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毒散

拔毒散

拔毒散又名小黃藥,屬錦葵科植物。分布於四川、貴州、雲南、廣西等地的灌木叢或山坡上。全株入藥。本品全株用藥,秋末採收。具有調經通乳,解毒消腫的功效。適用於閉經,乳汁不通,乳腺炎、跌打損傷,癰腫等症。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拔毒散拔毒散

直立半灌木,高約1米餘。莖紫褐色,疏被星狀毛。下部葉寬菱形或扇形,長寬約2.5~5厘米,基部楔形,先端尖或圓,邊緣重鋸齒;上部葉長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3~4厘米;葉上面被糙伏毛或近無毛,下面被星狀短茸毛;葉柄長5~10毫米;托葉鑽形,脫落。花單生葉腋或叢生於短枝端,花梗中部以上具關節;萼長7毫米,5裂,疏被星狀毛;花冠黃色,徑約1.5厘米;雄蕊柱被長硬毛。蒴果近球形,徑約6毫米,心皮6~9枚,每心皮具2芒狀短喙。花期9~10月。果期10~11月。

產地生境

生於灌木叢或山坡。分布四川、貴州、雲南、廣西等地。

藥用價值

拔毒散拔毒散

【出處】《滇南本草》

【拼音名】BáDúSàn

【別名】王不留行(《滇南本草》),小黃藥、小迷馬樁、迷馬樁棵、小克麻(《雲南中草藥》),小拔毒、尼馬莊柯(《雲南中草藥選》)。

【來源】為錦葵科植物拔毒散的全草。秋季採收。【性味】

①《滇南本草》:性寒,味苦。

②《雲南中草藥》:苦,平。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活血祛瘀。治急性乳腺炎,急性扁桃體炎,疔瘡,腫毒,腸炎,菌痢,婦女經閉,跌打損傷。

①《滇南本草》:治婦人乳汁不通,乳癰、乳結、紅腫,消諸瘡腫毒;治小兒尿血,血淋,祛皮膚瘙癢,消風解熱。梗葉細末,醋調敷癰疽瘡毒潰散。②《雲南中草藥》:活血祛瘀,拔毒,接骨,通乳。治經閉,疔瘡,槍傷,骨折。③《雲南中草藥選》:消炎,拔毒生肌。治急性乳腺炎,急性扁桃體炎,腸炎,菌痢。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

【附方】

①治瘭疽疔瘡:拔毒散鮮葉搗爛敷患處。(《雲南中草藥選》)

②治跌打損傷:拔毒散鮮葉搗爛,加紅糖或酒調敷患處。(《雲南中草藥選》)

③治乳汁不通:拔毒散三至五錢,燉豬腳服。(《雲南中草藥》)

被子植物門中的部分植物(二)

被子植物門是植物界最大和最高級的1門。在形態上具有不同於裸子植物所具有的孢子葉球的花;胚珠被包藏於閉合的子房內,由子房發育成果實;子葉1~2枚(很少3~4枚);維管束主要由導管構成;在生殖上配子體大大簡化,以最少的分裂次數而發育,雌配子體中的頸卵器已不發育;在生態上適應於廣泛的各式各樣的生存條件;在生理功能上具有比裸子植物和蕨類植物大得多的對光能利用的適應性。

中草藥大盤點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中國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
讓閭
阿育魏實 埃蕾
矮腳龍膽 矮腳羅傘 矮
凹朴皮 八哥
白飯樹葉
阿膠 阿里紅
白萆粟
讓閭子
白花菜子
白花菜根
白蘇梗
白松塔
白朮-白及
矮人陀
白薯莨
白鶴藤根
白鶴藤
白荷花露
白石榴花
白石榴根
白升麻
巴豆油
白山苔
白沙糖
白沙蟲藥
白三七根
白屈菜根
白果葉
白槍桿
白果樹皮
白千層葉
白果根
白皮
白牛膝
白牛膽
巴豆葉
白飯樹根
白飯豆
巴豆樹根
白茅針
白鵝膏
白豆蔻殼
芭蕉子
白毛藤根
白毛藤
芭蕉油
白地紫菀
白螺螄殼
白刺花葉
白龍頭
白刺花
白蘞子
芭蕉葉
白欖根
白側耳
白蠟樹葉
白蠟樹皮
白蠟花
白克馬葉
白草莓
白菊花根
白金古欖
白補藥
巴豆殼
白接骨
白背葉根
矮腳楓葉
白背楊
白背三七莖葉
白雞屎藤
艾納香根
白花映山紅
白花夏枯草
白花射干
白花蛇頭
巴茅果
白花蛇目睛
白花龍膽
白花灰毛槐樹
白花果
白花丹
庵摩勒
霸王根
拔毒散
白馬陰莖
白馬骨根
八角香
白粱米
巴山虎
白綠葉
白郎花
艾實
白苣
八角楓葉
八角楓花
阿利藤
矮楊梅
白梅
白茅花
白背葉
白毛夏枯草
白樺皮
艾片
白丁香
芭蕉花
白千層
白降丹
白木
白扁豆
霸王七
白蘭花
霸王鞭
白礬
安息香
白僵蠶
白及
白菖
白木耳
白蘇子
白蘇葉
八仙花
白首烏
白石脂
白石英
八仙草
白屈菜
八目鰻
白梅花
艾納香
白芥子
白芥
八角茴香
矮腳苦蒿
白花菜
白蒿
白附子
阿爾泰紫菀
菝葜葉
菝葜
芭蕉根
桉葉
阿魏
巴旦杏仁
八月札
白朮
白芍
白前
白茅根
白膠香
白花蛇舌草
白豆蔻
巴戟天
巴豆
八角蓮
八角楓根
鵪鶉
艾葉
矮地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