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錦織造技藝

蜀錦織造技藝

蜀錦織造技藝是中國的傳統手工技藝之一。成都有“天府之國”的美稱,手工織錦技藝在這片土地上已延續了兩千多年。所謂蜀錦即是指四川成都地區製造的花錦,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春秋秦國的惠文王年間。戰國時期,蜀錦已成為重要的貿易品。

基本資料

蜀錦織造技藝蜀錦織造技藝

文化遺產名稱:蜀錦織造技藝

時間:2006年
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地區:四川
編號:Ⅷ-16
申報地區或單位:四川省成都市

簡介

中國五千年悠悠歷史長河只孕育了四大名錦:蜀錦、雲錦、宋錦、壯錦。其中,蜀錦具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堪稱中國織錦第一座里程碑,以紋樣細膩、精緻、色彩變化豐富著稱,並在唐時貞觀年間首開文字織錦之先河,王羲之的《蘭亭序》是其最傑出的代表作,被唐太宗李世明當作"異物"收入宮中。

歷史溯源

蜀錦織造技藝蜀錦織造技藝

蜀錦興於秦漢,盛於唐宋,衰於明末,清代中晚期得以恢復,近代再次陷入危機。
蠶桑文明在蜀地起源甚早,古蜀第一位先王蠶叢,據說便已教民養蠶。春秋戰國時期,《尚書》記載,時人把成都出產的錦專稱為“蜀錦”,以示區別。到了漢代,成都織錦業日盛,以致"機杼相和",蜀錦織造技巧日趨熟練,以其做工精緻、花式繁多聞名於世。漢朝張蹇出使西域,見當地商賈皆偏愛一種錦緞,張蹇一看,原來是成都的蜀錦。
歷史上的蜀錦,樣式極為繁多,魏文帝曹丕曾對臣下說:“前後每得蜀錦,殊不相似。”漢代蜀郡成都人楊雄在《蜀都賦》中寫道:"若揮錦布繡,望芒兮無幅。爾乃其人,自造奇錦。發文揚彩,轉代無窮。"
不僅是漢朝、蜀漢,從魏晉到唐、宋,蜀錦都以其品種繁多、價值不菲而聞名於世。唐玄宗李隆基入蜀避難,士兵皆有怨氣,唐玄宗乃用蜀錦十萬匹重振士氣;宋代呂大防在成都設立錦院,與錦官城相似,亦是一座國家蜀錦工廠,負責成都蜀錦生產,宋代成都每年上貢蜀布67.02萬匹,綾7865匹和幾乎全部的上等蜀錦。

藝術特色

與花樓織機融合在一起的蜀錦織造技藝,從紋樣設計、挑花結本到挽花工、織工合作生產,一直秉承古老的傳統。其後替代傳統織錦的有梭機械織機,其技藝原理與之相同。

蜀錦其價如金主要體現在製作工藝上。要完成一件作品,從程式上說,主要需經歷初稿設計、定稿、點意匠、挑花結本、裝機、織造等幾個重要過程。每一道程式又涉及到很多獨特的技藝。而我們通常所見在蜀錦大花樓木質機上的兩位師傅(拽花工和織手)只是"台前"人員,而"幕後"有許多人的努力和協作對蜀錦的製作完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用蜀錦大花樓木質機織造蜀錦,拽花工和織手須掌握多種技能。這些古代織造蜀錦的技能令人嘆為觀止:
打結:這是織工的基本技能,也是學習手工織錦的第一道關。在一分鐘內,用極細的絲線打出十二個結並剪掉線頭,使其看上去像從來沒斷的才能及格。
打竽兒:最注重身體協調性的技能。左手拽著線做短距離的前後運動,右手轉動紡輪。根據需要打出不同股數的竽兒以做緯線。
拉花:在萬千根稍粗於絲的線中拉花提起織機上的經線。力量要合適,經線不能提得太高,易斷;不能太矮,梭過不去。放線要乾脆,否則,許多纖線會攪在一起。
投梭:腳變換著踩豎腳竿將16面綜框輪換升降,雙手左右開弓投梭,其間每投一梭要用扣壓緯。兩者所用力量均非常重要。若力量過重,另一隻手很難接到梭;過輕,梭過不去,會割斷經線造成經線斷裂。否則,成千上萬根經線需要人工撈頭手工打結。用扣壓緯時,由於力量掌握不均會令錦面圖案時緊時松而變形。
轉下曲:織工經常必做的一項檢查。下到一米深的機坑,轉動下曲簽防止纖線斷裂和纏繞。這項工作一般要用一天的時間。
接頭:織造蜀錦時,絲線會根據天氣的變化熱脹冷縮,或織造時成千上萬次自然摩擦產生絲線疲勞斷裂。在遇到經線斷裂的情況時,織工就要在讓人眼花繚亂的上萬根線中找出斷掉的絲線並運用所學到的打結技能將其接上。上面提到的只是織造時必需的一些基本技能,最難的是織工在手腳眼耳並用的情況下保持協調和對織機構造的熟悉及裝造。
蜀錦大多以經向彩條為基礎起彩,並彩條添花,其圖案繁華、織紋精細,配色典雅,獨具一格,是一種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風格的多彩織錦。蜀錦質地堅韌而豐滿,紋樣風格秀麗,配色典雅不俗,如唐代蜀錦的圖案有格子花、紋蓮花、龜甲花、聯珠、對禽、對獸等,十分豐富。在唐末,又增加了天下樂、長安竹、方勝、宜男、獅團、八答暈等圖案。在宋元時期,發展了緯起花的緯錦,其紋樣圖案有慶豐年錦、燈花錦、盤球、翠池獅子、雲雀,以及瑞草雲鶴、百花孔雀、宜男百花、如意牡丹等。在明代末年,蜀錦受到摧殘,到了清代又恢復了生產,此時的紋樣圖案有梅、竹、牡丹、葡萄、石榴等。
蜀錦的品種繁多、傳統品種有雨絲錦、方方錦、鋪地錦,散花錦、浣花錦、民族錦、彩暈錦等等。

