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雉科鷓鴣屬的一種鳥類]

鷓鴣[雉科鷓鴣屬的一種鳥類]
鷓鴣[雉科鷓鴣屬的一種鳥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鷓鴣(學名:Francolinus pintadeanus)又名中華鷓鴣,是鳥類的一種,體形似雞而比雞小,羽毛大多黑白相雜,尤以背上和胸、腹等部的眼狀白斑更為顯著。成年的鷓鴣全長約30厘米,體重約300克左右,多生活在丘陵、山地的草叢或灌木叢中。雄性鷓鴣好鬥,叫聲特殊,有人擬其音為"行不得也哥哥"。鷓鴣以穀物、豆類和昆蟲為食。3至6月間繁殖,在草叢或灌木叢中做巢,每窩產卵3至6個,多時七八個,卵呈梨形,白色或乳白色。鷓鴣肉味在雉雞之上,是野味上品。此外,也可作斗禽。分布於高棉、中國、印度、寮國、緬甸、泰國和越南。鷓鴣的人工繁殖還沒成功。目前沒有大規模養殖,只有少部分養殖,當做媒鳥。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鷓鴣鷓鴣

鷓鴣雄鳥頭頂、枕和後頸上部黑褐色,具黃褐色羽緣;前額、頭的兩側和後頸栗黃色,並形成一寬頻,一直圍繞到頭頂和後頸上部;眼先和頰白色,其上有一寬的黑色眼上紋從鼻孔開始一直延伸到頸側,其下有一窄的黑色顎紋;眼圈黑色,耳羽略呈黃色;後頸下部、上背和胸側黑褐色,羽片具3排並列的白色斑,末排白斑常為橢圓形,上背具栗紅色端斑,肩部栗紅色端斑尤為寬闊而顯著;翅上復羽亦為黑褐色,但白斑多綴有黃褐色,初級飛羽暗褐色,內外翈均具並列的淡黃色或白色斑;下背和腰黑褐色,密布細窄而呈波浪狀的白色橫斑;尾上復羽橫斑常轉為黃褐色或栗褐色,並綴以細小黑點;尾羽黑色,中央一對尾羽內外翈均具白色橫斑,外側尾羽僅在外翈具白色橫斑。頦、喉白色;胸、腹及兩脅黑褐色,內外翈具並排的白色圓斑,愈向後白斑愈大,到最後兩側白斑幾相融合;兩脅白斑常沾有黃褐色;肛羽呈絨羽狀,淺黃色,尾下復羽栗黃色,具黑色羽乾紋。

雌鳥和雄鳥大致相似,但黑色眼紋和顎紋常斷裂而不連貫。上體近黑褐色,向後轉為黃褐色,上背具白色圓形斑,下背、腰和尾上復羽為白色橫斑;肩羽黑褐色,僅末端呈暗栗褐色。上胸黑褐色,滿布以淡黃色圓斑;下胸、腹和兩脅白色沾黃,綴有少許黑褐色橫斑;尾下復羽栗黃色,無縱紋。其餘同雄鳥。 幼鳥似雄鳥,但體色較暗。

虹膜暗褐色,嘴峰黑色,腳橙黃色。

大小量度:體重♂292-375g,♀255-388g;體長♂282-330mm,♀300-345mm;嘴峰♂21-27mm,♀22-27mm;翅♂130-166mm,♀113-160mm;尾♂62-85mm,♀65-87mm;跗蹠♂34-48mm,♀38-44mm。(註:♂雄性;♀雌性)

註:鷓鴣圖冊網址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低山丘陵地帶的灌叢、草地、岩石荒坡等無林荒山地區,有時也出現在農地附近的小塊叢林和竹林中。在高山或森林內未遇到過。棲息於滿被草叢、矮樹或小松林復蓋的起伏不平的小山坡上,有時也在光禿的岩坡上,喜在乾燥地區活動,清晨和日暮時下降到山谷間尋食。夜間棲於草叢中,每夜更換位置。多不成群,但在一個鄰近地域內,常有許多個體存在。

外形特徵

雄鳥:中等體型(30厘米),不會誤認的黑色鶉類。枕、上背、下體及兩翼有醒目的白點,背和尾具白色橫斑。頭黑帶栗色眉紋,一寬闊的白色條帶由眼下至耳羽,頦及喉白色。

雌鳥:似雄鳥,但下體皮黃色帶黑斑,上體多棕褐色。上背黑,滿布橢圓形白斑,羽端綴以栗色;下背至中央尾羽也黑,雜以波狀狹,外側尾羽端部純黑;肩部栗色;復羽暗褐,均有白點;飛羽暗褐,具白色橫斑,最內側飛羽與肩羽同。胸、上腹與上脅均黑色而密綴顯著的眼狀白斑,至下脅則轉為自羽而雜以黑斑;下腹棕白。尾下復羽棕色。腳短,橙黃色以至紅褐色。雌鳥體色與雄鳥相似,但黑色較鈍而沾褐色;白斑與紋均帶棕色;下體變為棕白,雜以黑褐橫斑。常棲于山地灌叢和草叢中。主食穀粒、豆類及其他植物的種子,嗜食蚱蜢、螞蟻及其他昆蟲。叫聲響亮。在繁殖季節,1隻雄鳥站在山岩上高鳴,若干雄鳥從不同方向的山頂上回響,此起彼伏,聲音響徹山丘。3~4月繁殖。在草叢或灌叢中以乾草、落葉等築巢,內鋪殘羽。每窩產卵3~5枚;卵梨形,乳黃以至黃褐色,大小為37×30毫米。

