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心法要訣》

《外科心法要訣》是中國古代著名醫學家吳謙等著作。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外科心法要訣》《外科心法要訣》

書名:外科心法要訣

作者:吳謙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42年

作者簡介

吳謙吳謙

吳謙(1689~1848年),字文吉,清朝安徽歙縣人。乾隆時為太醫院院判。《醫宗金鑒》是清代御製欽定的一部綜合性醫書,全書90卷,是中國綜合性中醫醫書最完善簡要的一種。

吳謙是清雍正、乾隆年間的名醫,曾任太醫院右院判。作為御醫,吳謙經常隨侍於皇帝身邊。乾隆五年(1740年)早春二月,乾隆帝患了感冒,吳謙、陳止敬等御醫“敬謹調理,甚屬勤勞,……且奏效甚速”,使乾隆帝很快就痊癒了。吳謙等因而受到了嘉獎。在為宮廷服務期間,吳謙多次受到這樣的恩賞。

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乾隆帝詔令編纂醫書,命吳謙、劉裕鐸為總修官。作為總修官,吳謙為《醫宗金鑒》的成書做出了重要貢獻。吳謙認為,醫經典籍以及歷代各家醫書,存在著“詞奧難明、傳寫錯誤、或博而不精、或雜而不一”等問題,應予以“改正注釋,分別諸家是非”。

謙崇尚仲景學說。在撰著《醫宗金鑒》時,他參考引用清乾隆以前研究《傷寒論》、《金匱要略》 的20餘位醫家的著述,對這二部經典著作的原文逐條加以注釋,匯集諸注家之闡發,撰成《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17卷、《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8卷,列為《醫宗金鑒》全書之首。

《外科心法要訣》卷三

頭部百會疽

百會疽在巔頂結,經屬督脈百會穴,初如粟米漸如錢,甚似葡萄堅似鐵。高腫熱實清毒火,平塌陽虛溫補怯,腫連耳項動痰聲,七日不潰命必絕。
【注】此百會疽又名玉頂發,生在巔頂正中,屬督脈經百會穴。由膏粱太過,火毒凝結而成。初起形如粟米,漸腫根大如錢,甚則形似葡萄,堅硬如鐵,高尖紅腫, 熱疼痛,瘡根收束,憎寒壯熱,大渴隨飲隨乾,口苦唇焦,便秘煩躁,脈見洪數者,此屬氣實。
宜服黃連消毒飲,以清毒火,外敷沖和膏。若漫腫平塌,紫暗堅硬, 痛根散,惡寒便瀉,脈見細數者,此屬陽虛,宜服十全大補湯,以溫補之,外敷回陽玉龍膏。若面赤過煩,口乾不渴,唇潤者,此屬陽虛浮泛,宜服桂附地黃丸,引火歸源,更用生附子餅,置兩足心湧泉穴,各灸五壯,以泄其毒。初起貼琥珀膏,已潰糝黃靈藥、太乙膏蓋貼;腐盡,再易生肌之藥治之。若腫連耳項,痰如拽鋸,七日無膿不潰,神昏者命必絕矣!

黃連消毒飲

蘇木(二分) 甘草(三分) 陳皮(二分) 桔梗(五分) 黃芩(五分) 黃柏(五分) 人參(三分) 本(五分) 防己(五分) 防風(四分) 知母(四分) 羌活(一分)獨活(四分) 連翹(四分) 黃連(一錢) 生地黃(四分) 黃 (二錢) 澤瀉(二分) 當歸尾(四分)
水煎,食遠溫服【方歌】黃連消毒清毒火,諸般火證服最良,蘇木甘草陳皮桔,芩柏人參 二防,知母羌活獨活等,連翹黃連生地黃,黃 澤瀉當歸尾,服後最忌飲寒涼。
沖和膏 四陽玉龍膏(俱見腫瘍門)
生肌散 十全大補湯 黃靈藥 太乙膏(俱見潰瘍門)
桂附地黃丸 附子餅(見前灸法)
琥珀膏(見後髮際瘡

透腦疽

透腦疽生百會前,形如雞子痛而堅,軟漫膿稀虛塌陷,紅硬膿稠實腫尖。
【注】此證生於百會穴之前,囟門之際,亦由督脈經火毒而成。初如粟米,漸如雞子,堅硬疼痛。瘡頂塌陷,根腳漫腫,色暗者屬虛;若色紅腫硬、頂尖膿稠者屬實。速潰者順,遲潰透腦髓者逆。其腫潰內外治法,俱按百會疽。

侵腦疽

侵腦疽生透腦旁,濕火攻發屬太陽,穴名五處知其位,紅順紫逆要審詳。
【注】此疽生於透腦疽側下,由太陽膀胱經濕火而成,穴名五處。紅腫高起, 熱疼痛,膿色如蒼蠟者,屬氣血俱實,順而易治;若紫陷無膿,根腳散大者,氣血兩虛,逆而難治。初起宜服荊防敗毒散汗之,次服內疏黃連湯下之,將潰服托里透膿湯,已潰服托里排膿湯,外貼琥珀膏,圍敷沖和膏。其餘內外治法,俱按癰疽潰瘍門。

托里透膿湯

人參 白朮(土炒) 穿山甲(炒研) 白芷(各一錢) 升麻 甘草節(各五分) 當歸(二錢) 生黃(三錢) 皂角刺(一錢五分) 青皮(炒,五分)
水三盅,煎一盅。病在上部,先飲煮酒一盅,後熱服此藥;病在下部,先服藥後飲酒;瘡在中部,藥內兌酒半盅,熱服。
【方歌】托里透膿治癰疽,已成未潰服之宜,參術甲芷升麻草,當歸黃 刺青皮。
荊防敗毒散(見項部腦疽)
內疏黃連湯 沖和膏(俱見腫瘍門)
托里排膿湯(見項部魚尾毒)
琥珀膏(見髮際瘡內)

