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寶齋木版水印技藝

榮寶齋木版水印技藝

榮寶齋木版水印源於中國古代雕版印刷的"版"套印,所謂"版"套印,是根據畫稿筆跡的粗細長短、曲直方圓、剛柔枯潤,設色的深淺、濃淡、冷暖及色相的向背陰陽分版勾摹,刻成若干板塊,然後對照原作,由深至淺,逐筆依次疊印,力求逼肖原作,精確無誤,達到亂真的程度。

文化標籤

木版水印技藝木版水印技藝

時間:2006年
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地區:北京
編號:Ⅷ-77
申報地區或單位:北京市榮寶

簡要介紹

木版水印技藝木版水印技藝

木版水印技藝是榮寶齋的“絕活兒”,始自清光緒年間,沿用中國獨有的雕版印刷技藝,逼真複製各類中國字畫,所用紙、、色等原料均與原作相同,其成品“幾可亂真”。

榮寶齋位於北京市宣武區琉璃廠西街,其木版水印技藝堪稱一絕。榮寶齋的前身為"松竹齋",創建於康熙十一年(1672年)。光緒二十年(1894年),取"以文會友,榮名為寶"之意,更名榮寶齋。榮寶齋前後延續計有三百餘年歷史,歷來是書畫界人士薈集、交流和樂於往來的場所。

榮寶齋製作的木版水印畫名揚海內外,最著名的要數五代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複製過程歷時8年,雕刻木版1667塊,套印6000多次,使用了與原畫完全相同的材料和珍貴顏料。榮寶齋的木版畫多次出國展出,也遠銷國內外,並被很多國家的博物館收藏。現在榮寶齋複製舊字畫的技術足以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

歷史溯源

榮寶齋木版水印源於中國古代雕版印刷的"版"套印,所謂"版"套印,是根據畫稿筆跡的粗細長短、曲直方圓、剛柔枯潤,設色的深淺、濃淡、冷暖及色相的向背陰陽分版勾摹,刻成若干板塊,然後對照原作,由深至淺,逐筆依次疊印,力求逼肖原作,精確無誤,達到亂真的程度。

木版水印技藝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早在唐代鹹通九年(公元868年),有一名叫王階的人便用此技術刻《金剛經》扉頁插圖,現尚流傳於世。唐以來書籍多附插圖,十六世紀始有彩色套印。近數十年來,榮寶齋在這一傳統技藝基礎上不斷加以改進創新,於1896年設帖套作,延聘刻、印高手,印製了大量精美的詩箋、信箋。民國期間榮寶齋重刊《十竹齋箋譜》,使彩色套印和拱花術獲得了延續和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榮寶齋木版水印由原來只能印大不及尺的詩箋、信箋發展到能惟妙惟肖、神形兼備地印製筆墨淋漓、氣勢豪放的《奔馬圖》及唐代周的《簪花侍女圖》、宋代馬遠的《踏歌圖》等大幅藝術作品,標誌著雕版印刷術已發展到了巔峰,也說明榮寶齋木版水印技術已真正成熟。

基本工藝

木版水印技藝木版水印技藝

木版水印這種純手工印刷工藝有勾(分版)、刻(製版)、印(印刷)等基本工藝程式和刻、剔、撣、描等特殊技巧,它以筆、刀、刷子、耙子、國畫顏料、水等材料為基礎工具,以追求復原傳統書畫的藝術形態、筆墨、神採為目的。

(一)勾描

由畫師擔任此項工作。第一步先分色,即把畫稿上所有同一色調的筆跡劃歸於一套版內,畫面上有幾種色調,即分成幾套版。色彩簡單的畫面有二、三套至八、九套版不等,工細而複雜的要分到幾十套,大幅的甚至分到幾百套到一千六百於套(如《簪花仕女圖卷》)。勾描時先用賽璐璐版(即透明薄膠版)覆蓋在原作上,照著勾描;然後用極薄的燕皮紙覆在勾描好的賽璐璐版上再描。將描好以後的畫稿,極其精細地反覆檢查其筆觸、神韻,同原作有無出入。之後,再從原作的色調和印刷需要分別勾出幾套版備用。

