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膳正要》

《飲膳正要》

《飲膳正要》是中國第一部有關食物營養、療效食品、食物效法的專著。元代蒙古族醫學家忽思慧撰。成於元朝天曆三年(公元1330年),全書共三卷。卷一講的是諸般禁忌,聚珍品撰。卷二講的是諸般湯煎,食療諸病及食物相反中毒等。卷三講的是米谷品,獸品、禽品、魚品、果菜品和料物等。早年傳往日本,明、清兩代曾多次翻印,廣為流傳。

基本信息

著作概述

《飲膳正要》 為元·飲膳太醫忽思慧所撰,

飲膳正要飲膳正要

該書是一部古代營養學專著,此書著成於元朝天曆三年(公元1330年),全書共三卷。卷一講的是諸般禁忌,聚珍品撰。卷二講的是諸般湯煎,食療諸病及食物相反中毒等。卷三講的是米谷品,獸品、禽品、魚品、果菜品和料物等。
該書記載藥膳方和食療方非常豐富,特別注重闡述各種飲撰的性味與滋補作用,並有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飲酒避忌等內容。它從健康人的實際飲食需要出發,以正常人膳食標準立論,制定了一套飲食衛生法則。書中還具體闡發了飲食衛生,營養療法,乃至食物中毒的防治等。附錄版畫二十餘幅,文圖並茂,為我國現存第一部完整的飲食衛生和食療專書,也是一部頗有價值的古代食譜。
忽思慧,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營養學家,他寫的《飲膳正要》一書,是我國甚至是世界上最早的飲食衛生與營養學專著,對傳播和發展我國衛生保健知識,起到了重要作用。

著作內容

《飲膳正要》是一部專講飲食和營養的書籍。我國周代時期,政府里就設有“食醫”,專管與飲食有關的醫藥問題。以後歷代都有關於用飲食做為治療手段的材料及專書出現,即所謂“食療”。但是,從健康人的立場出發,講究飲食營養,滋補身體,以達到強身養生的目的的書籍,當以《飲膳正要》為最早。
該書的名稱雖為《飲膳正要》,但內容包括了醫療衛生,以及歷代名醫的驗方、秘方和具有蒙古族飲食特點的各種肉、乳食品,甚至明代名醫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也引用了該書的有關內容。所以,《飲膳正要》-一書,對於研究我國的醫藥和蒙古民族的醫藥科技史具有重要的意義。
《飲膳正要》共分三卷,卷一講養生避忌、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飲酒避忌和聚珍異饌等;卷二講原料,飲料和食療,即包括諸般湯煎、神仙服餌、四時所宜、五味偏走、食療諸病、食物利害、食物相反、食物中毒等內容;卷三講糧食、蔬菜、各種肉類和水果等。
《飲膳正要》,當時雖是為皇帝延年益壽所編的專著,但對人民百姓也起了很大作用。正如該書的序言裡所說的那樣:“中宮覽焉念,祖宗衛生之戒,知臣下陳義之勤思,有以助呈上之誠身而推其仁民之至,意命中政院使臣拜住刻梓而廣傳之。茲舉也,蓋欲推一人之安而使天下人舉安,推一人之壽而使天下之人皆壽,恩澤之厚,豈有加於此者哉,書中之既成大都留守臣金界奴傳。

作者簡介

忽思慧,一譯和斯輝,生卒年月不詳,蒙古族(一說為元代回回人),約為13、14世紀間人。
忽思慧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營養學家,在我國食療史以至醫藥發展史上占有較為重要的地位。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趙國公常普蘭奚任徽政院使,掌管侍奉皇太后諸事,忽思慧約於是年被選任飲膳太醫,入侍元仁宗之母興聖太后答己。其間,他與常普蘭奚在食療研究方面密切合作,後來他供職中宮,以膳醫身份侍奉文宗皇后卜答失里,所以忽思慧在元廷中主要是以飲膳太醫之職侍奉皇太后與皇后。
忽思慧長期擔任宮廷飲膳太醫,負責宮庭中的飲食調理、養生療病諸事,加之他重視食療與食補的研定與實踐,因此得以有條件將元文宗以前歷朝宮廷的食療經驗加以及時總結整理,他還繼承了前代著名本草著作與名醫經驗中的食療學成就,並注意汲取當時民間日常生活中的食療經驗。正是在這神情況下,他編撰成了營養學名著《飲膳正要》一書。