虹膜-紅褐色;嘴-近黑;腳-黃色。

《古今注》:鷓鴣,出南方,鳴常自呼,常向日而飛,畏霜露,早晚稀出,有時夜飛,夜飛則以樹葉復其背上。

《唐本草》:鷓鴣鳥,生江南,形似母雞。

《嶺表錄異》:鷓鴣,吳楚之野悉有,嶺南偏多,此鳥肉自而肥,遠勝雞、雉。臆前有白圓點,背上間紫赤毛,其大如野雞,多對啼。

分布狀況

全球鷓鴣品種約30多種,均分布於熱帶、亞熱帶,以非洲品種分布最多,中國僅分布一種,即中華鷓鴣。

國內分布:國內分布於南方各地海南、廣東、廣西、江西、香港、浙江、福建、雲南、安徽、貴州。

國外分布:國外分布於非洲、印度和中南半島。引種至菲律賓。

俗名

赤姑 花雞 懷南越雉鷓鴣 鷓鴣鳥 中國鷓鴣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於高棉、中國、印度、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泰國和越南。

中國:分布於安徽、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和海南島,偶見於山東煙臺。

鷓鴣分布圖鷓鴣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3-6月,3-4月間開始求偶交配。求偶期間常棲于山岩、樹樁、灌木或亞喬木上鳴叫,尤以黎明和清晨最為頻繁。常常一鳥鳴叫,其他地方雄鳥亦跟著鳴叫,此起彼伏,鳴聲似‘do-be-quick-papa ’。領域性極強,常因領域而爭鬥。營巢于山坡草叢或灌叢中,巢甚簡陋而粗糙,多由乾草、樹葉構成,內墊有少許羽毛。每窩產卵3-6枚,偶爾多至7-8枚,卵橢圓形或梨形、淡皮黃色至黃褐色,卵的大小為35-37mm×28-30mm。孵卵期間雌鳥甚為戀巢,常常人至跟前也不飛。雛鳥早成性,孵出後不久即能跟隨親鳥活動。亦善於匿藏,如遇人或天敵,雛鳥立刻隱藏於附近草叢,而雌鳥則往相反方向將敵害引走。

主要品種

鷓鴣鷓鴣

當前鷓鴣在世界的品種與分布大致如下:

中華鷓鴣Francolinus pintadeanus (分布在中國的唯一一種鷓鴣)