(二)刻板

這是木版水印的第二道重要工序,即把勾在燕皮紙上的畫樣粘在木板上再進行雕刻。該者除依據墨線雕刻外,還須參看原作,細心領會,持刀如筆,才能把原作的精神和筆法傳達得惟妙惟肖。

(三)印刷

這是木版水印畫的最後一道工序,各分版刻成後,依次逐版套印成畫。印刷使用的紙(或絹)、墨、色等材料和原作材料完全一致。

由於印刷用料及裝裱形式與原作相同,因而木版水印的複製品具有酷似原作的特殊效果。人們常譽為"藝術再現",幾可亂真。同時由於木版水印全系手工操作,要求水平高,生產過程時間長,產量少,因此,木版水印畫也被作為一種藝術品而廣受中外藝術愛好者歡迎。

榮寶齋木版水印傳人

北京琉璃廠,有個300多年歷史的老店“榮寶齋”,店內展示著一幅絹制的木版水印巨作——北宋畫家張擇瑞的《清明上河圖》,這幅與原作相同的長卷民俗風情畫,令人嘆為觀止,售價高達30萬元。“嗬,那《清明上河圖》有5米多長呢,光人物就有1643個,當年我和倆師傅一塊兒雕刻,5年才刻完。”年過半百的崇德福對往事記憶猶新,“我們仨刻了1千多塊版材,光我就刻了500多塊,一塊版最長得刻10天。”木版水印技藝是榮寶齋的“絕活兒”,始自清光緒年間,沿用中國獨有的雕版印刷技藝,逼真複製各類中國字畫,所用紙、墨、色等原料均與原作相同,其成品“幾可亂真”。
上個世紀50年代,榮寶齋的經理把著名畫家齊白石請到店中,在他面前掛出兩幅《墨蝦》,告訴他其中只有一幅是他的真跡。老人端詳了許久,最終搖著頭說:“這個……我真看不出來。”
2006年,榮寶齋的木版水印技藝,被遴選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崇福德是榮寶齋木版水印技藝的第六代傳人。
崇德福的師傅張延洲,是木版水印技藝的刻版高手,他用了8年時間,雕刻出五代南唐畫家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46個神態各異的人物,無不精確至極,公認為木版水印的巔峰之作,被故宮博物院定為“次真品”。
張延洲雖然有高超的雕刻手藝,可生性寡言。那時教徒弟手藝靠口傳心授,但張師傅就像茶壺裡煮餃子——有嘴倒(道)不出來,只讓徒弟“多看”,卻不具體說明該如何使刀,用多大勁兒,刻什麼角度。全憑崇福德自己去悟。
刻版師傅既要懂雕刻,還要有繪畫的基礎、美學和詩的修養。好在崇福德打小就幫在宮燈廠畫畫的父親,勾點兒簡單的畫,也能畫上兩筆。業餘時間又喜歡逛故宮、美術館,研究不同畫家的風格、用筆的路子,所以能領悟書畫的精髓。為了掌握走刀力度,他甚至臨摹原作,體會畫家下筆的勁頭兒。
“哎喲,刻那倆人,可真難壞我了。”他念念不忘刻第一個作品——敦煌壁畫“雙飛天”時的難度。師傅要求“絲綢衣服的褶皺、飄帶的下垂感和頭髮絲的光澤,都要精確地刻出來。”他廢寢忘食3天才刻了一塊版,“最難的是飛天的眼神,刻刀偏離一毫米,整個作品就‘砸’了。”
因勤學苦練,出師時崇福德的手藝已達到三四級工的水平,能操刀如筆,靈活掌握走刀力度,將線條的轉折、頓挫雕刻出來。
“只要拿起刀,就盯死了,一點兒不能走神。”崇福德說,“尤其是刻人物的臉,五官得一氣呵成刻完。一歇刀好像氣力就灌不進去了。”
從17歲國中畢業被分配到榮寶齋學刻版,崇福德至今已刻了漫長的36年。雖因長年低頭幹活,落下了眼花、耳鳴,頸椎骨質增生的毛病,但他敢口出狂言:“拿什麼書畫來,沒有我刻不了的東西。”即使是最難刻的寫意畫,畫家用枯筆乾蹭的,如劉繼卣畫的鐘馗,鬍鬚跟一團亂麻似的,他也能刻得一絲不苟。
崇福德的確挺“牛”。從上世紀80年代後,榮寶齋複製的木版水印書畫,無論是徐悲鴻的馬、鷹,齊白石的蝦、蟹,吳冠中的雙燕,還是《孫子兵法百家書》……“每幅書畫中難刻的部分,都由我來完成。”
張延洲張延洲