社會評價

忽思慧在該書中深刻地論述了養生之道,特別是飲食與健身的辯證關係。他說:“心為一身之主宰,萬事之根本,故身安則心能應萬變,主宰萬事,非保養何以能安其身。保養之法,莫若守中,守中財無過與不及之。病調順,四時節慎飲食,起居不妄,使以五味調和五藏,五藏和平,則血氣資榮,精神健爽,心志安定,堵邪自不能入,寒暑不能襲,人乃怡安。夫上古聖人治未病不治巳病,故重食輕貸,蓋有所取也。故云,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魚,餒肉敗者,色惡者臭,惡者失飪,不時者,皆不可食。然雖食飲,非聖人口腹之慾哉。蓋以養氣養體不以有傷也,若食氣祖惡,則傷精,若食味不調,則損形。形受五味以成體,是以聖人先用食,禁以存性後製藥,以防命,蓋以藥性有大毒。有大毒者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然後轂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以傷其正,雖飲食百味,要其精粹,審其有補,益助養之,宜新陳之異,溫、涼、寒、熱之性五味偏走之病,若滋味偏嗜,新陳不擇,製造失度,俱皆致疾可者行之,不可者忌之。如妊婦不慎行,乳母不忌口,則子受患。若貪爽口而忘避忌,則疾病潛生而中,不悟百年之身而忘於一時之味,其可惜哉。孫思邈曰:謂其醫者,先曉病源,知其所犯,先以食療,食療不愈,然後命藥,十去其九。故善養生者,謹先行之,攝生之法,豈不為有裕矣。
忽思慧在這部書中,以“養生避忌”冠篇首,可見他並不是一位只從飲食出發,純營養觀點的人,而是通過講飲食,著眼點還是放在人的養生和健身上。
在養生這一部分,有許多內容很有價值。如,他說:“安樂之道在乎保養,保養之道莫若守中,守中則無過與不及之病。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與蓋不適其性而強。故養生者既無過耗之弊又能保守真元,何患乎外邪所中也。故善服藥者不若善保養,不善保養不若善服藥。世有不善保養又不能善服藥倉卒病生而歸咎於神乎?善攝生者薄滋味,省思慮,節嗜欲,戒喜怒,惜元氣,簡言語,輕得失,破憂阻,除妄想,遠好惡,收視昕,勤內固,不勞神,不勞形,神形既安病患何由而致也。故善養性者先飲而食,食勿令飽。先渴而欽,飲勿令過。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蓋飽中飢,飢中飽,飽則傷肺,飢則傷氣,若食飽,不得便臥,即生百病。

