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銀飾鍛制技藝

苗族銀飾鍛制技藝

苗族銀飾鍛制技藝,是中國苗族民間獨有的技藝,所有飾件都通過手工製作而成。銀飾的式樣和構造經過了匠師的精心設計,由繪圖到雕刻和製作有30道工序,包含鑄煉、捶打、焊接、編結、洗滌等環節,工藝水平極高。2006年5月20日,苗族銀飾鍛制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信息

苗族銀飾鍛制技藝苗族銀飾鍛制技藝

所屬地區: 湖南 · 湘西州 · 鳳凰縣
文化遺產名稱:苗族銀飾鍛制技藝
遺產編號:Ⅷ-40
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申報日期:2006年申報人/申報單位:貴州省雷山縣;湖南省鳳凰縣
遺產級別: 國家

簡介

銀飾是苗族最喜愛的傳統飾物,主要用於婦女的裝飾。品種多樣,從頭到腳,無處不飾,包括頭飾、面飾、頸飾、肩飾、胸飾、腰飾、臂飾、腳飾、手飾等,彼此配合,體現出完美的整體裝飾效果。
銀鳳冠和銀花帽是頭飾中的主要飾品,也是整套銀飾系列之首,素有龍頭鳳尾之美稱,其製作較為複雜,使用的小件飾品少則一百五十餘件,多則達兩百餘件,價值昂貴。苗族銀飾精緻美觀,以貴州省雷山縣和湖南省鳳凰縣的製品為代表,其中雷山縣的銀匠主要集中在西江鎮的控拜、麻料、烏高。

溯源和風俗

苗族銀飾鍛制技藝苗族銀飾鍛制技藝

苗族銀飾製作技藝歷史悠久,先後經歷了從原始裝飾品到岩石貝殼裝飾品、從植物花卉飾品到金銀飾品的演進歷程,傳承延續下來,才有了模式和形態基本定型的銀飾,其品種式樣至今還在不斷地翻新,由此形成的飾品鏈條成為苗族社會演進的象徵之一。
貴州非白銀產區,歷史上的銀飾加工原料主要為銀元、銀錠。也就是說,苗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復始,經年累月,積攢下的銀質貨幣,幾乎全都投入了熔爐。正因為如此,各地銀飾的銀質純度以當地流行的銀幣為準。譬如民國時期黔東南境內是以雷山為界,其北邊銀料來自大洋,純度較高,南邊來自貳毫,銀飾成色較差。20世紀50年代後,黨和政府充分尊重苗族民眾的風俗習慣,每年低價撥給苗族專用銀。
苗族的銀飾在各民族的首飾中首屈一指,婦女著盛裝時必佩銀飾,昂貴且繁多。有銀插花、銀牛角、銀帽、銀梳、銀簪、項圈、耳環、披肩、壓領、腰鏈、衣片、衣泡、銀鈴、手鐲和戒指等。一個盛裝的苗族婦女,全身銀飾可達二、三十斤。苗族用銀的觀念一是審美,二是表示富有和避邪。每逢民族節日,苗族姑娘的頭上、頸上、胸前、後背都戴滿了銀飾品,跳起蘆笙,踩起銅鼓,銀佩叮噹,銀光閃閃,饒有一番情趣。婚嫁之日,銀飾更是新娘必不可少的裝飾品。
銀飾是苗家人財富的象徵,尤其是苗鄉年節,或婚嫁迎娶,苗寨便成了銀的世界,這是苗家獨有的"銀飾文化"。

製作工藝

銀飾品都是本民族男工匠打制。其用途有銀冠、銀衣、銀項圈、銀手鐲、銀耳環等幾類。論工藝,有粗件和細件之別:粗件主要是項圈、手鐲,細件主要是銀鈴、銀花、銀雀、銀蝴蝶、銀針、銀泡、銀索、銀鏈、耳墜等。當然這不是絕對的,如空心、泡花的項圈、手鐲,也是精工製成的作品。

