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族

馬來族

馬來族(馬來語:Melayu),習慣上多稱為馬來人或巫族,是東南亞的一個民族,也是東南亞的原住民之一。與世界各民族相比,馬來族出現的時期較晚。從15世紀馬六甲黃金王朝開始,大量馬來人由古代印度教轉信回教,主要分布於東南亞的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汶萊、泰國南部和菲律賓等。菲律賓的馬來人則由於西班牙殖民緣故而信奉天主教(除了摩洛人)。

基本信息

概述

馬來族(馬來語:Melayu)又稱巫族,習慣上也稱為馬來人,是東南亞的一個民族。 馬來人是東南亞的土著之一。於全世界的民族相比,馬來族是一個非常年輕的民族。
馬來人大多信奉回教,主要分布於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汶萊泰國南部和菲律賓等。菲律賓的馬來人則由於西班牙殖民緣故而信奉天主教
另外非洲的南非也有馬來人。

馬來人名稱由來

Melayu這名稱,據一些歷史學家的說法,可能來自蘇門答臘島上一個約1500年前由印度人所建立的古國--末羅瑜(馬來文亦是Melayu)。末羅瑜遺址位於現蘇門答臘島上一條河上游的支流Sungai Melayu附近。後來末羅瑜被蘇門答臘島上的另一個著名古國三佛齊所併吞。
另一種說法是Melayu這名詞來自印度的梵文中一讀音為Malaya的詞。這梵文詞的意思為山或高處。
馬來人的起源
馬來人自何處來,歷史學界尚無定論。但主要有二種說法,來自中國雲南或就起源於馬來群島。
雲南起源說
雲南起源說主要的支持者有R.H Geldern, J.H.C Kern, J.R Foster, J.R Logen, Slametmuljana 和Asmah Haji Omar等。
雲南起源說的依據如下:
在馬來群島發現的古老斧頭,與中亞的某些地區類似,說明有中亞居民移民馬來群島。
馬來族的風俗與Assam地區類似(Assam是印度與緬甸之間的地區)。
馬來語與高棉語相似,而高棉人又被認為來自於雲南,當年他們沿著湄公河南下到高棉。
雲南起源說被廣大人群所接受,馬來西亞的中學歷史課本中都介紹馬來人起源於雲南。依此學說,馬來人的祖先分二批在不同年代從雲南遷移到馬來群島。這二批馬來人的祖先分別稱為原始馬來人(馬來文:Melayu Proto〕及混血馬來人(馬來文:Melayu Deutro)。
原始馬來人及混血馬來人又合稱南島人(馬來文:Indonesian),二者的文化為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南島人其實是最後移入馬來群島的人群。之前遷入的有澳洲種人(英文:Australoid),尼利多人(英文:Negrito)和美拉尼西亞人(英文:Melanesoid)。
以下對二批移民做出介紹:
原始馬來人
根據出土文物,公元前2500年原始馬來人就居住在馬來群島。他們有農耕技術。
混血馬來人
公元前1500年就存在於馬來群島,他們多生活在海邊,漁業發達。
馬來群島起源說
馬來群島起源說的支持有J.Crawfurd, K.Himly, Sutan Takdir Alisjahbana和Gorys Keraf等。
以下是馬來群島起源說的論據
馬來人和爪哇人在19世紀都有很高的文化。能達到這種成就只有不斷發展的本土古老文化才能達到。以此說名馬來人並非來自任何地方。而是土生土長。
K.Himly 不同意馬來語與高棉語相似。認為二語相似只是表面印象,沒有足夠理據。
爪哇島發現的梭羅猿人(馬來文:Homo Soloinensis)和維傑人(馬來文:Homo Wajakensis)化石表明馬來人是馬來群島起源,可能馬來人就是來自爪哇島。
馬來群島各族的語言與中亞屬於印歐語系的語言有異。
馬來群島起源論在馬來西亞只得到極少數人的支持。
馬來西亞人與馬來人二名詞的分別
馬來人並非馬來西亞人的簡稱,而是馬來西亞的一個主要民族。
馬來西亞人簡稱為大馬人,(Malaysian,馬來西亞簡稱為大馬)指的是擁有馬來西亞國籍的人士,主要有三大族群,分別為馬來人、華人,印度人,以及其它一些少數族群。各族群都保留了自己的文化以及風俗習慣。同時也尊重其他種族的文化以及風俗習慣。