黑鷓鴣Francolinus francolinus

花彩鷓鴣Francolinus pictus

灰鷓鴣Francolinus pondicerianus

沼澤鷓鴣Francolinus gularis

栗頂鷓鴣Francolinus coqui

白喉鷓鴣Francolinus albogularis

栗喉鷓鴣Francolinus schlegerlii

林鷓鴣Francolinus lathami

鷓鴣鷓鴣

鳳頭鷓鴣Francolinus sephaena

環頸鷓鴣Francolinus streptophorus

芬氏鷓鴣Francolinus finschi

紅翅鷓鴣Francolinus levaillantii

灰翅鷓鴣Francolinus africanus

高地鷓鴣Francolinus psilolaemus

謝氏鷓鴣Francolinus shelleyi

橙翅斑鷓鴣Francolinus levalliantoides

鱗斑鷓鴣Francolinus squamatus

褐頂鷓鴣Francolinus ahantensis

灰紋鷓鴣Francolinus griseostriatus

納氏鷓鴣Francolinus nahani

哈氏鷓鴣Francolinus hartlaubi

雙距鷓鴣Francolinus bicalcaratus

黃嘴鷓鴣Francolinus icterorhynchus

紅眶鷓鴣Francolinus clappertoni

海氏鷓鴣Francolinus harwoodi

紅嘴鷓鴣Francolinus adspersus

南非鷓鴣Francolinus capensis

納塔爾鷓鴣Francolinus natalensis

希氏鷓鴣Francolinus hildebrandti

黃頸鷓鴣Francolinus leucoscepus

彩鷓鴣Francolinus rufopictus

紅喉鷓鴣Francolinus afer

斯氏鷓鴣Francolinus swainsonii

肯亞鷓鴣Francolinus jacksoni

艷鷓鴣Francolinus nobilis

喀麥隆鷓鴣Francolinus camerunensis

斯維鷓鴣Francolinus swierstrai

栗枕鷓鴣Francolinus castaneicollis

棕頂鷓鴣Francolinus erckelii

淡腹鷓鴣Francolinus ochropectus

鷓鴣鷓鴣
鷓鴣鷓鴣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經濟價值

鷓鴣是中國南方常吃的一種野禽。 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就有記載:“南人專以灸食充庖,雲肉白內脆,味勝雞雉”。福建的諺語: “山食鷓鴣肉,海食馬鮫(jiāo)鱠(kuài)”。可見在中國南方很早就有食用鷓鴣的習慣。在廣州,病人痊癒後多以沙參、肉竹、杞子、桂圓肉等與鷓鴣同燉,據說有滋補的功效。廣西邕寧、崇左、桂平、博白一帶,鷓鴣的產量甚多。在福建,從海岸直至閩西山地,到處可以遇到。

鷓鴣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且含有人體必需的18種胺基酸和較高的鋅、鍶等微量元素,富含多種維生素和鐵、鉀等多種礦物質。具有壯陽補腎、強身健體的功效,是男女老少皆宜的滋補佳品。

民間把鷓鴣作為健脾消疳積的良藥,治療小兒厭食、消瘦、發育不良效果顯著。婦女在哺乳期間食用鷓鴣,對促進嬰兒的體格和智力發育具有明顯效果。可治貧血和消除眼疲勞、增進人體機能、防風濕和神經疼、消炎鎮痛、退熱消痛、營養滋補、消退老年斑,使皮膚光潤、治療婦女痛經和不孕等症、治療失眠和神經衰弱、治療頭暈和高血壓、治療老年哮喘、防止孕婦流產、補虛勞、強筋骨、防止動脈硬化、防止毛髮脫落和變色、防腰、腿痛、治男性陰囊濕疹、治療小兒生瘡生癩、治胃痛、治癤子、治療閉經、治麻疹、治虛勞、治療泌尿繫結石、治凍傷、治癬、治疳積。

其他資料

繁殖情況

鷓鴣野外繁殖率很低,野生鷓鴣一年繁殖兩次,一般一次產蛋五隻,小鷓鴣剛出殼四個小時就可以跟著母鷓鴣覓食。

鷓鴣的人工繁殖還沒成功。目前沒有大規模養殖,只有少部分養殖,當做媒鳥。全世界沒有成功馴化鷓鴣的案例。目前沒有大量的鷓鴣苗賣的,少量的買賣在花鳥店可見,都是野外捉回來的小鷓鴣或野外撿鷓鴣蛋回來孵化的。

鷓鴣鷓鴣

鷓鴣與石雞的區別

石雞原為野鳥,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伊利諾州,內華達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等地首先飼養石雞成功,並巳培育出很多品系。Chukar石雞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種,由蒙古、中國再經印度北部及伊朗擴展到土耳其。石雞被引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當時是為充分提供獵鳥人士的需要,直到近幾年來,進行馴化家養才被重視,並逐步發展成為一種特禽養殖業。

目前生產上飼養的石雞與古人馴養的野生鷓鴣是有區別的。現在作為商品肉用飼養的石雞--所謂的美國鷓鴣,其實不是鷓鴣,而是石雞(又名嘎嘎雞,紅腿雞,朵拉雞)。鷓鴣區別於石雞的明顯特點是鷓鴣的喙是黑色或褐色,而石雞的喙是紅色.石雞在動物分類中屬鳥綱,雞形目,雉科,石雞屬。鷓鴣在動物分類中屬鳥綱,雞形目,雉科,鷓鴣屬。鷓鴣分布於舊大陸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中國僅分布一種。石雞(Alectoris graeca 或 Alectoris chukar)分布於歐洲南部、非洲西北部、亞洲中部,在我國有7個亞種,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肅,經華北到東北的西南部,野生石雞較野生鷓鴣易於馴化。

所謂美國鷓鴣是美國從印度野生石雞經過長期馴化育成的品種,且以肉蛋兼用型品種Chukar最為著名。石雞與鷓鴣在動物分類中同是雉科,但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鳥。.之所以稱這種馴化的石雞為美國鷓鴣,其原因之一可能是在前些年,台灣有一些養殖場主從美國引入時,將''Chukar"誤譯為"鷓鴣";其原因之二可能認為鷓鴣比石雞的名稱更易吸引人。目前,真正的我國產石雞的價格卻是美國石雞的3-5倍,中華鷓鴣價格更好,但少有人工養殖。個別養殖戶為了暴利把容易養殖的美國石雞當鷓鴣出售。

食療作用

簡介

明代醫聖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鷓鴣補五臟、益心力”、“一鴣頂九雞”之說,足見其營養、滋補、保健功效的神奇。中國唐朝名醫孫思邈的弟子孟冼在他所著的《食療本草》中就指出鷓鴣"能補五臟,益心力"。清朝飲食專著《隨息居飲食譜》中也說其"能開胃,益心神"。《唐本草》:主嶺南野葛、菌毒、生金毒,及溫瘴久,欲死不可瘥者,合毛熬,酒漬服之;生搗取汁服最良。

