸王鞭
白礬
安息香
白僵蠶
白及
白菖
白木耳
白蘇子
白蘇葉
八仙花
白首烏
白石脂
白石英
八仙草
白屈菜
八目鰻
白梅花
艾納香
白芥子
白芥
八角茴香
矮腳苦蒿
白花菜
白蒿
白附子
阿爾泰紫菀
菝葜葉
菝葜
芭蕉根
桉葉
阿魏
巴旦杏仁
八月札
白朮
白芍
白前
白茅根
白膠香
白花蛇舌草
白豆蔻
巴戟天
巴豆
八角蓮
八角楓根
鵪鶉
艾葉
矮地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