銀飾鍛制是苗族民間獨有的技藝,所有飾件都通過手工製作而成。銀飾的式樣和構造經過了匠師的精心設計,由繪圖到雕刻和製作有30道工序,包含鑄煉、吹燒、鍛打、焊接、編結、鑲嵌、擦洗和拋光等環節,工藝水平極高。
苗族銀飾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內的男工匠手工操作完成。根據需要,銀匠先把熔煉過的白銀製成薄片、銀條或銀絲,利用壓、寥、刻、摟等工藝,制出精美紋樣,然後再焊接或編織成型。除了在錘砧勞作上是行家裡手,在造型設計上苗族銀匠也堪稱高手。苗族銀匠善於從婦女的刺繡及蠟染紋樣中汲取創作靈感,他們根據本系的傳統習慣、審美情趣,對細節或局部的刻畫注重推陳出新。工藝上的精益求精,使苗族銀飾日臻完美。

苗族銀匠

苗族銀飾鍛制技藝——作品苗族銀飾鍛制技藝——作品

由於對銀飾的大量需求,苗族銀匠業極為興旺發達。僅黔東南境內,以家庭為作坊的銀匠戶便成百上千,從事過銀飾加工的人更是多達數乾。家庭作坊多數為師徒傳襲的父子組合,也有夫唱婦隨的夫妻組合。這些作坊常是農忙封爐,農閒操錘,皆不脫離農事活動。
黔東南境內的苗族銀匠可分為定點型和遊走型兩類。多數為定點型,他們在家承接加工銀飾,服務於相對封閉而形成區域格局的一寨或數寨,客戶毫無例外來自本系,所以,也可稱之為支系內部的銀匠。定點型銀匠的分布和數量,依據區域環境及市場需求自然調節,以施洞、排羊、西江、灣水、王家牌等地較為典型。遊走型銀匠同樣以家庭為作坊,農閒季節則挑擔外出,招攬生意。通常每人郡有自己的專門路線。他們並不局限只為本系或本民族加工,對沿途數百里其他分支或民族的銀飾款式都瞭然在腑,加工起來亦輕車熟路,得心應手,所以也可稱之為地域性銀匠。據調查,黔東南銀匠遊走足跡遍歷全省,並延及廣西北部及湖南西部。
黔東南境內不僅苗族銀匠多,而且出現了以霄山大溝鄉的控拜、麻料、馬高為代表的銀匠村。銀匠村中數百戶人家,80%以上以銀飾加工為副業。農閒時節,村寨之中叮噹之聲不絕於耳,炭火爐煙蕩然於戶,一派繁忙景象。遊走型銀匠皆出於銀匠村,密集的加工力量迫使銀匠村的一部分人選擇外出經營的方式。銀匠村是貴州境內的一個奇特現象,在全國也是絕無僅有的。
比起苗族銀飾的歷史,苗族銀匠的歷史要短得多。據對施洞、控拜、壬家牌等地銀匠的調查顯示,苗族銀匠大約出現於清末,至今才有近百年歷史。最初的苗族銀匠大多挾鐵匠之技藝改行拜師,向漢族工匠學習打制銀飾。龍里雲霧山一帶的"打鐵寨",是當地唯一有苗族銀匠的村寨,包攬了方圓數十里的銀飾加工製作。苗族銀匠一般都是子承父業,世代相襲,手藝極少外傳。苗族銀飾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內的手工操作完成。根據需要,銀匠先把熔煉過的白銀製成薄片、銀條或銀絲,利用壓、寥、刻、摟等工藝,制出精美紋樣,然後再焊接或編織成型。苗族銀飾工藝流程很複雜,一件銀飾多的要經過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而且,銀飾造型本身對銀匠的手工技術要求極嚴,不是高手很難完成。
除了在錘砧勞作上是行家裡手,在造型設計上苗族銀匠也堪稱高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苗族銀匠善於從婦女的刺繡及蠟染紋樣中汲取創作靈感。另一方面,作為支系成員,也為了在同行中獲得競爭優勢,苗族銀匠根據本系的傳統習慣、審美情趣,對細節或局部的刻畫注重推陳出新。工藝上的精益求精,使苗族銀飾日臻完美。當然,這一切都必須以不觸動銀飾的整體造型為前提。苗族銀飾在造型上有其穩定性,一經祖先確定形制,即不可改動,往往形成一個支系的重要標誌
苗族女性飾銀,愛其潔白,珍其無暇。因此,苗族銀匠除了加工銀飾,還要負責給銀飾除污去垢,俗稱"洗銀"。他們給銀飾塗上硼砂水,用木炭火燒去附著在銀飾上的氧化層,然後放迸紫銅鍋里的明礬水中燒煮,經清水洗淨,再用銅刷清理,銀飾即光亮如新。