序文

朕惟人物皆稟天地之氣以生者也。然物又天地之所以養乎人者,苟用之失其所以養,則至於殘害者有矣。如布帛菽粟雞豚之類,日用所不能無,其為養甚大也
。然過則失中,不及則未至,其為殘害一也。其為養甚大者尚然,而況不為養而為害之物,焉可以不致其慎哉!
此特其養口體者耳。若夫君子動息威儀,起居出入,皆當有其養焉,又所以養德也。嘗觀前元《飲膳正要》一書,其所以養口體、養德之要,無所不載,蓋當時尚醫所論著。其執藝事,以致忠愛,雖深於聖賢之道者不外是也。夫善莫大於取諸人,取諸人以為善,大舜所先肆。朕嘉是書而用之,以資攝養之助,且鋟諸梓,以廣惠利於人,亦庶幾乎,好生之仁。雖然生稟於天,非人之所能為,若或戕之,與立嚴牆之下者同,有不由於人乎!故此非但攝養之助,而抑順受其正之大助也。
景泰七年四月初一日
臣聞古之君子善修其身者,動息節宣以養生,飲食衣服以養體,威儀行義以養德,是故周公之制禮也。天子之起居、衣服、飲食,各有其官,皆統於冢宰,蓋慎之至也。今上皇帝,天縱聖明,文思深遠,御延閣,閱圖書,旦暮有恆,則尊養德性,以酬酢萬幾,得內聖外王之道焉。於是趙國公臣常普蘭奚,以所領膳醫臣忽思慧所撰《飲膳正要》以進。其言曰∶昔世祖皇帝,食飲必稽於本草,動靜必準乎法度,是以身躋上壽,貽子孫無疆之福焉。是書也,當時尚醫之論著者雲,噫!進書者可謂能執其藝事,以致其忠愛者矣。是書進上,中宮覽焉。念祖宗衛生之戒,知臣下陳義之勤,思有以助聖上之誠身,而推其仁民之至意。命中政院使臣拜住刻梓而廣傳之。茲舉也,蓋欲推一人之安,而使天下之人舉安;推一人之壽,而使天下之人皆壽。恩澤之濃,豈有加於此者哉!書之既成,大都留守臣金界奴傳敕命臣集序其端雲。臣集再拜稽首而言曰∶臣聞《易》之《傳》有雲∶“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天地之大德,不過生生而已耳。今聖皇正統於上,幹道也;聖后順承於中,坤道也。乾坤道備,於斯為盛,斯民斯物之生於斯時也,何其幸歟!願揚言之,使天下後世有以知。夫高明博濃之可見如此,於戲休哉。
天曆三年五月朔日謹序
奎章閣侍書學士翰林直學士中奉
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臣虞集撰
伏睹國朝,奄有四海,遐邇罔不賓貢。珍味奇品,鹹萃內府,或風土有所未宜,或燥濕不能相濟,倘司庖廚者,不能察其性味而概於進獻,則食之恐不免於致疾。欽惟世祖皇帝聖明,按《周禮·天官》有醫師、食醫、疾醫、瘍醫,分職而治。行依典故,設掌飲膳太醫四 人。於本草內選無毒、無相反,可久食,補益藥味,與飲食相宜,調和五味,及每日所造珍 品,御膳必須精製。所職何人,所用何物,進酒之時,必用沉香木、沙金、水晶等盞。斟酌 適中,執事務合稱職。每日所用,標註於歷,以驗後效。至於湯煎、瓊玉、黃精、天門冬、蒼朮等膏,牛髓、枸杞等煎,諸珍異饌,鹹得其宜。以此世祖皇帝聖壽延永無疾。恭惟皇帝 陛下自登寶位,國事繁重,萬機之暇,遵依祖宗定製,如補養調護之術,飲食百味之宜,進加日新,則聖躬萬安矣。臣思慧自延年間選充飲膳之職,於茲有年,久叨天祿,退思無以 補報,敢不竭盡忠誠,以答洪恩之萬一。是以日有餘閒,與趙國公臣普蘭奚,將累朝親侍進用奇珍異饌,湯膏煎造,及諸家本草,名醫方術,並日所必用谷肉果菜,取其性味補益者,集成一書,名曰《飲膳正要》,分為三卷。本草有未收者,今即採摭附寫。伏望陛下恕其狂妄,察其愚忠,以燕閒之際,鑒先聖之保攝,順當時之氣候,棄虛取實,期以獲安,則聖壽躋於無疆,而四海鹹蒙其德澤矣。謹獻所述《飲膳正要》一集,以聞,伏乞聖覽下情,不勝戰慄激切屏營之至。
天曆三年三月三日飲膳太醫臣忽思慧進上
天之所生,地之所養,天地合氣,人以稟天地氣生,並而為三才。三才者,天地人。人而有生,所重乎者心也。心為一身之主宰,萬事之根本,故身安則心能應萬變,主宰萬事, 非保養何以能安其身。保養之法,莫若守中,守中則無過與不及之病。調順四時,節慎飲食,起居不妄,使以五味調和五臟。五臟和平則血氣資榮,精神健爽,心志安定,諸邪自不能入,寒暑不能襲,人乃怡安。夫上古聖人治未病不治已病,故重食輕貨,蓋有所取也。故云∶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魚餒肉敗者,色惡者,臭惡者,失飪不時者,皆不可食。然雖食飲,非聖人口腹之慾哉!蓋以養氣養體,不以有傷也。若食氣相惡則傷精,若食味不調則損形。形受五味以成體,是以聖人先用食禁以存性,後製藥以防命。蓋以藥性有大毒,有大毒者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然後谷肉果菜,十養一僅之,無使過之,是以傷其正。雖飲食百味,要其精粹,審其有補益助養之宜,新陳之異,溫涼寒熱之性,五味偏走之病。若滋味偏嗜,新陳不擇,製造失度,俱皆致疾。可者行之,不可者忌之。如妊婦不慎行,乳母不忌口,則子受患。若貪爽口而忘避忌,則疾病潛生,而中不悟,百年之身,而忘於一時之味,其可惜哉!孫思邈曰∶謂其醫者,先曉病源,知其所犯,先以食療,不瘥,然後命藥,十去其九。故善養生者,謹先行之。攝生之法,豈不為有裕矣。

