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滄海難為水

曾經滄海難為水

元稹這首絕句,不但取譬極高,抒情強烈,而且用筆極妙。前兩句以極至的比喻寫懷舊悼亡之情,“滄海”、“巫山”,詞意豪壯,有悲歌傳響、江河奔騰之勢。後面,“懶回顧”、“半緣君”,頓使語勢舒緩下來,轉為曲婉深沉的抒情。張弛自如,變化有致,形成一種跌宕起伏的鏇律。而就全詩情調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麗而不浮艷,悲壯而不低沉,創造了唐人悼亡絕句中的絕勝境界。“曾經滄海”二句尤其為人稱誦。

基本信息

簡介

離 思 五 首
----元稹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11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此為詩人悼念亡妻韋叢(字蕙叢)之作。其運用“索物以托情”的比興手法,以精警的詞句,讚美了夫妻之間的恩愛,表達了對妻子的忠貞與懷念之情。詩的首二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是從《孟子盡心》篇“觀于海者難為水,游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變化而來的。
兩處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觀于海”比喻“游於聖人之門”,喻意顯明;而這兩句則是暗喻,喻意並不明顯,是意隱喻夫妻之間的感情有如滄海之水和巫山之雲,其深廣和美好是世間無與倫比的。“難為水”、“不是雲”,情語也,這固然是元稹對妻子的偏愛之詞,但象他們那樣的夫妻感情,也確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懷》詩中有生動描寫。元稹的這首絕句,不但取譬極高,抒情強烈,而且用筆極妙。就全詩情調而言,言情而不庸俗,瑰麗而不浮艷,悲壯而不低沉,創造了唐人悼亡絕句中的絕勝境界。

釋義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一句直譯為白話不易通順,這裡僅意譯:
曾經接觸過大海,從此就覺得,其他的“水(如:江河湖之水)”若是跟“海水”相比,哪裡算得是“水”!(其他的水已經吸引不了作者了)見過巫山的“雲”以後,頓時覺得,除了巫山的雲,其他的“雲”還能算是“雲”么!(作者對其他的雲已經沒興趣了)或經歷過滄海,對別處的水就難以上眼了
其中:“海水”、“巫山雲”指代自己的愛妻韋叢,其他的“水”和“雲”指代世間其他的女子,即:自從我遇見了我的愛妻,覺得其他的女子都算不得女子。
文中句句體現出對愛情的忠貞不渝。
英語解釋:“Havingeverseenavastocean,onemaynotcontenthimselfwithapondofwater.“
後人引用這兩句詩,多喻指對愛情的忠誠,說明非伊莫屬、愛不另與。“曾經滄海難為水”可以簡縮為成語“曾經滄海”,比喻曾經經歷過很大的場面,眼界開闊,見多識廣,對比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裡。

附:元稹《遣悲懷三首》

謝公最小偏憐女,自嫁黔婁百事乖。
顧我無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拔金釵。
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營齋
昔日戲言身後意,今朝都到眼前來。
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
尚想舊情憐婢僕,也曾因夢送錢財。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閒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幾多時!
鄧攸無子尋知命,潘岳悼亡猶費詞。
同穴(穴上目下,音咬)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
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簽平生未展眉。
韋氏是太子少保韋夏卿的幼女,二十歲時嫁與元稹。七年後,即元和四年(809)七月去世。元稹的《遣悲懷三首》,第一首追憶妻子生前的艱苦處境和夫妻情愛,並抒寫自己的抱憾之情;第二首主要寫妻子死後的“百事哀”;第三首以“悲君”總括上兩首,以“自悲”引出下文。全詩以一個“悲”字貫穿始終。前兩首悲對方,從生前寫到身後;末一首悲自己,從現在寫到將來。全篇用“昵昵兒女語”的親昵調子吟唱,字字出於肺腑。此詩敘事敘得實,寫情寫得真,寫出了詩人的至性至情,因而成為古今悼亡詩中的絕唱。

