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文章

勵志文章

勵志文章,鼓勵人樂觀向上、勇往直前,文中會出現一些經典的語句和一些寓意深刻的故事,發人深省,給人以某種震撼,喚醒一個人內在創造力的優美短文。

基本信息

文章分類

青年勵志文章、高三勵志文章、職場勵志文章、人生勵志文章、學生勵志文章。

客群人群

高三學子、在校大學生、大學畢業生、職場新人、職場白領。

年齡分布

20—30歲

心理分析

高三學子面臨考大學的壓力,需要多鼓勵,讓他們變壓力為動力;在校大學生面對枯燥乏味的學習,容易懶散,需要適當給予鼓勵;大學畢業生面對找工作的壓力以及愛情上的挫折,需要適當給予鼓勵;大學畢業生有志創業的,適當給予創業指導,讓他們少走彎路;職場新人初入職場,會有處處碰壁的感覺,告訴他們一些職場潛規則;職場白領工作之餘緩解壓力,可以看看職場勵志文章,助推他們事業更進一步。

範文閱讀

勵志文章勵志文章
如果要飛得高,就該把地平線忘掉但凡那些躺在自己成功的溫床上享受成功帶來的愉悅的人,終究會成為失敗的殉葬品;而那些不忘繼續奮鬥的人則能穩穩噹噹地走好成功人生的每一步。
我們的人生就如同藍天中自由翱翔的鳥兒,只有把地平線忘掉,才能飛得高。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只有放下昨天的榮耀,才能看得清前面的路。滿招損,謙受益,驕傲自滿的人更容易迷失自我;而謙虛者會經常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不斷地進取。
當代社會的年輕人不要因為眼前的一點點成就而迷失了自我,沾沾自喜往往是失敗的開始。歷史上無數成功和失敗的例子告訴我們謙虛的益處和驕傲的弊端,即使是天才,也會因為不進取而江郎才盡。王安石的《傷仲永》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從前,在一個叫金溪的地方,有個叫方仲永的孩子,他們家世代以種田為業。仲永五歲時,不曾見過書寫工具,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他當即寫了四句詩,並且自己題上了自己的名字。當時在場的人都為此驚奇,然後大家把這首詩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所有人都稱仲永為神童。從此有人指定事物讓他寫詩,他能立刻完成,並且文采很好。整個縣城,很多人對這樣的一個神童感到驚奇,就請他的父親去做客,也有人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便每天牽著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使仲永荒廢了學業,終日不學習的他最後成為一個庶人。
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悲哀,方仲永的故事告訴我們,即使你有著過人的智慧,如果不吸取知識的營養,也會由天才淪為平庸之人。人的思維就如同一台機器,若長期閒置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生鏽,最終報廢。
心態決定一個人的一生,年輕人要以此為戒,不要讓自己成為第二個仲永,唯有積極進取才能讓自己不斷的成長、進步。
牛頓是經典力學理論理所當然的開創者。他系統地總結了伽利略、克卜勒和惠更斯等人的工作,發現了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和牛頓運動三定律。他的成就是偉大的,他是科學界的巨人,他曾經虛心地說過:“我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是,他卻犯了一個不該犯的錯誤,走了眾多人走的老路。逐漸失去進取心的他,晚年成為一個庸碌的人。
牛頓科學聲譽的提高,他的政治地位也得到了提升。1689年,他當選為國會中的大學代表。作為國會議員,他慢慢地把自己傾注心血的科學擱淺了,反而,他把大量的時間花費在了和同時代的著名科學家如胡克、萊布尼茲等進行科學優先權的爭論上,並對科學表現出厭惡的情緒。
晚年的牛頓更是過著堂皇的生活。1705年他被安妮女王封為貴族,此時的牛頓非常富有,被普遍認為是生存著的最偉大的科學家。在牛頓擔任英國皇家學會會長的二十四年時間裡,他以鐵拳統治著學會。沒有他的同意,任何人都不能被選舉。