佛頂疽

佛頂疽屬督上星,陰陽不調毒熱成,不論虛實皆險證,潰爛黑陷必然凶。
【注】此證一名頂門疽。生於頭頂囟門之前,屬督脈經上星穴。由臟腑陰陽不調,熱毒上壅而成。色紫,堅硬腫痛,脈洪大而數者為實;脈微細而數者為虛,皆屬險證。若潰爛黑陷,六脈散大,神昏譫語,二便閉結者為逆。首尾內外治法,俱按百會疽。

額疽

額疽生額火毒成,左右膀胱正督經,頂陷焦紫無膿重,高聳根收紅腫輕。
【注】此證生前額正中者,屬督脈經,或生左右額角者,屬膀胱經。總由火毒而成。初起瘡頂塌陷,乾焦色紫,不生大膿者,其勢重而屬險也;若紅腫高聳,瘡根收束者,其勢輕而屬順也。初服荊防敗毒散汗之,次服仙方活命飲消之。將潰氣虛者,宜服托里透膿湯;氣實者,宜服透膿散,外敷沖和膏。已潰宜服托里排膿湯,外貼琥珀膏。其餘內外治法,俱按癰疽潰瘍門。
荊防敗毒散(見項部腦疽)
仙方活命飲(見腫瘍門)
托里透膿湯(見前侵腦疽)
透膿散 沖和膏(俱見腫瘍門)
托里排膿湯(見項部魚尾毒)
琥珀膏(見髮際瘡內)

勇疽

勇疽 後太陽穴,膽經怒火伏鼠形,七日不潰毒攻眼,黃膿為吉黑血凶。
勇疽圖(圖缺)
【注】此證一名勇疽,又名腦發疽。屬足少陽膽經怒火而成,生於目小 之後五分。生在太陽穴者,無論左右皆可以生。初起如粟,漸腫疼痛,形如伏鼠,面目浮腫,七日信膿不潰,火毒攻睛,腐爛損目。若十一日針出黃膿,毒從膿解為順易治;若出紫黑血者,系氣虛不能化毒為逆難治。初服仙方活命飲清解之,毒甚宜服內疏黃連湯,外敷二味拔毒散。其將潰已潰,內外治法,俱按癰疽腫瘍、潰瘍門。潰後避風忌水。
仙方活命飲 內疏黃連湯 二味拔毒散(俱見腫瘍門)

鬢疽

鬢疽三焦膽二經,證由欲怒火凝成,此經氣多而血少,潰腐惟宜少見膿。
鬢疽圖(圖缺)
【注】此證發於鬢角,屬手少陽三焦、足少陽膽二經,由於相火妄動,外受風熱,更因性情急怒,慾念火生,凝結而成。此二經俱屬氣多血少,最難腐潰,更兼鬢角肌肉,澆薄不宜針灸,候其自潰。潰後不宜多見膿,膿多者過耗血液難斂。初起宜服柴胡清肝湯解之,膿成者宜托里消毒散托之,外敷二味拔毒散。已潰內外治法,俱按癰疽潰瘍門。

柴胡清肝湯

柴胡 生地(各一錢五分) 當歸(二錢) 赤芍(一錢五分) 川芎(一錢) 連翹(去心,二錢) 牛蒡子(炒、研,一錢五分) 黃芩(一錢) 生梔子(研) 天花粉 甘草節 防風(各一錢)
水二盅,煎八分,食遠服。
【方歌】柴胡清肝治怒證,宣血疏通解毒良,四物生用柴翹蒡,黃芩梔粉草節防。
托里消毒散 二味拔毒散(俱見腫瘍門)

夭疽銳毒

夭疽居左銳毒右,經屬膽腑生耳後,謀慮太過鬱火成,此處肉薄當急救。
夭疽銳毒圖(圖缺)
【注】此二證左為夭疽,右為銳毒,俱生耳後一寸三分高骨之後。夭者,不盡天年謂之夭;銳者,如鋒刃之銳利,言毒甚也。得此二證,愈者甚少。初起俱如黍粒,漸腫如瓜,堅硬平塌,紫暗不澤,較諸瘡疼痛倍增。名雖各異,而左右耳後,俱屬足少陽膽經,由謀慮不決,鬱火凝結而成。此處皮肉澆薄,氣多血少,終屬險證,急當治之。遲則熱氣下入淵液,前傷任脈,內熏肝肺,惡證悉添,必致不救。若紅腫速潰者順,堅硬黑陷者逆。如果投方應證,亦只十全四五也。初宜服柴胡清肝湯消解之,膿將成宜服托里消毒散,虛者十全大補湯托補之,外俱敷烏龍膏,其餘內外治法,俱按癰疽腫潰瘍門(淵液,膽經穴名)。
柴胡清肝湯(見前鬢疽)
托里消毒散 烏龍膏(俱見腫瘍門)
十全大補湯(見潰瘍門)

