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窯燒制技藝

磁州窯燒制技藝

磁州窯燒制技藝是中國傳統手工技藝之一。磁州窯是中國著名的民間陶瓷窯系,位於邯鄲市彭城和磁縣等地,是北方陶瓷的代表。在新石器時代的磁山文化時期,峰峰地區已經能夠生產優美的陶器,成為中國陶器的發祥地之一。

基本資料

磁州窯燒制技藝磁州窯燒制技藝

文化遺產名稱:磁州窯燒制技藝

時間:2006年
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地區:河北
編號:Ⅷ-10
申報地區或單位:河北省峰峰礦區

簡介

磁州窯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邯鄲市磁縣觀台鎮和峰峰礦區彭城鎮一帶,這裡古代屬磁州,被稱為磁州窯。中國陶瓷在宋代進入了蓬勃發展時期,磁州窯因位於磁州而得名,是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 但其以工藝精良、成品精美著稱於世,尤其是它的剔刻類瓷器是極為精彩的品種。窯址在今河北邯鄲磁縣的觀台鎮與彭城鎮一帶,磁縣宋代屬磁州,故名。據考察,磁州窯創燒於北宋中期,並達到鼎盛,南宋、遼金元、明清仍繼續燒制,燒造歷史悠久,具有很強的生命力,流傳下來的遺物也多。磁州窯的器型和紋飾為民間所喜聞樂見,影響範圍較廣,發展迅速。北方各地紛紛仿製,中心窯場以邯鄲市的觀台鎮為中心,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磁州窯體系,主要分布在河南鶴壁集窯,修武當陽峪窯,禹縣的扒村窯,登封曲河窯,山西介休窯,霍縣窯,山東淄博窯,江西吉安吉州窯,福建泉州,四川廣元等,都大量燒造與磁州窯風格相近似的瓷器。磁州窯以生產白釉黑彩瓷器著稱於世,黑白對比,強烈鮮明,圖案十分醒目,刻、劃、剔、填彩兼用,並且創造性地將中國繪畫的技法,以圖案的構成形式,巧妙而生動地繪製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它開創了我國瓷器繪畫裝飾的新途徑,同時也為宋以後景德鎮青花及彩繪瓷器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歷史上有關宋代磁州窯瓷器的文獻記載,宋代尚未見到,主要集中出現在明清兩朝。明代初年有曹明仲的《格古要論》、王佐《新增格古要論》、謝肇制《五雜俎》、清初《磁州志》、《明會典》、朱琰《陶說》、蘭浦《景德鎮陶錄》和許之衡的《飲流齋說瓷》等書,磁州窯瓷器在造型、釉色、燒造地及工藝特色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記載和描述。磁州窯系的剔刻工藝屬於胎裝飾類,分淺剔與深剔刻兩種,淺剔是指在半乾胚胎上把紋飾以外的化妝土刻劃剔掉,露出胎體,施透明釉燒成,成品色差明顯、主題紋飾突出;而深剔刻則是刀入胎骨,將主題紋飾以外的胎地剔除,增加紋飾圖案的浮雕效果,使紋飾圖案看上去凹凸立體,視覺衝擊力更加強烈。
峰峰礦區的彭城鎮位於邯鄲市西部,總面積32.6平方公里,是磁州窯的主要產區。

歷史溯源

磁州窯燒制技藝磁州窯燒制技藝

位於磁州地區的峰峰先民們,早在7500年前便開始了燒制陶器,彭城以北20公里的磁山新石器時期的遺址,曾出土過大量的夾砂褐陶和紅陶器,中國社會科學院將其命名為"磁山文化"。從而確定了這個地區作為古老陶器發祥地的歷史地位。
兩晉南北朝時期,彭城、臨水地處中原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京師鄴城西郊的名勝之地。陶冶技術也趨於成熟,已經燒制出了青瓷和化妝白瓷,完成了由陶向瓷的飛躍。在過去的考古調查中曾發現臨水窯窯址,出土百餘件青瓷碗,這些器物有一半以上開始在口部施用白化妝土,上罩以青黃色透明釉,化妝部分顯現出黃白色,這是磁州窯釉陶向化妝白瓷過渡的初級階段。1975年又在臨水發現了一處唐代古窯址及化妝白瓷器殘片。說明此時磁州窯化妝白瓷的燒制已經步入成熟時期,窯器也由支燒改為籠(匣缽)缽裝燒。
到了宋代,磁州窯開始步入興盛時期。在長期的陶與瓷的實踐中,逐漸形成了獨特風格與特徵(即白化妝技法),多用統一的造型、獨特的裝飾技藝構成了磁州窯產品的風格體貌,體現出地方特點、民族風格和時代特色。宋代的磁州窯汲取題材廣泛,形成多樣,寓意豐富。並將陶瓷技藝和美術揉融在一起,將陶瓷器物提到了一個嶄新的藝術境界,開創了陶瓷藝術的新紀元。在磁州窯的諸多品種中,尤以白地黑花(鐵鏽花)、刻劃花、窯變黑釉最為著名。它的裝飾技法突破了當時流行的五大名(官)窯(汝、官、鈞、哥、定)的單色釉局限,運用了數十種豐富多彩的裝飾技法,開啟了陶瓷裝飾的先河。