《醫林纂要》:補中消痰。

《食療本草》:能補五臟,益心力,聰明。

《隨息居飲食譜》:利五臟,開胃,益心神。

鷓鴣對於臨

考前精神緊張而致的心神不安、失眠多夢以致健忘等症狀的學生,是很有療效的。常服可促使注意力集中、心情平穩。

鷓鴣鷓鴣

鷓鴣有多種食用方法,一般可將鷓鴣用鹽製成鹹鷓鴣然後風乾保存,需食用時將其與粳米一起煮成鷓鴣粥,香糯可口非常好吃。若是鮮鷓鴣還可將杞子、大棗、桂圓肉與糯米一起填入鷓鴣腹內,再將鷓鴣納入雞腹內做套禽菜上鍋蒸熟即成。也可把鷓鴣肉切塊或切絲與其他蔬菜配炒成各種菜餚食用。民間還有種食法就是將鷓鴣與玉竹一起燉湯服用。鷓鴣味甘、性溫、無毒,入脾、胃、心經;能利五臟,開胃,益心神,補中消痰。一般人群均可食用。特別適合哺乳期間的婦女,小孩和成年男性;民間把鷓鴣作為健脾消疳積的良藥,治療小兒厭食、消瘦、發育不良效果顯著。婦女在哺乳期間食用鷓鴣,對促進嬰兒的體格和智力發育具有明顯的效果。

注意事項

1.鷓鴣屬省級保護動物,張網捕鳥、販賣、食用野生鳥類是違法行為,人工鷓鴣養殖還不成熟,真鷓鴣很少有賣。

2.市場上出售的鷓鴣一般都是假的,以石雞冒充,所以沒有鷓鴣的食療效果。

鷓鴣鷓鴣

3.真鷓鴣每次食用量以1-2隻為宜,食時要注意鷓鴣不宜於竹筍一起同食以免影響藥效。古人認為鷓鴣喜食半夏、烏頭的嫩苗,性燥,所以在烹製時要多放點生薑和甘草以防止食後生熱瘡。《食療本草》:不可與竹筍同食,令人小腹脹。

《隨息居飲食譜》:鷓鴣性屬火,多食發腦痛喉癰。

養殖技術

鷓鴣繁殖率很低,目前沒有大規模養殖,南方有零星養殖,作為媒鳥和觀賞鳥。鷓鴣是省級保護鳥類,市場出售的鷓鴣很少,市面看到的所謂的鷓鴣絕大部分是用石雞假冒的。

相關詩句

鷓鴣天

(宋)晏幾道

彩袖殷勤捧玉鍾

當年拚卻醉顏紅

舞低楊柳樓心月

歌盡桃花扇底風

從別後,憶相逢

幾回魂夢與君同

鷓鴣鷓鴣

今宵剩把銀鴻照

猶恐相逢是夢中

【簡析】

又是精美玉杯,又是佳人彩袖下的縴手捧來,這份殷勤,公子便是不勝酒力,也無以推卻了。為了佳人的良意柔情,今宵一準拚他個醉顏酡紅!佳人自然也有以相報,只見他翩翩起舞於楊柳樓頭,只聞她的清歌起於桃花扇底、飄渺於晚風之中。公子的杯中始終不空,她也直舞到月下樓頭、直歌至風兒消歇!若不是佳人這番多情,風流的公子又怎來得這般佳句。月兒不是自落,倒似是在低窺她的舞姿;風兒不是自散,倒似是在屏息靜聽她的嬌音。不過畢竟是家道中落後感傷的晏小山,如此佳人悅公子,公子憐佳人的旖旎情事,他總愛放在漫長的別後去追憶,在一盞孤悄的銀燈下,在相對如夢寐的驚疑惝恍之中……

鷓鴣

(唐)鄭谷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

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裡啼。

遊子乍聞征袖濕,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

【譯文】

鷓鴣在溫暖的煙色荒地上面嬉戲,只見它們五彩斑斕的羽毛那么整齊;

看它們的行動舉止,類別與平日活潑的山雞相象。

天空陰沉雨水淋漓的時候,從巴丘湖,洞庭湖東南湖邊的青草地上經過;

黃陵廟花瓣飄落,只聽鷓鴣的啼叫聲音。

身在異鄉的客人剛一聽到鳴叫,就不由自主抬起手臂,聽任淚水沾濕衣袖;

美麗的女子剛一聽到鳴叫,開口唱和一曲充滿相思情意的《山鷓鴣》,青黑色的眉毛黯然低垂。

寬闊的湘江上鷓鴣叫聲此起彼伏,同是不幸境遇的人們的情懷水乳交融;

茂密的竹林叢中深處鷓鴣尋找溫暖的巢穴,夕陽就要落山,帶來悲涼的苦意。

【簡析】

鷓鴣,產於我國南部,形似雌雉,體大如鳩。其鳴為“鉤輈格磔”,俗以為極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聲以抒寫逐客流人之情。鄭谷詠鷓鴣不重形似,而著力表現其神韻,正是緊緊抓住這一點來構思落墨的。