耳後疽

耳後疽生耳折間,三焦風毒膽火炎,紅腫有頭 為順,黑陷 痛冷潰難。
【注】此證生於耳折之間,無論左右,屬三焦經風毒,兼膽經怒火上炎而成。初起如粟,漸增腫痛,小者如杏,大者如桃。若紅腫有頭, 熱易潰,稠膿者為順;若黑陷堅硬, 痛引腦,甚則頂、頰、肩、肘俱痛,不熱遲潰,紫血者為逆。初治法同夭疽,已潰內外治法,俱按癰疽潰瘍門。
耳後疽圖(圖缺)
又有初起失於托里,或誤食寒涼,則毒不能外發,遂攻耳竅,膿從耳竅出者,名為內潰,屬虛,多服十全大補湯。大抵少年得此證者,其愈最緩;老年得此證者,易於成漏。

耳發

耳發三焦風熱成,初椒漸若蜂房形,赤腫疼痛生輪後,黃膿屬吉紫血凶。
耳發圖(圖缺)
【注】此證生於耳後,屬三焦經風熱相搏而成。初如椒粒,漸腫若蜂房,將腐亦多眼孔, 赤疼痛,腫連耳葉。蓋發者,乃癰證之毒甚者也。不可聽其自潰,恐潰遲膿通耳竅。當在十一日後,剪破瘡頂,出黃白膿者屬吉為順;出紫鮮血者屬凶為逆。初起俱宜服仙方活命飲消之,外敷二味拔毒散。其餘內外治法,俱按癰疽潰瘍門。
仙方活命飲(見腫瘍門)
二味拔毒散(見腫瘍門)

耳根毒

耳根毒初痰核形,腫如伏鼠 赤疼,三焦風火膽怒氣,暴腫潰速非疽癰。
耳根毒圖(圖缺)
【注】此證生於耳後,初起形如痰核,漸增腫勢,狀如伏鼠, 赤疼痛。由三焦風火,膽經怒氣上沖,凝結而成。但此證暴腫潰速,根淺易愈,非若癰疽之勢大毒甚也。初起寒熱往來,宜服荊防敗毒散汗之;發熱痛甚者,仙方活命飲消之;膿成者服透膿散,虛者服托里透膿湯;潰後外撒紅靈藥,貼太乙膏;膿盡換搽生肌玉紅膏,生肌斂口。若遇虛者,膿水清稀,或瘡口斂遲,即服香貝養榮湯補之,自斂。
仙方活命飲(見腫瘍門)
荊防敗毒散(見項部腦疽)
透膿散(見腫瘍門)
托里透膿湯(見前侵腦疽)
紅靈藥 生肌玉紅膏 太乙膏(俱見潰瘍門)
香貝養榮湯(見項部石疽)

玉枕疽

玉枕疽屬督脈經,證由積熱風邪乘,枕骨微上腦戶穴,高腫為順紫陷凶。
玉枕疽圖(圖缺)
【注】此證由督脈經積熱,外受風邪凝結而成。生在玉枕骨尖微上腦戶穴。初起如粟,麻癢相兼,寒熱往來,口渴便秘,漸增堅硬,大者如茄,小如鵝卵,紅活高腫。潰出稠膿者,屬吉而順也;若紫暗塌陷,潰出血水者,屬兇險也。初則俱服神授衛生湯消解之,虛者宜服托里消毒散,外敷沖和膏。其餘內外治法,俱按癰疽腫潰瘍門。
神授衛生湯 托里消毒散 沖和膏(俱見腫瘍門)

腦後發

腦後發生在督經,熱結風府粟腫疼,紅活易潰稠膿順,紫暗難潰血水凶。
【注】此證屬督脈經,枕骨之下風府穴,由積熱外受風邪凝結而成。初如粟米, 腫作疼痛,引頭頂肩項,氣粗鼻塞,漸大如盤如碗。紅活速潰出稠膿者順;紫暗難潰時津血水者逆。初起內外治法,按玉枕疽。其餘內外治法,俱按癰疽腫潰瘍門。
腦後發圖(圖缺)

腦鑠

腦鑠項後如橫木,精涸毒火上乘生,黑如灶煙牛唇硬,木痛未腐水流清。急施桑艾法至痛,火燎刺痛屬陽經,速服仙方活命飲,若見七惡定然凶。
腦鑠圖(圖缺)
【注】此證生於督脈經風府穴,由陰精枯涸,毒火乘之而生。初起形如椒粒,堅硬紫暗,漸腫如橫木,甚則上至顛頂,下至大椎,色如灶煙,硬若牛唇。未膿皮先腐爛,時流清水,肌肉冰冷,輕者木痛,重者毒瓦斯將陷,全不知疼。宜急施桑柴烘法艾壯灸法,以痛為度;速服仙方活命飲,以舒解其毒。七日之後,不髮長不生大膿者,宜服十全大補湯救之,投補藥不應者難治。若初起熱如火燎刺痛,屬陽證,速服黃連消毒飲,外敷回陽玉龍膏。此證若首尾純見五善之證者,屬順;見七惡之證者,屬逆也。其餘內外治法,俱按癰疽腫潰瘍門。
桑柴烘法 艾壯灸法(俱見首卷)
仙方活命飲(見腫瘍門)
十全大補湯(見潰瘍門)
黃連消毒飲(見前百會疽)
回陽玉龍膏(見腫瘍門)

油風

油風毛髮乾焦脫,皮紅光亮癢難堪,毛孔風襲致傷血,養真海艾砭血痊。
油風圖(圖缺)
【注】此證毛髮乾焦,成片脫落,皮紅光亮,癢如蟲行,俗名鬼剃頭。由毛孔開張,邪風乘虛襲入,以致風盛燥血,不能榮養毛髮。宜服神應養真丹,以治其本;外以海艾湯洗之,以治其標。若耽延年久,宜針砭其光亮之處,出紫血,毛髮庶可復生。

