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城生鐵冶鑄技藝

陽城生鐵冶鑄技藝

陽城生鐵冶鑄技藝是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的地方傳統手工技藝之一,堪稱中國生鐵冶煉術的代表作,鐵范鑄鏡則是鐵范鑄造技術碩果僅存的活化石。它的歷史價值、技藝價值和文化價值極為重要而獨特,可稱國之瑰寶,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鐵冶鑄技藝源遠流長,是凝聚了漢族勞動人民的力量和智慧的結晶。2006年5月20日,陽城生鐵冶鑄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信息

犁鏡犁鏡

文化遺產名稱:陽城生鐵冶鑄技藝

時間:2006年

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地區:山西

編號:Ⅷ-35

申報地區或單位: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

簡介

陽城縣隸屬於山西省東南部的晉城市,為中國生鐵冶鑄術的重要留存地,犁爐煉鐵和犁鏡的鐵范鑄造等技藝十分突出。陽城盛產富鐵礦,且距地表較淺,其礦石質軟純潔,含磷高、含硫低、南部山區堅硬木料為料燒制的三寸茬、七寸炭的生熟木炭也是鑄件的必要原料。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對陽城當地生鐵冶鑄術的形成創造了良好的基礎。勤勞善良的人們在長期的生活鬥爭中,不斷創造出許多工藝產品,構成了傳統工藝的特殊地理環境。

歷史溯源

中國自公元前6世紀即發明了生鐵冶鑄術,比歐洲至少早了16個世紀。由此開始,中國逐漸形成了和西方迥然不同的鋼鐵冶煉技藝體系,創造了輝煌的鐵器時代與鋼鐵文明。

山西陽城古稱獲澤,天寶年間改陽城縣,隸屬於澤州與澤州府(今山西晉城)。境內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以海拔1888米的析城山為主體的南部山區,山嶺陡峭,森林茂密,水源充足,且制高點、關隘口、天然石洞繁多,地勢險要。礦藏以煤、鐵、硫磺為主,鐵礦資源豐富,以俗稱"窩子礦"的富鐵礦為主,儲量小,分布廣,礦層接近地表,易於開採。

陽城的坩堝煉鐵和犁爐煉鐵即是中國生鐵冶煉技術的代表作。

冶鑄技藝

陽城生鐵冶鑄術主要包括坩堝煉鐵、犁爐煉鐵和犁鏡的鐵范製作。

熔煉鑄造時先將採得的礦石粉碎,再經高溫焙燒去硫,然後方可入爐。犁爐為中國式的豎爐,由爐缸、爐腔、爐身及支架構成,其內腔呈曲線狀,具有風流順暢、利於爐況順行的優點,以當地江木等優質木材燒制的木炭則被用作熔煉的原料和還原劑。熔煉時有一整套成熟的工藝,師傅們憑藉多年經驗,通過看火色、辨鐵水等方法嫻熟地掌握爐況、火候及鐵水成色,恰到好處地把握鐵水的化學成分和溫度。辨鐵水一法堪稱絕技,熔鍊師傅從出鐵口舀出一小勺鐵水,觀察其色澤及表層紋樣變化,就能判定其成色。

歷代的生鐵多用豎爐冶煉,按爐容和爐高可分為大、中、小三種形式。陽城犁爐屬於中小型豎爐,與湖南等地的攙爐同類,而比江蘇地區的"蘇爐"為高。傳統煉鐵爐的另一種形式為坩堝爐,起始年代不詳,多用於山西、河南、河北、山東、遼寧等省,尤以山西晉城地區為盛。

陽城的坩堝煉鐵和犁爐煉鐵即是中國生鐵冶煉技術的代表作,以一地兼具這兩種冶鐵術的形式,這在全國也是罕見的,因而更具獨特的價值。犁鏡是陽城的名牌產品,為步犁上的重要配件。

犁爐煉鐵

“北有犁爐,南有蘇爐”,二者均為具有合理爐型、修築簡便、經久耐用的傳統煉爐。一座犁爐可連續開爐30至90天,俗稱30至90火。所用優質鐵礦石來自窩子礦,它們品位很高,含鐵量在50%以上,硫、磷含量很低。礦石入爐前須經過焙燒、破碎和篩分,焙燒時間長達30小時,以去除硫份。以木炭為燃料和還原劑。燒制木炭的最好原材料為江木,要求“三茬七炭”(即七成成炭,另三成仍為木茬),如此強度較高,不易壓碎。砌爐、修爐和製作風管所用原料分別是由石英礦岩加工而成的"寶石"以及石英砂、紅土和坩子土。優質石英砂的石英含量在90%以上,耐火度高,穩定性好,均產自本地。
犁爐傳統上用晉城所制風箱鼓風,鐵水溫度約1300℃。鐵水成分的爐前控制,俗稱“看火色”和“看水色”。前者是依據出鐵口噴出的火苗和爐缸內鐵水情況,來判斷爐況和鐵水成分是否合格。後者是用長柄小鐵勺舀出些許鐵水,以嘴輕吹表面,從色澤來判斷含量的高低。爐前控制工被稱作“看火師傅”,鐵水是否合格需由他判斷並採取調整措施,然後才可供澆鑄。這種爐前控制技術具有簡便、快速、準確的特點。確有其高明和獨到之處。

