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青主女科》

《傅青主女科》

《傅青主女科》是中國清代醫家傅山編撰的婦產科名著,其中《女科》2卷,內容有帶下、血崩、鬼胎、調經、種子、妊娠、小產、難產、正產、產後等10門,共77篇,論述婦科各病症治。《產後編》2卷,內容有產後總論、產前產後方症宜忌及血塊、血暈、厥症等43種產科疾病的證治。內容簡要,說理精闢,選方精良,獨樹一幟,深受醫界歡迎,流傳甚廣。解放後曾多次印刷。

基本信息

簡介

《傅青主女科》《傅青主女科》
《傅青主女科》又名《女科》二卷,傅山撰,約成書於十七世紀,而至道光七年(1827)方有初刊本:後收入《傅青主男女科》中,合刊本多《傅氏女科全集》,後附《產後篇》2卷。故或又為《女科·產後編》、陸懋修《世補齋醫書》收入之校訂本、將女科析為8卷、八門。改稱《重訂傅徵君女科》、《產後編》改名《生化編》。

今本《傅青主女科》(《女科》)上卷載帶下、血崩、鬼胎、調經、種子等五門,每門下又分若干病候,計38條、39症、41方。下卷則包括妊娠、小產、難產、正產、產後諸症,亦五門,共39條、41症、42方。《產後編》上卷包括產後總論、產前產後方症宜忌及產後諸症治法三部,分列為17症;下卷繼之而分列26症,並附補篇一章。全書文字樸實,論述簡明扼要,理法方藥謹嚴而實用,重視肝、脾、腎三髒病機,善用氣血培補、脾胃調理之法,故頗受婦產醫家推崇。

作者簡介

《傅青主女科》傅山
傅山(1607--1684),初名鼎臣,改為山,原字青竹,後改青主,太原府陽出縣西村(今屬太原市尖草坪區向陽鎮)人。他博學多才、精通經史百家,兼攻詩文書畫,尤其對祖國醫學有深入研究和獨道見地。是明末清國中國傑出的思想家、詩人、書畫家、醫學家、戲曲家、武術家、社會活動家,號稱“十七世紀中國思想文化界的一座奇峰”。

傅山是一位知識淵博多方建樹的全才,可謂:“諸子百家,無所不通,三教九流,無所不曉,醫文書畫,無所不精”。從神奇誕辰到晚年,傅山一生正氣,名傳天下,他幼年時就以詩文、書畫出名,青年時文武雙全著稱,介入中年醫學、武術成就卓然、老年以朱衣道人週遊、修煉服務百勝,及至晚年博學精鑽,高尚品德傳誦至今,素有“百代宗師”之稱。

作為三晉文化名人傅山的故里,從古到今,用傅山命名的學校、街道、醫院、商鋪日漸增多,為挖掘傅山文化及其產業,打造弘揚傅山文化氛圍。早在九二年初,原北郊區委書記范世康就作了打造傅山名人品牌、開發旅遊文化產業、發展向陽工商十里一條街的批示,一九九五年--九八年又進行了三次大的規劃。二00四年為進一步挖掘傅山瑰寶,在區委、區政府的牽頭下,在向陽鎮黨委、政府的積極配合下,策劃了“中華傅山園”“傅山廣場”的建設規劃項目。

價值及特色

臨床實用價值高

傅氏所創製的一些方劑及辨治理論,頗能結合臨床實際,至今對臨床實踐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一、所創方劑對後世臨床實踐的指導作用

《傅青主女科》慢性子宮頸炎
1、完帶湯 為女科第一方,被後世推崇為帶下門的一首名方。臨床用此方加減主要治療脾虛型帶下病,每獲佳效;治療慢性盆腔炎主要適用於肝鬱脾虛及脾腎不足、水濕內停型。此外用完帶湯加減亦可治療外陰白色病變慢性子宮頸炎經前期綜合徵等數種常見婦科病證。