神應養真丹

羌活 木瓜 天麻 白芍 當歸 菟絲子 熟地(酒蒸,搗膏) 川芎等分為末,入地黃膏,加蜜丸桐子大。每服百丸,溫煮酒或鹽湯任下。
【方歌】神應養真治油風,養血消風發復生,羌歸木瓜天麻芍,菟絲熟地與川芎。

海艾湯

海艾 本 菊花 蔓荊子 防風 薄荷 荊穗 藿香 甘松(各二錢)
水五六碗,同藥煎數滾,連湯共入廠口缽內。先將熱氣熏面,候湯少溫,用布蘸洗,日洗二三次,洗後避風,忌魚腥、發物。
【方歌】海艾湯治油風癢,先熏後洗善消風,菊 蔓荊風薄穗,藿香海艾與甘松。

白屑風

白屑風生頭與面,燥癢日久白屑見,肌熱風侵成燥化,換肌潤肌醫此患。
白屑風圖(圖缺)
【注】此證初生髮內,延及面目,耳項燥癢,日久飛起白屑,脫去又生。由肌熱當風,風邪侵入毛孔,郁久燥血肌膚失養,化成燥證也。宜多服祛風換肌丸。若肌膚燥裂者,用潤肌膏擦之甚效。

祛風換肌丸

大胡麻 蒼朮(炒) 牛膝(酒洗) 石菖蒲 苦參 何首烏(生) 花粉 威靈仙(各二兩) 當歸身 川芎 甘草(生,各一兩)
上為細末,陳煮酒跌丸綠豆大。每服二錢,白滾水送下,忌魚腥、發物、火酒。
【方歌】換肌丸治白屑風,燥癢日增若蟲行,風燥血分失潤養,疊起白屑落復生。歸芎胡麻蒼朮膝,菖蒲花粉草威靈,苦參何首烏為末,煮酒跌丸綠豆形。

潤肌膏

香油(四兩) 奶酥油(二兩) 當歸(五錢) 紫草(一錢)
將當歸、紫草入二油內,浸二日,文火炸焦去渣;加黃蠟五錢溶化盡,用布濾傾碗內,不時用柳枝攪冷成膏。每用少許,日擦二次。
【方歌】潤肌膏擦白屑風,肌膚燥癢用更靈,酥香二油歸紫草,炸焦加蠟濾攪凝。

禿瘡

禿瘡風熱化生蟲,騷癢難堪卻不疼,白痂如錢生髮內,宜服通聖擦膏靈。
禿瘡圖(圖缺)
【注】此證頭生白痂,小者如豆,大者如錢,俗名錢癬,又名肥瘡,多生小兒頭上,騷癢難堪,卻不疼痛。日久延漫成片,發焦脫落,即成禿瘡,又名癩頭瘡,由胃經積熱生風而成。宜用防風通聖散料,醇酒浸焙為細末,每服一錢或二錢,量其壯弱用之。食後白滾湯調下,服至頭上多汗為驗。初起肥瘡,宜擦肥油膏,用久則效。已成禿瘡者,先宜艾葉、鴿糞煎湯洗淨瘡痂;再用豬肉湯洗之,隨擦躑躅花油,以殺蟲散風,蟲死則癢止,風散則發生,血潮則肌膚潤,久擦甚效。

防風通聖散

防風 當歸 白芍(酒炒) 芒硝 大黃 連翹桔梗 川芎 石膏( ) 黃芩 薄荷麻黃 滑石(各一兩) 荊芥 白朮(土炒) 山梔子(各二錢五分) 甘草(生二兩)
共為末。
【方歌】防風通聖治禿瘡,胃經積熱致風傷。連翹梔子麻黃桔,白朮歸芎滑石防,黃芩甘草石膏芍,薄荷荊芥並硝黃。共末酒拌曬乾碾,白湯調服發汗良。

肥油膏

番木鱉(六錢) 當歸 黎蘆(各五錢) 黃柏苦參 杏仁 野狼毒 白附子(各三錢) 鯉魚膽(二個)
用香油十兩,將前藥入油內,熬至黑黃色,去渣,加黃蠟一兩二錢溶化盡,用布濾過罐收。每用少許,用藍布裹於手指,蘸油擦瘡。
【方歌】肥油膏能治肥瘡,散風殺蟲長發強,黃柏苦參白附子,番鱉野狼毒杏仁良,藜蘆當歸鯉魚膽,炸焦入蠟實奇方。

躑躅花油方

躑躅花根四兩搗爛,用菜油一碗,炸枯去渣,加黃蠟少許,布濾候冷。青布蘸擦,日用三次。氈帽戴之,勿令見風。
【方歌】躑躅花油療禿瘡,驅蟲止癢擦之良,躑躅花根研極爛,菜油炸枯入蠟強。

螻蛄癤

螻咕癤即 拱頭,勢小勢大各有由,胎毒堅小多衣膜,暑熱形大功易收。
【注】此證多生小兒頭上,俗名貉 ,未破如曲 拱頭,破後形似螻蛄串穴。有因胎中受毒者,其瘡腫勢雖小,而根則堅硬,潰破雖出膿水,而堅硬不退,瘡口收斂,越時復發,本毒未罷,他處又生,甚屬纏綿難斂。宜用三品一條槍插於孔內,化盡堅硬衣膜,換撒生生肌,貼玉紅膏以收之,不致再發也。
螻蛄癤圖(圖缺)
亦有暑熱成毒者,大如梅李,相聯三五枚,潰破膿出,其口不斂,日久頭皮串空,亦如螻蛄串穴之狀。宜貼紺珠膏,拔盡膿毒,將所串之空皮剪通,使無藏膿之處,用米泔水日洗一次,乾撒生肌散,貼萬應膏甚效。有因瘡口開張,日久風邪襲入,以致瘡口周遭作癢,抓破津水,相延成片,形類黃水瘡者,宜用敗銅散搽之,忌魚腥發物。