戴著老花鏡的崇福德,左手拿放大鏡,右手持月牙形刻刀,聚精會神地在梨木板上,精雕細刻著名畫家黃永玉的《阿詩瑪》組畫。這本《黃永玉版畫》,將參加世界書展。“人家提出得讓木版水印技藝的傳承人刻,這活兒就交給我了。”崇福德樂呵呵地說。
“坐這兒刻了37年木頭,我真有種修行的感覺,好像入到裡面去了。”崇福德笑著調侃道,“有了煩心事,只要拿起刻刀一幹活就全忘了,說明我已修成正果了。”
眼下,崇福德最擔心後繼無人,怕這門老手藝失傳。他原來有倆徒弟,學了10年,能刻了,走啦。“人家有路子,掙錢多,阻止不了。”他感嘆道,“唉,現在選學手藝人很難,有人學多少年不見得能學出來。”現在他有5個徒弟,他推薦大徒弟當頭兒,鼓勵他們好好乾。
當年一起進榮寶齋20多個學徒,如今搞木版水印雕刻的,就剩他一人了。提及此事,他一臉凝重,“我不能走,我走了,這門手藝沒有傳承下去,我會有犯罪感的。”

成長曆程

木版水印技藝作品木版水印技藝作品

1、重拾技藝--魯迅鄭振鐸印製詩箋
榮寶齋的木版水印技術,是從印製詩箋開始的。所謂詩箋,就是帶有暗花和格紋的信紙,是傳統文人用的東西。清末的詩箋不但代表了雕版印刷技術的最高水平,也體現了這個時期典型的繪畫風格。進入20世紀30年代,箋紙的頹敗之勢日漸顯現,舊有的店鋪已經大多不再印製,技藝高深的技師又相繼故去。一向對版畫情有獨鐘的魯迅敏銳地觀察到了這一點,他意識到如戰火再起,這項流傳千年的技藝恐怕真的就要泯滅了。

1933年,鄭振鐸受魯迅之託,在京城尋找能夠印製精美詩箋的地方。9月中狂飆怒吼、飛沙漫天的一天,感到希望越來越渺茫的鄭振鐸尋到了榮寶齋。在榮寶齋上下的配合下,兩位先生的願望最終實現了,這一民族遺產得以留世,多年後,鄭振鐸先生對此事仍然念念不忘。通過這次印製,榮寶齋又重新積聚了木版水印的技術力量。
2、為張大千印製《敦煌供養人》
上個世紀40年代文化界的一樁公案,更讓榮寶齋的木版水印成了世人關注的焦點。1941年,張大千攜家人和弟子西去敦煌研習敦煌壁畫。不久傳張大千為了臨摹竟大面積破壞敦煌壁畫的訊息,全國震動。對於張大千打掉敦煌壁畫的說法很多,一種較為流行的版本是:張大千率弟子們在第20號窟臨摹時,張大千發現在早已剝落的小塊壁畫下面,內層隱隱約約有顏色和線條出現,他認為畫的下面一定還藏著某種不為人所知的東西。經過一番協商後,張大千決定打掉外面的一層。剝落之前,他先把上面一層的五代壁畫臨摹了下來。剝落後,展現在他面前的果然是一幅敷彩艷麗、行筆敦厚的盛唐壁畫。張大千率領門生在敦煌兩年多的時間,據說全部花費達"五百根金條"之巨。他先後臨摹了276件敦煌壁畫。面對眾多求畫者,以賣畫為生的他卻不願出售其中的任何一幅。

