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寶劍鍛制技藝

龍泉寶劍鍛制技藝

泉寶劍是中華古兵器的代表,也是我國著名的傳統工藝品,迄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相傳春秋末期,越國鑄劍大師歐冶子在龍泉秦溪山鑄成龍淵、泰阿、工布三把名劍,並以龍淵為鄉名,由此傳下技藝。後因避唐高祖李淵諱,以“泉”代“淵”,龍淵改稱龍泉,現在的浙江龍泉即以出產寶劍而聞名。泉一地蘊藏有礦石“鐵英”,磨劍的“亮石”和做劍鞘的花櫚木,秦溪山泉可以淬劍,茂密的森林能夠提供充足的木炭燃料。

簡介

龍泉寶劍鍛制技藝龍泉寶劍鍛制技藝

龍泉寶劍是中華古兵器的代表,也是我國著名的傳統工藝品,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因產於浙江龍泉縣而得名。龍泉生產的劍"精美絕倫,斬銅如泥",稱為龍泉寶劍。龍泉寶劍又稱"七星劍",按其不同性能分為三種基本類型:硬劍(以剛利著稱)、軟劍(以柔韌著稱)和傳統武術劍。此外,還有雲花劍、手杖劍、魚腸劍、鴛鴦劍等29個品種,近百種款式。

溯源和傳說

龍泉寶劍鍛制技藝龍泉寶劍鍛制技藝

龍泉寶劍有著悠久歷史。相傳2000多年前的春秋末期,越國鑄劍大師歐冶子雲遊江南各省,當他到達浙江龍泉時,發現秦溪山下,有一泓湖水,甘寒清洌,湖邊有七口井,恰似天空北斗星座:用湖水淬劍,能增強劍的剛度,正是鑄劍的好地方。歐冶子就在湖邊支起爐灶,用附近山中鐵英鑄成"龍淵"、"泰阿"、"工布"三把寶劍獻給了楚王,受到重賞,"龍淵"寶劍也從此出名了。後人為表示紀念在井旁修了歐冶子將軍廟,並將鑄劍地改名為"龍淵",這裡所產寶劍也都刻上龍鳳和七星標誌。由此傳下技藝。如今廟宇舊跡猶在,七井尚餘一井。唐朝時,龍淵劍名聲大震。後因避唐高祖李淵諱,以"泉"代"淵","龍淵"改稱"龍泉",即現在的浙江龍泉。後來人們又將秦溪山湖改名為劍池湖,並在山北麓建立歐冶子廟,還編造了不少關於龍泉寶劍的故事。我國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在他的《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御》一詩中曾寫了"寧知草間人,腰下有龍泉"的詩句。在這裡,龍泉成了"寶劍"的代稱。新中國成立後,龍泉寶劍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礎上,擴大了生產規模並開發出大批新產品。1972年,龍泉劍被作為國禮贈送給來訪國際友人。1992年龍泉劍又在國際武術博覽會上榮獲金獎。近年來,龍泉寶劍作為中國傳統的工藝品和武術運動器具,越來越受到國內外各界人士的推崇和喜愛。

傳統工藝

龍泉一地蘊藏有礦石"鐵英",磨劍的"亮石"和做劍鞘的花櫚木,秦溪山泉可以淬劍,茂密的森林能夠提供充足的木炭燃料。龍泉寶劍的製作要經過煉、鍛、鏟、銼、刻花、嵌銅、冷鍛、淬火、磨光等28道工序。在長期的發展中,經過歷代鑄匠精益求精的鑽研,龍泉寶劍在產品的質量上形成了堅韌鋒利、剛柔相濟、寒光逼人、紋飾巧致四大傳統特色。