三品一條槍

白砒(一兩五錢) 明礬(三兩)
砒、礬二味,共研細末,入小罐內,加炭火 紅,青煙已盡,疊起白煙片時,約上、下紅徹住火,取罐安地上,一宿取出,約有砒、礬淨末一兩,加雄黃二錢四分,乳香一錢二分,共研極細,濃糊搓成線條,陰乾,瘡有孔者,插入孔內;無孔者,先用針通孔竅,早晚插藥二條。插至三日後,孔大者,每插十餘條。插至七日,孔內藥條滿足方住。患處四邊,自然裂開大縫,共至十四日前後,其堅硬衣膜及疔核、瘰 、痔漏諸管,自然落下,隨用湯洗,搽玉紅膏。虛者兼服健脾補劑,自然收斂。
【方歌】神奇三品一條槍,能醫堅硬衣膜瘡,雄乳白砒礬生用,研末 煉搓條良。

敗銅散

化銅舊罐子一個,研為細末,用香油調敷。自能滲濕祛癢,瘡口易斂。
【方歌】敗銅散治潰風傷,騷癢破津脂水瘡,化銅舊罐研細末,香油調敷滲濕良。
紺珠膏 萬應膏 生肌散 玉紅膏(俱見潰瘍門)

髮際瘡

髮際瘡生髮際邊,形如黍豆癢疼堅,頂白肉赤初易治,胖人肌濃最纏綿。
髮際瘡圖(圖缺)
【注】此證生項後髮際,形如黍豆,頂白肉赤堅硬,痛如錐刺,癢如火燎,破津膿水,亦有浸淫發內者,此由內郁濕熱,外兼受風相搏而成也,初宜紺珠丹汗之,次有酒制防風通聖散清解之,外搽黃連膏效。惟胖人項後髮際,肉濃而多折紋,其發反刺瘡內,因循日久不瘥,又兼受風寒凝結,形如臥瓜,破爛津水,時破時斂,俗名謂之肉龜。經年不愈,亦無傷害,常用琥珀膏貼之,可稍輕也。

琥珀膏

定粉(一兩) 血餘(八錢) 輕粉(四錢) 銀硃(七錢) 花椒(十四粒) 黃蠟(四兩)琥珀(末,五分) 麻油(十二兩)
將血餘、花椒、麻油炸焦,撈去渣,下黃蠟溶化盡,用夏布濾淨,傾入瓷碗內,預將定粉、銀硃、輕粉、琥珀四味,各研極細,共合一處,徐徐下入油內,用柳枝不時攪之,以冷為度。綿燕脂攤貼,紅綿紙攤貼亦可。
【方歌】琥珀膏能治諸瘡,活瘀解毒化腐良,定血輕朱蠟珀,麻油熬膏亦療瘍。
紺珠丹(即萬靈丹,見腫瘍門)
防風通聖散(見前禿瘡)
黃連膏(見鼻部鼻瘡)

頭風傷目

頭風引目眉棱痛,風火寒痰有四因,或由楊梅毒攻頂,或因產後被風侵。
【注】此證畏寒、惡風,其痛走注不定,得暖少減者,風痛也;寒熱口苦,大渴,二便秘,不眠者,火痛也;手足厥冷,面青唇白,氣逆不渴,小水白者,寒痛也;身重肢酸,胸煩作嘔,口吐痰沫者,痰痛也。以上四證,舊有古方羌活沖和湯倍川芎加菊花,隨經形證,加引治之。倘若因循失治,風攻眉棱酸痛,眼皮跳動,漸攻睛珠,起藍雲遮睛,多致損目。若只眉棱酸痛,以碧雲散常吸之甚效。

羌活沖和湯

防風 白芷(各一錢) 細辛 甘草(生,各五分) 生地 蒼朮黃芩(各一錢)羌活(一錢五分) 川芎(二錢)
引加蔥頭三根、生薑一片、紅棗肉二枚,水煎食遠服。痛由頂後起,屬膀胱經,倍羌活加 本。痛由耳後起,屬膽經,加柴胡。痛由太陽牽引頭額兩目,屬胃經,倍白芷加葛根、 石膏。頭痛兼有腹痛身重,屬脾經,倍蒼朮。頭痛兼有足冷,氣逆,屬腎經,倍細辛;甚者加麻黃、生附子,減黃芩。頭痛兼有嘔涎沫,手足厥冷者,屬肝經,加吳茱萸。
頭痛有火熱渴,倍酒洗黃芩,加生石膏。便秘者加生大黃。頭痛吐痰涎,四肢不冷者,加半夏。
【方歌】沖和頭風風傷目,風火寒痰四因生,日久眉棱酸痛跳,遮睛損目此能清。防風白芷細辛草,生地蒼芩羌活芎,詳在隨加引經藥,蔥姜紅棗水煎成。

碧雲散

川芎 鵝不食草(各一兩) 細辛 辛荑(各二錢) 青黛(一錢)
共為細末,患者口噙涼水,令人以蘆筒吹入左右鼻孔內,取嚏為效。每用少許,鼻常吸之,其效緩。
【方歌】碧雲散去頭風證,眉棱酸痛更堪醫,鵝不食草辛荑黛,芎細同研不時吸。
貼兩太陽穴法 治頭痛如破。
雀腦川芎 白附子(各等分)
研末,蔥汁調稠,紙攤貼左右太陽穴效。
產後風寒侵腦,頭痛不可發汗,宜用四物湯倍川芎加荊芥穗服之,其效緩。
楊梅毒入腦髓,以致頭痛者,治在本門。
四物湯(見潰瘍門)

