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頰山鷓鴣

白頰山鷓鴣

白頰山鷓鴣,留鳥。棲息于海拔15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帶。喜歡在稀疏而潮濕的常綠闊葉林和竹林中生活。以植物性食物為主食。在國內分布於雲南西部盈江地區;在國外分布於印度東北部和緬甸東北部。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基本信息

信息

物種名稱:白頰山鷓鴣

拉丁文名:Arborophila atrogularis

物種分類:鳥類→雞形目→雉科→山鷓鴣屬

雞形目 > 雉科 > 山鷓鴣屬 GALLIFORMES > Phasianidae > Arborophila atrogularis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Blyth, 1849

英文俗名:White-cheeked Partridge

國內分布:國內分布於雲南西部盈江地區

國外分布:國外分布於印度東北部和緬甸東北部

簡介

(圖)白頰山鷓鴣白頰山鷓鴣

白頰山鷓鴣是本屬棲息在低海拔的代表種,通常棲息在海拔900或900m以下山地,海拔1500m是它分布的最高限;喜在稀疏常綠林中潮濕下木或竹林中生活。群居性,常5~8隻結群在隱蔽處活動。一般不輕易起飛。以種子、漿果、嫩枝及昆蟲和小的軟體動物為食。繁殖季節在平原地區為3~4月,海拔較高地區6~7月。巢有時只墊以樹葉和雜草。每窩產卵3~5枚,有時達7枚。

特徵

(圖)白頰山鷓鴣白頰山鷓鴣

中等體型,一般26-28厘米,褐色居多。臉黑而頰甚白。形似紅喉山鷓鴣的指名亞種,但上體黑斑略窄,上圖紋有異,喉缺少棕色,上胸部有細紋但兩脅少棕色。虹膜-紅褐色;嘴-黑色(雄鳥)或褐色(雌鳥);-橘黃至紅色。

叫聲:洪亮的哨音whew, whew重複許多次,以更尖更快的whew結尾。也發出清晰響亮的雙哨音。群體散開時的聯絡哨音甚柔美。體重220g;體長275mm,嘴峰15-20mm;翅135-147mm;尾56-65mm;跗蹠36.5-44mm。有的與紅喉山鷓鴣相似,但額灰褐色;頰和耳羽均乳白且連成一條寬闊的縱帶;上胸灰色具大形滴狀黑點;脅灰色,渲染橄欖褐色,並具白色羽乾紋,紋的末端擴成滴狀。兩性羽色相似。

分布

狀況:在中國僅為區域性分布。留鳥,見於雲南西部的盈江怒江以西地區。

範圍:印度東北部及緬甸

習性

具本屬的典型特性。以小群棲居於灌木叢至海拔1300米近高大林木處,群多由5-8隻或10餘只組成。善於在地上奔跑和行走,一般很少起飛。主要以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嫩枝、嫩葉、芽、漿果種子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昆和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等動物性食物。

繁殖

繁殖期4-6月。營巢於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常綠闊葉林、竹林及林緣灌叢中。多置於地上凹坑內,內墊有乾草葉和樹葉,四周有灌叢或高草覆蓋,隱蔽較好。每窩產卵3-5枚,偶爾有多至7枚的,的大小為32.4-42.4mm×26.2-31.8mm,平均37.6mm× 28.4mm。雌鳥孵卵,孵卵期間雌鳥甚為戀巢,有時人走到快近巢前也不飛。雛鳥早成性,孵出後不久即能跟隨親鳥活動。

雞形目百科

雞形目在生物分類學上是鳥綱中的一個目。人們通常把這一目的鳥中體形較大種的統稱為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雞”,體形較小的一些種類稱為“鶉”。

雉科·鶉族鳥類

鶉族(Perdicini),雞形目、雉科的一個族,體型較小,分布廣泛,羽色多較暗淡,通常雌雄相差不大。包括雪雞、石雞鷓鴣、山鶉、鵪鶉、山鷓鴣、竹雞等,共20屬96種,占雉科總數的60%。中國有8屬27種,其中7種為特有種。常見如石雞鵪鶉灰胸竹雞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