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蒿

白蒿

白蒿為菊科植物大籽蒿的全草,主治腫熱咳嗽;咽喉腫痛;濕熱黃疸;熱痢;淋病;風濕痹痛;吐血;咯血;外傷出血;疥瘌惡瘡。本植物的綠色部分含一種倍半萜烯類白蒿寧,地上部分又含白蒿素、洋艾內酯和洋艾素。

基本信息

白蒿白蒿

藥名:白蒿

別名;蘩、皤蒿、由胡、莓母、旁勃、白艾蒿、蓬蒿、大白蒿、大子蒿、臭蒿子、山艾、大頭蒿、苦蒿

漢語拼音:bai hao

英文名:Herb of Sievers Wormwood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teimiaisia sieuersiana Ehrhart ex Willd. [A.maxa DC.; A. korana Nakai; A.chrysolepis Kitag.; Ab-sinthium sieuersianun Bess.]

功效分類:解毒藥補益藥

性味:味苦;微甘;性涼

簡介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大籽蒿的全草

白蒿白蒿

藥理作用:從其中分出的倍半萜γ-內酯,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在體外有抑制作用。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鮮品加倍;或搗汁;或研末。

出處:《中華本草》

科屬分類:菊科

功效:清熱利濕;涼血止血

拉丁文名:Herba Artimisiae Sieversianae

主治:腫熱咳嗽;咽喉腫痛;濕熱黃疸;熱痢;淋病;風濕痹痛;吐血;咯血;外傷出血;疥瘌惡瘡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500-4200m的路旁、荒地河灘草原、乾山坡或林緣等地。

採收和儲藏:夏、秋間開期採收,鮮用或扎把晾乾。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及西藏等地。山東、江蘇等地有栽培。

各家論述

1.《本經》:主五藏邪氣,風寒濕痹,補中益氣,長毛髮令黑,療心懸少食常飢。

2.孟詵:搗汁去熱黃及心痛。葉乾為末,夏日暴水痢,以米飲和一匙,空腹服之。又燒灰淋煎治淋瀝疾。

中藥化學成分

白蒿白蒿

地上部分含一第列的倍半萜類衍生物,內有:白蒿素(sieversin),4-羥基-8-乙醯氧基-8-乙醯氧基-1(2),9(10)-愈創木二烯-6,12-內酯[4-hydroxy-8-acetoxyguaia-1(2),9(10)-dien-6,12-olede][1],洋艾內酯(artabsi n),洋艾內酯(artabsin),洋艾素(sbsinthin)[2],白蒿寧(siev-ersinin)[3],11-表洋艾素(11-epiabsinthin),11,10,11-表洋艾素(11,10,11-epiabsinthin),10,11-表洋艾素(10,11-epiab-sinthin),大籽蒿素(artesiversin),11α-二氫墨西哥蒿素B(2β-hydroxy-8-desoxy-11α,13-dihydroxrupicolin B),11α,13-二氫漢菲林[11α,13-dihydro-4(2)-hanphyllin],異戊酸,-(8-異戊醯氧基)橙花醇酯(8-isovaleryoxy-nerylisovalerate),2α,3α-環氧-11α,13-二氫去氫木香內酯(2α,13-dihydrodeth-drocostrslactone),大牻牛兒烯(dermacetene)D,右鏇薑黃烯(cur-cumene),異戊酸橙花醇酯(nerylisovalerate),4-去羥亞菊素(4-de-hydroxyajadin,ludartin),安洋艾素(anabsinthin)[4],球花母菊素(globicin)[5],蘭香油薁(chamazulene),蘭香油精(chamazuleno-gen)[6],蒿萜內酯(artemolin)[7]等。還含木脂體類分合物:芝麻素(sesamin),e,a-阿斯漢亭(e,a-ashantin),e,e-蒿脂麻木質體(e,e-sesartemin),鵝掌楸樹脂醇B二甲醚(yangambin,O,O-dimethyllirioresinol B),鵝掌楸樹脂醇A二甲醚(epiyangambin,O,O-dimethyllirioresinol A)[4]。又含黃酮類化合物:艾黃素(artemisetin),獵眼草黃素(chrysosplenetin)[8],芸香甙(rutin),異槲皮甙(isoquercetrin)[9]以及馬栗樹皮素(esculetin),咖啡酸(caf-feic acid)[8]和具有抗炎作用的精油(essential oil)[10]等。