卷三—面部

顴瘍、顴疽

顴瘍顴疽漸榴形,風熱積熱小腸經,瘍起 紅浮腫痛,疽紫漫硬木麻疼。
顴瘍 顴疽圖(圖缺)
【注】此二證發於顴骨尖處,屬小腸經,不論左右,初小漸大如榴。發陽分者,由風熱而生,初起 紅,浮腫,疼痛,七日即潰,名為顴瘍,毒輕根淺易愈;發陰分者,由積熱而生,色紫,漫腫,堅硬,麻木,疼痛,三七方潰,名為顴疽,毒甚根深難愈。瘍證初宜仙方活命飲,疽證初宜內疏黃連湯或麥靈丹。其餘內外治法,俱按癰疽腫瘍潰瘍門。
仙方活命飲 內疏黃連湯 麥靈丹(俱見腫瘍門)

顴疔

顴疔初起粟米形,證由陽明火毒生,堅硬頂凹根深固,寒熱交作麻癢疼。
顴疔圖(圖缺)
【注】此證生在顴骨之間,屬陽明胃經,不論左右,初如粟米黃色小 ,次如赤豆,頂凹堅硬,按似疔頭,麻癢疼痛。多因過食炙爆、藥酒,以致胃經積火成毒而生。初宜蟾酥丸,或麥靈丹汗之,次服黃連消毒飲清之。外治法同疔門,凡疔皆屬迅速之證,初覺即當急治,遲則毒火攻心,令人昏憒譫語,惡證悉添,多致不救。
蟾酥丸(見疔瘡門)
麥靈丹(見腫瘍門)
黃連消毒飲(見頭部百會疽)

面發毒

面發毒圖(圖缺)
面發毒在頰車生,初少漸多赤豆形,腫硬 疼津黃水,證屬風熱客陽明。
【注】此證生面上頰車骨間。初生一個,漸發數枚,形如赤豆,色紅 痛,堅硬似疔,時津黃水。由風熱客於陽明,上攻而成。初宜服荊防敗毒散汗之。若胃火盛,則唇焦口渴,便燥者即服涼膈散下之,外以清涼消毒散敷之即愈。

涼膈散

黃芩 薄荷 梔子(生研) 連翹(去心) 石膏(生) 甘草(生) 芒硝 大黃(各等分)
水二盅,苦竹葉二十片,煎八分;加蜂蜜三匙和服。
【方歌】涼膈散醫肺胃熱,口渴唇焦便燥結,芩薄梔翹石膏草,芒硝大黃苦竹葉。

清涼消毒散

白芨 乳香 雄黃 天花粉 麝香 烏藥 山慈菇 黃柏
各等分,共研細末,雞子清和蜜水調敷。
【方歌】清涼消毒去風熱,及乳雄黃花粉麝,烏藥慈菇黃柏研,雞清蜜調毒即滅。
荊防敗毒散(見項部腦疽)

面游風

面游風燥熱濕成,面目浮腫癢蟲行,膚起白屑而癢極,破津黃水津血疼。
面游風圖(圖缺)
【注】此證生於面上,初發麵目浮腫,癢若蟲行,肌膚乾燥,時起白屑。次後極癢,抓破,熱濕盛者津黃水,風燥盛者津血,痛楚難堪。由平素血燥,過食辛辣濃味,以致陽明胃經濕熱受風而成。癢甚者,宜服消風散;痛甚者,宜服黃連消毒飲,外抹摩風膏緩緩取效。

摩風膏

麻黃(五錢) 羌活(一兩) 白檀香(一錢) 升麻(二錢) 白芨(一錢) 防風(二錢)當歸身(一錢)
用香油五兩,將藥浸五日,文火炸黃,即撈去渣,加黃蠟五錢,溶化盡,用絹濾過,攪冷塗抹瘡上。
【方歌】摩風膏抹游風證,麻黃羌活白檀升,及防歸身香油泡,炸黃去渣加蠟凝。
消風散(見項部鈕扣風)
黃連消毒飲(見頭部百會疽)

腮胃熱是其端,初起 痛熱復寒,高腫 紅風與熱,平腫色淡熱濕原。
腮圖(圖缺)
【注】此證一名髭發,一名含腮瘡。生於兩腮肌內不著骨之處,無論左右,總發端於陽明胃熱也。初起 痛,寒熱往來。若高腫、色紅、 熱者,系胃經風熱所發;若平腫色淡不鮮者,由胃經濕熱所生。始則俱以柴胡葛根湯表之。若口渴便秘,宜四順清涼飲解之。表里證俱解,腫痛仍作者,勢必成膿,宜托里消毒散托之。膿熟者針之,體虛者宜平補之。其餘治法,按癰疽潰瘍門。此證初起,若過服涼藥,令毒攻喉者險。

柴胡葛根湯

柴胡 葛根 石膏( ) 花粉 黃芩(各一錢) 甘草(生,五分) 牛蒡子(炒,研)連翹(去心) 桔梗(各一錢) 升麻(三分)
水二盅,煎八分,不拘時服。
【方歌】柴胡葛根發表證, 腮腫痛或平形,石膏花粉黃芩草,牛蒡連翹桔梗升。

