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漆藝

成都漆藝

成都漆藝是中國最早的漆藝之一,現存於成都市青羊區。成都漆器又稱“鹵漆”,成都漆藝歷史悠久,以精美華麗、光澤細潤、圖彩絢麗而著稱,成都是中國漆藝最早的發源地之一,源遠流長。

基本資料

成都漆藝成都漆藝

所屬地區:四川·成都

文化遺產名稱:成都漆藝

遺產編號:Ⅷ-56 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申報日期:2006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四川省成都市

遺產級別:中國

歷史

成都漆藝成都漆藝

成都漆藝是中國最早的漆藝之一,現存於成都市青羊區。成都漆器又稱"鹵漆",成都漆器藝術起源於距今3000多年的商周時期。金沙遺址出土的漆器殘片現在依然文飾斑斕、色彩亮麗。從戰國時代起,由於四川因盛產生產漆器的主要原料--漆和硃砂,因而開始成為著名的漆器製作基地,其中尤以成都的漆藝水平遙遙領先於全國,故而成都成為了我國古代最著名的漆器製作中心之一,並且享有"中國漆藝之都"的美譽。
四川盛產生漆和朱丹,是製作漆器的主要原料,所以成都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漆器的主要產地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的古蜀時期,成都的漆器工藝就已經達到很高水平。

戰國時,成都漆器作為文化和商貿用品傳遍中國很多地方,從現有的考古資料中,可以窺見成都漆器絕佳的工藝和當時的輝煌。

成都漆藝當代用成都漆藝生產的漆器有木胎、麻布脫胎紙胎、塑膠胎等多個品種,主要產品有漆器屏風、攢盒、出土文物複製品、漆畫藝術品等,其造型美觀大方、工藝精巧,漆面透明如水,光亮如鏡;還有用隱花描繪等新工藝做成漆器,更加豐富多彩;漆畫可以達到油畫、山水、寫意等許多畫種的風格,而又區別於其它畫種。成都漆器工藝精細,保存長久;雕花填彩在國內漆藝中獨具一格,具有濃郁的地方風格和審美價值

溯源

2000年7月,考古學家在成都商業街發現一座大型戰國船棺合葬墓,估計是蜀國晚期的王族墓。商業街蜀王船棺中出土的最有特色的器物是漆器,種類包括日常生活用品中的梳子、耳杯、几案等,還有瑟、編鐘基座和放置物品的器座,這些漆器均為木胎漆器,底子是黑色的,上面加繪鮮亮的紅彩。雖然歷經數千年,但仍是光潔如新、亮可鑑人。每一件漆器都是色彩亮麗、

成都漆藝成都漆藝

紋飾斑斕的絕世珍品。其紋飾變化多端,內容活潑豐富,包括龍紋、變形鳥紋、捲雲紋等。從製作技術和紋飾風格來看,這些漆器應當早於湖北江陵一帶所出戰國中期及晚期的楚國漆器,與湖北當陽所出春秋晚期漆器頗為類似。此外,許多漆器上出現的畫在方格之內的龍紋,又與中原地區所出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錯嵌紅銅的銅器上的龍紋非常接近。這一方面表明,這是蜀文化與中原文化交流的結果,另一方面也表明,這批漆器的製作年代不會晚於戰國初期。成都漆藝我們也許還記得,三星堆遺址曾出土一件雕花漆木器,而且青銅人頭像上面的金面罩內側有一層“極薄的呈棗紅色的硬殼”,也為土漆粘接時所留痕跡,由此可見三星堆時期的古蜀人已熟練掌握了制漆用漆工藝。

春秋戰國時期的成都漆器曾大量出土於滎經和青川墓地,漆器種類包括漆盒漆盤漆壺漆杯漆奩漆梳等日常生活用品,說明當時漆器已不是什麼罕見的貴重物品。有趣的是,制漆工匠們深知自己製作的產品絕非一般手工藝品,而是可以傳播名聲並留為紀念的上等工藝品,因此均得意地在漆器上留下“成都造”的烙印文字。戰國、秦漢時期,成都漆藝的水平已經相當發達:成都商業街船棺、金沙遺址、羊子山古墓等處出土的漆器;在漢代,蜀郡、廣漢郡已是全國漆器生產中心,而長沙馬王堆漢墓湖北江陵鳳凰山漢墓貴州清鎮平壩以及蒙古諾音烏拉朝鮮平壤王盱墓古樂浪郡等地先後出土的漢代精美漆器,都刊有"成市草"、"成都飽"、"蜀都作牢"、"蜀都西工"、"成都郡工官"等銘文,它們就是當時"成都漆藝"鼎盛輝煌的佐證。