開篇寫鷓鴣的習性、羽色和形貌。鷓鴣“性畏霜露,早晚希出”(崔豹《古今注》)。“暖戲煙蕪錦翼齊”,開首著一“暖”字,便把鷓鴣的習性表現出來了。“錦翼”兩字,又點染出鷓鴣斑斕醒目的羽色。在詩人的心目中,鷓鴣的高雅風致甚至可以和美麗的山雞同列。在這裡,詩人並沒有對鷓鴣的形象作工雕細鏤的描繪,而是通過寫其嬉戲活動和與山雞的比較作了畫龍點睛式的勾勒,從而啟迪人們豐富的聯想。

首聯詠其形,以下各聯詠其聲。然而詩人並不簡單地摹其聲,而是著意表現由聲而產生的哀怨淒切的情韻。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東南;黃陵廟,在湘陰縣北洞庭湖畔。傳說帝舜南巡,死於蒼梧。二妃從征,溺於湘江,後人遂立祠於水側,是為黃陵廟。這一帶,歷史上又是屈原流落之地,因而遷客流人到此最易觸發羈旅愁懷。這樣的特殊環境,已足以使人產生幽思遐想,而詩人又蒙上了一層濃重傷感的氣氛:瀟瀟暮雨、落紅片片。荒江、野廟更著以雨昏、花落,便形成了一種淒迷幽遠的意境,渲染出一種令人魂消腸斷的氛圍。此時此刻,畏霜露、怕風寒的鷓鴣自是不能嬉戲自如,而只能愁苦悲鳴了。然而“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裡啼”,反覆吟詠,似又象遊子征人涉足淒迷荒僻之地,聆聽鷓鴣的聲聲哀鳴而黯然傷神。鷓鴣之聲和征人之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這二句之妙,在於寫出了鷓鴣的神韻。作者未擬其聲,未繪其形,而讀者似已聞其聲,已睹其形,並深深感受到它的神情風韻了。對此,沈德潛讚嘆地說:“詠物詩刻露不如神韻,三四語勝於‘鉤輈格磔’也。詩家稱鄭鷓鴣以此”(《唐詩別裁》),正道出這兩句詩的奧秘。

五、六兩句,看來是從鷓鴣轉而寫人,其實句句不離鷓鴣之聲,承接相當巧妙。“遊子乍聞征袖濕”,是承上句“啼”字而來,“佳人才唱翠眉低”,又是因鷓鴣聲而發。佳人唱的,無疑是《山鷓鴣》詞,這是仿鷓鴣之聲而作的悽苦之調。閨中少婦面對落花、暮雨,思念遠行不歸的丈夫,情思難遣,唱一曲《山鷓鴣》吧,可是才輕抒歌喉,便難以自持了。詩人選擇遊子聞聲而淚下,佳人才唱而蹙眉兩個細節,又用“乍”、“才”兩個虛詞加以強調,有力地烘托出鷓鴣啼聲之哀怨。在詩人筆下,鷓鴣的啼鳴竟成了高樓少婦相思曲、天涯遊子斷腸歌了。在這裡,人之哀情和鳥之哀啼,虛實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最後一聯:“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詩人筆墨更為渾成。“行不得也哥哥”聲聲在浩瀚的江面上迴響,是群群鷓鴣在低回飛鳴呢,抑或是佳人遊子一“唱”一“聞”在呼應?這是頗富想像的。“湘江闊”、“日向西”,使鷓鴣之聲越發淒唳,景象也越發幽冷。那些怕冷的鷓鴣忙於在苦竹叢中尋找暖窩,然而在江邊踽踽獨行的遊子,何時才能返回故鄉呢?終篇宕出遠神,言雖盡而意無窮,透出詩人那沉重的羈旅鄉思之愁。清代金聖歎以為末句“深得比興之遺”(《聖嘆選批唐才子詩》),這是很有見地的。詩人緊緊把握住人和鷓鴣在感情上的聯繫,詠鷓鴣而重在傳神韻,使人和鷓鴣融為一體,構思精妙縝密,難怪世人譽之為“警絕”了。

