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

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

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是中國的傳統手工技藝之一。吊腳樓具有簡潔、穩固、防潮的優點,還能節省耕地和建材。西江千戶苗寨吊腳樓連同相關營造習俗形成了苗族吊腳樓建築文化,它對於西江苗族社會文明進程和建築科學的研究具有極為珍貴的價值。

基本信息

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

文化遺產名稱: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

時間:2006年

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地區:貴州

編號:Ⅷ-31

申報地區或單位:貴州省雷山縣

簡介

雷山西江是全國僅有、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千戶苗寨西江,素有苗都之稱,被譽為“苗族民族文化藝術館”,是研究苗族歷史、文化的“活化石”。西江千戶苗寨位於貴州省雷山縣東北部雷公山之麓、白水河畔的西江鎮境內,包括平寨、東引、羊排、南貴4個行政村、10個自然寨。

西江村寨大都住在靠山面水的地方,因此造房時往往利用山坡傾斜度較大或者瀕臨水、溝的一側,使屋的前半部分臨空懸出,從而蓋起比比皆是、大同小異的吊腳樓來。這裡的居民建築系木質結構,不用一釘一鉚,房子框架由榫卯連線,依山勢而成,建築風格別具特色,形成獨特的苗寨吊腳樓景觀。吊腳樓層層疊疊,呈金字塔形。

歷史溯源

西江千戶苗寨吊腳樓的營造技藝遠承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南人巢居”的乾欄式建築。據有關史籍載述:“苗族多居山洞,結草為廬,以蔽風雨。事起即建造岩牆木屋,聳以吊樓……”可見苗家吊腳樓由來甚久。

在歷史沿革中又結合居住環境的要求加以變化。西江的造房匠師根據地形和主人的需要確定相應的建房方案,使用斧鑿鋸刨和墨斗、墨線,在30至70度的斜坡陡坎上搭建吊腳樓。這種建築以穿斗式木構架為主,因前檐柱吊腳,故而得名。

經過歷代苗族能工巧匠的精心設計,不斷加工裝飾,吊腳樓更為古樸而實用,美觀又大方,給苗鄉山寨增添了絢麗色彩。

建築特點

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

吊腳樓,即房屋撐柱懸空不落地,因地制宜而建。吊腳樓立於平地,吊腳半邊樓建於傾斜度較大的山坡上,後半邊靠岩著地,前半邊以木柱支撐,樓屋用當地盛產的木材建成。坡面開成上下兩級屋基,下級豎較長柱,上級豎較短柱,使前面半間樓板與後面半間地面平行,形成半邊樓。木柱木牆木樓板,樓皆建於數米高的石保坎上,房架高6至7米。每排柱的最外一根自上而下截齊上屋基處,形成吊腳柱,"吊腳樓"因此得名。

吊腳樓有半吊腳和全吊腳兩種形式。屋基多以大表石壘而成。吊腳樓為歇山頂穿斗挑梁木架乾欄式樓房,青瓦或杉木皮蓋頂。

吊腳樓一般有三層,四榀三間、五榀四間、六榀五間成座,依山錯落,次第鱗比。吊腳樓的三層,上層儲谷,中層住人,下層圍棚立圈,堆放雜物和關牲畜。住人的一層除臥室、廚房外,還有接待客人的中堂,寬敞明亮,中堂的前檐下裝有靠背欄桿,形成一個木製陽台,既可憑高遠眺,又可休息聚會。秋冬時節,金黃的苞谷,或紅的辣椒,潔白的棉球等成串懸關於樓欄樓柱,把小巧的吊腳樓點綴得繽紛絢麗,既不怕潮霉,又能防邋,天然糧倉。

苗家吊腳樓,飛檐翹角,三面有走廊,懸出木質欄桿,欄桿上雕有萬字格、喜字格、亞字格等象徵吉祥如意的圖案。懸柱有八棱形和四方形,下垂底端常雕繡球和金瓜等各種裝飾。

上層室外為走廊,多為婦女女紅勞作(繡花,挑紗,織錦)場所,或者觀花賞月之處。黔東苗族吊腳樓的走廊上安有“美人靠”(苗語為“安息”),站在“美人靠”憑欄遠眺,就能賞覽山區風光,家鄉勝色。

吊腳樓具有簡潔、穩固、防潮的優點,還能節省耕地和建材。

傳承意義

西江千戶苗寨吊腳樓連同相關營造習俗形成了苗族吊腳樓建築文化,它對於西江苗族社會文明進程和建築科學的研究具有極為珍貴的價值。保護好西江千戶苗寨,也就是保存了一塊研究苗族歷史和文化的“活化石”。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居住理念的改變,西江當地的年輕人不再願意居住吊腳樓,也無興趣學習相關營造技藝,吊腳樓建造匠師後繼乏人。吊腳樓營造對地質、木材有一定的要求,建成後防山體滑坡、防火的任務較重。因此,西江千戶苗寨吊腳樓建築技藝文化的延續和實物保護都面臨著極其嚴峻的挑戰,需要有關方面加以關注和支持。