考證

白蒿白蒿

出自1.《本經》。

2.《唐本草》:白蒿,此蒿葉粗於青蒿,從初生至枯,白於眾蒿,欲似細艾者。所在有之也。

3.孟詵:春初,此蒿(白蒿)前諸草生,其葉生挼醋淹之為葅,甚益人。

4.《開寶本草》:別本注云,(白蒿)葉似艾葉,上有白毛,粗澀,俗呼為蓬蒿

5.《本草圖經》:此草(白蒿),古人以為葅,唐孟詵亦云生挼醋食,今人但食蔞蒿,不復食此,或疑此蒿即蔞蒿,而孟詵又別著蔞蒿條,所說不同,明是二物,乃知古今食品之異也。又今階州,以白蒿為茵陳蒿,苗葉亦相似,然以入藥,恐不可用也。

6.《綱目》:白蒿,處處有之,有水陸二種,《本草》所用,蓋取水生者,故曰生中山川澤,不曰山谷平地也。二種形狀相似,但陸生辛熏,不及水生者香美爾。《詩》云:呦呦鹿鳴,食野之苹。苹即陸生皤蒿,俗呼艾蒿是矣。《詩》雲,於以采蘩,於沼於讓。《左傳》雲,苹蘩蘊藻之矣。並指水生白蒿而言,則《本草》白蒿之為蔞蒿無疑矣。鄭樵《通志》謂苹為蔞蒿,非矣。鹿乃山獸,蔞乃水蒿。陸機《詩疏》謂苹為牛尾蒿,亦非矣。牛尾蒿,色青不白,細葉直上,狀如牛尾也;蔞蒿生陂澤中,二月發苗,葉似嫩艾而歧細,面青背白,其莖或赤或白,其根白脆,采其根莖,生熟葅曝皆可食,蓋嘉蔬也。景差《大招》云:吳酸蒿蔞,不沾薄,謂吳人善調酸,蔞蒿為xie,不沾不薄而甘美。此正指水生者也。《本經》列白蒿於上品,有功無毒,而古今方家不知用,豈不得服之之訣與。

7.《植物名實圖考》:白蒿,《本經》上品。陸璣《詩疏》以蘩為白蒿;《唐本草》以為大蓬蒿,葉上有白毛錯澀者是;李時珍以蔞蒿為即白蒿。不知《詩疏》言刈其蔞,釋狀甚詳,分明兩種,《圖經》亦辨之。

植物形態

白蒿白蒿

大籽蒿 一二年生草本,高50-150cm。主根單一,狹紡錘形。莖下部稍木質化,縱棱明顯,多分枝,莖、枝被類白色微柔毛。葉互生;葉柄長1-4cm;下部與中部葉寬卵形或寬卵圓表,長4-8cm,寬3-6cm,二至三回羽狀全裂,每側有裂片2-3枚,裂片常再成不規則的則羽狀全裂或深裂,小裂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2-10mm,寬1-2mm,先端鈍或漸尖,基部有小型羽狀分裂的假託葉;上部葉及苞片葉羽狀全裂或一分裂,橢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無柄。頭狀花序,多數,半球形或近球形,直徑3-6mm,具短梗,基部常有線形的小苞地,在分枝上排成總狀或復總狀花序,總苞3-4層,外層、中層背面被灰白色微柔毛或近無毛,中肋綠色,邊緣狹膜質,內層膜質;花序托半球形,具白色托毛;雄花2(-3)層,20-30朵,花冠檐部具2-4裂齒,花柱線形,先端2叉;兩性花多層,80-120朵,花冠管狀,花葯上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有短尖頭,花柱與花冠等長,先端叉形,叉端截形,有睫毛。瘦果長圓形。花、果期6-10月。