2、兩地湯 主要用於治療陰虛血熱而致的月經先期。今人用其方加減治療婦科手術後出血、經間期出血、功血等婦科常見疾病。

3、其他諸方 如清肝止淋湯清經散養精種玉湯等傅氏所創製的方劑均為臨床所廣泛套用,亦每獲佳效。

二、傅氏的辨治理論對後世臨床實踐的指導作用

1、帶下辨治理論 傅氏自創五帶病因說,認為帶下病主要病機為“俱是濕症”,並依帶下色質、氣味分別辨證論治,其辨證體現了臟腑經絡、病機在婦科中的靈活套用,具體症狀具體分析,分別立法,合理配伍立方,後世治五帶的方藥多以其方為首選,並為今之臨床所廣為加減套用。 2、血崩辨治理論 傅氏依據婦女不同時期、不同病因,將崩漏詳分7類,並立法治方8首,後列詳盡方論,立意新穎獨到,易懂實用,對臨床具有極大的指導價值。

3、調經辨治理論 傅氏全面詳盡的對月經不調進行分型,其中“年老經水復行”、“經水先後不定期”這些比較準確的命名是傅氏首先提出的,並且明確指出其病機及用藥,至今中醫婦科教科書中關於月經病仍多採用其分型。

4、產後病辨治理論 傅氏治療產後病,以“必大補氣血為先”的理論為產後治療之要領,此主張為後世醫家所推崇。依據產後多瘀、化瘀為先,傅氏對產後病的治療多以生化湯加減化裁,近世諸醫家遵傅氏之旨,用此方加減治療產後血瘀所致的惡露不盡、產後腹痛、產後發熱、墮胎小產等病,均獲滿意療效。

內容新穎,體例創新

傅氏立論多從實際出發,多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如黃帶一證,歷來醫家從脾經濕熱下注而論,唯傅氏分析精闢,認為“黃帶乃任脈之濕熱”,黃帶專主任脈為病,此理論至今仍為臨床辨治所推崇。赤帶一證,前人論之主濕主熱、主虛主實,屬、脾、,議論紛紜,莫衷一是,唯青主獨辟眾議,斥世人以赤帶屬心火之燥,提出病屬肝脾之說,且側重肝經。

《傅青主女科》白朮
傅氏用方獨具一格,不落俗套,極少選用前人之方,即使選用亦必經辨證加減化裁:正如祈爾誠所云:“此書為傅青主徵君手著,其居心與仲景同,而立方與仲景異……微君此書,談論不落古人窠臼,制方不失古人準繩……較仲景之傷寒論,方雖不同,而濟世之功則一也。”如生化湯,為傅氏產後常用方,於前人原方中去膩滯之熟地,加減化裁而成,產後46病中,24方以生化湯加減套用,靈活多變,變而不離其旨:加味生化湯,治療產後昏暈;加參生化湯,治療產後厥症、氣短似喘;安神生化湯治療產後虛人妄言等等。四物湯為婦科常用方,因其補而不滯,調而不峻,補養陰血而調沖任,故其常用本方加減治療婦科諸疾:加白朮、黑荊芥穗、山茱萸、川斷、甘草,名為加減四物湯以治療血虛精枯的月經過多;去辛竄之性的川芎,加涼血潤燥之品,引血下行,歸於血海,名治逆經方;加白朮、丹皮、延胡索、甘草、柴胡名為加味四物湯,治療肝鬱血虛的月經忽來忽斷,時痛時止;去升竄之川芎,而更以開肝鬱之香附,加清泄相火,通淋補腎之品,而成清肝止淋湯;去川芎加丹皮、黃芩沙參、黑荊芥穗為順經湯,治療經前腹痛吐血;去川芎為養精種玉湯治療血虛水虧的身瘦不孕。

辨治以臟腑氣血並結合沖任為中心

1、治病求本 傅氏治病必求其根本。如胸滿少食不受孕條中,病由脾胃虛寒所致,而其根本病因為心腎無火暖之故,正如傅氏所云:“治法可不急溫補其脾胃乎?然脾之母,原在腎之命門;之母,原在心之包絡,欲溫補脾胃,必須補二經之火。”經前泄水條中,病因為脾虛失於統血而濕氣乘之所致,對於此證,傅氏認為:“調經之法,不在先治其水,而在先治其血,亦不在先治其血,而在先補其氣,蓋氣旺即血自能生,抑氣旺而濕自能除,且氣旺而經自能調矣。”