犁鏡

犁鏡舊稱犁壁,唐陸龜蒙《耒耜經》,簡稱作“壁”。由於犁鏡為白口鐵材質,脆硬耐磨,在和土塊經常摩擦的過程中,使鏡面保持光亮,這是犁鏡得名的由來。

陽城縣生產犁鏡的廠家,分布於橫河、李圪塔、桑林、東冶、三窯、西交等地。陽城犁鏡鑄造,據歷史記載己有1000多年的生產歷史,明清之際己甚興盛,最盛時有犁爐近百座,年產70餘萬片,遠銷至尼泊爾越南朝鮮等國,清光緒《陽城鄉土志》載:“犁面則遠商駐買於本境,每年二十萬有奇。”

據傳,陽城犁鏡的生產是由原先五家獨行形成,製作模型是陽城上芹村李氏的獨行,修造犁爐升火用的大風匣是晉城南村李氏的獨行,制爐鑄鏡(包括設計、盤爐、修爐)是河南濟源東許村爐工的獨行,鑄造犁鏡特用的礦石和木炭是陽城南部山區的獨行,出售產品是河南懷慶府的獨行。五家獨行各藏絕技,都不外傳,直到清朝後期,才打破了那種獨行獨占工藝的生產格局,陽城掌握了全套生產技能,成了名副其實的產銷地。從鐵范製作、犁爐修築、爐料製備到鼓風熔煉、爐前控制、澆鑄精整等套工藝完備、精湛,富有特色,符合現代科學原理,蘊藏著豐富的人文內涵。

陽城犁鏡由原鐵水澆鑄,這種做法在世界上十分罕見。澆鑄犁鏡的原鐵水由犁爐熔煉。鑄造犁鏡所用鐵范(製作犁鏡用的模子),俗稱"犁面盒"或簡稱"盒子",用泥范鑄成。這種犁面盒子為灰口鑄鐵材料,抗熱應力變化性能好,能耐高溫鐵水的衝擊,一副鐵范可使用十多年,澆鑄次數達3萬次以上,所鑄犁鏡堅固耐用且省力,深受農民歡迎。

鐵范鑄造技藝也是中國古代的重大創造,從戰國到南北朝,鐵范曾廣泛用於鑄造農具和手工工具,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先秦、漢唐文明的形成有重要貢獻。從泥范翻制鐵范,再用鐵范鑄作犁鏡,陽城犁鏡具有自成體系的完整的工藝規範,堪稱中國式鐵范鑄造的“活化石”。陽城犁鏡冶鑄經過1000多年的發展形成了如下一些基本特徵:

1、陽城犁鏡冶鑄工藝是中國生鐵冶鑄早期技術,是碩果僅存的代表作和活化石。

2、其工藝流程操作方式體現了其精湛的民間工藝技術,鑄造技術富有特色,自成體系。

3、鐵范鑄造是我國冶鑄技術的一項重大發明創造,比歐洲要早1800多年。陽城犁鏡其源甚古,據老藝人口頭相傳,至少可上溯到漢代,在明清之際已臻成熟,陽城犁鏡為傳統鐵范鑄造存世之唯一實例,值得珍視和保護髮揚。

犁爐鐵水用手包承接,表面要撒黃貝草灰以防止氧化。澆鑄速度宜先快後慢,以保證充型完全。鐵范需預熱和涮上用菀荊木炭粉調製的塗料。澆鑄時,工匠即以足踩住鐵范跑火,表現了嫻熟的技巧。澆後由澆口倒出尚未凝固的鐵水,迅速打開鐵范,取出犁鏡。此時的犁鏡仍通體透紅。待冷卻後,去除飛邊和毛疵,即得到成品。

犁鏡鐵范由上下兩扇范組成,外廓隨犁鏡的輪廓形狀而變易。不同品種的犁鏡需有不同的曲面形狀。犁鏡背面有“鼻”。用繩索或鐵絲穿過“鼻孔”,可將犁鏡固緊於犁的扶手上。鐵范自帶澆口,開設在范的端部。上下范合型時,由左右各一個梯形榫、卯來定位。