化學成分

本植物的綠色部分含一種倍半萜烯類白蒿寧,地上部分又含白蒿素、洋艾內酯和洋艾素。

植物含生物鹼0.12~0.2%、焦性兒茶酚糅質0.499%、黃酮類0.831%、內酯類,及微量的呋喃香豆精,此外,又含芸香甙、異槲皮甙。

各家論述

白蒿白蒿

出自《神農本草經》

①《本草圖經》:“白蒿,今近道皆有之,而不及泰山者佳。春初生苗,高三、五寸,似蓬蒿而葉緊細,無花實,秋後葉枯,莖幹經冬不死,至春更因舊苗而生新葉,故名白蒿。五月、七月采莖葉陰乾,今謂之山白蒿。江寧府又有一種白蒿,葉大根粗,黃白色,至夏有花實。階州有一種名白蒿,亦似青蒿而背白,本土皆通入藥用之。今南方醫人用山白蒿,乃有數種,或著其說云:山白蒿京下及北地用者,如艾蒿,葉細而背白,其氣亦如艾,味苦,乾則色黑。江南所用,莖葉都似家白蒿而大,高三、四尺,氣極芬香,味甘辛,俗又名龍腦薄荷。吳中所用,乃石香柔也,葉至細,色黃味辛,甚香烈,性溫,誤作解脾藥服之,大令人煩。以《本草》論之,但有白蒿,而無山白蒿。《本草》注云:白蒿葉似蓬蒿而緊細,今下、北地用為山白蒿者,是也。大體世方用山白蒿療腦痛,解傷寒發汗,行肢節滯氣,化痰利膈,治勞倦最要。詳《本草》正經,惟療黃疸,利小便,與世方都不應。今試取京下所用山白蒿為解肌發汗藥,灼然少效,江南山白蒿療傷寒腦痛絕勝,此見諸醫議論,謂家白蒿亦能解肌下膈,去胸中煩,方家少用,但可研作飲服之,《本草》所無,自出俗方,白蒿復當別是一物,主療自異,不得力山白蒿。此說亦未可據,但以功較之,則江南者為勝,以經言之,則非《本草》所出。醫方所用,且可計較功效,《本草》之義,更當考論爾。”

②《綱目》:“白蒿,昔人多蒔為蔬,故入藥用山白蒿,所以別家白蒿也。洪舜俞《老圃賦》云:酣糟紫薑之掌,沐醯青陳之絲是也。今淮揚人二月二日猶采野白蒿苗,和粉面作白蒿餅食之,後人各據方土所傳,遂致淆亂。今山白蒿二月生苗,其莖如艾,其葉如淡色青蒿而背白,葉歧緊細而扁整,九月開細花,黃色,結實大如艾子,花實並與庵?花實相似,亦有無花實者。”

③《本草崇原》:”一種開花結實者,名鈴兒白蒿;無花實者,名毛白蒿;入藥以無花實者為勝。”

④《本經逢原》:“白蒿有二種:一種葉細如青蒿者名綿白蒿,專於利水,為濕熱黃疸要藥。一種生子如鈴者,名山白蒿,又名角蒿,其味苦辛小毒,專於殺蟲,治口齒瘡絕勝。《本經》主風濕寒熱,熱結黃疸,濕伏陽明所生之病,皆指綿白蒿而言。”

⑤《中藥志》:“本品在歷代之記載,皆與目前市售套用最廣的白蒿Artemisiacapillaris類似。而《圖經本草》又載江寧府一種白蒿,類似今用之白花白蒿。另在《圖經本草》之白蒿項下又記有:今階州以白蒿為白蒿,苗葉亦相似,然以入藥,恐不可用也。又似今植物白蒿。故按《本草》記載觀之,古代藥用稱白蒿者甚多,又有名山白蒿、石白蒿者。但由其療效觀之,皆不相同,故不宜相混。”

性味

白蒿白蒿

甘,平。

①《本經》:"味甘,平。"

《別錄》:"無毒。"

③《千金·食治》:"味苦辛,平,無毒。"

④孟詵:"寒。"

功用主治

白蒿白蒿

治風寒濕痹,黃疸熱痢,疥癩惡瘡。

①《本經》:"主五藏邪氣,風寒濕痹,補中益氣,長毛髮令黑。療心懸少食常飢。"

②孟詵:"搗汁去熱黃及心痛。葉乾為末,夏日暴水痢,以米飲和一匙,空腹服之。又燒灰淋煎治淋瀝疾。"

生藥材鑑定

白蒿白蒿

性狀鑑別:莖類圓柱形,長短一一,直徑可達5mm。綠色,表面有縱棱,可見互生的枝、葉或葉基。上部有較密的柔毛。質堅脆,易折斷,斷面纖維性,中央有白色髓。葉皺縮或已破碎,完整葉片展平後二至三回羽狀深裂,裂片線形,兩面均被柔毛。頭狀花序較多,半球形,直徑3-6mm,總花梗細瘦,總苞葉線形,總苞片2-3列,邊緣有白色寬膜片,背面被短柔毛;花托卵形;邊緣為雌花,內層花兩性,均為管狀。成熟花序可見倒卵形的瘦果。氣濃香,味微苦。

顯微鑑別:莖橫切面:多邊形。表皮一列細胞,外被丁字毛,細胞多徑向,較長。內皮層凱氏點明顯。維管束鞘纖維壁厚木化。韌皮部較寬。形成層不明顯。維管束排列成環,導管多邊形,2-12個成群,排列成單列。木纖維分布面積大,細胞壁厚化。射線單列,胞腔內有內含物。樹脂道散生髓部。髓大,周邊的細胞壁厚化。

葉橫切面:上、下表皮細胞各1列,外被角質層;赤見多數丁字毛或其殘基;上、下表皮均有氣孔,但以下表皮較多。柵欄組織1-2列細胞,海綿組織數列細胞。主脈處表皮下具厚角組織。主脈維管束常為1束。樹脂道散生在柵欄組織。