成都漆藝成都漆藝

正如《史記》所言:"木器髹者千枚"、"漆千斗"。揚雄《蜀都賦》中亦稱:"雕鏤器,百伎千工。"兩漢時期,四川境內的成都、郫縣和廣漢縣城北所產漆器已獨步天下,1957年貴州清鎮第15號漢墓出土的部分漆器,上面銘刻的產地為“廣漢郡”。我們從三星堆遺址出土的情況對廣漢出產漆器已有所了解,就拿那件雕花漆木器來說,它以木為胎,外施土漆,木胎上還雕有鏤孔,器表飾著雅致的圖紋。實際上,漆器的生產製作並非我們想像的那么簡單,它包括了割漆、生漆加工、制胎上漆工藝等一系列流程。在五代時,成都的金銀鑲嵌漆器達到一個相當高的工藝水平,王建墓大量出土寶錄鏡盒等漆器極其華麗精美;在明清時期,成都是全國著名的雕漆填彩漆器產地之一,其中清末設在皇城後子門的勸工總局開辦各種工藝工場,為成都漆藝培養了一批鹵漆匠師;在民國抗戰初期,成都科甲巷、小科甲巷、太平街等三條街是專門生產、經營成都漆器的場所。在唐宋元明清幾代,成都漆藝不斷發展,對我國其他漆藝流派產生了較大影響

工藝特點

成都漆器以天然生漆、實木為原料,胎體不拘,做工講究,是集藝術性和實用性為一體的手工製品。它以精美華麗、富貴典雅、光澤細潤、圖彩絢麗著稱,它既可高懸於廟堂之上以彰顯華貴,又可充當精緻耐用的日常用品。具有悠久歷史的成都漆器,在其工藝發展演變過程中,也跟中國其他的漆器流派一樣,經歷過多次技術革新。西漢時期,新興的技法有針劃填金法,以及用稠厚物質填成花紋的堆漆法等。尤其是器頂鑲金屬花葉,以瑪瑙或琉璃珠作鈕,器口器身鑲金銀扣及箍等手法十分流行。

唐代中國漆藝水平達到空前的高度,有用稠漆堆塑成型的有凸起花紋的堆漆;有用貝殼裁切成物象、上施線雕並在漆面上鑲嵌成紋的螺鈿器;有用金銀花片鑲嵌而成的金銀平脫器。明清時期,成都漆器的種類達到14類,有一色漆器罩漆描金堆漆填漆雕填螺鈿犀皮剔犀款彩熗金百寶嵌等,充分展示了中國民間技藝的創新能力。

成都漆藝成都漆藝

成都漆藝制漆首先要栽種漆樹,然後在漆樹身上用刀割出口子,等樹內汁液一點一滴慢慢滲出,再匯聚起來進行加工。從中國範圍看,春秋戰國時期的成都漆器是有名的;而從世界範圍看,“中國漆”則一直是這個東方古國的某種象徵。這正如瓷器能夠代表中國形象一樣,實際上漆器也為我們增了不少光,添了不少彩。《周禮·載師》記載當時的一種官名,名曰“漆園吏”,其職責可能是管理國家漆園。《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則說,如果當時一個人擁有一千畝漆樹的話,那么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就相當於一個“千戶侯”。儘管考古學家們看到過不少古往今來的漆器,但面對商業街蜀王船棺墓所出漆器,也忍不住感嘆它們是我國戰國漆器中罕見的精品!到了漢代,成都漆器已經風靡中原。品種有耳杯扁壺捲筒等。漆器上有用色彩精心描繪的神仙等圖案。成都生產的現代漆器主要有木胎、麻布脫胎、紙胎、塑膠胎等多個品種,其造型美觀大方、工藝精巧,漆面透明如水,光亮如鏡。成都漆器最主要的工藝特點是“雕花填”,藝人們用刀如筆,在胎底上雕刻各種花紋,填以色漆,反覆打磨拋光而成,視覺效果非常神奇。成都漆藝工序繁多、製作細緻、耗時久長,尤以雕嵌填彩、雕填影花、雕錫絲光、拉刀針刻、隱花變塗等極富地域特色的修飾技藝聞名於世。填彩用的彩漆是用天然生漆加礦物顏料煉製而成。以雕填手法製作為例,首先得設計胎樣和裝飾圖稿,然後是製作木胎,經漆工反覆多次上灰、刷底漆、打磨後,塗上幾道推光漆,每一道都須乾後研磨,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雕填,先將設計好的裝飾圖稿拷貝到胎體上,用刀雕出陰刻的畫面,然後用小牛角刀將調製好的彩漆刮入陰紋,乾後再用細砂紙研磨,讓紋路與漆面齊平,這一步也可以在雕刻的陰紋中貼金銀箔,再罩上多層透明漆,並研磨。第三步就是推光、揩清,方法就是塗上推光漆,乾後研磨,再用頭髮或棉花沾植物油摩擦,經多次清拋光使漆器表面光澤華麗。成都漆器以雕花填彩、銀片絲光、鑲嵌描繪等傳統手工技藝和地域特色,獨樹一幟,至今仍是與福建揚州廣東陽江齊名的全國五大著名漆器之一。成都漆藝作為中國漆器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也以其歷史悠久和工藝獨特而享譽海內外。現在,成都生產漆器工藝品的主要廠家是成都漆器工藝廠,主要產品有漆器屏風、攢盒、出土文物複製品、漆畫藝術品等,正把傳統的成都漆藝引向更高的藝術境界和更寬廣的市場。