現狀危機

由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的遺產,靠人身口相傳,所以,國家在公布遺產名錄的同時,也公布了一批代表性傳承人,目前貴州有20項37人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傳承人年齡34~81歲,集中在40~70歲之間。據相關資料,到目前為止,貴州已公布兩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數量達297項,93人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現實中中國的申遺不只是一些政府和少數幹部追求政績的表現。豐厚的經濟回報,也使人們趨之若鶩——只要打上世界遺產的標籤,隨之而來的是享有全球知名度,迅速躋身於國際旅遊熱點,從而贏得巨額的商業價值和經濟利益。

專家指出,一個項目一旦被列為世界遺產,就會成為一些地方的經濟發展突破口。當文化成為拉動經濟成長的一種手段時,便很可能出現“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短視邏輯,直接導致文化的邊緣化,在無節制的利慾面前,即便博大精深,也不能避免其衰落的命運。“將各種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各種級別的遺產名錄,不失是一種保護的方式,但是,僅靠此來救贖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一則方式也太過單一,力度也顯得太過單薄;二則列入遺產名錄後,各種新的問題也將隨之而生。”專家們頗有憂慮。這種保護當然不是給一個名號,給一座獎盃,而應是確確實實地實現文化所有者多自己文化認識的提升和認同,從而實現實質性的保護和發展。

“從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現狀來分析,幾個問題尤為凸顯。”專家指出。首先,遺產繼承人在逐漸離開文化的生長地,離開孕育文化和生長文化的土地;年輕人離開村莊到城鎮打工,離開耳濡目染的文化土壤,距離本文化越來越遠,很難產生對自己文化深厚的認識和認同。包括一些被媒體關注或者政府推介為文化遺產人的傳承人為了生計,不得不移居城鎮,以自己的一技之長在城市謀生。“沒有土地的人就是沒有文化的人”,當這文化的所有者離開他們的村莊離開他們的土地離開他們的寨子,他們正在離開他們的文化圈從而拋棄他們的文化。在其文化無所依託的城市,他們將走向何方?

其次,當文化所有者來到城鎮面臨生存的巨大壓力,選擇進入工廠打工或者做著以自己的文化毫不相干的體力活,或者乾脆把自己的文化絕對商業化,以迎合城市泛娛樂時代人們對各種文化產品的需求。“商業化帶來的後果是力圖滿足市場的需求,什麼好賣就生產什麼,需求就是市場,相對弱勢不被大眾所認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似乎只能盲目遵從和迎合,變得沒有選擇。”因為需要生存,所以學會放棄,而對文化的放棄將可能是一種災難。我們已經無奈地看到,村寨的年輕人正在放棄自己的文化,尋找與新文化的結合和認同。我們不可能把他們強拉著回來,保護自己的文化。因此,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不僅是找到傳承文化遺產的可能,更是需要對其文化進行及時的蒐集和整理,把這些珍貴的遺產寫進人類發展的歷史書頁,以便子孫後代可以通過閱讀知曉。

保護不是強留住表面僵化的文化遺產,而是在保護的同時,由其隨著時代的發展,有所創新,使文化遺產適應每天變化的生活,在可控的文化空間裡行走,在有意識的文化空間裡固守文化精神核心,找到回歸生活世界的出口。

中國傳統手工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 | 界首彩陶燒制技藝 | 石灣陶塑技藝 | 黎族原始制陶技藝 | 傣族慢輪制陶技藝 | 維吾爾族模製法土陶燒制 | 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 | 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 | 龍泉青瓷燒制技藝 | 磁州窯燒制技藝 | 德化瓷雕塑燒制技藝 | 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 | 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 | 宋錦織造技藝 | 蘇州緙絲織造技藝 | 蜀錦織造技藝 | 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 | 土家族織錦技藝 | 黎族傳統棉紡織染繡技藝 | 壯族織錦技藝 | 加牙藏族織毯技藝 | 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 | 苗族蠟染技藝 | 白族扎染技藝 | 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 | 客家土樓營造技藝 | 景德鎮傳統瓷窯作坊營造 | 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 | 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 | 蘇州御窯金磚製作技藝 | 苗族蘆笙製作技藝 | 玉屏簫笛製作技藝 | 陽城生鐵冶鑄技藝 | 南京金箔鍛制技藝 | 龍泉寶劍鍛制技藝 | 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 | 蕪湖鐵畫鍛制技藝 | 苗族銀飾鍛制技藝 | 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 | 保全族腰刀鍛制技藝 | 景泰藍製作技藝 | 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 | 明式家具製作技藝 | 拉薩甲米水磨坊製作技藝 | 萬安羅盤製作技藝 | 雕漆技藝 | 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 | 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 | 廈門漆線雕技藝 | 成都漆藝 | 茅台酒釀製技藝 | 瀘州老窖酒釀製技藝 | 紹興黃酒釀製技藝 | 鎮江恆順香醋釀製技藝 | 武夷岩茶 | 自貢井鹽深鑽汲制技藝 | 鉛山連四紙製作技藝 | 皮紙製作技藝 | 藏族造紙技藝 | 維吾爾族桑皮紙製作技藝 | 竹紙製作技藝 | 湖筆製作技藝 | 徽墨製作技藝 | 歙硯製作技藝 | 榮寶齋木版水印技藝 | 雕版印刷技藝 | 金陵刻經印刷技藝 | 德格印經院藏族雕版印刷 | 制扇技藝 | 劇裝戲具製作技藝 | 樺樹皮製作技藝 | 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 | 赫哲族魚皮製作技藝 | 瀏陽花炮製作技藝 | 黎族鑽木取火技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