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

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

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是中國的傳統手工技藝之一。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流傳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西北部的戶撒鄉,主要集中在潘樂、戶早、隆光、相姐、明社、曼炳6個村。

基本信息

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作品)

文化遺產名稱: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

時間:2006年
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地區:雲南
編號:Ⅷ-41
申報地區或單位:雲南省隴川縣

簡介

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流傳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西北部的戶撒鄉,主要集中在潘樂、戶早、隆光、相姐、明社、曼炳6個村。戶撒刀也叫阿昌刀,因隴川縣戶撒鄉主要是阿昌族聚居區而得名。 戶撒刀是阿昌族人智慧的結晶,其先民在唐代就掌握了鍛制和鑄造鐵器的要領,明代“三征麓川”(1441—1449)時使戶撒成為了“兵工廠”。阿昌族人吸收了漢族的兵器製造技術,形成獨特的戶撒刀鍛制工藝,明末清初走向成熟,民國年間生產達到鼎盛。戶撒刀製作過程須經下料、制坯、打樣、修磨、飾葉、淬火、創光、做柄、制帶、組裝等10道工序,尤以淬火技藝最為突出,通過熱處理使刀葉的硬度和韌性達到最佳狀態,如史所稱是“柔可繞指,吹髮即斷,剛可削鐵”。
戶撒盛產刀具,而且極富民族特色,遠銷緬甸及境內怒江以西地區,為各民族所喜愛,有景頗族、傈僳族最喜愛的背刀,有傣族、阿昌族喜愛的尖刀和砍刀,還有專為藏族打的腰刀和長刀,以及其他民族用的菜刀、鐮刀……戶撒刀工藝獨特,質地精良,鋒利耐用,有“柔可繞指,削鐵如泥”之譽,在省內外久享盛名。工匠們還喜歡在刀鞘上鐫刻“龍飛鳳舞”、“猛虎長嘯”、“東方日出”等風格多樣的圖案並對刀柄精心鑲嵌裝飾,使之成為一件精美的藝術品,讓人愛不釋手。

歷史溯源

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

據史料記載,明洪武年間,沐英西征時曾留下一部份軍隊駐守戶撒屯墾,他們將打制刀具的技術傳給了阿昌同胞,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
戶撒刀是阿昌族人智慧的結晶,其先民在唐代就掌握了鍛制和鑄造鐵器的要領,明代“三征麓川”(1441-1449)時使戶撒成為了“兵工廠”。阿昌族人吸收了漢族的兵器製造技術,形成獨特的戶撒刀鍛制工藝,明末清初走向成熟,民國年間生產達到鼎盛。

製作工藝

阿昌族打制刀具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打制的刀具“煉極精純,柔可繞指,剁鐵如泥”,用木、皮、銀等材料配製的刀鞘也極為精美。
戶撒刀製作過程須經下料、制坯、打樣、修磨、飾葉、淬火、創光、做柄、制帶、組裝等10道工序,尤以淬火技藝最為突出,通過熱處理使刀葉的硬度和韌性達到最佳狀態,如史所稱是“柔可繞指,吹髮即斷,剛可削鐵”。採用的工具有木製風箱、鐵、泥、石混合做成的火爐,以及錘、鉗、鐵枕等。制刀時,選用保山、騰衝一帶出產的鋼材,放到爐火中反覆加熱、鍛打、刮磨成刀坯後,再蘸水淬火。淬火技術要求很高,刀劍質量的好壞,往往取決於淬火技術的高低,有一種薄韌可彎的背刀就是蘸水後經過香油回火,反覆加工製成的。
戶撒刀種類繁多,工藝特別,有背刀(長刀)、砍刀、腰刀、藏刀(專為藏區生產)、匕首、寶劍等近百種花色品種,工藝方面以背刀(長刀)和藏刀最為精巧和典型。花鋼背刀採用紅、白鐵皮和青鋼混合打制面成,具體為紅鐵皮一層,白鐵皮一層,疊起,然後燒化鐵皮的表面讓它們粘成一塊鐵條,刀口背上加青鋼,打成刀型後,把它鏟白,磨光滑,刀面上就呈現出紅、白、青三種顏色,花鋼背刀由此得名,花鋼背刀刀體美觀,刀口鋒利,深受滇緬邊境各族男子青睞,既是顯示英武的裝飾品,也是農業耕伐木的生產工具和防身武器。藏刀寬而厚,工藝精巧,長短不一,刀把上鐫刻有“猛虎長嘯”,“飛燕迎春”等精製花紋,藏族人民配掛在身上是一種裝飾品。
阿昌族人民不僅擅長打刀,也非常愛刀。每家至少有把長刀。青年男子結婚時,總是要身背長刀,方顯得英姿勃勃。這種風俗一直延續到現在。
阿昌刀長短不一,有生產用刀、生活用刀、狩獵者護身用的長刀、宰牲畜用的匕首等數十個品種。如今阿昌族利用精湛的冶鑄和鍛造技術,生產出的刀具越來越精。製作刀具的村寨之間形成了較細的分工,各寨都有自己的名牌產品。整個戶撒壩好比一座手工業加工廠,各寨就是它的車間,各以一種產品聞名,如來福寨的黑長刀、花鋼刀,芒東寨的腰刀、小尖刀,臘姐寨的鋸齒鐮刀,新寨的背刀,芒所寨的刀鞘等。

