謬論

謬論

謬論就是指荒唐、錯誤的言論,說“讀書無用”純粹是謬論。

基本信息

釋義

詞目:謬論

拼音:miù lùn

詞義:指荒謬不實在不現實的言論。

近義:錯誤 誤解 差錯 謬誤 荒謬 失誤 佯謬

反義:真理

謬論詳細解釋

1. 錯誤決獄。 《 書·刑法志》:“夫以 孝文 之仁, 平 勃 之知,猶有過刑謬論如此甚也,而況庸材溺於末流者乎?”

2.荒謬的言論。 宋 歐陽修 《襄州穀城縣夫子廟記》:“乃謂生雖不得位而沒有所享,以為夫子榮,謂有德之報,雖 堯 舜 莫若,何其謬論者歟?” 明 海瑞 《興革條例·禮屬》:“猶之較贄節禮物稱士風厚薄,謬論也。” 高曉聲 《定風珠》:“也知道有時候自己本來是正確的觀念,會被看作是錯誤的謬論。”

由謬論可以推出任何一句話

這句話的英語原文是“Everything is implied by a fallacy”,是邏輯學中的一條定理,也稱為“由任何一句假話都可以推出任何一句話”,形式化的表述是(非P)→(P→Q)。
“由謬論可以推出任何一句話”的概念是 羅素最先提出的。他舉了一個荒謬的例子“如果1+1=3,那么羅素是教皇”,並給出了“證明”:
根據自然數3的定義,3=2+1,但已知1+1=3,所以1+1=2+1,利用 等量公理得到1+1-1=2+1-1,即1=2;
考慮集合{羅素,教皇},這個集合的元素個數為2,但是已證1=2,所以也可以說這個集合的元素個數為1,由此可以得出羅素=教皇,證畢。
通過這個例子,可以給出對於“邏輯蘊含”(即“推出”)的形式定義:“P→Q若且唯若Q為真 P為假”。

謬論的種類

注意,出現了這些形式的推理,並非說明結論一定是假的。實際上,這些只不過是推理的錯誤,得出正確的結論是完全有可能的,只是這樣的結論就沒有什麼說服力了。

忽視特例

自然語言中,很多話實際上描述的是通常的情況而不是所有情況,例如“鳥類會飛”這句話在鴕鳥企鵝身上就是不成立的,但這並不妨礙我們日常生活中將“鳥類會飛”認為真命題。然而如果偏偏把這種關於通常情況的陳述套用在特例上面,常常會產生明顯的謬誤。
例句:“未經允許闖入其它人的住所是違法的。消防員時常沒有得到房主的允許而闖入火災現場,所以消防隊員違法了。”
問題:“未經允許闖入其它人的住所是違法的”是有特例的,為了防止火場中的人遭到生命危險或財產受嚴重損失而闖入正是這句話的例外之一。

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的謬誤,就是由多個(甚至一個)特例試圖說明一個一般的陳述成立。
例句:“我看見過的天鵝都是白的,說明世界上的天鵝一定都是白的。”
問題:一個人看見的不可能是世界上所有的天鵝,而再多有限的天鵝對於世界上所有天鵝不過是特例而已。

無關推論

有的時候,有些話的結論和 前提沒有一點關係,卻能使人感到似乎也是合理的,尤其是爭辯的時候,容易使辯論偏離主題。這種推理,都屬於謬誤。
例句:“ 毛主席說黨內部出了修正主義,必須實行文化大革命才能把權力從當權派手中奪回來,看來現在文化大革命是勢所必然的。”
問題:這句話的大前提中隱含著一個命題:毛主席說黨內部出了修正主義,那么黨內部就確實是出了修正主義。然而毛主席的話也不總是正確的。實際上,後來證明發動“文革”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敗筆,事實上當時並沒有需要鬥爭的所謂“當權派”,反而是這個錯誤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在“ 十年浩劫”中嚴重地影響了生產,破壞了社會秩序。
這句例句屬於無關推論中的訴諸權威一類。無關推論的種類還有 人身攻擊、訴諸直覺、訴諸多數等。