湘江曲

(唐)張籍

湘水無潮秋水闊,湘中月落行人發。

送人發,送人歸,白苹茫茫鷓鴣飛。

【簡析】

張籍的樂府詩,白居易曾有過“尤工樂府詩,舉代少其倫”的評價。他宦遊湖南時寫的《湘江曲》,更是語淺情深、看似平常然而奇崛的一首。

這首詩,寓新語於古風,寫來淺白輕靈而富於情韻。詩的首句先點染秋日湘江的景色。秋日湘江,無風無浪,放眼望去,更顯得江面開闊。七個字中出現兩個“水”字,這是詩詞中常見的“同字”手法。前一個“湘水”,點明送行的地點,後一個“秋水”,點明時令正是使離人多感的秋天,筆意輕捷而饒變化。聯繫全詩送別的情境來理解,秋江的無潮正反襯出詩人心潮難平;秋江的開闊正反照出詩人心情的愁苦鬱結。次句“湘中月落行人發”,具體交代送行的時間,是玉兔已沉、晨光熹微的黎明時分。第一句著重寫空間,第二句著重寫時間,而且,次句開始的“湘中”和首句開始的“湘水”,“湘”字重複,不僅加濃了地方色彩的渲染,也加強了音韻的迴環往復之美。流利自然,是樂府詩的特色之一,而在句式上用了長短句,是獲得流利自然的藝術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這首詩的後半首就是這樣。“送人發,送人歸”,以“頂針”格的修辭手法緊承第二句,前後連用三個“人”字,兩個“送”字,兩個“發”字,加強了詩的珠走泉流迴旋復沓的鏇律,再加上“發”與“歸”的漸行漸遠的進層描寫,就對送別的意緒作了反覆其言的充分渲染。如果說,前面兩個七字句彈奏的還是平和舒緩的曲調,那么,“送人發,送人歸”,則為變奏之聲,急管繁弦,就“淒淒不似向前聲”了。最後一句是寫斯人已去的情景。“白苹茫茫”是江上所見,回應開篇對秋江的描寫,詩人佇立江邊遙望征帆遠去的情態,見於言外:“鷓鴣飛”是寫江邊所聞,和茫茫的白苹動靜互映,那鷓鴣的“行不得也,哥哥”的啼鳴,仿佛更深微地傳達了詩人內心的離愁和悵惘。這種以景結情的落句,更給人以無窮的回味。

“絕妙江南曲,淒涼怨女詩。古風無敵手,新語是人知。”(姚合《贈張籍》)張籍這首詩,特別是他的那些優秀的樂府詩章,淺語皆有致,淡語皆有味,達到了語淺情深、平中見奇的藝術境界,因而為人們所傳唱。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辛棄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注釋

⑴造口:即皂口,鎮名。在今江西省萬安縣西南60里處。

⑵郁孤台:古台名,在今江西贛州市西南的賀蘭山上,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數丈”而得名

⑶清江:贛江與袁江合流處舊稱清江。

⑷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為漢唐故都。此處代指京師。

⑸可憐:可惜。

⑹愁余:使我感到憂愁。

⑺鷓鴣(zhè gū):鳥名,傳說它的叫聲像“行不得也哥哥”,啼聲悽苦。

譯詩

郁孤台下這贛江清澈的流水,

水中有多少逃難行人的眼淚。

我從西北舉頭眺望故都長安,

但是可惜只見到無數的青山。

可青山怎能把滔滔江水擋住,

浩浩江水終於還是向東流去。

江邊日暮晚上我正滿懷愁緒,

聽到深山傳來鷓鴣悽慘啼聲。

賞析

辛棄疾此首《菩薩蠻》,用極高明之比興藝術,寫極深沉之愛國情思,無愧為詞中瑰寶。

詞題“書江西造口壁”,起寫郁孤台與清江。造口一名皂口 ,在江西萬安縣西南六十里(《萬安縣誌 》)。詞中的郁孤台在贛州城西北角(《嘉靖贛州府志圖 》),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數丈”得名。“唐李勉為虔州(即贛州)剌史時,登臨北望,慨然曰:‘余雖不及子牟 ,而心在魏闕一也。’改郁孤為望闕。”(《方輿勝覽》)清江即贛江。章、貢二水抱贛州城而流 ,至郁孤台下匯為贛江北流,經造口、萬安、太和、吉州(治廬陵,今吉安)、隆興府(即洪州,今南昌市 ),入鄱陽湖注入長江。公元1175-1176年(淳熙二、三年)間,詞人提點江西刑獄,駐節贛州,書此詞於造口壁,當在此時。