作品選錄

聚珍異饌篇

《飲膳正要·聚珍異饌》中的九十四種宮廷御膳中,烹調技法也較複雜多變,品各異味,茲以其有代表性者,引錄如下:
“柳蒸羊,羊一口,帶毛、右件,於地上作爐,三尺深,周回以石燒,令通赤,用鐵芭盛羊,上用柳子蓋覆,土封,以熟為度。
炙羊心、治心氣驚悸、鬱結不樂。羊心一個,帶系桶,咱夫蘭三錢,右件用玫瑰水一盞浸,取汁,入鹽少許,簽子簽羊心,於火上炙,將咱夫蘭徐徐塗之,汁盡為度,食之安寧心氣。令人多喜。
馬思答吉湯,補益溫中順氣,羊肉一腳子,卸成事件。草果五斤、官桂二錢、回回豆子半升,搗碎去皮。右件一同熬成湯,濾淨,下熟回回豆子二合,香粳米一升,馬思答吉一錢,鹽少許,調和勻,下事件肉,芫荽葉。
沙乞某兒湯,補中下氣,和脾胃,羊肉一腳子,卸成事件,草果五個、回回豆子半斤,搗碎去皮。沙乞某兒五個、系蔓菁,右件一同熬成湯、濾淨、下熟回回豆子二合,香粳米一升、熟沙乞某兒,切如色數大,下事件肉,鹽少許,調和食勻。
鼓兒簽子,羊肉五斤,切細,羊尾子一個,切細,雞子十五個,生薑二錢,蔥二兩,切,陳皮二錢去白,料物三錢。右件調和勻,入羊白腸內,煮熟,切作鼓樣。用豆粉一斤,白面一斤,咱夫蘭一錢,梔子三錢,取汁,同拌鼓兒簽子,入小油炸。
茄子饅頭,羊肉、羊脂、羊尾子、蔥、陳皮各切細,嫩茄子去穰,右件同肉作餡,卻入茄子肉蒸,下蒜、酪、香菜末食之”。(此菜實為釀茄子,其做法與食法,均顯示出北方草原民族的風味特色。)
元蒙宮廷飲食不僅菜餚以羊肉為主,而且主食也喜與羊肉一起搭配製作。元蒙宮廷的主食。主要有大麥、小麥、蕎麥等。據《飲膳正要》記載,大麥可以熬粥、煮飯,還可以和羊肉一起熬湯,稱為大麥湯。也可以磨成麵粉再加工成其它食品。如《聚珍異饌》中的“大麥筭子粉”,即以大麥粉三斤、豆粉一斤,再加上羊肉絲、生薑汁、芫荽葉、草果、回回豆子等物一道加工而成。此饌可補中益氣,健脾胃。另外,沒有加工的小麥。可以煮粥,或炊作飯,而且被認為對“消渴、口乾”有療效。小麥磨成麵粉,也常愛加羊肉一起,加工成多種食品,據《飲膳正要》記載,比較著名的有:
“剪花饅頭,羊肉、羊脂、羊尾子、蔥、陳皮各切細,右件依法入料物、鹽、醬拌勻,包饅頭,用剪子剪諸般花樣蒸,用胭脂染花。
蒔蘿角兒,羊肉、羊脂、羊尾子、蔥、陳皮、生薑各切細,右件入料物、鹽、醬拌勻,用白面、蜜與小油拌入鍋內,滾水攪熟作皮。
天花包子,羊肉、羊脂、羊尾子、蔥、陳皮、生薑各切細,天花滾水燙熟,洗淨、切細,右件入料物、鹽、醬拌餡,白面作薄皮蒸”。
此外,諸如麵條、燒餅、奄子等各類麵食。都愛與羊肉一起加工,具有濃郁的民族風味。
除羊肉外,牛肉、豬肉和驢肉在元代蒙古民族的飲食生活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但重要性遠不及羊肉,特別是豬肉,食者甚少,其原因在於當時人們認為豬肉:“味苦、無毒,主閉血脈、弱筋骨,虛肥人,不可久食,動風、患金瘡者尤甚”。不如羊肉具有滋補的功能。因此,《飲膳正要·聚珍異饌》中對牛、豬、驢肉製品記載較少,只有“豬頭姜豉”、“攢牛蹄”,同書“食療”方中也僅有有“豬腎粥”、“黑牛髓煎”、“牛肉脯”、“驢頭羹”、“驢肉湯”等味,這與羊肉製成的菜餚相比,懸殊極大。此外,家禽和野味在肉食中也有一定比例。