《傅青主女科》人參
2、主調氣血 女子以血為本,以氣為用,氣血充盈則百病無生,傅氏提倡治療婦科病以補為主,少婦血崩條採用固氣湯;老年血崩條用當歸補血湯,方中黃芪重用至30 g,重在調氣攝血;難產之證,傅氏認為:“夫胎之成,成於腎臟之精;而胎之養,養於五臟六腑之血。故血旺則子易生,血衰則子難產。”傅氏重視調補氣血的理論在其用藥頻率上亦足以體現,全書用藥105味,位居前7位的依次為當歸、白朮、人參、地黃、芍藥、甘草、茯苓,即為八珍湯的組成。

3、重調肝脾 腎肝主藏血;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經水出諸於腎,腎與天癸的形成有密切關係,氣血的生成與正常運行與肝脾腎關係最為密切。傅氏認為此三髒又分別為沖脈、帶脈、任脈之本,故其在婦科病治法上重調肝脾腎。據統計,全書77條中與腎有關的條文有46條,與脾胃有關的條文有38條,而對於肝鬱致病的論述約占全書的1/3。全書105味藥中居前14位的,除上7味外,依次為山茱萸、丹皮、黃芪、山藥、川芎、柴胡、黑荊芥,綜觀傅氏用藥不難看出傅氏在治法上重調肝脾腎之旨。

4、強調沖、任、帶三脈在婦女經、帶、胎、產中的重要作用 沖為血海,十二經之海,五臟六腑之海;任主胞胎,為陰脈之海;帶脈能約束縱行諸脈,三經又與肝脾腎有密切聯繫,且月經不調,不論在氣、在血,屬肝、屬脾,只有導致沖任損傷,才會出現,故傅氏在辨治中亦多強調此三經與婦科疾病的密切關係,治療上強調調補沖任帶三經。白帶條中:“夫帶下俱是濕症,而以帶名者因帶脈不能約束……蓋帶脈通於任督,任督病而帶脈即病。”黃帶條中:“黃帶乃任脈之濕熱”,並指出治宜補腎脈之虛,而清腎脈之火;赤帶條中:“肝不藏血而滲於帶脈之內……”;青帶條中認為其病因為肝經濕熱迫於帶脈下注而致;少婦急迫不孕條中指出病因為帶脈之急,治宜寬其帶脈之急。用藥方面,書中首次提出山藥、蓮子可固沖脈,白果可固任脈。

用藥特點

1、補藥為主,時刻不忘顧護精血 如上所述,傅氏在辨治過程中,總以氣血為本,重調肝脾腎,故其用藥亦大抵以舒肝養血、健脾益氣、補腎填精之品為主,性味以甘鹹、溫潤居多,全書用藥105味,上篇38證,用藥78味,居前8位的依次是白朮、當歸、地黃、芍藥、人參、茯苓、丹皮、甘草;下篇39證,用藥79味,居前8位的依次是當歸、人參、白朮、地黃、山茱萸、芍藥、甘草、黃芪,由此可知無論月經病,還是產後病傅氏用藥均以補藥為主,重調肝脾腎,時刻顧護氣血津液。

《傅青主女科》五味子
2、主次分明,輕重懸殊 傅氏用藥主藥常可至數兩,次藥則常可以分為計,甚至數粒,正如傅氏所云:“倘畏藥味之重而減半,則力薄而不能止。”故其多重用補益扶正之品,因其性緩,急用之時非大量不能取效,而次藥多為佐使之用。如白帶條中,治法宜大補脾胃之氣,稍佐舒肝之品,故完帶湯中重用白朮、山藥各1兩,而稍佐柴胡6分、黑荊芥5分,取其氣味清芬,舒肝達郁,升提肺氣;經水後期而來多者條中,因屬血寒有餘,治宜補中溫散之,其所用溫經攝血湯中重用大熟地、白芍各1兩,大補肝腎脾之精血,稍佐以肉桂2分以散其寒,柴胡2分以解其郁,五味子3分以收攝精血;少腹急迫不孕條,寬頻湯中重用白朮(土炒)1兩,大補脾胃之氣,稍佐五味子3分以生腎水而益帶脈;妊娠子鳴條,扶氣止鳴湯中重用黃芪、麥冬各1兩,大補肺氣,稍佐以橘紅5分,取其芳香,善旁通經絡。