肯定後件

邏輯中,對一個假言推理,肯定前件能夠肯定後件,肯定後件則未必能肯定前件。違反了這條規則,就可能得到謬論。
例句:“只要下雨,地面就濕。現在地面是濕的,說明剛才一定下過雨。”
問題:其它 原因也會導致地面變濕(如露水、地下噴泉等)。

否定前件

邏輯中,對一個假言推理,否定後件能夠否定前件,否定前件則未必能否定後件。違反了這條規則,也可能得到謬論。
例句:“如果飛行器的密度比空氣小,它就能自己上升,而這種飛行器的密度比空氣大得多,所以不可能自己上升。”
問題:浮力只是飛行器自己上升的方式之一。實際上,有動力的飛行器可以自己產生足以抵消並超過重力的升力,而不用依靠浮力。例如飛機可以通過螺鏇槳產生前進的推力,再使空氣的氣壓差提供所需的升力。

隱含前提

隱含的前提並沒有任何證據的支持,說理時有可能聽起來順理成章,實際已經犯了隱含前提的錯誤。
例句:“他們一定確實 不在犯罪現場,要不然為什麼口供如此一致。”
問題:這句話中隱含的前提是:說的不是真話,就不可能口供完全一致。這個前提是不成立的,例如:合夥犯罪的兩個人是很有可能串供的。

循環論證

把要證明的命題不知不覺中作為前提之一,就可能產生循環論證的謬論。
例句:“聖經里說 上帝是存在的,而聖經總是對的,因為它是上帝的作品。所以上帝的存在是毫無疑問的。”
問題:在說到“因為它是上帝的作品”時,不自覺地套用了命題“上帝是存在的”。實際上,“聖經是上帝的作品”這個命題不會比“上帝是存在的”更弱。(雖然前者也幾乎可以從後者推出,因為我們假定對“上帝”的定義中可以知道他應當是全知、全能的。如果這樣的上帝存在,他不會容許一本凡人的書盜用他的名義。)
注意區分循環論證與 數學歸納法。數學歸納法是有意地以形式相同,範圍較小的命題成立性為前提,來不斷推導更大範圍內同樣形式命題的成立性,其中沒有循環論證。但是,如果沒有證明最簡單的情況(n=0或1時),就會成為隱含前提的謬誤。

混淆概念

混淆概念也是很常見的產生謬誤的方法,這種方法主要是利用了自然語言中語素常常不可避免的歧義。
例句:“三角形中的內角和是180°。在△ABC中,∠A和∠B都是三角形中的內角,所以∠A和∠B的和是180°。”
問題:“三角形中的內角”有兩個意思:“三角形中的內角和”取的是三個內角的整體,而∠A和∠B是分指的單獨的內角。

後此謬誤

僅僅因為一件事發生在另一件事情的前面,就認為前者是後者的原因,在經濟學中,這樣的謬誤叫做“後此謬誤”。
例句:“據統計,孩子在接種A疫苗後1年內,患上自閉症的機率較大,這說明A疫苗導致自閉症。”
可能的問題:通常來說接種A疫苗的年齡是固定的,而那個年齡恰恰是孩子們容易患自閉症的年齡。

合成謬誤

總體並不等於局部之和。如果認為對局部來說成立的東西,對總體也必然成立,那就犯了“合成謬誤”。
例句:“這個球隊的每個成員都是世界一流的員,所以這個球隊一定是世界一流的球隊”。
可能的問題:雖然每個成員的個人水平都很高,但是球員之間的配合很差。

拆分謬誤

和“合成謬誤”相反,把整體的某些性質強加給局部,會造成更加荒謬的結果。
例句:“這座學校已有700年的歷史,所以所有的教職員工都至少有700歲了。”
問題:學校的組成部分並不一定和學校有一樣的屬性。實際上,在學校中,所有的教職員工都一定會經歷不斷的更替,這些局部在年齡上是可以和整個學校很不一致的。

第三種錯誤

總是假設其他因素不變,這是不可能的。運用於經濟學中,當分析一個變數對於經濟體系的影響時,一定要保持其他條件不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