諸般湯煎篇

元代宮廷中飲料十分豐富,僅《飲膳正要·諸般湯煎》中就記載了近五十種,如:桂漿、桂沉漿、五味子湯、人參湯、仙術湯、杏霜湯、四和湯、桔皮醒酲湯、松子油、杏子、酥油、醍醐油、馬恩哥油、枸杞茶、玉磨茶、金字茶、范殿帥茶、紫筍雀茶、女須兒、西香茶、川茶、藤茶、燕尾燕、孩兒茶、溫桑茶、清茶、炒茶、蘭膏、酥簽、建湯、香茶。以上諸品,都是用藥材、香料、茶葉、果品、奶油等物製成的。湯煎具有生津解渴的功能,有的還有滋補作用,一些品種至今還深受蒙族人民的歡迎。

塞北三珍

被譽為“塞北三珍”的醍醐、酥酪、馬奶酒,就有二種在《飲膳正要》中作過介紹:
“醍醐取上等酥油約重4斤之上者,煎熬,過濾淨,用大磁瓮貯之,冬月取瓮中不凍者,謂之醍醐。
酥酪牛乳中取浮凝熬而為酥。”
醍醐,蒙古語為“夏日陶斯”,俗稱“純酥油”或“馬思桑油”。酥酪、蒙古語為“歐日莫”,後世蒙古族人又將這一美食再加工,製成“水烏他”、“奶烏他”、“酥酪蟬”,更是精美絕倫。馬奶酒是元蒙族人民非常喜愛的飲料,其中精品又稱“元玉漿”,需六蒸六釀方成。曾為元代宮廷御酒,每當宮廷舉行大宴或大祭時。馬奶酒是必不可少的飲料。據《馬可·波羅遊記》記載。忽必烈曾用金碗暢飲馬奶酒,元代開國名相耶律楚材贊之為“瓊漿”,作詩云:“願得朝朝賜我嘗”。元人許有壬撰有《馬酒》一詩,贊道:“味似融甘露,香凝釀醴泉。新醅撞重日,絕品挹清元”。

鐵瓮先生瓊玉膏

內容:此膏填精補髓,腸化為筋,萬神具足,五臟盈溢,髓實血滿,發白變黑,返老還童,行如奔馬。日進數服,終日不食亦不飢,開通強志,日誦萬言,神識高邁,夜無夢想。人年二十七歲以前,服此一料,可壽三百六十歲。四十五歲以前服者,可壽二百四十歲。六十三歲以前服者,可壽一百二十歲。六十四歲以上服者,可壽百歲。服之十劑,絕其欲,修陰功,成地仙矣。一料分五處,可救五人癰疾,分十處,可救十人勞疾。修合之時,沐浴至心,勿輕示人。新羅參(二十四兩,去蘆)生地黃(一十六斤,汁)白茯苓(四十九兩,去黑皮)白沙蜜(一十斤,煉淨)上件,人參、茯苓為細末,蜜用生絹濾過,地黃取自然汁,搗時不用銅鐵器,取汁盡,去滓,用藥一處拌和勻,入銀石器或好磁器內封,用淨紙二三十重封閉,入湯內,以桑柴火煮三晝夜。取出,用蠟紙數重包瓶口,入井口去火毒一伏時。取出再入舊湯內煮一日,出水氣,取出開封,取三匙作三盞,祭天地百神,焚香設拜,至誠端心。每日空心,酒調一匙頭。