民族特徵

廣義上的馬來人指分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各島國的民族,屬蒙古人種馬來類型,體質特徵是身材矮小,皮膚顏色深,體毛髮達,鼻寬低,嘴唇厚,眼窩深

民族語言

通用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諸語言

民族宗教

馬來人大多信奉回教。菲律賓的馬來人則由於西班牙殖民緣故而信奉天主教

民族文化

馬來族的學生用華語打招呼馬來族的學生用華語打招呼馬來人的文化深受其他民族文化之影響,主要是暹羅人、爪哇人和蘇門答臘人的影響。馬來人在歷史上所受印度教文化影響至鉅,在15世紀改宗伊斯蘭教之前,大部分都是印度教徒。現今馬來半島的居民中有很多印度人和華人。馬來人以農為主,居住鄉村;而華人、印度人和其他群體則以城市生活為主。馬來半島大部地帶為叢林,鄉村建於沿河、沿海及公路兩旁,人口自50至10,00不等。房屋建築在木樁之上,高出地面1.2~2.4公尺(4~8?),屋脊呈人字形,上覆茅草;小康之家的住房則以瓦覆屋脊,厚板鋪地。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主要經濟作物是橡膠。1970年代末,馬來半島的天然橡膠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2/5強。傳統上馬來人的社會組織帶有封建制的色彩,貴族平民之間界限分明。村長由平民擔任,區長便是貴族,村長受區長管轄。現代社會貴族已由議會及其他民選機構指派的官員所替代,但階級區別仍很顯著。汶萊馬來族舞蹈汶萊馬來族舞蹈婚姻傳統上由父母安排。典型的家庭包括夫妻及其子女。婚姻及繼承制度均受伊斯蘭律法的約束。馬來人的宗教信仰是伊斯蘭沙斐儀(Shafii)教派的教義,遵守穆斯林宗教節日。某些印度教禮儀依然存在,如婚禮的第二部分和國家各種慶典活動之中,猶有其遺風。農村地區的馬來人也保持了土地、叢林有靈的古舊信仰,部分可溯源於印度教;他們常靠巫醫或薩滿教徒治病。居住在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新加坡、汶萊和其他國家仍以馬來人為族稱的居民。多為新馬來人的後裔,社會、經濟和文化比較發達。隨著歷史的發展,這些馬來人之間也開始出現差異,各具民族特點。馬來西亞的馬來人,自稱馬來由人。主要分布在馬來半島中南部和沙撈越地區。多混有華人、印度人、泰人和阿拉伯人的血統。使用馬來語,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有多種方言。原用阿拉伯字母文字,後改用拉丁字母。原信印度教、佛教和萬物有靈,15世紀末大多改信伊斯蘭教,屬遜尼派。有部分人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家庭組織除南部森美蘭州母系制占優勢外,一般都為雙系制。馬來人以農業為主,種水稻、橡膠、椰子、咖啡、金雞納樹和油棕等,有卓越的蔬菜栽培技術。漁業和航海業發達。

民族起源

馬來人自何處來,歷史學界尚無定論。但主要有二種說法,來自中國雲南或起源於馬來群島。其民族來源,尚無定論。多數研究者認為,馬來人的祖先約在5000年前從亞洲內陸逐漸南下,遷至中南半島,並經馬來半島(一說經安達曼群島)進入蘇門答臘島,然後往東擴散到爪哇、加里曼丹、蘇拉威西和菲律賓群島,往西擴散到馬達加斯加島。這種遷徙浪潮持續數千年之久。一般按遷徙時間先後大體分為兩種:原始馬來人(包括古馬來人)和新馬來人