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辛幼安詞》條云:“其題江西造口壁詞云云。蓋南渡之初,虜人追隆祐太后(哲宗孟後,高宗伯母)御舟至造口,不及而還,幼安因此起興 。”此一記載對體會此詞意蘊,實有重要意義。《宋史》高宗紀及后妃傳載:建炎三年(1129)八月 ,“會防秋迫,命劉寧止制置江浙,衛太后往洪州 ,騰康、劉珏權知三省樞密院事從行。閏八月,高宗亦離建康(今南京市)赴浙西。時金兵分兩路大舉南侵,十月,西路金兵自黃州(今湖北黃岡)渡江,直奔洪州追隆祐太后。“康、珏奉太后行次吉州,金人追急,太后乘舟夜行。”《三朝北盟會編》(建炎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載:“質明,至太和縣(去吉州八十里。《太和縣誌》),又進至萬安縣(去太和一百里。《萬安縣誌》),兵衛不滿百人,滕康、劉珏皆竄山谷中。金人追至太和縣,太后乃自萬安縣至皂口,舍舟而陸,遂幸虔州(去萬安凡二百四十里。《贛州府志》)。”《宋史·后妃傳》:“太后及潘妃以農夫肩輿而行。”《宋史·胡銓傳 》:“銓募鄉兵助官軍捍禦金兵 ,太后得脫幸虔。”史書所記金兵追至太和,與羅氏所記追至造口稍有不合。但羅氏為南宋廬陵人,又曾任江西撫州軍事推官,其所記信實與否,尚不妨存疑。況且金兵既至太和,其前鋒追至南一百六十里之造口,也未始無此可能。無論金兵是否追至造口,隆祐太后被追至造口時情勢危急,以致舍舟以農夫肩輿而行,此是鐵案,史無異辭。尤要者,應知隆祐其人並建炎年間形勢。當公元1127年(北宋靖康二年)金兵入汴擄徽欽二宗北去,北宋滅亡之際,隆祐以廢后倖免,垂簾聽政,迎立康王,是為高宗。有人請立皇太子,隆祐拒之。《宋史·后妃傳》記其言曰:“今強敵在外,我以婦人抱三歲小兒聽政,將何以令天下?”其告天下手詔曰:“雖舉族有北轅之恤,而敷天同左袒之心。”又曰:“漢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興;獻公之子九人,唯重耳之獨在。”《鶴林玉露·建炎登極》條云:“事詞的切,讀之感動,蓋中興之一助也 。”陳寅恪《論再生緣》亦謂:“維繫人心,抵禦外侮”,“所以為當時及後世所傳誦。”故史稱隆祐:“國有事變,必此人當之 。”建炎三年,西路金兵窮追隆祐,東路金兵則渡江陷建康、臨安,高宗被迫浮舟海上。此誠南宋政權出存亡危急之秋。故當作者身臨造口,懷想隆祐被追至此,“因此感興 ”,題詞於壁,實情理之所必然。羅氏所記大體可信,詞題六字即為本證。

“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筆橫絕。由於漢字形、聲、義具體可感之特質,尤其郁(郁)有鬱勃、沉鬱之意,孤有巍巍獨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詞人調動此三字打頭陣,顯然有滿腔磅礴之激憤 ,勢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筆也。進而寫出台下之清江水。《萬安縣誌》云:“贛水入萬安境,初落平廣,奔激響溜 。”寫出此一江激流,詞境遂從百餘里外之郁孤台,順勢收至眼前之造口。造口,詞境之核心也。故又縱筆寫出:“中間多少行人淚。”行人淚三字,直點造口當年事。詞人身臨隆祐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國脈如縷之危,憤金兵之猖狂,羞國恥之未雪,乃將滿懷之悲憤,化為此悲涼之句。在詞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為行人流不盡之傷心淚。行人淚意蘊深廣,不必專言隆祐。在建炎年間四海南奔之際,自中原至江淮而江南,不知有多少行人流下無數傷心淚呵。由此想來,便覺隆祐被追至造口,又正是那一存亡危急之秋之象徵。無疑此一江行人淚中,也有詞人之悲淚呵。“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長安指汴京,西北望猶言直北望。詞人因回想隆祐被追而念及神州陸沉,獨立造口仰望汴京亦猶杜老之獨立夔州仰望長安。抬望眼,遙望長安,境界頓時無限高遠。然而,可惜有無數青山重重遮攔,望不見也,境界遂一變而為具有封閉式之意味,頓挫極有力。歇拍雖暗用李勉登郁孤台望闕之故事,卻寫出自己之滿懷忠憤。卓人月《詞統》云:“忠憤之氣,拂拂指端。”極是。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贛江北流,此言東流,詞人寫胸懷,正不必拘泥。無數青山雖可遮住長安,但終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東流。換頭是寫眼前景,若言有寄託,則似難以指實。若言無寄託,則遮不住與畢竟二語,又明顯帶有感情色彩。周濟《宋四家詞選》云:“借水怨山。”可謂具眼。此詞句句不離山水。試體味遮不住三字,將青山周匝圍堵之感一筆推去,畢竟二字更見深沉有力。返觀上闋,清江水既為行人淚之象喻,則東流去之江水如有所喻,當喻祖國一方。無數青山,詞人既嘆其遮住長安,更道出其遮不住東流,則其所喻當指敵人。在詞人潛伏意識中,當並指投降派。“東流去”三字尤可體味。《尚書·禹貢》云:“江漢朝宗于海。”在中國文化傳統中,江河行地與日月經天同為“天行健”之體現,故“君子以自強不息”(《息·繫辭》)。杜老《長江二首》云:“朝宗人共挹,盜賊爾誰尊?”“浩浩終不息,乃知東極深。眾流歸海意,萬國奉君心。”故必言寄託,則換頭托意,當以江水東流喻正義所向也。然而時局並不樂觀,詞人心情並不輕鬆。“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詞情詞境又作一大頓挫。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蒼茫又具封閉式意味之境界,無異為詞人沉鬱苦悶之孤懷寫照,而暗應合上闋開頭之郁孤台意象。正愁余,語本《楚辭·九歌·湘夫人 》:“目眇眇兮愁予。”楚騷哀怨要眇之色調,愈添意境沉鬱淒迷之氛圍。更哪堪聞亂山深處鷓鴣聲聲:“行不得也哥哥”。《禽經》張華註:“鷓鴣飛必南向,其志懷南,不徂北也。”白居易《山鷓鴣》:“啼到曉,唯能愁北人,南人慣聞如不聞。”鷓鴣聲聲,其呼喚詞人莫忘南歸之懷抱耶?抑鉤起其志業未就之忠憤耶?或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之哀告耶?實難作一指實。但結筆寫出一懷愁苦則可斷言。而此一懷愁苦,實朝廷一味妥協,中原久未光復有以致之,亦可斷言。一結悲涼無已。