磁州窯刀工欣賞磁州窯刀工欣賞

金代磁州窯的裝飾風格趨於簡化。到了元代,彭城地區的磁州窯又掀起了一個制瓷高潮,除繼承宋金時期傳統品種外,又擴大了生產規模,大型器物的生產也增多。1973年,在彭城大路溝曾出土有“大元國至元三年……”的石制碾槽,並出土了很多元代典型的魚藻盆殘片。其型制、裝飾風格與北京元大都出土的魚藻盆極為相似。近年來,在彭城的舊城改造中更是大批量、大規模地發現和出土了數以萬計的元代瓷器、瓷片。
磁州窯刀工欣賞磁州窯刀工欣賞

明代彭城磁州窯仍保持著相當大的產量,並在彭城設定了官窯,在磁州南關設立了存放官家酒罈的倉庫--"官壇廠",以備順滏陽河舟運入京。彭城作為磁州窯的中心,也隨之而成為北方瓷都。
清朝初期,彭城磁州窯又進入一個比較繁榮的時期,窯場增多,窯型改大,品種增多,產量增大,日用瓷覆蓋民間市場。《磁州志》記載,“彭城滏源里居民善陶缸之屬,舟車絡繹,售於他郡”。民間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說。清未由於“洋瓷”的大批調入,致使磁州窯生產下降,品種銳減,傳統的藝術風格漸趨沒落,彭城鎮僅剩缸磁窯130等座,瓷業工人千餘名。

藝術特色

磁州窯燒制技藝磁州窯燒制技藝

在宋時,瓷器多以單色釉取勝,釉下彩還不是主流。但在磁州窯,不僅燒造白瓷、墨瓷、黃瓷、綠瓷、三彩,並在白瓷基礎上燒出釉下彩繪,而且裝飾手法極為豐富,成為磁州窯的代表作品。《中華文明史》稱其為中國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
磁州窯原料產於本地,主要有青土、白鹼、缸土、籠土、黃土(黑藥土)、紫木節、紫砂土、耐火粘土、水冶長石等。窯工們在瓷土的套用上有一套獨特技藝,能使產品五彩繽紛。磁州窯的制坯技藝也豐富多樣,有雕塑、拉坯、盤條、印坯等技法,風格獨特。磁州窯的裝飾藝術同樣值得稱道,它主要分為化妝白瓷、黑釉瓷和低溫彩釉瓷三大系列,其裝飾技法包括化妝白瓷、白釉刻劃花、珍珠地刻花、黑釉刻劃花、宋三彩、紅綠彩、白地黑花、清代褐彩、民國藍花及現代磁州窯圖案等。
以磁州窯的傳統燒制技藝為核心,還形成了包括商貿街區民俗文化、口頭文學、窯坊建築藝術等在內的陶瓷行業文化。彭城古鎮廟會最盛時每年達二十多個,促進了陶瓷商貿活動,產生了獨特豐富的商貿習俗、民間故事、生產諺語,留下了大量的器皿文字和繪畫等。
磁州窯不僅因為它規模大、產量高和歷史悠久而出名,更重要的在於它的各種製造工藝具有民間藝術和文化內涵而聞名於世。尤其是它各種器物上的繪畫和題銘最具特色,完全擺脫了官府的各種規制,而按照民間習俗和需要自由發揮。裝飾內容的選題,主要來源於自然和生活。以寫實為主,重於創新,其紋飾內容多為自然界的山水、樹木、花草、牡丹、荷蓮、菊花、水藻、雲紋、龍紋、鳳紋、游魚、老虎、奔馬、奔鹿、躍兔、蘆雁、鷺鷥、飛鶴等。並且還常以人物畫來裝飾各類瓷枕,如《童子釣魚》、《童子竹馬》、《二童比武》、《童子風箏》、《童子牧鴨》、《少女蹴鞠》、《柳蔭讀書》、《柳蔭觀魚》、《馬戲》、《拜月》、《望月》等。還有的把整個幼童雕刻成枕面,呈趴臥狀、仰頭、蹺腳、兩眼圓睜、手提繡球,下面再精雕一長方形座,把幼童托起,顯得十分精美生動。
磁州窯的另一特點是以各種紀年、題句、姓氏、題詩款來裝飾器物,其書寫方法無一定規格,非常隨意。在各類題句款識中,常見有警句、吉祥語、俗語等,如“眾人無語,無事早歸”、“孤館雨留人”、“國家永安”、“鎮宅大吉”、“利市大吉”、“天地大吉”、“長命枕“、“牛羊千口”、“天地大吉一日無事深謝”、“貧居鬧市無相識,富住深山有遠親”、“風吹前院竹,雨折後院花”、“清風細雨,黃花綠葉”、“清吉美酒,醉鄉酒海”、“甜香味美最為善”、“紅花滿院”、“道德清淨”、“有客問浮世,無言指落花”、“風花雪月”等。上述題句多寫在各種瓷枕上,完全採用民間白話語言,既增加了民間文化氣息,又具有吉祥之意,故深受百姓喜愛。