雲南起源說

雲南起源說主要的支持者有R.HGeldern,J.H.CKern,J.RFoster,J.RLogen,Slametmuljana和AsmahHaji馬來族服飾馬來族服飾Omar等。主要依據是:在馬來群島發現的古老斧頭,與中亞的某些地區類似,說明有中亞居民移民馬來群島。雲南起源說被廣大人群所接受,馬來西亞的中學歷史課本中都介紹馬來人起源於雲南。依此學說,馬來人的祖先分二批在不同年代從雲南遷移到馬來群島。這二批馬來人的祖先分別稱為原始馬來人(馬來文:MelayuProto〕及混血馬來人(馬來文:MelayuDeutro)。原始馬來人及混血馬來人又合稱南島人(馬來文:Indonesian),二者的文化為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南島人其實是最後移入馬來群島的人群。之前遷入的有澳大利亞人種(英文:Australoid),矮黑人(英文:Negrito)和美拉尼西亞人(英文:Melanesoid)。新馬來人源出百越,達雅族是其後人。原始馬來人:遷徙的時間,約在公元前3000~前1000年。根據出土文物,公元前2500年原始馬來人就居住在馬來群島。他們有農耕技術,社會發展水平較低。混血馬來人:遷徙的時間約在公元前2~公元16世紀,已受到印度、中國和阿拉伯文化的影響,公元前1500年就存在於馬來群島,他們多生活在海邊,漁業發達,社會發展水平較高。馬來族的風俗與Assam地區類似(Assam是印度與緬甸之間的地區)。馬來語與高棉語相似,而高棉人又被認為來自於雲南,當年他們沿著湄公河南下到高棉

馬來群島說

馬來群島起源說的支持者有J.Crawfurd,K.Himly,SutanTakdirAlisjahbana和GorysKeraf等。主要依據是:爪哇島發現的梭羅猿人(學名:Homosoloinensis)和維傑人(學名:Homowajakensis)化石表明馬來人是馬來群島起源,可能馬來人就是來自爪哇島。馬來人和爪哇人在19世紀都有很高的文化。能達到這種成就只有不斷發展的本土古老文化才能達到。以此說明馬來人並非來自任何地方。而是土生土長。梭羅猿人的化石於爪哇島上梭羅河(馬來文:SungaiSolo〕附近發現,因而得名。梭羅猿人直立,但沒脫離猿人階段。維傑人的化石於爪哇島南岸維傑(馬來文:Wajak〕地方發現。是東南亞發現的最早真人化石。約生存於一萬二千年前。K.Himly不同意馬來語與高棉語相似。認為二語相似只是表面印象,沒有足夠理據。馬來群島各族的語言與中亞屬於印歐語系的語言有異。馬來群島起源論在馬來西亞只得到極少數人的支持

民族服飾

馬來男女服飾五彩繽紛。馬來人有其傳統的服飾,稱禮服。正式場合和隆重節日均著禮服。較流行的服飾是馬來族男女服飾馬來族男女服飾“巴迪”(蠟染)。男子穿的巴迪衣被譽為馬來西亞國服,“巴迪”設計優美,圖案繁多,款式別致,有的編織手法相當細膩,“巴迪”為長袖上衣,圖案講究對稱,圖案花紋不對稱者不算真正的“巴迪”,“巴迪”有的是由蠟染布製成,有的則由絲綢作原料,質地不同,但大多寬而大,薄而涼爽。“巴迪”有長袖、短袖之分,出席晚宴者穿著長袖“巴迪”。傳統的馬來婦女服飾分上衣和紗籠(筒裙),衣寬如袍,袖長,衣身長過臂部,紗籠十分寬大,通常長達足踝。馬來婦女穿著傳統服裝時,頭上披著一條薄薄艷麗的紗巾,紗巾垂掛至肩膀或胸前。她們的服飾習俗忌諱袒胸露臂。馬來族服飾造型、設計特點具有濃厚的民族情調。[1]馬來西亞人的服飾偏好紅色、橙色和其他一些鮮艷的顏色,他們認為黑色屬於消極之色。所以馬來的服飾給你的感覺總是快樂奔放的,處處顯示熱帶風情。馬來族男子平日通常上穿“巴汝”,下身則圍以“沙籠”,女子穿無領長袖的連衣長裙,圍以頭巾,是嚴肅與華麗的完美結合。去過馬來西亞的人都有生動的回憶。一隊隊身著五顏六色紗籠的馬來婦女宛如一束束春日怒放的鮮花,把馬來西亞小城打扮得活色生香

相關資料

與馬來西亞人區別馬來人並非馬來西亞人的簡稱,而是馬來西亞的一個主要民族。馬來西亞人簡稱為大馬人,(Malaysian,馬來西亞簡稱為大馬)指的是擁有馬來西亞國籍的人士,主要有三大族群,分別為馬來人、華人,印度人,以及其它一些少數族群。各族群都保留了自己的文化以及風俗習慣。同時也尊重其他種族的文化以及風俗習慣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