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簫笛製作技藝

玉屏簫笛製作技藝

玉屏簫笛用貴州玉屏侗族自治縣出產的竹子製成,遂因此而得名。玉屏簫笛是我國著名的傳統竹管樂器,以音色清越優美、雕刻精緻而著稱。

文化標籤

時間:2006年
玉屏簫笛製作技藝玉屏簫笛製作技藝

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地區:貴州
編號:Ⅷ-34
申報地區或單位:貴州省玉屏侗族自治縣

簡介

玉屏簫笛用貴州玉屏侗族自治縣出產的竹子製成,遂因此而得名。玉屏簫笛是我國著名的傳統竹管樂器,以音色清越優美、雕刻精緻而著稱,它是玉屏當地侗、漢、苗、土家等多民族文化發展的結晶,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工藝價值。
玉屏簫笛,不僅是一種極好的民族樂器,同時也是一件高雅的工藝品,其歷史悠久,馳名中外。

溯源與傳說

玉屏簫笛也稱"平簫玉笛",因簫笛上多有雕刻精美的龍鳳圖案,又稱"龍簫鳳笛"。據記載,其中的平簫系由明代萬曆年間(1573-1619)的鄭維藩所創,玉笛則始創於清代雍正五年(1727)。平簫玉笛往往被人們當作禮品贈送或收藏,與茅台酒等一道被列為"貴州三寶"。

玉屏簫笛製作技藝玉屏簫笛製作技藝

有關玉屏簫的記載,首見於清乾隆《玉屏縣誌》:"平簫,邑人鄭氏得之異傳,音韻清越。善音者,謂不減風笙。"關於玉簫笛的由來,在玉屏侗族民眾中流傳著這么兩句話:"仙到玉屏留古調,客從海外訪知音"。據傳,300年前,古時有位自稱"鹿皮大仙"的道人,遠路雲遊到玉屏,愛此水秀山青,竹茂林豐,遂停留下來,並與當地一位姓鄭的侗族才子結成莫逆之交。道人善音律,每有感懷,便寄興絲竹。可是當地佳竹雖多,卻無簫管。有一天他從山上采來一根竹子,將它製成簫吹奏起來,引起知交的共鳴。不久道人要遠遊他鄉,便把製作簫的技藝傳給了這位姓鄭的朋友。從那以後,鄭家就開始自製自銷簫。從那以後,玉屏便有了簫的生產。
玉屏笛,民間無軼事流傳。但據世守其業的鄭家及簫業同行述:鄭家以本地水竹製笛子,不纏絲,不上漆,只打白臘,保留竹子本色。式樣新穎別致,音色遠勝南北各地所產竹笛,遂以家鄉玉屏之"玉"為名,稱"玉笛"。並依其父所著《和聲鳴盛》中的"音律圖說"理論,將簫笛配對,合稱"平簫玉笛"。
愛好音律的鄭氏將製作簫笛的技藝視為傳家寶,代代堅守其業,故鄭氏簫笛在明萬曆年間便已名聲在外,明清兩代,玉屏簫笛都被皇室點為貢物,上奉朝庭。清代鹹豐年間,鄭氏傳人因家境蕭條而被迫賣簫餬口,由此開始專制平簫,掛牌出售。後因產品供不應求,始打破嫡傳規訓,向外招徒傳藝,擴大生產規模。至抗日戰爭時期,玉屏簫笛的生產有了大的發展,僅城區就有簫笛店鋪三十餘家,從業者八十餘人。

製作工藝

玉屏簫笛製作工藝歷史悠久,是傳統手工簫笛的典型代表,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它以生長在玉屏縣境內的一種特有的水竹為原料,經過取材、制坯、雕刻、成品4個工藝流程,製作工序繁多複雜,且均採用手工製作。從伐竹到製成,簫製作有24道工序,調音笛有38道工序。最後在簫笛表面刻以詩畫,管身的古銅色彩刻上各種圖案、詩詞更顯得古樸典雅 。玉屏簫笛中尤以"龍鳳屏簫"最受歡迎,它是雌雄成對的策管。雄的略粗,雌的稍細。吹奏起來雄簫音渾厚洪亮;雌簫又音色圓潤含蓄而雋永。雌雄合奏,好似一對情侶在合唱,是那樣的協調和諧,娓娓動聽。

取材

製作玉屏簫笛的材料要求非常嚴格,須採用一種特有的長在陰山溪旁少見陽光的水竹為材料。這種竹子竹節長、肉厚,通根粗細基本一致,拇指般大小。砍竹時間也很講究,須在立冬後兩月內為好。這時的竹子含水和糖份糖分少,做出的簫笛不易開裂和霉變。
選取的竹材須桿直,頭尾大小(取材部分)勻稱,竹節稀(30公分以上),且生長三年以上的水竹。製作玉屏簫笛的材料多取自於本縣的飛鳳山和太陽山上。這兩山上生長的一種質地極優良,產量不多的黑紫竹,更是製作高檔產品的好材料。
取材環節共有四道工序:選材、下料、烘烤校直、檢驗入庫。