特點

龍泉寶劍鍛制技藝龍泉寶劍鍛制技藝

第一,是堅韌鋒利;"削銅如泥"。1978年,在我國工藝美術界兩次全國性集會上,龍泉寶劍的製作藝人曾當眾表演。他用一把龍泉寶劍,不費力地將疊在一起的六個銅板劈成兩片,而劍刃不捲。
第二,剛柔相濟。古代的龍泉寶劍用生鐵鑄造,現在則用中碳鋼鑄造,加之淬火工藝恰到好處,使中炭鋼具備了彈簧鋼的特性。如將一把薄型寶劍捲成一個圓圈,束在腰中,像系裙的腰帶。解開後,寶劍挺直如故。
第三,寒光逼人。龍泉境內有一種名叫"亮石"的磨石。在這種石頭上磨製出來的寶劍,寒光閃閃。龍泉寶劍全靠手工磨光,從粗磨、細磨到精磨,往往要花數日甚至數月之久,一旦磨出,青光耀眼。
第四,紋飾巧致。劍身上刻有七星標誌和飛龍圖案。在劍身上刻花,也是龍泉劍的一項絕技。劍工們一不用彩筆,二不照圖樣,只用一把鋼鑿在寬不盈寸的劍身上刻鑿,刻好後澆上銅水,經剷平加磨,飛龍圖案,生動自然,永不消失。龍泉寶劍以這四大特色而著稱,其選材考究,有"三斤毛鐵半斤鋼"之說,鍛打火候掌握得當,成分均勻,花紋清新;淬火方式也很獨特,研磨十分講究。龍泉寶劍的鍛打技藝中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在中國兵器史、冶金史和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龍泉寶劍不僅是健身武術器械和影視舞台道具,還是贈送外賓的國禮,為海內外民眾和劍術愛好者所珍視。 龍泉寶劍在古代大都無鞘。現在,用當地特產的花梨木製作劍鞘及劍柄。這種花梨木,質地堅韌,紋理秀美,古色古香。再飾以銀、銅,更使龍泉寶劍錦上添花。

傳承意義

龍泉寶劍鍛制技藝龍泉寶劍鍛制技藝

龍泉寶劍,既是精美的手工藝品,又是運動器械,蜚聲國內外。東南亞國家的華僑、華人,喜愛把它掛在室內或床頭,既為避邪,又是裝飾。但是,當今鍛劍工藝已完全現代化,這對傳統技藝造成了巨大衝擊,追求產銷經濟效益的企業經營策略影響了劍的質量,鍛劍之地的環境也受到破壞。上述問題導致龍泉寶劍鍛制技藝處於瀕危狀態,急需搶救和保護。

中國傳統手工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 | 界首彩陶燒制技藝 | 石灣陶塑技藝 | 黎族原始制陶技藝 | 傣族慢輪制陶技藝 | 維吾爾族模製法土陶燒制 | 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 | 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 | 龍泉青瓷燒制技藝 | 磁州窯燒制技藝 | 德化瓷雕塑燒制技藝 | 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 | 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 | 宋錦織造技藝 | 蘇州緙絲織造技藝 | 蜀錦織造技藝 | 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 | 土家族織錦技藝 | 黎族傳統棉紡織染繡技藝 | 壯族織錦技藝 | 加牙藏族織毯技藝 | 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 | 苗族蠟染技藝 | 白族扎染技藝 | 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 | 客家土樓營造技藝 | 景德鎮傳統瓷窯作坊營造 | 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 | 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 | 蘇州御窯金磚製作技藝 | 苗族蘆笙製作技藝 | 玉屏簫笛製作技藝 | 陽城生鐵冶鑄技藝 | 南京金箔鍛制技藝 | 龍泉寶劍鍛制技藝 | 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 | 蕪湖鐵畫鍛制技藝 | 苗族銀飾鍛制技藝 | 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 | 保全族腰刀鍛制技藝 | 景泰藍製作技藝 | 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 | 明式家具製作技藝 | 拉薩甲米水磨坊製作技藝 | 萬安羅盤製作技藝 | 雕漆技藝 | 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 | 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 | 廈門漆線雕技藝 | 成都漆藝 | 茅台酒釀製技藝 | 瀘州老窖酒釀製技藝 | 紹興黃酒釀製技藝 | 鎮江恆順香醋釀製技藝 | 武夷岩茶 | 自貢井鹽深鑽汲制技藝 | 鉛山連四紙製作技藝 | 皮紙製作技藝 | 藏族造紙技藝 | 維吾爾族桑皮紙製作技藝 | 竹紙製作技藝 | 湖筆製作技藝 | 徽墨製作技藝 | 歙硯製作技藝 | 榮寶齋木版水印技藝 | 雕版印刷技藝 | 金陵刻經印刷技藝 | 德格印經院藏族雕版印刷 | 制扇技藝 | 劇裝戲具製作技藝 | 樺樹皮製作技藝 |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 | 赫哲族魚皮製作技藝 | 瀏陽花炮製作技藝 | 黎族鑽木取火技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