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

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

公元1663年(清康熙二年),張小泉剪刀始創於杭州,後成為聞名遐邇的“五杭”產品之一。傳統民用剪刀是張小泉的起家產品,它有“信花、山郎、五虎、圓頭、長頭”五款,靠鑲鋼均勻、鋼鐵分明、磨工精細、刃口鋒利、銷釘牢固、開合和順、式樣精巧、刻花新穎、經久耐用、物美價廉等十大特點稱雄制剪業。“快似風走潤如油,鋼鐵分明品種稠,裁剪江山成錦繡,杭州何止如并州。”這是中國傑出的劇作家田漢1966年走訪張小泉剪刀廠時寫下的一首讚美詩。

基本信息

張小泉剪刀招牌張小泉剪刀招牌

文化遺產名稱: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
所屬地區: 浙江 · 杭州
遺產編號:Ⅷ-38
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申報日期:2006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浙江省杭州市
遺產級別:國家

歷史溯源

歷史回眸張小泉剪刀的製作,已有340多年歷史,明末清初就已出名。張小泉的父親張思家自幼在以“三刀”聞名的蕪湖學藝,後在黟縣城邊,開了個張大隆“剪刀鋪”,前店後家。張思家做事認真,他打磨的剪刀,堅韌鋒利,備受人們的稱讚。小泉在父親的悉心指教下和自身不斷實踐中,也練就了一手制剪的好手藝。清兵入關時他父子倆逃到杭州,在吳山腳下的大井巷內,開設了“張大隆”剪刀作坊,悉心研究鑄造技藝。在打制剪刀中運用了“嵌鋼”(又叫鑲鋼)工藝,一改用生鐵鍛打剪刀的常規,選用的又是浙江龍泉、雲和之鋼,還採用鎮江特產質地極細的泥精心磨製,使剪刀光亮照人,生意格外興隆。張小泉子承父業後,由於製作認真,質量上乘,加上地處清河坊一帶,是杭州商業中心,故而生意興隆,利市十倍。公元1663年(清康熙二年)為防別家冒用張大隆招牌出售剪刀,他把招牌改用自己名字“張小泉”。

據說清朝乾隆皇帝第二次下江南到杭州時,喬裝打扮,混入香客之中,信步上山遊覽。正當遊興正濃,天公卻不作美,突然下起雨來,只好下山尋屋避雨,匆忙中走進一間掛著寫有“祖傳張小泉剪刀”字樣招牌的作坊。乾隆好奇,順手拿來一把剪刀一看,只見寒光閃爍,鋒利無比,便買了一把帶回宮去。他很喜歡這把剪刀,作為宮內用剪。從此,張小泉剪刀名聲大作,打出“張小泉”牌號做剪刀的,最多時曾達到86家,出現了“青山映碧湖,小泉滿街巷”的盛況。

公元1909年(宣統元年)傳至張祖盈時,制剪技術在杭已傳八代,他以“海雲浴日”商標,送至知縣衙門,並報農商部註冊,商標上還加上“泉近”字樣。張小泉剪刀的註冊商標1915年,張小泉近記剪刀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獎,從此剪刀遠銷南洋、歐美一帶。門市平均每月銷售大小各種剪刀計一萬餘把。1917年張祖盈將剪刀表面加工改為拋光鍍鎳後,更受顧客的歡迎。當時師傅、徒工、店員人數已達八十多人。1926年獲美國費城世博會銀獎。

正當張小泉發展勢頭蒸蒸日上時,日寇侵占了杭州,張小泉剪刀儘管在剪刀業中遙遙領先,但仍遭受重創,瀕於破產。新中國成立後,張小泉剪刀保持了其傳統特色,並在工藝、產量和質量等方面有了進一步提高。1957年“杭州張小泉剪刀廠”成立,現在已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剪刀生產企業。

2000年,張小泉企業整體改制,轉變為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有限責任公司,為“張小泉”的發展注入了活力。企業順利通過轉制,杭州張小泉集團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向現代企業制度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

工藝特點

雖然張家產業數易其主,但張小泉及其後代卻給人們留下了精湛獨特的剪刀製作工藝,當時總結出來的72道工序,是一代又一代勞動者的智慧和心血的結晶。

張小泉傳統制剪工序中有兩項精湛獨特的製作技藝歷經磨練被延續下來,一是鑲鋼鍛打技藝,造剪一改用生鐵鍛打剪刀的常規,選用浙江龍泉、雲和的好鋼鑲嵌在熟鐵上,並採用鎮江特產質地極細的泥精心磨製,經千錘百鍊,製作成剪刀刃口,並用鎮江泥磚磨削;二是剪刀表面的手工刻花技藝,造剪工匠在剪刀表面刻上西湖山水、飛禽走獸等紋樣,栩栩如生、完美精巧。