中醫文化

中醫是我們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來的寶貴知識
《要藥分劑補正》
《永類鈐方》
《無冤錄》
《醫方藥性合編》
《歷代名醫蒙求》
《赤水玄珠全集》
《四海類聚方》
《食物本草》
《本草選》
《藥鏡》
《配方百篇》
《雷公藥性賦解》
《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
《本草彙編》
《炮炙大法》
《藏府標本藥式》
《證治匯補》
《雞峰普濟方》
《紹興校定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景岳全書》
《本草乘雅半偈》
《銀海精微》
《續名醫類案》
《外科精義》
《十四經發揮》
《外科證治全生集》
《釐正按摩要術》
《經效產寶》
《醫學入門》
《濟生方》
《理傷續斷方》
《御藥院方》
《五十二病方》
《顱囟經》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養老奉親書》
《外科正宗》
《引書》
《本草正義》
《衛生寶鑑》
《本草從新》
《醫宗金鑒》
《明醫雜著》
《醫說》
《重樓玉鑰》
《本經逢原》
《本草綱目拾遺》
《傷科補要》
《開寶本草》
《小品方》
《名醫類案》
《證類本草》
《醫學綱目》
《格致餘論》
《脈訣》
《類經》
《婦科玉尺》
《外台秘要》
《本草經集注》
《本草崇原》
《萬病回春》
《食療本草》
《太平聖惠方》
《本草品匯精要》
《吳醫匯講》
《針灸甲乙經》
《回回藥方》
《古今醫統大全》
《臨證指南醫案》
《飲膳正要》
《千金要方》
《外科精要》
《難經》
《本草綱目》
《針灸大成》
《溫病條辨》
《本草備要》
《脈經》
《神農本草經》
《新修本草》
《醫學源流論》
《傅青主女科》

中國版畫簡目(一)

版畫 (print) 是視覺藝術的一個重要門類,古代版畫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數銅版刻和套色漏印。當代版畫的概念主要指由藝術家構思創作並且通過製版和印刷程式而產生的藝術作品,具體說是以刀或化學藥品等在木、石、麻膠、銅、鋅等版面上雕刻或蝕刻後印刷出來的圖畫。
《紫簫記插圖》
《明陳洪綬繪西廂記插圖》
《九歌圖》
《博古葉子》
《水滸葉子》
《建安版畫》
《徽派版畫藝術》
《古雜劇插圖》
《中國古典文學版畫選集》
《日本藏中國古代版畫珍品》
《金陵古版畫》
《中國古本戲曲插圖選》
《徽派版畫論集》
《武林插圖選集》
《中國版畫百圖》
《中國古代木刻畫史略》
《中國版畫史略》
《中國版畫簡史》
《中國古代木刻畫選》
《高松畫譜》
《孔門儒教列傳》
《唐詩畫譜》
《詩餘畫譜》
《嬌紅記插圖》
《釋氏源流》
《閨範》
《青樓韻語》
《孔氏祖庭廣記插圖》
《趙城藏插圖》
《花喜神譜》
《天竺靈簽》
《水陸道場神鬼圖像》
《宋版列女傳》
《大隋求陀羅尼經咒圖》
《彌勒菩薩像》
《大慈大悲救苦觀世音菩薩像》
《說法圖》
《陀羅尼經咒圖》
《中國古小說版畫史略》
《楊家府演義插圖》
《琵琶記插圖》
《石守信報功圖》
《萬錦情林插圖》
《環翠堂園景圖》
《狀元圖》
《青樓韻語插圖》
《元曲選插圖》
《人鏡陽秋插圖》
《磧砂藏插圖》
《程氏竹譜》
《圖繪宗彝》
《帝鑒圖說插圖》
《平話五種插圖》
《月亭記插圖》
《君臣圖》
《目連記插圖》
《古今列女傳評林》
《歷代古人像》
《白兔記插圖》
《孔聖家語圖》
《海內奇觀插圖》
《顧氏畫譜》
《三遂平妖傳插圖》
《明刊西廂記全圖》
《宣和博古圖》
《中國版畫史圖錄》
《程氏墨苑》
《飲膳正要》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十二)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醫學實在易》
《因是子靜坐法》
《陰符經》
《飲膳正要》
《雲笈七籤》
《陰證略例》
《醫學衷中參西錄》
《幼科心法要訣》
《幼科證治準繩》
《異授眼科》
《雜病廣要》
《醫旨緒餘》
《醫宗粹言》
《醫宗金鑒》
《醫宗說約》
《怡堂散記》
《醫學啟源》
《醫學入門》
《醫學三字經》
《醫學六要》
《銀海精微》
《醫學溯源》
《飲食須知》
《嬰童百問》
《幼科鐵鏡》
《醫學真傳》
《醫學正傳》
《幼科指南》
《幼幼集成》
《幼幼新書》
《玉機微義》
《寓意草》
《醫學妙諦》
《雲林神彀》
《醫原》
《雜病心法要訣》
《雜病源流犀燭》
《雜證匯參》
《幼科釋謎》
《醫學心悟》
《醫學正印種子編》
《幼科折衷》
《疫疹一得》
《醫學摘粹》
《醫學集成》
《尤氏喉科秘書》
《醫學近編》
《醫學要則》
《醫宗必讀》
《穎川心法彙編》
《癰疽神秘灸經》
《癰疽神秘驗方》
《用藥法象》
《用藥禁忌書》
《醫學易通》
《醫宗會要》
《醫宗己任篇》
《醫學切要全集》
《醫學摘瑜》
《幼科證治大全》
《醫學說約》
《幼科直言》
《頤身集》
《幼幼集》
《醫學精要》
《幼幼近編》
《幼幼心裁》
《易簡方》
《余注傷寒論翼》
《虞庶注難經》
《易氏醫案》
《玉楸藥解》
《喻選古方試驗》
《醫學問對》
《毓芝堂醫書四種》
《原病集》
《願體醫話》
《醫學五則》
《醫藥鏡》
《雲岐子保命集論類要》
《雲岐子論經絡迎隨補瀉法》
《雲岐子脈訣》
《醫要集覽》
《醫醫小草》
《引痘略》
《雜疫證治》
《引經證醫》
《雜證謨》
《雜症會心錄》