3、用藥純和,其方平易 傅氏云:“不損天然之氣血,便是調經之大法。”正如祈爾誠所云:“用藥純和,無一峻品,辨證詳明,一目了然。”書中用藥以平補肝脾腎之品為主,無大辛大燥之品,平補之中以達奇效,即使祛邪亦以扶正為先,故取所用之藥平易而少峻,稍烈之品能不用則不用,全書105藥中,黃連僅用1次;黃芩、黃柏、大黃亦不過4次;雷丸、木通、石膏知母之類亦僅用1次;其他峻品,未曾使用。正可謂:善醫者,只用純和之品而大病盡除,不善醫者立異驚奇,不惟無效,反致百病叢生。

4、立方用藥精簡 通觀全書,方中用藥少則1—2味,最多16味,7~9味者居多,組方遣藥恰到好處,如赤帶條,清肝止淋湯中1味芍藥足以舒肝平肝,使其不克伐脾土,即平肝扶土之意,又何以加人參、白朮之品,以致累事哉!

綜上所述,《傅青主女科》的價值不言而喻,然而,缺點亦在所難免,在此不必深究,應以“揚棄”的思維去學習和套用,使之能更好地套用於臨床。

中國醫學古籍

中國的傳統醫學淵源流長,有很多寶貴的東西值得我們學習。而要想讓大家學習到其中的精神,最簡便的方法就只有通過閱覽古籍。

中醫文化

中醫是我們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來的寶貴知識
《要藥分劑補正》
《永類鈐方》
《無冤錄》
《醫方藥性合編》
《歷代名醫蒙求》
《赤水玄珠全集》
《四海類聚方》
《食物本草》
《本草選》
《藥鏡》
《配方百篇》
《雷公藥性賦解》
《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
《本草彙編》
《炮炙大法》
《藏府標本藥式》
《證治匯補》
《雞峰普濟方》
《紹興校定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景岳全書》
《本草乘雅半偈》
《銀海精微》
《續名醫類案》
《外科精義》
《十四經發揮》
《外科證治全生集》
《釐正按摩要術》
《經效產寶》
《醫學入門》
《濟生方》
《理傷續斷方》
《御藥院方》
《五十二病方》
《顱囟經》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養老奉親書》
《外科正宗》
《引書》
《本草正義》
《衛生寶鑑》
《本草從新》
《醫宗金鑒》
《明醫雜著》
《醫說》
《重樓玉鑰》
《本經逢原》
《本草綱目拾遺》
《傷科補要》
《開寶本草》
《小品方》
《名醫類案》
《證類本草》
《醫學綱目》
《格致餘論》
《脈訣》
《類經》
《婦科玉尺》
《外台秘要》
《本草經集注》
《本草崇原》
《萬病回春》
《食療本草》
《太平聖惠方》
《本草品匯精要》
《吳醫匯講》
《針灸甲乙經》
《回回藥方》
《古今醫統大全》
《臨證指南醫案》
《飲膳正要》
《千金要方》
《外科精要》
《難經》
《本草綱目》
《針灸大成》
《溫病條辨》
《本草備要》
《脈經》
《神農本草經》
《新修本草》
《醫學源流論》
《傅青主女科》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三)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黃帝內經》
《傅青主女科》
《黃帝內經素問白話解》
《古今醫統大全》
《黃帝明堂經》
《婦人良方》
《海藥本草》
《韓氏醫通》
《喉科指掌》
《婦科玉尺》
《高注金匱要略》
《格致餘論》
《黃帝內經素問吳注》
《古今醫鑒》
《婦科心法要訣》
《歸硯錄》
《感證輯要》
《傅青主男科》
《喉科秘訣》
《傅青主男女科》
《古本難經闡注》
《古今名醫匯粹》
《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
《古今醫案按》
《黃帝內經素問譯釋》
《黃帝內經太素》
《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黃帝陰符經》
《黃氏醫書八種》
《顧氏醫鏡》
《觀身集》
《管見大全良方》
《廣溫疫論》
《福幼集》
《國藥提要》
《國醫百家》
《海上方》
《海上醫宗心領》
《伏邪新書》
《寒溫條辨摘要》
《古代兒科疾病新編》
《漢方簡義》
《洪氏集驗方》
《喉白闡微》
《喉風論》
《古代疾病名候疏義》
《喉科心法》
《古方八陣》
《喉科紫珍集》
《喉痧正的》
《厚德堂集驗方萃編》
《胡洽百病方》
《花韻樓醫案》
《華氏按摩術》
《華佗神醫秘傳》
《華洋髒象約纂》
《懷少集》
《環溪草堂醫案》
《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
《皇漢醫藥全書》
《黃澹翁醫案》
《古方匯精》
《黃帝明堂灸經
《古方新解》
《古今名醫方論》
《黃帝內經明堂類成》
《黃帝內經始生考》
《扶壽精方》
《婦人規》
《黃帝內經素問節文注釋》
《黃帝內經素問靈樞合類》
《贛州正俗方》
《黃帝內經素問校義》
《古今醫案按選》
《古今醫方集成》
《黃帝十二經脈明堂五臟人圖》
《高憩雲外科全書十種》
《黃帝蝦蟆經》
《福濟全珍》
《骨蒸病灸法》
《黃氏醫書三種》
《華佗內事》
《古今醫統正脈全書》
《華佗外科》
《廣嗣全訣》
《廣嗣五種備要》
《古書醫言》
《古愚山房方書三種》
《何澹庵醫案》
《古今錄驗方》
《黃帝八十一難經注》
《黃帝脈訣》
《婦嬰至寶》
《古本康平傷寒論》
《黃帝逸典》
《黃帝明堂偃側人圖》
《華佗方》
《華佗觀形察色並三部脈經》
《廣嗣紀要》

