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醫必辨》

《知醫必辨》

《知醫必辨》醫論著作。清代李冠仙撰於1902年。本書收評論諸家醫書之得失,論述四診,辨析病證及治法、方劑等醫論13篇。皆屬李氏學習心得或臨床經驗之總結。頗具一得之見。如分析《景岳全書》,即肯定其獨到的見解,又指出專用溫補之法並非景岳之過及是後人學習偏執的結果。作者對吳又可《溫疫論》則持貶抑態度。現有《中國醫學大成》本。

基本信息

簡介

《知醫必辨》江蘇省
知醫必辨》一卷,清.李冠仙著;冠仙,字文榮,別號如眉老人,江蘇省丹徒縣人。李氏本為儒生,教授於鄉里,並喜醫,對古典醫籍鑽研較深,臨床診治多效驗。曾著有《仿寓意草》,該書不僅是其臨證治驗的紀實,而且對許多學術問題議論精闢,較之喻昌的《寓意草》更有獨到之處。至晚年,其學驗俱豐,發現醫學日雜,許多醫生狃於積習,而虛實不別,因此,著成《知醫必辨》一書,意謂為明醫道,糾其偏頗,不可不辨之。

本書分十三篇計三十二條,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一、論諸書之得失與讀醫書之難,舉例以示初學之從違。二、論診病須知四診,論時邪、論初診用藥等,提出了臨床辨證施治中的一些關鍵問題,啟發後學遵之。三、對瘧疾、痢疾、類中、肝氣,以及婦科兒科外科中有關疾病的診治,進行了論辨,介紹了自己的臨證經驗。四、指出當時俗醫不察證之虛實寒熱,妄投藥餌,轉致眙害。他一方面批評了吳又可之粗率,喜用攻伐,易致虛虛之害;另一方面又批評了不善讀景岳書,而偏用溫補,致犯實實之誤。五、提倡對歷代醫家學說,應吸取眾長,不可偏宗。如金元間劉、張、李、朱四大家以及前明王、薛、張、馮四家,他們雖各有所偏,但都各有專長,應該擇善而從,如能“細心參酌,遇熱證則用河間,遇陰虧則用丹溪,遇脾虛則用東垣,遇虛寒則用景岳,何書不可讀?何至咎景岳之誤人哉!”

總之,本書所論所辨,多有創見和發揮,能論其所當遵,辨其所惑誤。因此,該書對於初學中醫者及中醫臨床和研究工作者,均有較好的參考價值,同時,在開展對中醫學術的爭鳴方面,也很有啟發作用。

本書版本較少,初見於1918年紹興醫藥學報社刊本,至1936年,曹炳章編輯《中國醫學大成》時,將其收入第十三集醫論叢刊之中。這次出版,即以《中國醫學大成》本為藍本,對其中明顯的錯別字則徑予訂正,並加新式標點符號和適當注釋,以便於閱讀。

作者簡介

《知醫必辨》《景岳全書》
清·李冠仙撰於1902年。本書收評論諸家醫書之得失,論述四診,辨析病證及治法、方劑等醫論13篇。皆屬李氏學習心得或臨床經驗之總結。頗具一得之見。如分析《景岳全書》,即肯定其獨到的見解,又指出專用溫補之法並非景岳之過及是後人學習偏執的結果。作者對吳又可《溫疫論》則持貶抑態度。現有《中國醫學大成》本。

成書經過

《知醫必辨》《黃帝內經》
據李氏醫著自述,李氏之初,亦有志儒業,後教授鄉里,課徒之餘,尤其喜歡研讀醫書,上及《黃帝內經》,漢精仲景,晉通叔和,以至金元劉、張、朱、李四大醫家,前明王、薛、張、馮(馮兆張)四大醫家,皆用心研讀,積久會意日深,通醫道,明醫術,臨床診治,多有效驗。成為清道光年間名醫。