玉屏簫笛製作技藝玉屏簫笛製作技藝

制坯

①刨外節:也稱粗刨,就是刨平竹子的節頭部分;
②刮竹:將竹材颳去外皮;
③選材、下料:根據需製作產品品種的長度、粗細,挑選符合要求的竹材下料;
④通內節、打頭子;
⑤再次烘烤加熱校直(稱為精校);
⑥刨二道節(也稱精刨);
⑦彈中線、滾墨線;
⑧打音孔;
⑨水磨;
⑩修眼。
簫的製作須增加"開叫口""開花窗"二道工序。制坯工藝中,以傳統扁簫製作過程中的夾扁竹和開叫口最為關鍵。夾扁竹技藝為當前國內簫笛製作僅有的一項絕藝。解放前,這一絕藝屬鄭氏專有,秘不外傳。至上世紀五十年代,才得以公開。夾扁竹是處理生竹的一道工序。系用柴火將竹料烤"熟",用鐵鉗從頭至尾依次輕夾竹管,使之漸成橢圓形扁竹,並以木夾校直。"叫口"即簫的吹孔,開得不適、音量、音色、音準都受影響。

雕刻

簫笛雕刻分刻字、刻圖。傳統產品最初只刻店鋪字號、日期。1930年起,始有龍鳳、花卉、山水雕刻,雕刻內容其後逐步豐富。雕刻大致分為脫墨磨字、貼上圖樣、雕刻、水磨紙屑四道工序。
刻字用單刀。行、草、篆為陰雕,隸為陽刻。傳統雕刻,按"永字八法"歸納為搠、戮、劃、剔、鑿、挑、剜、拓8種刀法。在運刃上,按竹質纖維分豎刀、橫刀;按字型筆畫分順刀、逆刀;按材料與字型結合分豎順豎道、橫順橫道,斜順斜逆等。
刻圖,初用單刀,運刃須滑回,速度較慢。上世紀六十年代,始改用雙刀刻圖。各種刀法皆一揮而就勿須滑回,橫豎順逆,運用自如。構圖採用條幅式,陰雕。1980年起,始有盤龍浮雕。

成品

經過烘烤上鏹水、水磨洗滌、填色、揩去顏色、上漆四道工序。在四道工序中以打磨工藝為主。原始打磨用骨節草,擦去簫笛表面塵垢,再用玉釧子打磨光亮。1958年後,改用水砂擦笛,壽珠子打磨。此藝沿襲至今。
只需經過取材、制坯、雕刻、成品四個精工細作環節,方可製作出工藝精美,音色純正的簫笛。

傳承意義

1949年後,簫笛製作技藝得到保護。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前期,是玉屏簫笛發展的鼎盛時期,產品連年獲省、部優稱號,最高年產量五十餘萬支,產值八十餘萬元。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民族樂器受到很大的衝擊,簫笛製作技藝的保護和發展形勢嚴峻。目前,玉屏簫笛製作技藝面臨人亡藝絕、後繼無人的境地,簫笛廠連廠長及管理人員在內僅剩七人,城區從事簫笛製作的老藝人也不足十人。如再不對玉屏簫笛製作技藝進行搶救、保護,這項特色手工技藝很快就會在世間絕跡。

玉屏簫笛製作技藝玉屏簫笛製作技藝

中國傳統手工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 | 界首彩陶燒制技藝 | 石灣陶塑技藝 | 黎族原始制陶技藝 | 傣族慢輪制陶技藝 | 維吾爾族模製法土陶燒制 | 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 | 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 | 龍泉青瓷燒制技藝 | 磁州窯燒制技藝 | 德化瓷雕塑燒制技藝 | 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 | 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 | 宋錦織造技藝 | 蘇州緙絲織造技藝 | 蜀錦織造技藝 | 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 | 土家族織錦技藝 | 黎族傳統棉紡織染繡技藝 | 壯族織錦技藝 | 加牙藏族織毯技藝 | 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 | 苗族蠟染技藝 | 白族扎染技藝 | 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 | 客家土樓營造技藝 | 景德鎮傳統瓷窯作坊營造 | 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 | 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 | 蘇州御窯金磚製作技藝 | 苗族蘆笙製作技藝 | 玉屏簫笛製作技藝 | 陽城生鐵冶鑄技藝 | 南京金箔鍛制技藝 | 龍泉寶劍鍛制技藝 | 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 | 蕪湖鐵畫鍛制技藝 | 苗族銀飾鍛制技藝 | 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 | 保全族腰刀鍛制技藝 | 景泰藍製作技藝 | 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 | 明式家具製作技藝 | 拉薩甲米水磨坊製作技藝 | 萬安羅盤製作技藝 | 雕漆技藝 | 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 | 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 | 廈門漆線雕技藝 | 成都漆藝 | 茅台酒釀製技藝 | 瀘州老窖酒釀製技藝 | 紹興黃酒釀製技藝 | 鎮江恆順香醋釀製技藝 | 武夷岩茶 | 自貢井鹽深鑽汲制技藝 | 鉛山連四紙製作技藝 | 皮紙製作技藝 | 藏族造紙技藝 | 維吾爾族桑皮紙製作技藝 | 竹紙製作技藝 | 湖筆製作技藝 | 徽墨製作技藝 | 歙硯製作技藝 | 榮寶齋木版水印技藝 | 雕版印刷技藝 | 金陵刻經印刷技藝 | 德格印經院藏族雕版印刷 | 制扇技藝 | 劇裝戲具製作技藝 | 樺樹皮製作技藝 |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 | 赫哲族魚皮製作技藝 | 瀏陽花炮製作技藝 | 黎族鑽木取火技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