古代中醫著作

  • 《黃帝內經·素問》
  • 《黃帝內經·靈樞》
  • 《黃帝內經太素》
  • 《神農本草經》
  • 《本草綱目》
  • 《中藏經》
  • 《傷寒論》
  • 《傷寒雜病論》
  • 《溫熱論》
  • 《難經》
  • 《針灸大成》
  • 《瀕湖脈學》
  • 《褚氏遺書》
  • 《仿寓意草》
  • 《孫真人海上方》
  • 《柳洲醫話》
  • 《傷寒發微論》
  • 《劉河間傷寒醫鑒》
  • 《察舌辨症新法》
  • 《跌打損傷方》
  • 《穴道秘書》
  • 《醫學源流論》
  • 《醫林改錯》
  • 《傅青主男科》
  • 《傅青主女科》
  • 《飲膳正要》
  • 《食鑒本草》
  • 《產寶》
  • 《異授眼科》
  • 《肯堂醫論》
  • 《敖氏傷寒金鏡錄》
  • 《雜病治例》
  • 《衛生家寶產科備要》
  • 《正體類要》
  • 《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
  • 《喉舌備要秘旨》
  • 《醫醫醫》
  • 《全生指迷方》
  • 《濟生集》
  • 《幼科切要》
  • 《胎產秘書》
  • 《經驗麻科》
  • 《內外傷辨》
  • 《虛損啟微》
  • 《仙傳外科集驗方》
  •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 《類證治裁》
  • 《普濟方·針灸》
  • 《臨證指南醫案》
  • 《醫碥》
  • 《醫學正傳》
  • 《張聿青醫案》
  • 《古今醫鑒》
  • 《濟陰綱目》
  • 《保嬰撮要》
  • 《萬病回春》
  • 《顧松園醫鏡》
  • 《古今醫案按》
  • 《本草求真》
  • 《醫經原旨》
  • 《婦人大全良方》
  • 《靈素節注類編》
  • 《諸病源候論》
  • 《本草新編》
  • 《金匱翼》
  • 《女科經綸》
  • 《得配本草》
  • 《脈訣匯辨》
  • 《類證活人書》
  • 《王旭高臨證醫案》
  • 《回春錄》
  • 《周慎齋遺書》
  • 《嬰童百問》
  • 《文堂集驗方》
  • 《脈經》
  • 《雷公炮炙論》
  • 《雷公炮製藥性解》
  • 《備急千金要方》
  • 《千金翼方》
  • 《肘後備急方》
  • 《金匱要略方論》
  • 《外台秘要》
  • 《聖濟總錄》
  • 《景岳全書》
  • 《醫法圓通》
  • 《育嬰家秘》
  • 《外經微言》
  • 《臨證實驗錄》
  • 《女科旨要》
  • 《婦科問答》
  • 《張氏婦科》
  • 《顱囟經》
  • 《傷科大成》
  • 《跌打秘方》
  • 《集驗背疽方》
  •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 《金瘡秘傳禁方》
  • 《增訂十藥神書》
  • 《痰癘法門》
  • 《眼科秘訣》
  • 《尤氏喉科秘書》
  • 《白喉全生集》
  • 《喉科秘訣》
  • 《包氏喉證家寶》
  • 《慎疾芻言》
  • 《診家樞要》
  • 《重訂囊秘喉書》
  • 《眼科心法要訣》
  • 《焦氏喉科枕秘》
  • 《經絡考》