晚年的牛頓開始致力於對神學的研究,他否定哲學的指導作用,虔誠地相信上帝,埋頭撰寫以神學為題材的著作。當他遇到難以解釋的天體運動時,竟提出了“神的第一推動力”的謬論。他說“上帝統治萬物,我們是他的僕人而敬畏他、崇拜他”。1727年3月20日,偉大的艾薩克·牛頓逝世。
儘管榮耀無法磨滅,可是他晚年的錯誤和人生之路的失誤不免為他燦爛的人生留下了殘缺和遺憾。功成名就都已是過去的歷史,未來誰都無法預料。倘若牛頓晚年能保持不竭的動力,為人類科學在散發餘熱的話,或許人類世上會有更偉大的發現。
我國著名政治家毛澤東曾經說過:“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這句話我們耳熟能詳,謙虛就是有自知之明,是一種好心態的表現。一個人只有謙虛,才會不斷的進取,才會努力邁向更輝煌的人生。無論什麼樣的成就,都要把它看成過去的歷史,展望未來,才能奮發向上。不眷戀地面的風箏才會越飛越高!
我們為什麼會這樣
我們的生活在某種程度上有其固定的形態,但卻是習慣的集合體。有現實生活的習慣、感性生活的習慣、還有思維習慣,這些習慣系統化地構成了我們的喜怒哀樂,讓我們走向自己的命運。不管最終命運如何,我們都無法抗拒。
習慣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不同人的理解會有不同,回答也自然會不太一樣。但大凡做出來一些事情的人的回答都會有些類似。近年暢銷的《羅馬人的故事》提及的古羅馬著名政治家西塞羅說:“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對力量的描述更加深入人心,沁人心脾,膾炙人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也就是說,決定我們每個人命運的真正的王者居然是我們身上的習慣。壞習慣多,就會有糟糕的運程和痛苦的生活;好習慣多,就會有亨通的前程和幸福的生活。
我相信我們都能夠意識到習慣的重要性,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會讀到不少關於習慣的“心靈雞湯”,我們也會對我們的孩子進行很多關於如何養成習慣的教育。不過,我想有三個困惑我們的問題:第一,既然我們都知道習慣的重要,為什麼人和人之間仍然會有差異?有人成功,有人失敗?有人優雅,有人懦弱?第二,對於企業而言,習慣是否同樣重要?有的企業成功?有的企業失敗?有的企業發展,有的企業掙扎乃至消亡?第三,對於社會而言,習慣是否仍然重要?有的社會和諧,有的社會動盪?有的社會祥和,有的社會不安?
讀完了查爾斯?杜希格的《習慣的力量》後,我找到了對上述三個困惑的解答,同時,這本書可以給我們不少的力量,讓我們更加懂得習慣的力量,讓我們更加懂得我們自己,讓我們更加懂得企業,讓我們更加懂得這個時代和這個社會。
我們自己如何改變
我們之所以會是我們目前的樣子,全是因為習慣的力量。我們每個人似乎都懂得習慣的重要性;似乎都懂得良好的習慣會有好的美德和成就;似乎都懂得要想做得更好,就得在好習慣的養成上下足功夫。我們每個人的身體裡總會有兩組鬥士,另一組鬥士是人們通常認為的好習慣,一組鬥士是人們通常認為的壞習慣。
我們成長的衡量和評判標準就是能否要更多地訓練、指導、培養、激勵、留引擁有好習慣的那組鬥士,同時能否要儘可能地打擊、呵斥、阻止、隔絕、消滅染上了壞習慣的那組鬥士。每個人都會有偷懶的時候,每個人都有被激怒的時候,每個人都有失態的時候,有所不同的是,優秀的人總會迅速地從偷懶中走出來,更多的時間去努力和發奮;總會迅速地從憤怒中走出來,更多的時間去感恩和感激;總會迅猛地從瘋癲中走出來,更多的時間去反省和思考。
我們每天的工作與生活都需要我們做出很多選擇,而這些選擇其實都是習慣的結果。以至於有人甚至鼓吹說,如果你的習慣對了,你就會無所不能。我們可以靜下來好好觀照一下自己:早上醒來後,我們是繼續在床上迷糊一會,還是會立即起床?起床後,我們是直接回覆郵件,還是先洗臉、刷牙,還是先到廚房吃一個甜點?吃完早餐後,我們是發獃,還是看會兒報紙,還是和父母、孩子聊會兒天,還是去健身,或者去上班??不少人可能認為這些都是很小的事情,不少人也可能認為這些只不過是小小的決策,殊不知這些都是習慣,而恰恰是這些貌不驚人的習慣,累加累積、聚集聚和,從而決定著我們後來要走的路。如同英國古戲劇家德萊頓所說:“所有的習慣以不可見的程度積聚起來,如百溪匯於川,百川流於海。”如同英國法律史學家梅茵所說:“習慣是一條巨纜,我們每天編結其中一根線,到最後我們無法弄斷它。”