傳承意義

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

在所有刀具家族中,戶撒刀以其精湛的工藝著稱。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軍曾在緬甸組建過一支景頗族軍隊,每個戰士配備一把式樣特別的戰刀,叫做“戈勒卡”,在與拿破崙軍隊作戰中,戶撒刀屢立戰功,此刀即出自戶撒阿昌族名師之手。1990年,戶撒刀製作名師用自己獨特的工藝鍛造了象徵民族騰飛的"九龍"指揮刀,它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的指揮刀,護衛著莊嚴的國旗,迎來祖國的每個晨曦。
戶撒刀已發展出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及裝飾性工藝品等三大類120多種。由於工藝精湛,戶撒刀不僅本民族視若珍寶,而且深受附近漢、傣、景頗、傈僳、藏、白等民族的喜愛。如今,阿昌刀已走出了雲南,不僅銷往北京、西藏、青海、新疆、甘肅、內蒙古等地,甚至還遠銷緬甸、泰國、印度等國。
但是,在外來文化和社會經濟轉型的壓力下,戶撒刀製作的傳統技藝和設備有被現代機械及原材料替代之勢,加上老藝人年事已長,後繼乏人,阿昌族戶撒刀技藝面臨失傳的危險,急需搶救和保護。

中國傳統手工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 | 界首彩陶燒制技藝 | 石灣陶塑技藝 | 黎族原始制陶技藝 | 傣族慢輪制陶技藝 | 維吾爾族模製法土陶燒制 | 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 | 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 | 龍泉青瓷燒制技藝 | 磁州窯燒制技藝 | 德化瓷雕塑燒制技藝 | 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 | 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 | 宋錦織造技藝 | 蘇州緙絲織造技藝 | 蜀錦織造技藝 | 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 | 土家族織錦技藝 | 黎族傳統棉紡織染繡技藝 | 壯族織錦技藝 | 加牙藏族織毯技藝 | 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 | 苗族蠟染技藝 | 白族扎染技藝 | 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 | 客家土樓營造技藝 | 景德鎮傳統瓷窯作坊營造 | 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 | 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 | 蘇州御窯金磚製作技藝 | 苗族蘆笙製作技藝 | 玉屏簫笛製作技藝 | 陽城生鐵冶鑄技藝 | 南京金箔鍛制技藝 | 龍泉寶劍鍛制技藝 | 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 | 蕪湖鐵畫鍛制技藝 | 苗族銀飾鍛制技藝 | 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 | 保全族腰刀鍛制技藝 | 景泰藍製作技藝 | 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 | 明式家具製作技藝 | 拉薩甲米水磨坊製作技藝 | 萬安羅盤製作技藝 | 雕漆技藝 | 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 | 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 | 廈門漆線雕技藝 | 成都漆藝 | 茅台酒釀製技藝 | 瀘州老窖酒釀製技藝 | 紹興黃酒釀製技藝 | 鎮江恆順香醋釀製技藝 | 武夷岩茶 | 自貢井鹽深鑽汲制技藝 | 鉛山連四紙製作技藝 | 皮紙製作技藝 | 藏族造紙技藝 | 維吾爾族桑皮紙製作技藝 | 竹紙製作技藝 | 湖筆製作技藝 | 徽墨製作技藝 | 歙硯製作技藝 | 榮寶齋木版水印技藝 | 雕版印刷技藝 | 金陵刻經印刷技藝 | 德格印經院藏族雕版印刷 | 制扇技藝 | 劇裝戲具製作技藝 | 樺樹皮製作技藝 |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 | 赫哲族魚皮製作技藝 | 瀏陽花炮製作技藝 | 黎族鑽木取火技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