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安羅盤製作技藝

萬安羅盤製作技藝

萬安羅盤製作技藝是中國的傳統手工技藝之一。萬安羅盤繼承了中國傳統的羅盤製作技藝,在長期生產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對技藝流程和技藝手法有嚴格的要求。

基本信息

對技藝流程和技藝手法有嚴格的要求。

文化遺產名稱:萬安羅盤製作技藝

時間:2006年
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地區:安徽
編號:Ⅷ-49
申報地區或單位:安徽省休寧縣

簡介

羅盤是廣泛運用於天文、地理、軍事、航海和占卜,以及居屋、墓葬選址的重要儀器,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的沿續和發展,是在指南針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傳統實用民俗工藝品。萬安羅盤是現存的全國惟一以傳統技藝手工製作的羅盤,因其誕生、生產地為安徽省休寧縣萬安鎮萬安老街而得名。
早在1915年,“吳魯衡毓記”羅盤、日晷就已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獎;而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的珍品展櫃中,珍藏著一隻萬安吳魯衡羅經店生產的清代二十六層木質水羅經。現在,萬安羅盤已成為海內外遊客喜愛的旅遊紀念品。

歷史溯源

萬安羅盤製作業至遲興起於元末,在明代得到發展,清代中葉進入鼎盛時期。但中國羅盤的製作史卻可上推到宋朝或者更早些。因為在北宋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中,就已經記載了四種羅盤的樣式。而後來鄭和下西洋的船隊里用以指示航海方向的,就是更早些出現的“沿海型中國羅盤”。
倘若說“沿海型中國羅盤”是因為航海指向的需要而興起的話,那么,徽州休寧的“萬安羅盤”等“內地型中國羅盤”,則是因為辨方乘氣、風水堪輿和宅基、墓道的測定等需要而興起。民諺云:"生在揚州,玩在杭州,吃在蘇州,葬在徽州",這或許可作"萬安羅盤誕休寧"的註腳,當時東南民間把死後葬在徽州當成人生的一大幸事。
而徽州本地人對於房屋建築、墓穴選址等的風水更是非常講究。清初休寧縣萬安人趙吉士在其著作《寄園寄所寄》就寫道:“風水之說,徽人尤重之,其平時構爭結訟,強半為此”,足見徽州風水的盛行。而這種對於風水的追逐,無疑為羅盤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在此情勢下,萬安羅盤業應運而生。
萬安羅盤業最早的名店,是在明清時期聞名全國羅盤業界的方秀水羅經店。羅經是風水先生對於羅盤的敬稱。隨後,相繼誕生的名店有胡茹易、胡平秩和吳魯衡等。而真正讓萬安羅盤風靡全國、揚名天下的,則是曾在"方秀水羅經店"里學藝的國小徒吳魯衡。創辦於清雍正年間的吳魯衡羅經店堅持時間最長,並將“吳魯衡”做成了中國羅盤業的知名品牌。其所製作的羅盤、日晷等產品,既秉承古法,又有所創新,以質量上乘、精密度高而暢銷各地,遠的甚至已銷售到朝鮮、日本等國家。
萬安羅盤製作業清末一度衰敗,民國初年重振輝煌並延續至20世紀60年代初,停頓近20年後,1982年又恢復生產。近年,又有"胡茹易"、"方秀水"和"萬安古鎮老羅盤店"店鋪等相繼開業。

製作技藝

萬安羅盤繼承了中國傳統的羅盤製作技藝,在長期生產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對技藝流程和技藝手法有嚴格的要求。製成一具羅盤,一般要經過六道工序,分別為:制坯、車圓磨光、分格、書寫盤面、上油、安裝磁針。

1、要精選特等木料“虎骨樹”(學名重陽木);
2、鋸成羅盤毛坯;
3、將毛坯車圓磨光並挖好裝磁針的圓孔;
4、分格、書寫盤面,在盤面畫格和書寫,按太極陰陽、八卦二十四爻、天干地支、二十四向至、二十四節氣、十二生肖、二十八宿分野和365周天依次排列,據秘藏圖譜刻畫書寫;
5、接著熬煉桐油並往羅盤上上油;
6、安裝磁針是最後也是最關鍵的工序,由店主在密室內單獨操作,其工作包括磁化鋼針、測定磁針重心、裝針等。
其中,最神秘的工序,是“分格與書寫盤面”,它要求羅盤製作技工依照不同型號和盤式的秘藏圖譜,用毛筆蠅頭小楷,依各種盤式書寫分格的內容,須嚴謹細心,端正無誤。
而最關鍵的工序,則是第六道“安裝磁針”。要先將特製鋼針置放在天然磁石上經半個月的磁化,然後再精密地測定磁針的重心並牢固地安在圓孔里的支點上,並保證指針實現無阻力自由轉動。
只有親眼看過萬安羅盤製作的人,才會知道“小小一隻羅經盤,其中多少苦和累”。且不說那用作材料的虎骨樹的木質有多堅硬,難車難刻難磨光,也不說那密密麻麻布滿盤面的1000多個蠅頭小字(最小的字還不到一毫米),硬是用微尖毛筆一筆一畫楷書寫成有多艱巨,光是那密如蛛網的圓線和直線的分格刻線,每隻羅經盤就要耗去一整天時間,且不能有任何失誤,否則將前功盡棄。
萬安羅盤的種類,按盤式分,主要有"三合盤"、"三元盤"和"綜合盤"三種;按直徑分,則有從2.8至18.6寸共11種規格。
萬安所產羅盤設計獨特、選材考究、製作精良、品種齊全,被奉為羅盤正宗,享有“徽羅”、“徽盤”的美譽。1915年,萬安羅盤和日晷曾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展出,獲得金獎。