如果我們自己想要改變,我們就得從我們的習慣開始,就得從我們的習慣著手。習慣一旦形成,就會非常強大,因為它會促生神經渴求。作者在書中寫道,習慣之所以出現,是因為大腦一直在尋找可以省力的方式。習慣的誕生有三個重要的步驟:第一,暗示。存在一個暗示,能夠讓大腦進入某種自動行為模式,並決定使用哪種習慣;第二,慣常行為。存在一個慣常行為,可以是身體方面的,也可以是思維或情感方面的;第三,獎賞。存在一個獎賞,讓大腦辨別出是否應該記下這個迴路,以備將來之用。慢慢地,這個由暗示、慣常行為、獎賞組成的迴路變得越來越自動化,線索和獎賞交織在一起,直到強烈的參與意識和欲望出現。所以,如果我們要想改變舊有的習慣,描述起來很簡單,但實際改變起來卻往往非常艱難。比如說,戒菸、戒酒、戒掉暴飲暴食和其他頑固的習慣是“小菜一碟”,但真正的改變需要我們去了解驅動自己產生這樣行為的神經渴求,並且改變任何習慣都需要決心才行。
朋友們,你想做出改變嗎?你要做出改變嗎?你會為改變而捨得付出嗎?那么請記住,需要決心。只有決心才行!1994年哈佛大學對大幅改變自己生活的人進行了研究,發現不少人的改變是因為遭遇了個人悲劇,比如遭遇離婚、失去父母、喪子之痛、身患重病等。我們要改變,就得拿出改變的行動計畫和方案才行,然後就是堅持、堅持、堅持!
最後,我們還要記住的是,習慣不能被消除,只能被替代。只有當好的習慣足夠對我們有獎賞,足夠有神經渴求時,好的習慣才能被塑造出來。如果我們保持一定的暗示和獎賞,就會慢慢植入一種新的慣常行為。不過這還不夠,我們還要相信這種改變。如果有可能,最好融入一個社團或組織,形成信仰,改變就會真正成為現實。
企業如何改變
《基業長青》中探討了不少優秀的企業,我們不難發現這些企業有很多的共性,而不少的共性與企業的核心習慣有關。核心習慣具有引起連鎖反應的能力,當它們擴散到整個企業時,會引起連鎖反應,導致其他習慣隨之改變。也就是說,核心習慣在重塑商業形態和生活方式上更有影響力,影響著人們的工作、飲食、娛樂、消費和溝通方式等。所以,如果一家企業要想做出改變,第一步必須要找出自己企業的核心習慣,然後在改變核心習慣上著手,其他習慣也就會受到影響。也就是說,企業不需要做對每一件事情、解決每一個問題,而是要辨別出最重要的優先因素,並將其作為有力的槓桿。比如,不少人減肥多年沒有成效,但卻在自己的工作效率提高,同時又能夠準時下班回家和家人共進晚餐的情況下,發現自己居然不知道從什麼時間開始體重在下降,居然減少了40公斤。作者寫道:“研究發現,當人們開始養成運動的習慣時,即使一周一次的運動,他們也會不知不覺地改變其他與之無關的行為模式。通常說來,做運動的人們吃得更香,工作更有效率,更少吸菸,對同事和家人更有耐心,而且更少使用信用卡,壓力也更小??運動就是引起廣泛變化的核心習慣。”同樣,對於企業而言,找到最重要的核心習慣,就是找到了改變企業的最好著力點。
優秀的企業需要激發讓自律成為習慣的特質。“當被要求去做一些需要自我克制的事情時,如果參與者認為這是個選擇或者因為可以幫助別人而讓自己開心,那用到的意志力就會少很多。如果他們感到自己沒有自主權,只是單純地接受命令,他們意志力消耗的速度就會加快。”賦予員工多少支配感,員工就能夠在工作中表現出多少自律性。也就是說,僅僅賦予員工一種有所掌控、擁有真正決策權的感覺,就可以使員工將更多精力和心思投入到工作中。當自律變成習慣時,員工才可能靜靜地傾聽顧客的要求,接受顧客的抱怨,用行動來解決問題,向他們致謝,然後耐心解釋問題的原委。這樣,企業才能夠打動顧客,提供更好的服務。
優秀的企業會把危機當作轉機,會把危機當作機會。來自外部的尖銳的批評都不是壞事,而是企業提升自我的一個開始。很多時候,企業內部清楚這些問題的存在,也在嘗試解決這些問題,但總是失敗。很多時候,人們需要逆境的鞭策,而企業的這些危機就是巨大的逆境,卻能給企業一個機會重新審視這一切。(勵志文章www.52article.com)
最好的行銷是能夠預測、計算甚至操縱消費者的行銷,而這所有的一切也是基於對消費者消費習慣的洞察。在《習慣的力量》里,有讓我感興趣的兩個案例:第一個案例說的是20世紀40年代處於二戰中的美國政府遊說本國民眾接受動物內臟的故事;第二個案例是DJ說服聽眾喜歡聽《嘿呀》的故事。我想說的是,完全可以說,讀懂、讀透這本書,你也就掌握了真正的行銷秘籍。
社會如何改變