詩人小傳: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治(今河南洛陽)人。早年家貧。舉貞元九年明經科、十九年書判拔萃科,曾任監察御史。因得罪宦官及守舊官僚,遭到貶斥。後轉而依附宦官,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最後以暴疾卒於武昌軍節度使任所。與白居易友善,常相唱和,世稱“元白”。
本人十分喜歡這句詩,獨一無二的感覺,才是人世間最美的

唐元稹《離思》:“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前兩句話的意思:經歷過無比深廣的滄海的人,別處的水再難以吸引他;除了雲蒸霞蔚的巫山之雲,別處的雲都黯然失色。原詩以滄海之水和巫山之雲隱喻愛情之深廣篤厚,見過大海、巫山,別處的水和雲就難以看上眼了,除了詩人所念、鍾愛的女子,再也沒有能使我動情的女子了。
後人引用這兩句詩,多喻指對愛情的忠誠,說明非伊莫屬、愛不另與。“曾經滄海難為水”可以簡縮為成語“曾經滄海”,比喻曾經經歷過很大的場面,眼界開闊,見多識廣,對比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裡。
“曾經滄海難為水”語出《孟子盡心上》:“觀于海者難為水”。
完解
"曾經滄海難為水",對我而言則是:曾讀此詩難為詩。它把人對某種生死之戀的刻骨銘心寫絕了。
滄海之後,再無水了,那該怎麼辦呢?人總不能在無水的海岸上坐以待斃吧。
或許有兩種可能。
要麼在記憶之海裏繼續沉浸,在往事裏打撈珠貝,打撈沉落的星光月光,直到那昔年的滄海也將自己漸漸淹沒。
要麼在生存之岸上重新開掘深井,以新的水源澆灌生存的荒漠,或許,當井水映照出汲水人的倒影,也會令他想起被滄海收藏的那些日日夜夜?
生命的水域就這樣得以延續。
而記憶裏波光重疊著波光,倒影重疊著倒影,使人生有了繁複的層次和密度。
愛的體驗是如此,人生的其他體驗是否也是如此?
讀了一本十分感人的好書,你真的不想再讀那些沒有靈魂的輕薄之書了。
登五嶽飽覽山水之勝,你內心裏滿是奇峰深谷,你還想再看那些被眾人的鞋踩踏得不成樣子、毫無野性和靈氣的商業之山嗎?……
愛情、讀書、攬勝、交往……都會有近似的體驗。
滄海,太浩瀚、太深邃、太苦澀;滄海,幾乎就是無限",就是生命與情感的極境。
所以,大部分人並未到過滄海,更沒有到達滄海深處。
頂多只是遠遠地想像過滄海:可能是很大很深吧?
或者站在海邊看了一眼大海:果然是很大很深的。
或者在退潮的海灘上拾幾枚貝殼。
沒有真正經歷過滄海,所以,對水就不挑剔:鹹水是水,淡水也是水,深水是水,淺水也是水,清水是水,濁水也是水。
曾經滄海,再也見不到水,是聖者的苦愛。
未經滄海,到處都是水,是凡人的福氣。
"曾經滄海難為水",我又覺得,曾經到過滄海深處,記憶裏灌滿海水的人,當他上岸,當他回過頭來,會不會看見那一汪不顯眼的、清清淡淡的泉水?或許清淡清澈的泉水,也能讓他領略到另一種仁慈,另一種福氣?使他陷於絕境的人生獲得拯救?
何況,"除卻巫山不是雲",也是可以再商量的,巫山上的雲是最純潔美麗的,而且有著神話的色彩,倘若把所有的山都看做神山,那麼每一座山上升起的雲都是神話的雲,美麗的雲,她們繚繞著孤獨的山峰,填補並裝飾了天空的巨大空虛,而且,藉助風和氣流的醞釀,她們會降下雨,降下雪--