此時,與張大千交往密切的榮寶齋經理王仁山,提出以木版水印印製他臨摹的敦煌壁畫。終於,榮寶齋水印技師田永慶試印的《敦煌供養人》贏得了張大千的讚許和信任,也完成了我國雕版印刷由印製箋紙到國畫作品的重大轉折,震動了整個文化界。然而對於榮寶齋的木版水印來說,這僅僅是牛刀小試,新中國成立後,才有了榮寶齋施展絕技的廣闊舞台。

3、精湛技藝--為徐悲鴻愛畫做"美容"

新中國成立後,在鄭振鐸等文化界人士的奔走下,榮寶齋得以公私合營。此時一批已在社會上成名的畫家、技師,被吸收進入了榮寶齋,為榮寶齋的木版水印準備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豪華陣容,榮寶齋的木版水印技術一步一步走向了完善和成熟。

一次,徐悲鴻先生拿著他一幅在上世紀50年代極具代表性的作品,來到榮寶齋,說是一位英國友人愛上了這幅作品,但他心中又不忍割捨,希望用榮寶齋的木版水印技術複製一幅。遺憾的是這幅作品馬腿畫的長了一些,但重畫恐難達到其他部分的神韻,悲鴻先生詢問是否可以用木版水印的方式加以修正。結果,這幅作品通過木版水印技術的處理不但彌補了創作中的不足,同時還完整地保留了原作的神韻。其實,木版水印的最大特點在於能夠最高程度地複製原作,複製水平之高,有時到了原創者和複製者雙方都真偽難辨的程度。

後來,為了複製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國寶級書畫,榮寶齋的木版水印技師田永慶,經過艱苦努力,最終發明了印絹上水法,攻克了絹畫印製的技術難關。此後,榮寶齋的木版水印無論是紙本,還是絹本都普遍採用了這種上水的技法。清代王雲的《月色樓閣》是複製成功的第一幅絹本木版水印作品。此幅作品開印製絹本國畫的先河,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它鋪平了一條走向木版水印技術巔峰的道路。

民間藝人

木版水印技藝木版水印技藝

20世紀50年代,榮寶齋的經理把著名畫家齊白石請到店中,在他面前掛出兩幅《墨蝦》,告訴他其中只有一幅是他的真跡。老人端詳了許久,最終搖著頭說:“這個……我真看不出來。”

2006年,榮寶齋的木版水印技藝,被遴選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崇福德是榮寶齋木版水印技藝的第六代傳人。

崇德福的師傅張延洲,是木版水印技藝的刻版高手,他用了8年時間,雕刻出五代南唐畫家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46個神態各異的人物,無不精確至極,公認為木版水印的巔峰之作,被故宮博物院定為“次真品”。

張延洲雖然有高超的雕刻手藝,可生性寡言。那時教徒弟手藝靠口傳心授,但張師傅就像茶壺裡煮餃子——有嘴倒(道)不出來,只讓徒弟“多看”,卻不具體說明該如何使刀,用多大勁兒,刻什麼角度。全憑崇福德自己去悟。

刻版師傅既要懂雕刻,還要有繪畫的基礎、美學和詩的修養。好在崇福德打小就幫在宮燈廠畫畫的父親,勾點兒簡單的畫,也能畫上兩筆。業餘時間又喜歡逛故宮、美術館,研究不同畫家的風格、用筆的路子,所以能領悟書畫的精髓。為了掌握走刀力度,他甚至臨摹原作,體會畫家下筆的勁頭兒。