梁啓超云:“《菩薩蠻 》如此大聲鏜鞳,未曾有也。”(《藝蘅館詞選》)此詞發抒對建炎年間國事艱危之沉痛追懷,對靖康以來失去國土之深情縈念,故此一習用已久陶寫兒女柔情之小令,竟為南宋愛國精神深沉凝聚之絕唱。詞中運用比興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達到比興傳統意內言外之極高境界。其眼前景不過是清江水、無數山,心上事則包舉家國之悲今昔之感種種意念,而一併托諸眼前景寫出。顯有寄託,又難以一一指實。但其主要寓托則可體認,其一懷襟抱亦可領會。此種以全幅意境寓寫整個襟抱、運用比興寄託又未必一一指實之藝術造詣,實為中國美學理想之一體現。全詞一片神行又潛氣內轉,兼有神理高絕與沉鬱頓挫之美,在詞史上完全可與李太白同調詞相媲美。

名句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辛棄疾的畢生志願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復大宋江南的統一。他有將相之才而無從施展,不管何時何地,無論所見所聞,種種物象,都會激發他的報國之志和悲憤之情。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棄船登入,逃往贛州。四十七年後,辛棄疾途經造口,想起從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憂傷滿懷。況且中原仍未收復,舉頭眺望,視線卻被青山遮斷;但浩浩蕩蕩的江水衝破重重阻礙,奔騰向前。這既是眼前實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強了他爭取最後勝利的信心。但一想到南歸後的遭遇,又愁上心頭,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鷓鴣啼聲,更使他愁上加愁。全詞一波三折,極盡迴環宛曲之美;善於運用比興手法,筆筆言山水,處處有興寄。

民間樂器

女真民族民間樂器,因長伴奏於《鷓鴣》曲,故名。與宋遼時期宮廷樂隊所用“官笛”相似。是一種低音調樂器,有七個按音口,能吹出九個音和四個變音,可以轉調演奏。

舍屋式樣

鷓鴣舍一般多為平房,常見的鷓鴣舍屋頂式樣有:

( l )單坡式:單坡式結構的鷓鴣舍,跨度小,用材較少,經濟實用,陽光充足,雨水後流,前面容易保持乾燥,因為前面多設有運動場。這種結構的鷓鴣舍,其室溫易受外界氣溫的影響,適於小規模飼養鷓鴣。單坡式鷓鴣舍一般進深 3 米,前牆高 2 . 6 米,後牆高 2 . 3 米,正面寬根據飼養規模而定,並可根據具體情況隔成若干間。

( 2 )拱式:拱式造價低,用材少,屋頂面積小,除排水性不如單坡式,其他建築指標基本類似,適於缺乏木材、鋼材和少暴雨的地區建造。

( 3 )雙坡歧面式:雙坡歧面式與雙坡式的建築指標大同小異,區別在於:雙坡式鷓鴣舍從側面看左右對稱,雙坡歧面式的左右不對稱,其後坡較前坡大。因此,雙坡歧面式具有雙坡式鷓鴣舍的大多數特點,但採光條件較好,克服了雙坡式的不足之處。雙坡歧面式鷓鴣舍適宜於強調保溫的北方地區。

( 4 )雙坡式:雙坡式的跨度較單坡式大,但因建築材料的限制,又不能造得過大,是目前套用較廣的一種鷓鴣舍,適於大規模機械化養鷓鴣。但舍內採光和通風較單坡式鷓鴣舍稍差。這種鷓鴣舍一般跨度在 6 米左右,最大不超過 9 米,檐口高 2~3 米以上。

( 5 )氣樓式:氣樓式鷓鴣舍,因有氣樓,既便於通風,又便於雙層頂採集陽光,所以,通風和採光較雙坡式好,其他與雙坡式相似,只是造價稍高。

( 6 )半氣樓式:半氣樓式鷓鴣舍的屋頂有氣窗,其他與雙坡式類似,但因為有氣窗,便於通風和採光,這也使屋頂結構複雜,增加了造價。

( 7 )大型連續式:大型連續式鷓鴣舍是大跨度、大規模的一種鷓鴣舍。適於平養或籠養育成階段的鷓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