傳承意義

磁州窯的製品構圖嚴謹,典雅古樸,形象生動活潑,情趣盎然,展現了宋元時期的社會風俗,為我們研究這個時期的民間繪畫等藝術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在現代化的衝擊下,磁州窯傳統燒制技藝已經面臨著老藝人退休、傳統生產方式和製作觀念改變、生產資金缺乏、手工技藝失傳的局面,急需進行全面的搶救、保護。

中國傳統手工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 | 界首彩陶燒制技藝 | 石灣陶塑技藝 | 黎族原始制陶技藝 | 傣族慢輪制陶技藝 | 維吾爾族模製法土陶燒制 | 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 | 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 | 龍泉青瓷燒制技藝 | 磁州窯燒制技藝 | 德化瓷雕塑燒制技藝 | 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 | 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 | 宋錦織造技藝 | 蘇州緙絲織造技藝 | 蜀錦織造技藝 | 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 | 土家族織錦技藝 | 黎族傳統棉紡織染繡技藝 | 壯族織錦技藝 | 加牙藏族織毯技藝 | 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 | 苗族蠟染技藝 | 白族扎染技藝 | 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 | 客家土樓營造技藝 | 景德鎮傳統瓷窯作坊營造 | 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 | 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 | 蘇州御窯金磚製作技藝 | 苗族蘆笙製作技藝 | 玉屏簫笛製作技藝 | 陽城生鐵冶鑄技藝 | 南京金箔鍛制技藝 | 龍泉寶劍鍛制技藝 | 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 | 蕪湖鐵畫鍛制技藝 | 苗族銀飾鍛制技藝 | 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 | 保全族腰刀鍛制技藝 | 景泰藍製作技藝 | 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 | 明式家具製作技藝 | 拉薩甲米水磨坊製作技藝 | 萬安羅盤製作技藝 | 雕漆技藝 | 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 | 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 | 廈門漆線雕技藝 | 成都漆藝 | 茅台酒釀製技藝 | 瀘州老窖酒釀製技藝 | 紹興黃酒釀製技藝 | 鎮江恆順香醋釀製技藝 | 武夷岩茶 | 自貢井鹽深鑽汲制技藝 | 鉛山連四紙製作技藝 | 皮紙製作技藝 | 藏族造紙技藝 | 維吾爾族桑皮紙製作技藝 | 竹紙製作技藝 | 湖筆製作技藝 | 徽墨製作技藝 | 歙硯製作技藝 | 榮寶齋木版水印技藝 | 雕版印刷技藝 | 金陵刻經印刷技藝 | 德格印經院藏族雕版印刷 | 制扇技藝 | 劇裝戲具製作技藝 | 樺樹皮製作技藝 |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 | 赫哲族魚皮製作技藝 | 瀏陽花炮製作技藝 | 黎族鑽木取火技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