粉末特徵:灰白色。①非腺毛甚多,多丁字形,長3-5mm,無色,表面光滑,胞壁微厚。②纖維多碎斷,成束或單個散在,直徑9-36μm,胞壁厚略彎曲,腔狹,紋孔稀少或缺。③導管少見,以網紋導管為主,赤有螺紋、梯紋和具緣紋孔,直徑12-35μm。④結晶甚多,單個,形狀不一,大小為23-92μm,不溶於鹽酸。⑤薄壁細胞多數,四邊形,多邊形或類圓形,無色,有少數紋孔。

臨床套用

白蒿白蒿

取白蒿鮮草2兩或乾品1兩,水煎。分2~3次服,每日1劑,5~7日為一療程;或製成沖劑及片劑服用。共治100例,顯效(3天內達臨床治癒)70例,有效(4~7天內達臨床治癒)23例,治癒率為93%。據部分病例觀察,服藥後體溫恢復正常平均1.35天,便次恢復正常2.12天,腹痛消失1.55天,里急後重消失1.68天;大便鏡檢恢復正常及細菌轉陰平均時間分別為3.02天和5.65天。療效似較黃連、痢特靈、合黴素等為高。沖劑、片劑療效似較煎劑為差。

其莖葉可入藥《本草綱目》載:氣味苦,平、微寒,無毒。主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久服輕身益氣耐老。面白長年。白兔食之仙。治通身發黃,小便不利,降低頭熱,去伏瘕。通關節,去滯熱,傷寒用之。……附方:茵陳羹。除大熱黃疸,傷寒痛,風熱瘴瘧,利小便;以茵陳細切,煮羹食之。生食亦宜。

嫩莖葉可供食用。清明節之際,正是白蒿風華正茂之時,上墳祭祀的人們絡繹不絕,順便採集白蒿治病或是解饞。白蒿的吃法有許多,一是吃包子、糰子做餡,二是摻進玉米面蒸窩頭,還可以清拌豆腐,也可以蒸熟了吃……都挺好吃。

白蒿窩頭:將白蒿嫩莖葉去雜洗淨,切碎,摻進玉米面,拌勻和好,蒸窩頭。既調劑了一伙食,又能防病治病。

中草藥大盤點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中國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
讓閭
阿育魏實 埃蕾
矮腳龍膽 矮腳羅傘 矮
凹朴皮 八哥
白飯樹葉
阿膠 阿里紅
白萆粟
讓閭子
白花菜子
白花菜根
白蘇梗
白松塔
白朮-白及
矮人陀
白薯莨
白鶴藤根
白鶴藤
白荷花露
白石榴花
白石榴根
白升麻
巴豆油
白山苔
白沙糖
白沙蟲藥
白三七根
白屈菜根
白果葉
白槍桿
白果樹皮
白千層葉
白果根
白皮
白牛膝
白牛膽
巴豆葉
白飯樹根
白飯豆
巴豆樹根
白茅針
白鵝膏
白豆蔻殼
芭蕉子
白毛藤根
白毛藤
芭蕉油
白地紫菀
白螺螄殼
白刺花葉
白龍頭
白刺花
白蘞子
芭蕉葉
白欖根
白側耳
白蠟樹葉
白蠟樹皮
白蠟花
白克馬葉
白草莓
白菊花根
白金古欖
白補藥
巴豆殼
白接骨
白背葉根
矮腳楓葉
白背楊
白背三七莖葉
白雞屎藤
艾納香根
白花映山紅
白花夏枯草
白花射干
白花蛇頭
巴茅果
白花蛇目睛
白花龍膽
白花灰毛槐樹
白花果
白花丹
庵摩勒
霸王根
拔毒散
白馬陰莖
白馬骨根
八角香
白粱米
巴山虎
白綠葉
白郎花
艾實
白苣
八角楓葉
八角楓花
阿利藤
矮楊梅
白梅
白茅花
白背葉
白毛夏枯草
白樺皮
艾片
白丁香
芭蕉花
白千層
白降丹
白木
白扁豆
霸王七
白蘭花
霸王鞭
白礬
安息香
白僵蠶
白及
白菖
白木耳
白蘇子
白蘇葉
八仙花
白首烏
白石脂
白石英
八仙草
白屈菜
八目鰻
白梅花
艾納香
白芥子
白芥
八角茴香
矮腳苦蒿
白花菜
白蒿
白附子
阿爾泰紫菀
菝葜葉
菝葜
芭蕉根
桉葉
阿魏
巴旦杏仁
八月札
白朮
白芍
白前
白茅根
白膠香
白花蛇舌草
白豆蔻
巴戟天
巴豆
八角蓮
八角楓根
鵪鶉
艾葉
矮地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