《醫學一見能》
《醫學求是》
《醫學原理》
《印機草》
《醫醫病書》
《醫學韻編》
《玉函方》
《玉函經》
《疑難急症簡方》
《醫醫醫》
《育嬰秘訣》
《喻氏醫書三種》
《醫學統旨》
《易筋經》
《醫苑》
《友漁齋醫話六種》
《幼科彙編》
《幼科三種》
《醫學啟蒙彙編》
《疫證集說》
《疫證治例》
《幼科要略》
《醫宗備要》
《醫學輯要》
《陰陽脈死候》
《醫學切要》
《醫宗撮精、折肱漫錄合刊》
《幼幼發揮》
《醫學舉要》

古代中醫著作

  • 《黃帝內經·素問》
  • 《黃帝內經·靈樞》
  • 《黃帝內經太素》
  • 《神農本草經》
  • 《本草綱目》
  • 《中藏經》
  • 《傷寒論》
  • 《傷寒雜病論》
  • 《溫熱論》
  • 《難經》
  • 《針灸大成》
  • 《瀕湖脈學》
  • 《褚氏遺書》
  • 《仿寓意草》
  • 《孫真人海上方》
  • 《柳洲醫話》
  • 《傷寒發微論》
  • 《劉河間傷寒醫鑒》
  • 《察舌辨症新法》
  • 《跌打損傷方》
  • 《穴道秘書》
  • 《醫學源流論》
  • 《醫林改錯》
  • 《傅青主男科》
  • 《傅青主女科》
  • 《飲膳正要》
  • 《食鑒本草》
  • 《產寶》
  • 《異授眼科》
  • 《肯堂醫論》
  • 《敖氏傷寒金鏡錄》
  • 《雜病治例》
  • 《衛生家寶產科備要》
  • 《正體類要》
  • 《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
  • 《喉舌備要秘旨》
  • 《醫醫醫》
  • 《全生指迷方》
  • 《濟生集》
  • 《幼科切要》
  • 《胎產秘書》
  • 《經驗麻科》
  • 《內外傷辨》
  • 《虛損啟微》
  • 《仙傳外科集驗方》
  •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 《類證治裁》
  • 《普濟方·針灸》
  • 《臨證指南醫案》
  • 《醫碥》
  • 《醫學正傳》
  • 《張聿青醫案》
  • 《古今醫鑒》
  • 《濟陰綱目》
  • 《保嬰撮要》
  • 《萬病回春》
  • 《顧松園醫鏡》
  • 《古今醫案按》
  • 《本草求真》
  • 《醫經原旨》
  • 《婦人大全良方》
  • 《靈素節注類編》
  • 《諸病源候論》
  • 《本草新編》
  • 《金匱翼》
  • 《女科經綸》
  • 《得配本草》
  • 《脈訣匯辨》
  • 《類證活人書》
  • 《王旭高臨證醫案》
  • 《回春錄》
  • 《周慎齋遺書》
  • 《嬰童百問》
  • 《文堂集驗方》
  • 《脈經》
  • 《雷公炮炙論》
  • 《雷公炮製藥性解》
  • 《備急千金要方》
  • 《千金翼方》
  • 《肘後備急方》
  • 《金匱要略方論》
  • 《外台秘要》
  • 《聖濟總錄》
  • 《景岳全書》
  • 《醫法圓通》
  • 《育嬰家秘》
  • 《外經微言》
  • 《臨證實驗錄》
  • 《女科旨要》
  • 《婦科問答》
  • 《張氏婦科》
  • 《顱囟經》
  • 《傷科大成》
  • 《跌打秘方》
  • 《集驗背疽方》
  •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 《金瘡秘傳禁方》
  • 《增訂十藥神書》
  • 《痰癘法門》
  • 《眼科秘訣》
  • 《尤氏喉科秘書》