榮寶齋木版水印技藝揭秘

木版水印是我國特有的複製工藝,它集繪畫、雕刻、印刷為一體,採用純手工印刷,是以追求復原傳統書畫的藝術形態、筆墨、神採為目的的傳統書畫復原技術和雕版套印技術,也是2006年國家首批獲得批准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木版水印的起源
榮寶齋的木版水印源於中國古代的雕版印刷的“版”套印,並在這一傳統技藝的基礎上不斷加以改進、創新,於1896年設帖套作,延聘刻、印高手,印製了大量精美的詩箋、信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榮寶齋木版水印由原來只能印大不及尺的詩箋、信箋發展到能惟妙惟肖、神形兼備地印製筆墨淋漓、氣勢豪放的《奔馬圖》及唐代周昉的《簪花侍女圖》、宋代馬遠的《踏歌圖》等大幅藝術作品,標誌著這項技藝已達到真正的成熟。
木板水印的製作流程
木板水印的製作流程分為勾、刻、印、裱四個步驟。勾描畫家首先根據原作的特點,如畫面的顏色、筆墨的濃淡乾濕、線條的粗細進行分版勾描,力求達到分版不分神的意境。這是木板水印的第一步,這一步不僅考驗勾描畫家的繪畫功底,更是考驗他們對原作的理解程度,並對以後的製作產生很大的影響。然後勾描畫家會選擇出理想的成品交由刻板大師進行二次選擇,這是一次將中國水墨複製在除紙、卷以外的材質上表現的過程,這個過程要求刻板大師對木質材料有深刻的研究,然後在領悟原作的基礎上操刀如筆,縱橫自如的表現原畫作或大氣蓬勃或輕盈飄逸或清新流暢的神韻。這一步在製作過程中起決定性的作用,水印作品的死板或靈活取決於雕版的質量,因此擔任這一步的刻板大師都是身經百戰,經驗豐富的老師傅。木板水印第三步——水印,這一步將會由國家級傳承人將顏色相同的版塊進行重組定位,根據墨色濃淡確定印製順序,並調和墨色的濃淡乾濕,甚至在印製過程中親自上手補色。最後一幅與原作比例相同、形神相肖的作品形成,加之裝幀裝裱技藝的襯托,一幅具有收藏價值的藝術品呈現在世人面前。
木版水印當前價格
當前,王雪濤、陳半丁、任伯年、鄭板橋等名家的一些木版水印的小品售價都在兩三百元之間,而大一點的作品動輒上千元。很多消費者由於不了解木版水印畫作的製作過程,簡單的將它與一般的複製品相等同,普遍反映它們的售價偏高。然而木版水印作品的售價真的就偏高嗎?首先木版水印的工藝學習靠的是個人的領悟能力和經驗積累,就像俗語所說“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能夠在製作過程中一展身手的都是在這行修行了幾十年、在這方面極有天分的老師傅。這項工藝也不像其他的技藝通過一些理論輔佐一些實踐就能掌握的八九不離十,一個大師級的人物的出現往往需要幾十年的培養,因此一幅木版水印作品中所包含的隱性成本之高是難以估算的。其次一幅木版水印的製作往往要經過當代藝術家們數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艱苦創作。例如被後世公認的榮寶齋木版水印的巔峰之作《韓熙載夜宴圖》,其複製過程歷時8年之久,雕刻木板1667塊,套印6000多次,這幅作品印製內容之繁雜,水平之高,在我國雕版印刷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單就仕女一裙一處就需要56塊套版加以印製。在它長達3米的畫卷上,共出現了這樣的人物49個之多,衣著、布置、神態,無一不精緻至極。畫作很多細節例如人物的鬍鬚、頭髮等,由於太過精細,雕刻中一毫米的木板之間會要求好幾條細線,而這些地方在印製過程中,水刷上去線條之間會出現積水,印製出來的效果太過模糊,如果刷的太乾,滋潤程度又難以表現,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解決這些問題後的木版水印作品,售價高於普通印刷品的理由更加合理、更加讓人容易接受。
木版水印的投資價值
木版水印只仿製名人名家的字畫,但是隨著印製的時間不同,印製人員的變化,都會對水印作品有一定的影響,所以榮寶齋的木版水印作品一般印製數量是有一定的要求。榮寶齋木板水印作品一般一版只印100-200幅左右,一批作品印製完成後即回版,故具有較高收藏和欣賞價值。木版水印的手工製作、材料講究、限量印刷,決定了其收藏價值的日後攀升。一些比較古老的版本,因為稀缺性,在流傳的過程中又有一部分消失,造成留下的作品為數不多,這些木版水印作品經過歲月的沉澱從而具有升值的潛力。例如在去年年底的北京泰和嘉成秋拍上,一幅唐周昉《簪花仕女圖》的木版水印作品拍出44萬高價,這個價格比四年前同樣的作品翻了三倍,而《韓熙載夜宴圖》更是拍出了175萬元,比2006年的16萬上漲了十倍以上。木版水印書畫作品,既有書畫藝術欣賞價值、收藏價值,它的資金進入門檻也較低,因此對投資者來說,它也是一個較好投資的選擇。