吳魯衡羅經店

在萬安羅盤業內,有一條清規戒律,這就是:為保證萬安羅盤的製作技藝不被外傳,"安放磁針"這道工序必由店主親自在秘室里安裝,旁人不得窺視偷學;並且"傳媳不傳女"。而其它五道工序,也是各守其位、不得旁騖。技工年少進店,老死出店。諸多學徒即便後來成了師傅,頂多也只能掌握前五道工序。
但吳魯衡卻創造了奇蹟。據《吳氏家譜》記載,吳魯衡祖居歙縣十七都五圖歙坑(今徽州區潛口附近),族人以山居砍柴為生,後遷居到休寧萬安。吳魯衡十二三歲就被送到了"方秀水羅經店"當學徒,由於天資聰穎、嘴甜腿勤,很快就贏得了店主的信任和賞識,進而擁有了更多的學藝機會,包括能自由走動偷學。
清雍正年間,大約是在1723年和1735年之間,吳魯衡離開"方秀水羅經店",集徽盤、粵盤、閩盤之精華,揚徽盤之特色,在萬安上街創辦“吳魯衡羅經店”。憑藉精益求精、一絲不苟的製作態度,吳魯衡製作出的羅盤很快就在市場上超越了方氏羅盤。而他並不滿足,又獨具匠心地開發出日晷、月晷和指南針盤等產品,成為國內羅盤製作界之翹楚。
關於吳魯衡羅經店的傳承,吳國柱之後,其子光煜(字涵輝)繼承父業,之後,光煜又再傳洪禮、洪信。吳氏羅經取“涵輝”的“涵”字,和“光煜”的“煜”字的諧音“毓”字,而分為“涵記”和“毓記”兩支。“涵記”由洪禮傳肇坤、傳詹文成、傳詹子章再傳詹運祥;“毓記”由洪信傳肇瑞、傳毓賢再傳慰蒼。
在古風猶存的萬安古鎮老街上,老吳魯衡羅經店那蒼勁的店招題字出自著名書畫家黃澍教授之手。雖然店鋪已是舊址上的新建之物,然而依然恪守著"前店後坊"的徽商傳統格局,讓每位海內外遊客和顧客不但可以挑選各種羅經盤,而且可以親眼目睹到羅經盤的生產過程。
老吳魯衡羅經店於1960年由吳肇坤的詹姓外甥詹文成接手經營,詹文成傳詹子章,再傳詹子章的孫子詹運祥,詹氏業此亦已三代了。現在詹運祥帶領其妻、女、婿及兩個僱工合力生產經營,六道工序各執一技:一僱工負責精選坯料、另一僱工負責車圓磨光、女兒負責分格劃線、女婿負責書寫盤面、妻子負責上油塗漆、老詹本人負責安裝磁針及技術指導與監製。

傳承意義

萬安羅盤承載著中國古代天文學、地理學、環境學、哲學、易學、建築學等方面的文化信息,傳承著磁性指南技術及相關技藝,為研究中國古代科技史、社會史、人居環境及古徽州的歷史文化提供了寶貴資料。
在很大程度上,今天的羅盤已經沒有了太多的實用價值,但作為一種工藝品,萬安羅盤卻依然是無數旅遊者、文化學者等的最愛。但是,由於萬安羅盤的實用功能逐步退化,市場需求萎縮,老藝人先後離世,後繼傳人缺乏,羅盤製作技藝瀕於消亡,亟待保護利用。

中國傳統手工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 | 界首彩陶燒制技藝 | 石灣陶塑技藝 | 黎族原始制陶技藝 | 傣族慢輪制陶技藝 | 維吾爾族模製法土陶燒制 | 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 | 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 | 龍泉青瓷燒制技藝 | 磁州窯燒制技藝 | 德化瓷雕塑燒制技藝 | 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 | 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 | 宋錦織造技藝 | 蘇州緙絲織造技藝 | 蜀錦織造技藝 | 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 | 土家族織錦技藝 | 黎族傳統棉紡織染繡技藝 | 壯族織錦技藝 | 加牙藏族織毯技藝 | 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 | 苗族蠟染技藝 | 白族扎染技藝 | 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 | 客家土樓營造技藝 | 景德鎮傳統瓷窯作坊營造 | 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 | 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 | 蘇州御窯金磚製作技藝 | 苗族蘆笙製作技藝 | 玉屏簫笛製作技藝 | 陽城生鐵冶鑄技藝 | 南京金箔鍛制技藝 | 龍泉寶劍鍛制技藝 | 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 | 蕪湖鐵畫鍛制技藝 | 苗族銀飾鍛制技藝 | 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 | 保全族腰刀鍛制技藝 | 景泰藍製作技藝 | 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 | 明式家具製作技藝 | 拉薩甲米水磨坊製作技藝 | 萬安羅盤製作技藝 | 雕漆技藝 | 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 | 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 | 廈門漆線雕技藝 | 成都漆藝 | 茅台酒釀製技藝 | 瀘州老窖酒釀製技藝 | 紹興黃酒釀製技藝 | 鎮江恆順香醋釀製技藝 | 武夷岩茶 | 自貢井鹽深鑽汲制技藝 | 鉛山連四紙製作技藝 | 皮紙製作技藝 | 藏族造紙技藝 | 維吾爾族桑皮紙製作技藝 | 竹紙製作技藝 | 湖筆製作技藝 | 徽墨製作技藝 | 歙硯製作技藝 | 榮寶齋木版水印技藝 | 雕版印刷技藝 | 金陵刻經印刷技藝 | 德格印經院藏族雕版印刷 | 制扇技藝 | 劇裝戲具製作技藝 | 樺樹皮製作技藝 |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 | 赫哲族魚皮製作技藝 | 瀏陽花炮製作技藝 | 黎族鑽木取火技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