雨和雪會化做天下的好水。
正是:
曾經滄海仍有水,
除卻巫山也是雲。
此為悼念亡妻韋叢之作。詩人運用“索物以托情”的比興手法,以精警的詞句,讚美了夫妻之間的恩愛,表達了對韋叢的忠貞與懷念之情。
首二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是從《孟子·盡心》篇“觀于海者難為水,游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變化而來的。兩處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觀于海”比喻“游於聖人之門”,喻意顯明;而這兩句則是暗喻,喻意並不明顯。滄海無比深廣,因而使別處的水相形見絀。巫山有朝雲峰,下臨長江,雲蒸霞蔚。據宋玉《高唐賦序》說,其云為神女所化,上屬於天,下入於淵,茂如松榯,美若嬌姬。因而,相形之下,別處的雲就黯然失色了。“滄海”、“巫山”,是世間至大至美的形象,詩人引以為喻,從字面上看是說經歷過“滄海”、“巫山”,對別處的水和雲就難以看上眼了,實則是用來隱喻他們夫妻之間的感情有如滄海之水和巫山之雲,其深廣和美好是世間無與倫比的,因而除愛妻之外,再沒有能使自己動情的女子了。
“難為水”、“不是雲”,情語也。這固然是元稹對妻子的偏愛之詞,但象他們那樣的夫妻感情,也確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懷》詩中有生動描述。因而第三句說自己信步經過“花叢”,懶於顧視,表示他對女色絕無眷戀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說明“懶回顧”的原因。既然對亡妻如此情深,這裡為什麼卻說“半緣修道半緣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遙篇》,心付《頭陀經》”(白居易《和答詩十首》贊元稹語),是尊佛奉道的。另外,這裡的“修道”,也可以理解為專心於品德學問的修養。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學也好,對元稹來說,都不過是心失所愛、悲傷無法解脫的一種感情上的寄託。“半緣修道”和“半緣君”所表達的憂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說“半緣修道”更覺含意深沉。清代秦朝釪《消寒詩話》以為,悼亡而曰“半緣君”,是薄情的表現,未免太不了解詩人的苦衷了。
元稹這首絕句,不但取譬極高,抒情強烈,而且用筆極妙。前兩句以極至的比喻寫懷舊悼亡之情,“滄海”、“巫山”,詞意豪壯,有悲歌傳響、江河奔騰之勢。後面,“懶回顧”、“半緣君”,頓使語勢舒緩下來,轉為曲婉深沉的抒情。張弛自如,變化有致,形成一種跌宕起伏的鏇律。而就全詩情調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麗而不浮艷,悲壯而不低沉,創造了唐人悼亡絕句中的絕勝境界。“曾經滄海”二句尤其為人稱誦。