相傳陽城犁鏡有400多種,它們不僅形制有別,重量也相差很大,最重的達4.25公斤,最輕的約1公斤。因為犁鏡銷售地域廣闊,而各地區地貌、土質、作物、耕畜及耕作技術不同,須因地制宜,備有多種規格以適應農耕的需要。但品種過多又造成產銷不對路、難以卯合等弊端,因而有"錯販犁鏡餓死人"這樣的俗諺。犁鏡可按外廓形狀分為三大類,即:圓形、長方形和特殊形。每一大類又分為若干品種。無論犁鏡的整體輪廓為何種形狀,其工作面總是呈弧形的曲面,以利於將犁起的土塊翻轉成壟。

南北朝以後手作農具多由鑄制改為鍛制,是農具製作中的大宗產品。

傳承意義

坩堝煉鐵、犁爐煉鐵和犁鏡的鐵范鑄造均傳承有續,具有豐富的科技、人文內容,堪稱國之瑰寶。這一典型的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技藝價值,理應及時予以搶救和保護。

陽城犁鏡製作技藝富有特色,有自成體系的完整的工藝規範,堪稱中國式鐵范鑄造的“活化石”,值得珍視與保存發揚。對其冶鑄工藝進行總結,於進一步了解早期鐵范鑄造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陽城生鐵冶鑄術堪稱中國生鐵冶煉術的代表作,鐵范鑄鏡則是鐵范鑄造技術碩果僅存的活化石。它的歷史價值、技藝價值和文化價值極為重要而獨特,可稱國之瑰寶。

陽城犁鏡是傳統式的縮影,是古老優秀民間文化之遺存,它的歷史價值極為重要而獨特。從20世紀80年代起,伴隨著社會經濟的轉型和機耕的推廣,陽城犁鏡生產逐漸萎縮,至90年代後期,冶鑄作坊已全部停產,其原因有二:一是農業機械化生產逐漸代替畜力耕作,犁鏡沒有銷路,犁鏡生產也面臨瀕危狀況;二是老藝人陸續過世,技藝多己失傳。

據初步統計,陽城境內目前掌握坩堝煉鐵和犁爐煉鐵的大約有30人。掌握鐵范製作的人更是寥寥。現在,冶鑄術的傳人年齡大多在60歲以上,集中在橫河、蟒河,現在主要以種地為生,生活狀況窘迫。陽城生鐵冶鑄技藝亟待保護。

中國傳統手工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 | 界首彩陶燒制技藝 | 石灣陶塑技藝 | 黎族原始制陶技藝 | 傣族慢輪制陶技藝 | 維吾爾族模製法土陶燒制 | 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 | 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 | 龍泉青瓷燒制技藝 | 磁州窯燒制技藝 | 德化瓷雕塑燒制技藝 | 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 | 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 | 宋錦織造技藝 | 蘇州緙絲織造技藝 | 蜀錦織造技藝 | 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 | 土家族織錦技藝 | 黎族傳統棉紡織染繡技藝 | 壯族織錦技藝 | 加牙藏族織毯技藝 | 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 | 苗族蠟染技藝 | 白族扎染技藝 | 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 | 客家土樓營造技藝 | 景德鎮傳統瓷窯作坊營造 | 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 | 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 | 蘇州御窯金磚製作技藝 | 苗族蘆笙製作技藝 | 玉屏簫笛製作技藝 | 陽城生鐵冶鑄技藝 | 南京金箔鍛制技藝 | 龍泉寶劍鍛制技藝 | 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 | 蕪湖鐵畫鍛制技藝 | 苗族銀飾鍛制技藝 | 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 | 保全族腰刀鍛制技藝 | 景泰藍製作技藝 | 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 | 明式家具製作技藝 | 拉薩甲米水磨坊製作技藝 | 萬安羅盤製作技藝 | 雕漆技藝 | 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 | 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 | 廈門漆線雕技藝 | 成都漆藝 | 茅台酒釀製技藝 | 瀘州老窖酒釀製技藝 | 紹興黃酒釀製技藝 | 鎮江恆順香醋釀製技藝 | 武夷岩茶 | 自貢井鹽深鑽汲制技藝 | 鉛山連四紙製作技藝 | 皮紙製作技藝 | 藏族造紙技藝 | 維吾爾族桑皮紙製作技藝 | 竹紙製作技藝 | 湖筆製作技藝 | 徽墨製作技藝 | 歙硯製作技藝 | 榮寶齋木版水印技藝 | 雕版印刷技藝 | 金陵刻經印刷技藝 | 德格印經院藏族雕版印刷 | 制扇技藝 | 劇裝戲具製作技藝 | 樺樹皮製作技藝 |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 | 赫哲族魚皮製作技藝 | 瀏陽花炮製作技藝 | 黎族鑽木取火技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