四順清涼飲

防風 梔子(生研) 連翹(去心) 甘草(生) 當歸 赤芍 羌活(各一錢) 大黃(二錢)
水二盅,燈心五十寸,煎八分,食遠服。
【方歌】四順清涼攻里強,口乾便秘 腮瘡,防風梔子連翹草,歸芍燈心羌大黃。
托里消毒散(見腫瘍門)

雀斑

雀斑淡黃碎點形,火郁孫絡血風成,犀角升麻丸常服,正容散洗漸無蹤。
【注】此證生於面上,其色淡黃,碎點無數,由火郁於孫絡之血分,風邪外搏,發為雀斑。宜常服犀角升麻丸,並治一切粉刺、酒刺、 靨子等證。外用時珍正容散,早晚洗之,以澤其肌,久久自愈。亦有水虧火滯而生雀斑者,宜服六味地黃丸。
雀斑圖(圖缺)

犀角升麻丸

犀角(一兩五錢) 升麻(一兩) 羌活(一兩) 防風(一兩) 白附子(五錢) 白芷(五錢)生地黃(一兩) 川芎(五錢) 紅花(五錢) 黃芩(五錢) 甘草(生,二錢五分)
各為細末,合均,蒸餅為小丸,每服二錢,食遠臨臥用茶清送下。
【方歌】犀角升麻治雀斑, 靨子亦能痊,犀升羌防白附芷,生地芎紅芩草丸。

時珍正容散

豬牙皂角 紫背浮萍 白梅肉 甜櫻 桃枝(各一兩)
焙乾,兌鷹糞白三錢,共研為末,每早晚用少許,在手心內,水調濃搓面上,良久以溫水洗面。用至七八日後,其斑皆沒,神效。
【方歌】正容散洗雀斑容,豬牙皂角紫浮萍,白梅櫻桃枝鷹糞,研末早晚水洗靈。

六味地黃丸

懷熟地(八兩) 山萸肉 懷山藥(炒,各四兩) 白茯苓 丹皮 澤瀉(各三兩)
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錢,空心淡鹽湯送下。
【方歌】六味地黃善補陰,能滋腎水並生津,萸苓山藥丹皮瀉,研末蜜丸服最神。

黑痣

黑痣生面霉點斑,小如黍粒豆形圓,孫絡之血陽束結,挑破水晶膏點痊。
【注】此證生於面部,形如霉點,小者如黍,大者如豆,比皮膚高起一線。有自幼生者,亦有中年生者,由孫絡之血,滯於衛分,陽氣束結而成。宜用線針挑破,以水晶膏點之,三四日結痂,其痣自落,用貝葉膏貼之,兼戒醬醋,愈後無痕。
黑痣圖(圖缺)

水晶膏

礦子鍛石水化開,取末五錢,又用濃鹹水多半茶盅,浸於鍛石末內,以鹹水高鍛石二指為度。再以糯米五十粒,撒於灰上,如鹹水滲下,陸續添之,泡一日一夜,冬天兩日一夜,將米取出,搗爛成膏。挑少許點於痣上,不可太過,恐傷好肉。
【方歌】水晶膏能點黑痣,鹹水浸灰入糯米,一日一夜米泡紅,取出搗膏效無比。
貝葉膏(見潰瘍門)

黧黑

如塵久炱暗,原於憂思抑鬱成,大如蓮子小赤豆,玉容久洗自然平。
【注】此證一名黧黑斑。初起色如塵垢,日久黑似煤形,枯暗不澤,大小不一,小者如粟粒赤豆,大者似蓮子、芡實,或長、或斜、或圓,與皮膚相平。由憂思抑鬱,血弱不華,火燥結滯而生於面上,婦女多有之。宜以玉容散早晚洗之,常用美玉磨之,久久漸退而愈。戒憂思、勞傷,忌動火之物。

玉容散

白牽牛 團粉 白蘞 白細辛 甘松 白鴿糞 白芨 白蓮蕊 白芷 白朮 白僵蠶 白茯苓(各一兩) 荊芥 獨活 羌活(各五錢) 白附子 鷹條白 白扁豆(各一兩)防風(五錢)白丁香(一兩)
共研末。每用少許,放手心內,以水調濃搽搓面上,良久再以水洗面,早晚日用二次。
【方歌】玉容散退黧 ,牽牛團粉蘞細辛,甘松鴿糞及蓮蕊,芷術僵蠶白茯苓,荊芥獨羌白附子,鷹條白扁豆防風,白丁香共研為末,早晚洗面去斑容。