社會的任何可能的改變都孕育在可能的社會習慣的改變之中。在當今中國,民眾的社會交往習慣正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歷史巨變,特別是微博和微信這兩個具有媒體屬性的載體的出現,使得人和人之間的聯繫、溝通、交往和交際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不妨回顧一下社會學家和歷史學家對於運動的三個過程的描述:運動的起因是友情或者親密的熟人之間的牢固的聯繫所形成的社會習慣。運動的發展在於群體的習慣,以及社區與黨派之間的脆弱的聯繫。而運動的持續在於運動領袖讓參與者形成了新的習慣,樹立了新的認同感和主人翁感。
作者在書里詳盡描述的蒙哥馬利公車抵制事件的確發人深省。“研究表明,當看到一個陌生人受傷時,人們可以冷眼旁觀,但是當一個朋友受到屈辱,我們心中的憤怒就會戰勝內心的惰性,讓抗議行動順利地組織起來。”同時,“當友誼的強聯繫和同伴的壓力的弱聯繫相融合,它們就能夠創造出驚人的能量。這時候,大範圍的社會變革就發生了。”而今天,微博和微信很容易構建強聯繫和弱聯繫,如果政府相關部門在處理一些投訴和惡性事件時把握不好標準和尺度,後果就可想而知。基於這些考慮,我想這也是一本政治家或者政客們值得一讀的書。
最後,我還想說的是,《習慣的力量》確實是一本好書,無論對於個人習慣的改進,對於企業文化的最佳化,還是對於政府進行社會管理服務的提升,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借鑑和參考價值。在這裡,我還是想引用書里的兩段話作為本篇文章的結束。
我們的生活在某種程度上有其固定的形態,但卻是習慣的集合體。有現實生活的習慣,感性生活的習慣,還有思維習慣。這些習慣系統化地構成了我們的喜怒哀樂,讓我們走向自己的命運。不管最終命運如何,我們都無法抗拒。
2005年,作家華萊士在對一群畢業生演講時說:“兩條小魚在游泳,恰巧看到一條大魚在朝著另一個方向游去。這條大魚對小魚點頭致意說,早上好,孩子們,今天的水怎樣啊。兩條小魚繼續往前遊了一點,最後其中一條看著另外一條說,水是什麼東西啊?”??水就是習慣。我們每天都被不假思索的選擇和無形的決定包圍著,而你只要看看它們,你就會發現它們。
做想要的自己
相信有很多人都會盲目而不切實際地羨慕電視偶像劇里,那男女主角多彩多姿、豐富多變的感情生活。其實,每個人都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個體,誰也無法被他人複製與取代,如同世上沒有兩個指紋一樣的人。任何一個人都有一條屬於自己的人生軌道,無論你這一路上會遭遇到什麼樣的喜怒哀樂,都是經過量身定做,只適合你自己去體會的戲份兒。
通常大部分的人都只是選擇性地節選自己羨慕的對象以及想要模仿的部分。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你所欽羨的對象在你看不到的另一面,有什麼樣的煩惱與缺憾,你不會知道,或者你也不會感興趣。
什麼叫做平淡無奇如白開水般的日子?你每天上學固定坐同一班捷運,或許當天出門前還跟媽媽慪氣,接著中午吃六十塊錢的便當,上課時與同學間發生些小爭執,到了周末跟男(女)朋友人擠人地看場電影,在假日的夜晚上網聊天,或者參加朋友在KTV舉辦的生日聚會等。以上這些日常生活中的瑣碎細節,全部加起來,就已經算是一種人生戲劇,你已經在演以自己為主角的偶像劇了。
生活不是一定要有驚天動地的情節,才叫精彩;感情也並非一定要有山盟海誓的衝突,才算真愛。電視中的偶像劇,因為收視率與時間的壓力,它必須把真實的時間濃縮,然後以緊湊的劇情與經過渲染的情節去鋪陳故事內容,如此才會有所謂的收視率,以及伴隨而來的廣告收益。這就像你可以透過一場短短一小時半的電影,觀賞一個人長長的一生;或者了解一個民族的興衰、一個年代的更迭。但是,真實的人生是很瑣碎、冗長而沉悶的,甚至在生活中會有很多機械式的重複。這些所謂平凡單調的日常生活,在講究戲劇衝突與張力的偶像劇里,是不可能演出與交代的。
不要一直抱怨自己所不能控制與擁有的一切,每個人都在演出自己獨一無二的偶像劇。在這場戲裡,你的角色與戲份沒有人能夠取而代之,你只有真正發自內心地接受自己現在所能擁有的一切,不管是外貌、身材、學歷、朋友圈跟工作環境,以及家世背景,還有所交往的對象等等,否則你就會永遠沒有快樂的一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