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擇瑞

張擇瑞

張擇端,北宋著名畫家,長捲風俗畫《清明上河圖》作者。

人物介紹

該作品是我國繪畫史上的稀世奇珍,畫之瑰寶。它用現實主義手法,全景式構圖, 生動細緻地描繪了北宋王都開封汴京時的舟船往復,飛虹臥波,店鋪林立,人煙稠密的繁華景象和豐富的社會生活習俗風情。全圖規模宏大,結構嚴密,構圖起伏有序,其筆墨技巧,兼工帶寫,活潑簡練,人物生動傳神, 牲畜形態,房舍、舟車、城郭、橋樑,樹木、河流、無一不至臻至妙,稱得上妙筆神工。綜數我國古代繪畫,多有那種士大夫的孤芳自賞,實難找到類似“清明上河圖”這樣不惜以大量的筆墨,描繪數以百計的民眾市俗生活與商業經濟活動,將民眾置於主人翁地位,並加以正確地藝術概括,這在中國古代繪畫中是不多見的,就是在現代繪畫中也是罕見的。此畫的第一位收藏人是宋徽宗,是他用瘦金體親筆在畫上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
《清明上河圖》卷為絹本,水墨淡設色,縱24.8厘米、橫528.7厘米。現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本的畫卷本幅上,並無畫家本人的款印,確認其作者為張擇端,是根據金代人張著一段題跋,張著的題記寥寥數語:"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也。幼讀書,遊學於京師,後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從跋文知道, 作者張擇瑞原籍山東諸城,早年遊學汴京,後來在畫院任職,自成一家。他的藝術成就,歷來不被士大夫評論家所重視,因而有關他的史料極為稀少。所幸的是他的不朽名作《清明上河圖》完整地保存至今,才確立了他在中國繪畫史上應有的地位。
為什麼叫“清明上河圖”,有不同說法,有人認為《清明上河圖》中的“清明”兩字,並非指“清明時節”,而是描繪了當時汴京的清明坊到虹橋這一段上河的秋季景色。 而大多數人認為該畫描繪了當年汴京近郊汴河上下清明時節的生活景象,所以叫《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時代背景是北宋時期的開封市,開封位於河南省中部,古稱汴梁,汴京,為我國七大古都之一,從戰國至金代,先後有7個封建王朝在此定都,素有“自古帝王都”、 “七朝古都”之稱、其中以北宋年間最為繁榮,人口多達150餘萬,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之一。
《清明上河圖》全卷內容,可分為郊野、汴河、街市三大段。中段又以“虹橋”為中心,展現汴河漕運的緊張氣氛,達到全卷的高潮。
全圖觀賞是從右往左,從城外到城內,讓觀者看得有滋有味。開卷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郊外氛圍,春寒料峭,嫩綠新發,疏林薄霧,農舍酒家,阡陌縱橫。起首為兩人執鞭趕著一隊馱炭毛驢趟來,逾小橋,疏林茅舍,匆匆向城內進發。沿曲徑而來的一騎數仆護衛著,頂插楊柳細枝、四垂遮映的轎子,從郊外踏青歸來,其前導一騎受驚狂奔,馭者慌忙追趕,附近人畜,均作出各自不同的反應,此系全圖的引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