古代中醫著作

  • 《黃帝內經·素問》
  • 《黃帝內經·靈樞》
  • 《黃帝內經太素》
  • 《神農本草經》
  • 《本草綱目》
  • 《中藏經》
  • 《傷寒論》
  • 《傷寒雜病論》
  • 《溫熱論》
  • 《難經》
  • 《針灸大成》
  • 《瀕湖脈學》
  • 《褚氏遺書》
  • 《仿寓意草》
  • 《孫真人海上方》
  • 《柳洲醫話》
  • 《傷寒發微論》
  • 《劉河間傷寒醫鑒》
  • 《察舌辨症新法》
  • 《跌打損傷方》
  • 《穴道秘書》
  • 《醫學源流論》
  • 《醫林改錯》
  • 《傅青主男科》
  • 《傅青主女科》
  • 《飲膳正要》
  • 《食鑒本草》
  • 《產寶》
  • 《異授眼科》
  • 《肯堂醫論》
  • 《敖氏傷寒金鏡錄》
  • 《雜病治例》
  • 《衛生家寶產科備要》
  • 《正體類要》
  • 《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
  • 《喉舌備要秘旨》
  • 《醫醫醫》
  • 《全生指迷方》
  • 《濟生集》
  • 《幼科切要》
  • 《胎產秘書》
  • 《經驗麻科》
  • 《內外傷辨》
  • 《虛損啟微》
  • 《仙傳外科集驗方》
  •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 《類證治裁》
  • 《普濟方·針灸》
  • 《臨證指南醫案》
  • 《醫碥》
  • 《醫學正傳》
  • 《張聿青醫案》
  • 《古今醫鑒》
  • 《濟陰綱目》
  • 《保嬰撮要》
  • 《萬病回春》
  • 《顧松園醫鏡》
  • 《古今醫案按》
  • 《本草求真》
  • 《醫經原旨》
  • 《婦人大全良方》
  • 《靈素節注類編》
  • 《諸病源候論》
  • 《本草新編》
  • 《金匱翼》
  • 《女科經綸》
  • 《得配本草》
  • 《脈訣匯辨》
  • 《類證活人書》
  • 《王旭高臨證醫案》
  • 《回春錄》
  • 《周慎齋遺書》
  • 《嬰童百問》
  • 《文堂集驗方》
  • 《脈經》
  • 《雷公炮炙論》
  • 《雷公炮製藥性解》
  • 《備急千金要方》
  • 《千金翼方》
  • 《肘後備急方》
  • 《金匱要略方論》
  • 《外台秘要》
  • 《聖濟總錄》
  • 《景岳全書》
  • 《醫法圓通》
  • 《育嬰家秘》
  • 《外經微言》
  • 《臨證實驗錄》
  • 《女科旨要》
  • 《婦科問答》
  • 《張氏婦科》
  • 《顱囟經》
  • 《傷科大成》
  • 《跌打秘方》
  • 《集驗背疽方》
  •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 《金瘡秘傳禁方》
  • 《增訂十藥神書》
  • 《痰癘法門》
  • 《眼科秘訣》
  • 《尤氏喉科秘書》
  • 《白喉全生集》
  • 《喉科秘訣》
  • 《包氏喉證家寶》
  • 《慎疾芻言》
  • 《診家樞要》
  • 《重訂囊秘喉書》
  • 《眼科心法要訣》
  • 《焦氏喉科枕秘》
  • 《經絡考》
  • 《知醫必辨》
  • 《傷寒九十論》
  • 《女丹合編選注》
  • 《針灸易學》
  • 《子午流注說難》
  • 《正骨心法要旨》
  • 《重訂靈蘭要覽》
  • 《推求師意》
  • 《洪氏集驗方》
  • 《達生編》
  • 《醫學傳燈》
  • 《洗冤集錄》
  • 《醫門法律》
  •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 《外科心法要訣》
  • 《幼幼集成》
  • 《古今名醫匯粹》
  • 《衛生寶鑑》
  • 《本經逢原》
  • 《本草從新》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證治匯補》
  • 《高注金匱要略》
  • 《石室秘錄》
  • 《儒門事親》
  • 《明醫指掌》
  • 《類經圖翼》
  • 《目經大成》
  • 《外科大成》
  • 《醫原》
  • 《丹溪治法心要》
  • 《友漁齋醫話》
  • 《金針秘傳》
  • 《婦人規》
  • 《軒岐救正論》
  • 《松峰說疫》
  • 《尤氏喉症指南》
  • 《跌損妙方》
  • 《外科十法》
  • 《臨症驗舌法》
  • 《韓氏醫通》
  • 《奇經八脈考》
  • 《證治心傳》
  • 《傷寒標本心法類萃》
  • 《市隱廬醫學雜著》
  • 《一草亭目科全書》
  • 《食療本草》
  • 《海藥本草》
  • 《本草衍義》
  • 《湯液本草》
  • 《本草備要》
  • 《急救便方》
  • 《本草易讀》
  • 《馬培之醫案》
  • 《傷寒補例》
  • 《宜麟策》
  • 《理虛元鑒》
  • 《廣嗣要語》
  • 《女科指要》
  • 《竹泉生女科集要》
  • 《凌臨靈方》
  • 《塘醫話》
  • 《察病指南》
  • 《溫病指南》
  • 《家傳女科經驗摘奇》
  • 《婦科秘方》
  • 《質疑錄》
  • 《小兒痘疹方論》
  • 《叢桂草堂醫案》
  • 《青囊秘訣》
  • 《對山醫話》
  • 《疫疹一得》
  • 《醫學讀書記》
  • 《救傷秘旨》
  • 《女科秘旨》
  • 《飲食須知》
  • 《寧坤秘籍》
  • 《傷寒醫訣串解》
  • 《壽世傳真》
  • 《醫學綱目》
  • 《古今醫統大全》
  • 《醫宗金鑒》
  • 《刪補名醫方論》
  • 《格致餘論》
  • 《癘瘍機要》
  • 《馮氏錦囊秘錄》
  • 《仁術便覽》
  • 《溫熱經緯》
  • 《仲景傷寒補亡論》
  • 《丁甘仁醫案》
  • 《金匱玉函經二注》
  • 《金匱要略淺注》
  • 《胎產心法》
  • 《明醫雜著》
  • 《溫病條辨》
  • 《傷寒大白》
  • 《讀醫隨筆》
  • 《推拿抉微》
  • 《外科證治全書》
  • 《血證論》
  • 《竹林女科證治》
  • 《兒科要略》
  • 《丹溪手鏡》
  • 《醫宗己任編》
  • 《養生導引秘籍》
  • 《時病論》
  • 《傷寒貫珠集》
  • 《內經評文》
  • 《傷寒六書》
  • 《冷廬醫話》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