賞析

此為詩人悼念亡妻韋叢(字蕙叢)之作。其運用“索物以托情”的比興手法,以精警的詞句,讚美了夫妻之間的恩愛,表達了對妻子的忠貞與懷念之情。詩的首二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是從《孟子盡心》篇“觀于海者難為水,游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變化而來的。
兩處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觀于海”比喻“游於聖人之門”,喻意顯明;而這兩句則是暗喻,喻意並不明顯,是意隱喻夫妻之間的感情有如滄海之水和巫山之雲,其深廣和美好是世間無與倫比的。“難為水”、“不是雲”,情語也,這固然是元稹對妻子的偏愛之詞,但象他們那樣的夫妻感情,也確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懷》詩中有生動描寫。元稹的這首絕句,不但取譬極高,抒情強烈,而且用筆極妙。就全詩情調而言,言情而不庸俗,瑰麗而不浮艷,悲壯而不低沉,創造了唐人悼亡絕句中的絕勝境界。
唐元稹《離思》:“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前兩句話的意思:經歷過無比深廣的滄海的人,別處的水再難以吸引他;除了雲蒸霞蔚的巫山之雲,別處的雲都黯然失色。原詩以滄海之水和巫山之雲隱喻愛情之深廣篤厚,見過大海、巫山,別處的水和雲就難以看上眼了,除了詩人所念、鍾愛的女子,再也沒有能使我動情的女子了。
後人引用這兩句詩,多喻指對愛情的忠誠,說明非伊莫屬、愛不另與。“曾經滄海難為水”可以簡縮為成語“曾經滄海”,比喻曾經經歷過很大的場面,眼界開闊,見多識廣,對比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裡。
“曾經滄海難為水”語出《孟子盡心上》:“觀于海者難為水”。
此為悼念亡妻韋叢之作。詩人運用“索物以托情”的比興手法,以精警的詞句,讚美了夫妻之間的恩愛,表達了對韋叢的忠貞與懷念之情。
首二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雛雀巫山不是雲”,是從《孟子·盡心》篇“觀于海者難為水,游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變化而來的。兩處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觀于海”比喻“游於聖人之門”,喻意顯明;而這兩句則是暗喻,喻意並不明顯。滄海無比深廣,因而使別處的水相形見絀。巫山有朝雲峰,下臨長江,雲蒸霞蔚。據宋玉《高唐賦序》說,其云為神女所化,上屬於天,下入於淵,茂如松榯,美若嬌姬。因而,相形之下,別處的雲就黯然失色了。“滄海”、“巫山”,是世間至大至美的形象,詩人引以為喻,從字面上看是說經歷過“滄海”、“巫山”,對別處的水和雲就難以看上眼了,實則是用來隱喻他們夫妻之間的感情有如滄海之水和巫山之雲,其深廣和美好是世間無與倫比的,因而除愛妻之外,再沒有能使自己動情的女子了。
“難為水”、“不是雲”,情語也。這固然是元稹對妻子的偏愛之詞,但象他們那樣的夫妻感情,也確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懷》詩中有生動描述。因而第三句說自己信步經過“花叢”,懶於顧視,表示他對女色絕無眷戀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說明“懶回顧”的原因。既然對亡妻如此情深,這裡為什麼卻說“半緣修道半緣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遙篇》,心付《頭陀經》”(白居易《和答詩十首》贊元稹語),是尊佛奉道的。另外,這裡的“修道”,也可以理解為專心於品德學問的修養。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學也好,對元稹來說,都不過是心失所愛、悲傷無法解脫的一種感情上的寄託。“半緣修道”和“半緣君”所表達的憂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說“半緣修道”更覺含意深沉。清代秦朝釪《消寒詩話》以為,悼亡而曰“半緣君”,是薄情的表現,未免太不了解詩人的苦衷了。
元稹這首絕句,不但取譬極高,抒情強烈,而且用筆極妙。前兩句以極至的比喻寫懷舊悼亡之情,“滄海”、“巫山”,詞意豪壯,有悲歌傳響、江河奔騰之勢。後面,“懶回顧”、“半緣君”,頓使語勢舒緩下來,轉為曲婉深沉的抒情。張弛自如,變化有致,形成一種跌宕起伏的鏇律。而就全詩情調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麗而不浮艷,悲壯而不低沉,創造了唐人悼亡絕句中的絕勝境界。“曾經滄海”二句尤其為人稱誦。

作者

元稹(779—831),唐代著名詩人,字微之,河南治(今河南洛陽)人。早年家貧。舉貞元九年明經科、十九年書判拔萃科,曾任監察御史。因得罪宦官及守舊官僚,遭到貶斥。後轉而依附宦官,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最後以暴疾卒於武昌軍節度使任所。與白居易友善,常相唱和,世稱“元白”。
代表作有《菊花》、《離思五首》(其四)、《遣悲懷三首》、《兔絲》、《和裴校書鷺鷥飛》、《夜池》、《感逝(浙東)》、《晚春》、《靖安窮居》、《送致用》、《宿石磯》、《夜坐》、《雪天》、《酬樂天得微之詩知通州事因成四首》、《織婦詞》、《夜別筵》、《山枇杷》、《所思二首》、《斑竹(得之湘流)》、《竹部(石首縣界)》、《白衣裳二首》、《魚中素》、《酬許五康佐(次用本韻)》、《一至七言詩》等,其中《菊花》、《離思五首》(其四)和《遣悲懷三首》(其二)三首流傳很廣,尤其是《離思五首》(其四)這一首極負盛名。該詩寫久藏心底的不盡情思,因為與情人的曾經相識而自此對其他的女人再也不屑一顧(“取次花叢懶回顧”),詩中的比興之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語言幻美,意境朦朧,十分膾炙人口。而《遣悲懷三首》表達對亡妻的不盡思念,寫得悲氣襲人,令人不由得一掬同情之淚,其中第二首的結句“貧賤夫妻百事哀”為世所熟誦。微之其集與居易同名長慶,今編詩二十八卷(全唐詩中卷第三百九十六至四百二十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