張小泉剪刀創始人張小泉曾立下“良鋼精作”的家訓,340餘年由其後人身體力行,成為張小泉企業文化的核心理念。張小泉剪刀廠“質量為上,誠信為本”的經營宗旨和“用心去做每一件事”的精神即源於此。

張小泉剪刀在繼承傳統技藝基礎上不斷創新。它已成為我國剪刀行業中產量最大,品種最全,質量最好,銷路最廣的一家企業。產品形成了工農業用剪、服裝剪、美容美髮、旅遊禮品、刀具系列等100個品種500多個規格。最大的剪刀1.1米長,重28.25公斤;最小的旅行剪只有1寸長,4錢重,可放入火柴盒內。

傳承意義

北有“王麻子”,南有“張小泉”。張小泉剪刀選用優質中碳鋼鑲嵌鍛制刃口,經過72道工序製成。其“鋼鐵分明、磨工精細、剪下鋒利、開合和順、樣式新穎、手感輕鬆”的特點,一直為人所稱道。張小泉剪刀除供應國內市場外,還遠銷到世界40餘個國家和地區。

20世紀50年代,生產一把剪刀是在“一隻風箱一把錘、一塊磨石一隻盆、一把銼刀一條凳”的簡陋條件下經過72道工序才完成的,隨著張小泉剪刀90%以上的生產工序實現了機械化和自動化,生產工序最少的只需9道。隨著衝壓、注塑工藝的大面積套用,傳統的工藝逐漸被遺棄,即使是仍在採用的幾道傳統工序,也只有退步,沒有進步。眾多制剪工人年事已高,無法親自操作。致使這一古老的手工藝出現傳承斷檔,如今能夠從頭至尾完成所有工序的制剪高手已不復存在,張小泉剪刀鍛制工藝急需搶救、恢復。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浙江省杭州市的施金水徐祖興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中國傳統手工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 | 界首彩陶燒制技藝 | 石灣陶塑技藝 | 黎族原始制陶技藝 | 傣族慢輪制陶技藝 | 維吾爾族模製法土陶燒制 | 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 | 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 | 龍泉青瓷燒制技藝 | 磁州窯燒制技藝 | 德化瓷雕塑燒制技藝 | 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 | 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 | 宋錦織造技藝 | 蘇州緙絲織造技藝 | 蜀錦織造技藝 | 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 | 土家族織錦技藝 | 黎族傳統棉紡織染繡技藝 | 壯族織錦技藝 | 加牙藏族織毯技藝 | 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 | 苗族蠟染技藝 | 白族扎染技藝 | 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 | 客家土樓營造技藝 | 景德鎮傳統瓷窯作坊營造 | 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 | 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 | 蘇州御窯金磚製作技藝 | 苗族蘆笙製作技藝 | 玉屏簫笛製作技藝 | 陽城生鐵冶鑄技藝 | 南京金箔鍛制技藝 | 龍泉寶劍鍛制技藝 | 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 | 蕪湖鐵畫鍛制技藝 | 苗族銀飾鍛制技藝 | 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 | 保全族腰刀鍛制技藝 | 景泰藍製作技藝 | 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 | 明式家具製作技藝 | 拉薩甲米水磨坊製作技藝 | 萬安羅盤製作技藝 | 雕漆技藝 | 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 | 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 | 廈門漆線雕技藝 | 成都漆藝 | 茅台酒釀製技藝 | 瀘州老窖酒釀製技藝 | 紹興黃酒釀製技藝 | 鎮江恆順香醋釀製技藝 | 武夷岩茶 | 自貢井鹽深鑽汲制技藝 | 鉛山連四紙製作技藝 | 皮紙製作技藝 | 藏族造紙技藝 | 維吾爾族桑皮紙製作技藝 | 竹紙製作技藝 | 湖筆製作技藝 | 徽墨製作技藝 | 歙硯製作技藝 | 榮寶齋木版水印技藝 | 雕版印刷技藝 | 金陵刻經印刷技藝 | 德格印經院藏族雕版印刷 | 制扇技藝 | 劇裝戲具製作技藝 | 樺樹皮製作技藝 |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 | 赫哲族魚皮製作技藝 | 瀏陽花炮製作技藝 | 黎族鑽木取火技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