蜀錦織造技藝蜀錦織造技藝

雨絲錦的特點是錦面用白色和其他色彩的經絲組成,色絡由粗漸細,白經由細漸粗,交替過渡,形成色白相間,呈現明亮對比的絲絲雨條狀,雨條上再飾以各種花紋圖案,粗細勻稱、既調和了對比強烈的色彩,又突出了彩條間的花紋,具有烘雲托月的藝術效果,給人以一種輕快而舒適的韻律感。圖案豐富多彩,常見的有天安門、杜甫草堂、望江樓、百花潭、芙蓉白鳳、翔鳳游龍、蓮池鴛鴦、蝶舞花叢、葵花、牡丹、梅竹、龍鳳等。
方方錦的特點是緞地緯浮花,再單一地色上,以彩色經緯線配以等距不同色彩的方格,方格內飾以不同色彩的圓形或橢圓形的古樸典雅的花紋圖案,如梅鵲爭春、鳳穿牡丹、望江樓、百花潭等。
鋪地錦又稱“錦上添花”,其特點是在緞紋組織上用幾何紋樣或細小的花紋鋪滿地子,再在花紋上嵌織大朵花卉(有的加嵌金線),如寶相花等。色彩豐富、層次分明,顯得格外富麗堂皇。
散花錦的特點是花紋布滿錦地,常見的圖案有如意牡丹、瑞草雲鶴、百鳥朝鳳、五穀豐登、龍爪菊、雲雁等,富於濃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風格。
浣花錦又稱花錦,它是由古代名錦“落花流水錦”發展而來的,傳說唐代卜居成都浣花溪的貴婦人根據溪水蕩漾的變化而設計的花紋,而且在錦織成後,多數在錦江上游溪水潭內洗滌,故名。其特點是地組織採用平紋或緞紋以曲水紋、浪花紋與落花組合圖案,紋樣圖案簡練古樸,典雅大方。
民族錦一般採用多色彩條嵌入金銀絲織成,多用於民族服飾,故名。其特點是錦面上的圖案從經緯線交織中顯現出自然光彩,富有光澤。常見的圖案有團花、葵花、“萬”字“e”“壽"字等。彩暈錦的特點是織紋華貴相映,明暗匹配,層次分明,並以色暈過渡,花紋絢麗多彩,別具一格。

傳承意義

蜀錦是成都的標誌性技藝,成都以盛產錦而獲得"錦城"、"錦官城"的美名。岷江環繞成都,蜀錦濯於江水,故岷江又稱"錦江"。蜀錦植根於蜀文化,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早在秦漢三國時期,蜀錦已走出四川,進入少數民族地區,為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作出了貢獻。它在舉世聞名的南北“絲綢之路”中作為文化交流及貿易的載體見證了歷史,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蜀錦曾一度輝煌,但隨著工業化的進展,手工織機逐漸被現代織機所取代,呈現出萎縮和衰退的趨勢。採取切實措施確保蜀錦的傳承是當務之急,希望有關方面對此加以重視。

中國傳統手工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 | 界首彩陶燒制技藝 | 石灣陶塑技藝 | 黎族原始制陶技藝 | 傣族慢輪制陶技藝 | 維吾爾族模製法土陶燒制 | 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 | 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 | 龍泉青瓷燒制技藝 | 磁州窯燒制技藝 | 德化瓷雕塑燒制技藝 | 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 | 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 | 宋錦織造技藝 | 蘇州緙絲織造技藝 | 蜀錦織造技藝 | 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 | 土家族織錦技藝 | 黎族傳統棉紡織染繡技藝 | 壯族織錦技藝 | 加牙藏族織毯技藝 | 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 | 苗族蠟染技藝 | 白族扎染技藝 | 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 | 客家土樓營造技藝 | 景德鎮傳統瓷窯作坊營造 | 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 | 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 | 蘇州御窯金磚製作技藝 | 苗族蘆笙製作技藝 | 玉屏簫笛製作技藝 | 陽城生鐵冶鑄技藝 | 南京金箔鍛制技藝 | 龍泉寶劍鍛制技藝 | 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 | 蕪湖鐵畫鍛制技藝 | 苗族銀飾鍛制技藝 | 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 | 保全族腰刀鍛制技藝 | 景泰藍製作技藝 | 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 | 明式家具製作技藝 | 拉薩甲米水磨坊製作技藝 | 萬安羅盤製作技藝 | 雕漆技藝 | 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 | 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 | 廈門漆線雕技藝 | 成都漆藝 | 茅台酒釀製技藝 | 瀘州老窖酒釀製技藝 | 紹興黃酒釀製技藝 | 鎮江恆順香醋釀製技藝 | 武夷岩茶 | 自貢井鹽深鑽汲制技藝 | 鉛山連四紙製作技藝 | 皮紙製作技藝 | 藏族造紙技藝 | 維吾爾族桑皮紙製作技藝 | 竹紙製作技藝 | 湖筆製作技藝 | 徽墨製作技藝 | 歙硯製作技藝 | 榮寶齋木版水印技藝 | 雕版印刷技藝 | 金陵刻經印刷技藝 | 德格印經院藏族雕版印刷 | 制扇技藝 | 劇裝戲具製作技藝 | 樺樹皮製作技藝 |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 | 赫哲族魚皮製作技藝 | 瀏陽花炮製作技藝 | 黎族鑽木取火技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