  • 《知醫必辨》
  • 《傷寒九十論》
  • 《女丹合編選注》
  • 《針灸易學》
  • 《子午流注說難》
  • 《正骨心法要旨》
  • 《重訂靈蘭要覽》
  • 《推求師意》
  • 《洪氏集驗方》
  • 《達生編》
  • 《醫學傳燈》
  • 《洗冤集錄》
  • 《醫門法律》
  •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 《外科心法要訣》
  • 《幼幼集成》
  • 《古今名醫匯粹》
  • 《衛生寶鑑》
  • 《本經逢原》
  • 《本草從新》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證治匯補》
  • 《高注金匱要略》
  • 《石室秘錄》
  • 《儒門事親》
  • 《明醫指掌》
  • 《類經圖翼》
  • 《目經大成》
  • 《外科大成》
  • 《醫原》
  • 《丹溪治法心要》
  • 《友漁齋醫話》
  • 《金針秘傳》
  • 《婦人規》
  • 《軒岐救正論》
  • 《松峰說疫》
  • 《尤氏喉症指南》
  • 《跌損妙方》
  • 《外科十法》
  • 《臨症驗舌法》
  • 《韓氏醫通》
  • 《奇經八脈考》
  • 《證治心傳》
  • 《傷寒標本心法類萃》
  • 《市隱廬醫學雜著》
  • 《一草亭目科全書》
  • 《食療本草》
  • 《海藥本草》
  • 《本草衍義》
  • 《湯液本草》
  • 《本草備要》
  • 《急救便方》
  • 《本草易讀》
  • 《馬培之醫案》
  • 《傷寒補例》
  • 《宜麟策》
  • 《理虛元鑒》
  • 《廣嗣要語》
  • 《女科指要》
  • 《竹泉生女科集要》
  • 《凌臨靈方》
  • 《塘醫話》
  • 《察病指南》
  • 《溫病指南》
  • 《家傳女科經驗摘奇》
  • 《婦科秘方》
  • 《質疑錄》
  • 《小兒痘疹方論》
  • 《叢桂草堂醫案》
  • 《青囊秘訣》
  • 《對山醫話》
  • 《疫疹一得》
  • 《醫學讀書記》
  • 《救傷秘旨》
  • 《女科秘旨》
  • 《飲食須知》
  • 《寧坤秘籍》
  • 《傷寒醫訣串解》
  • 《壽世傳真》
  • 《醫學綱目》
  • 《古今醫統大全》
  • 《醫宗金鑒》
  • 《刪補名醫方論》
  • 《格致餘論》
  • 《癘瘍機要》
  • 《馮氏錦囊秘錄》
  • 《仁術便覽》
  • 《溫熱經緯》
  • 《仲景傷寒補亡論》
  • 《丁甘仁醫案》
  • 《金匱玉函經二注》
  • 《金匱要略淺注》
  • 《胎產心法》
  • 《明醫雜著》
  • 《溫病條辨》
  • 《傷寒大白》
  • 《讀醫隨筆》
  • 《推拿抉微》
  • 《外科證治全書》
  • 《血證論》
  • 《竹林女科證治》
  • 《兒科要略》
  • 《丹溪手鏡》
  • 《醫宗己任編》
  • 《養生導引秘籍》
  • 《時病論》
  • 《傷寒貫珠集》
  • 《內經評文》
  • 《傷寒六書》
  • 《冷廬醫話》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