發展現狀

目前,榮寶齋的木版水印技藝久已聞名海內外,其製作工場的師傅們均為藝林楚翹。榮寶齋匯集了大量古今書畫家的真跡或木版水印書畫,供應文房四寶,提供裝裱、加工修復等服務,為書畫家們的創作提供了便利,為繁榮書畫藝術市場、增進國際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榮寶齋木版水印繼承了中國傳統的雕版印刷技術並將之發揚光大,其技藝過程具有觀賞價值,應該加以保護和傳承。現在木版水印正經歷著後繼乏人和市場運營成本高的考驗,需要有關方面施以援手,幫助解決困難,走出低谷。

中國傳統手工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 | 界首彩陶燒制技藝 | 石灣陶塑技藝 | 黎族原始制陶技藝 | 傣族慢輪制陶技藝 | 維吾爾族模製法土陶燒制 | 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 | 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 | 龍泉青瓷燒制技藝 | 磁州窯燒制技藝 | 德化瓷雕塑燒制技藝 | 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 | 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 | 宋錦織造技藝 | 蘇州緙絲織造技藝 | 蜀錦織造技藝 | 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 | 土家族織錦技藝 | 黎族傳統棉紡織染繡技藝 | 壯族織錦技藝 | 加牙藏族織毯技藝 | 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 | 苗族蠟染技藝 | 白族扎染技藝 | 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 | 客家土樓營造技藝 | 景德鎮傳統瓷窯作坊營造 | 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 | 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 | 蘇州御窯金磚製作技藝 | 苗族蘆笙製作技藝 | 玉屏簫笛製作技藝 | 陽城生鐵冶鑄技藝 | 南京金箔鍛制技藝 | 龍泉寶劍鍛制技藝 | 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 | 蕪湖鐵畫鍛制技藝 | 苗族銀飾鍛制技藝 | 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 | 保全族腰刀鍛制技藝 | 景泰藍製作技藝 | 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 | 明式家具製作技藝 | 拉薩甲米水磨坊製作技藝 | 萬安羅盤製作技藝 | 雕漆技藝 | 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 | 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 | 廈門漆線雕技藝 | 成都漆藝 | 茅台酒釀製技藝 | 瀘州老窖酒釀製技藝 | 紹興黃酒釀製技藝 | 鎮江恆順香醋釀製技藝 | 武夷岩茶 | 自貢井鹽深鑽汲制技藝 | 鉛山連四紙製作技藝 | 皮紙製作技藝 | 藏族造紙技藝 | 維吾爾族桑皮紙製作技藝 | 竹紙製作技藝 | 湖筆製作技藝 | 徽墨製作技藝 | 歙硯製作技藝 | 榮寶齋木版水印技藝 | 雕版印刷技藝 | 金陵刻經印刷技藝 | 德格印經院藏族雕版印刷 | 制扇技藝 | 劇裝戲具製作技藝 | 樺樹皮製作技藝 |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 | 赫哲族魚皮製作技藝 | 瀏陽花炮製作技藝 | 黎族鑽木取火技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