  • 《白喉全生集》
  • 《喉科秘訣》
  • 《包氏喉證家寶》
  • 《慎疾芻言》
  • 《診家樞要》
  • 《重訂囊秘喉書》
  • 《眼科心法要訣》
  • 《焦氏喉科枕秘》
  • 《經絡考》
  • 《知醫必辨》
  • 《傷寒九十論》
  • 《女丹合編選注》
  • 《針灸易學》
  • 《子午流注說難》
  • 《正骨心法要旨》
  • 《重訂靈蘭要覽》
  • 《推求師意》
  • 《洪氏集驗方》
  • 《達生編》
  • 《醫學傳燈》
  • 《洗冤集錄》
  • 《醫門法律》
  •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 《外科心法要訣》
  • 《幼幼集成》
  • 《古今名醫匯粹》
  • 《衛生寶鑑》
  • 《本經逢原》
  • 《本草從新》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證治匯補》
  • 《高注金匱要略》
  • 《石室秘錄》
  • 《儒門事親》
  • 《明醫指掌》
  • 《類經圖翼》
  • 《目經大成》
  • 《外科大成》
  • 《醫原》
  • 《丹溪治法心要》
  • 《友漁齋醫話》
  • 《金針秘傳》
  • 《婦人規》
  • 《軒岐救正論》
  • 《松峰說疫》
  • 《尤氏喉症指南》
  • 《跌損妙方》
  • 《外科十法》
  • 《臨症驗舌法》
  • 《韓氏醫通》
  • 《奇經八脈考》
  • 《證治心傳》
  • 《傷寒標本心法類萃》
  • 《市隱廬醫學雜著》
  • 《一草亭目科全書》
  • 《食療本草》
  • 《海藥本草》
  • 《本草衍義》
  • 《湯液本草》
  • 《本草備要》
  • 《急救便方》
  • 《本草易讀》
  • 《馬培之醫案》
  • 《傷寒補例》
  • 《宜麟策》
  • 《理虛元鑒》
  • 《廣嗣要語》
  • 《女科指要》
  • 《竹泉生女科集要》
  • 《凌臨靈方》
  • 《塘醫話》
  • 《察病指南》
  • 《溫病指南》
  • 《家傳女科經驗摘奇》
  • 《婦科秘方》
  • 《質疑錄》
  • 《小兒痘疹方論》
  • 《叢桂草堂醫案》
  • 《青囊秘訣》
  • 《對山醫話》
  • 《疫疹一得》
  • 《醫學讀書記》
  • 《救傷秘旨》
  • 《女科秘旨》
  • 《飲食須知》
  • 《寧坤秘籍》
  • 《傷寒醫訣串解》
  • 《壽世傳真》
  • 《醫學綱目》
  • 《古今醫統大全》
  • 《醫宗金鑒》
  • 《刪補名醫方論》
  • 《格致餘論》
  • 《癘瘍機要》
  • 《馮氏錦囊秘錄》
  • 《仁術便覽》
  • 《溫熱經緯》
  • 《仲景傷寒補亡論》
  • 《丁甘仁醫案》
  • 《金匱玉函經二注》
  • 《金匱要略淺注》
  • 《胎產心法》
  • 《明醫雜著》
  • 《溫病條辨》
  • 《傷寒大白》
  • 《讀醫隨筆》
  • 《推拿抉微》
  • 《外科證治全書》
  • 《血證論》
  • 《竹林女科證治》
  • 《兒科要略》
  • 《丹溪手鏡》
  • 《醫宗己任編》
  • 《養生導引秘籍》
  • 《時病論》
  • 《傷寒貫珠集》
  • 《內經評文》
  • 《傷寒六書》
  • 《冷廬醫話》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