傳承意義

苗族銀飾具有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從品種、圖案設計、花紋構建到製作組裝都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在對外交往中,苗族人民把銀飾作為禮品贈送友人,和藏族的哈達、漢族的珠寶一樣珍貴。
苗族銀飾的創製技藝充分體現了苗族人民聰明能幹、智慧機巧、善良友好的民族性格。銀飾潔白可愛、純淨無瑕、質地堅硬,正是苗族精神品質的體現。
苗族銀飾長久以來都是在苗族地區流傳,改革開放後,其開發前景看好。但是,銀飾鍛打技藝一般是在家庭內部傳承,無法擇優而授,原有藝人多已年老,真正能繼承銀飾鍛造這一精湛工藝的並不多,所以這門特色技藝的發展前景不容樂觀,有必要加強保護工作。

中國傳統手工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 | 界首彩陶燒制技藝 | 石灣陶塑技藝 | 黎族原始制陶技藝 | 傣族慢輪制陶技藝 | 維吾爾族模製法土陶燒制 | 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 | 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 | 龍泉青瓷燒制技藝 | 磁州窯燒制技藝 | 德化瓷雕塑燒制技藝 | 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 | 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 | 宋錦織造技藝 | 蘇州緙絲織造技藝 | 蜀錦織造技藝 | 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 | 土家族織錦技藝 | 黎族傳統棉紡織染繡技藝 | 壯族織錦技藝 | 加牙藏族織毯技藝 | 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 | 苗族蠟染技藝 | 白族扎染技藝 | 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 | 客家土樓營造技藝 | 景德鎮傳統瓷窯作坊營造 | 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 | 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 | 蘇州御窯金磚製作技藝 | 苗族蘆笙製作技藝 | 玉屏簫笛製作技藝 | 陽城生鐵冶鑄技藝 | 南京金箔鍛制技藝 | 龍泉寶劍鍛制技藝 | 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 | 蕪湖鐵畫鍛制技藝 | 苗族銀飾鍛制技藝 | 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 | 保全族腰刀鍛制技藝 | 景泰藍製作技藝 | 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 | 明式家具製作技藝 | 拉薩甲米水磨坊製作技藝 | 萬安羅盤製作技藝 | 雕漆技藝 | 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 | 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 | 廈門漆線雕技藝 | 成都漆藝 | 茅台酒釀製技藝 | 瀘州老窖酒釀製技藝 | 紹興黃酒釀製技藝 | 鎮江恆順香醋釀製技藝 | 武夷岩茶 | 自貢井鹽深鑽汲制技藝 | 鉛山連四紙製作技藝 | 皮紙製作技藝 | 藏族造紙技藝 | 維吾爾族桑皮紙製作技藝 | 竹紙製作技藝 | 湖筆製作技藝 | 徽墨製作技藝 | 歙硯製作技藝 | 榮寶齋木版水印技藝 | 雕版印刷技藝 | 金陵刻經印刷技藝 | 德格印經院藏族雕版印刷 | 制扇技藝 | 劇裝戲具製作技藝 | 樺樹皮製作技藝 |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 | 赫哲族魚皮製作技藝 | 瀏陽花炮製作技藝 | 黎族鑽木取火技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