傳承意義

成都漆器既是成都地區歷代習俗的重要見證和文化交流的使者,也是中國傳統審美觀念的重要載體。它是集藝術性和實用性為一體的手工藝品,以精美華麗、富貴典雅、光澤細潤、圖彩典雅、絢麗而名揚四方,其工藝之繁縟,製作之細膩,耗時之久長,令人嘆為觀止。新中國成立以來,成都漆器多次作為國家級禮品贈送外國首腦和友人,享譽海內外,成都漆藝被譽為"東方藝術瑰寶"。成都漆藝作為國寶陳列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四川廳,不少珍品被中國美術館珍品館收藏。

目前,成都漆器工藝面臨困境,首先原料難找、

成都漆藝成都漆藝

工具難買。由於所用的漆必須是從漆樹中提取的天然生漆,古代帝王、富豪有專門的漆園,可現在漆樹越來越難找,四川不僅沒有專門的漆園而且野生漆樹也不斷遭到人為破壞。隨著成都漆器工藝廠的衰落,製作漆器的工具也無處求得,只有靠自己手工製作。

傳統漆藝的手工性、藝術性決定了成都漆器不能採用工業方式生產,而只能通過手工勞動制出成品,同時也只能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近年來,在傳統與現代的夾縫中,成都漆藝正面臨巨大的生存危機,產品市場狹小,製作者後繼乏人,許多傳統技藝已開始變形和失傳,必須儘快採取必要的保護措施以挽救這種行將滅絕的古老手工藝。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四川省成都市的宋西平尹利萍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中國傳統手工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 | 界首彩陶燒制技藝 | 石灣陶塑技藝 | 黎族原始制陶技藝 | 傣族慢輪制陶技藝 | 維吾爾族模製法土陶燒制 | 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 | 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 | 龍泉青瓷燒制技藝 | 磁州窯燒制技藝 | 德化瓷雕塑燒制技藝 | 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 | 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 | 宋錦織造技藝 | 蘇州緙絲織造技藝 | 蜀錦織造技藝 | 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 | 土家族織錦技藝 | 黎族傳統棉紡織染繡技藝 | 壯族織錦技藝 | 加牙藏族織毯技藝 | 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 | 苗族蠟染技藝 | 白族扎染技藝 | 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 | 客家土樓營造技藝 | 景德鎮傳統瓷窯作坊營造 | 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 | 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 | 蘇州御窯金磚製作技藝 | 苗族蘆笙製作技藝 | 玉屏簫笛製作技藝 | 陽城生鐵冶鑄技藝 | 南京金箔鍛制技藝 | 龍泉寶劍鍛制技藝 | 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 | 蕪湖鐵畫鍛制技藝 | 苗族銀飾鍛制技藝 | 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 | 保全族腰刀鍛制技藝 | 景泰藍製作技藝 | 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 | 明式家具製作技藝 | 拉薩甲米水磨坊製作技藝 | 萬安羅盤製作技藝 | 雕漆技藝 | 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 | 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 | 廈門漆線雕技藝 | 成都漆藝 | 茅台酒釀製技藝 | 瀘州老窖酒釀製技藝 | 紹興黃酒釀製技藝 | 鎮江恆順香醋釀製技藝 | 武夷岩茶 | 自貢井鹽深鑽汲制技藝 | 鉛山連四紙製作技藝 | 皮紙製作技藝 | 藏族造紙技藝 | 維吾爾族桑皮紙製作技藝 | 竹紙製作技藝 | 湖筆製作技藝 | 徽墨製作技藝 | 歙硯製作技藝 | 榮寶齋木版水印技藝 | 雕版印刷技藝 | 金陵刻經印刷技藝 | 德格印經院藏族雕版印刷 | 制扇技藝 | 劇裝戲具製作技藝 | 樺樹皮製作技藝 |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 | 赫哲族魚皮製作技藝 | 瀏陽花炮製作技藝 | 黎族鑽木取火技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