清初著名醫家喻昌,著《寓意草》,李氏得而細心研讀,深感喻著所述豐富,所論精微,理法方藥悉備,辨證論治縝密,遂得其旨意,將自己二十餘年臨證之中,所得古人法外之法,撰成《仿寓意草》兩卷,於1835年刊行。“該書不僅是其臨證治驗的紀實,而且對許多學術問題議論精闢,較之喻昌的《寓意草》更有獨到之處。”(王新華語)。

李氏至晚年,其學驗皆豐,而見時之醫者,多染積習,診治虛實不別,用藥寒熱不辨,以致誤人至深,他深恐後人沿誤襲弊,遂奮志撰《知醫必辨》一卷,書成,並未立即刊行,有友人前訪李氏,見《知醫必辨》盡閱之,認為李著“明白曉暢,有益於人,力勸其再增十數篇,可以付梓傳世。”李氏卻說:“醫不通,而抄襲成文,妄災梨棗(指書版),沽名釣譽惡習,最為可惡,予豈為之?今予所作,不過為教訓後人,而設意求清醒,明白若話,使子若孫一覽而知而已!”(李氏《知醫必辨•自序》),由此可見,李氏著斯書,其意先是欲誡其子孫,一定要慎於醫,明其道,若著書立說,要慎而言之,而對於歷代醫家論述的偏狹,則宜糾其偏頗,使之明曉醫道。因為生命至重,診治用藥,切不可草率為之,致此,方可遂濟世之心,正後人之學術。經友人反覆勸說,終於1849年將此書付梓刊行。

全書13篇,計有32條。評論古今醫書得失、臨證須知、疾病方藥等,多切中時弊,頗多見地,為後世所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李氏提出:作為濟世助弱、救死扶傷的醫家,學習和繼承歷代醫家學說,宜取各家之長,須防諸家之偏,臨證診治,定要明辨虛實寒熱,切不可“不察證之虛實寒熱,妄投藥餌,轉致貽害。”這一觀點,其臨床指導意義,迄今為止,仍然值得廣大醫療工作者所重視。他在《知醫必辨•自序》中指出,金元四大醫家,雖然醫道愈彰,而其偏宗愈甚。如“河間主用涼,丹溪主養陰,東垣主溫補,潔古為東垣之師,想因道傳高第,未另立書。”由於諸醫立說,各執一端,而後世醫家,宗其所偏,愈偏愈甚,如前明王、薛、張、馮四大醫家,“大率師東垣之論,偏於溫補,而張景岳則尤其偏焉者也。”以致“後人不辨,未免為其所誤耳!”所以他特彆強調醫家,無論是著書立說,還是臨證診治,一定要“細心參酌,遇熱症則用河間,遇陰虧則用丹溪,遇脾虛則用東垣,遇虛寒則用景岳”,聖哲先賢,各有專長,應擇善而從之,果如斯,則“何書不可讀?何至咎(責備)景岳之誤人哉!”他告誡他的後人,“余家後人,設(如果)不知明辨,安知不亦害人而自害哉!”

那么,臨證診治,如何明辨?李氏在《知醫必辨•雜論》之首提出:“病之生也,百出不窮,治法總不外乎陰陽五行四字。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醫以陰陽五行調治百病。要之,五行之生克,仍不外乎陰陽。陰陽即血氣之謂也,氣為陽,血為陰也。……氣無形,而血有形,氣附血以行,血無氣亦不能自行。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陰陽和而萬物生焉。人生一小天地,陰陽必得其平。醫者偏於用涼,偏於用溫,皆不得其正也。”他還強調:“惟世有古今,地有南北,人有強弱,藥有剛柔”,所以為醫者,一定要“知所變通”。李氏言醫述道,提綱挈領,數語盡明醫理,言中肯綮,深明要義,使為醫者心中明了,辨而可行,行而有度,施而有法,真可謂醫者之鑑也。

中國醫學古籍

中國的傳統醫學淵源流長,有很多寶貴的東西值得我們學習。而要想讓大家學習到其中的精神,最簡便的方法就只有通過閱覽古籍。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十三)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針灸大成》
《針灸甲乙經》
《針灸學》
《證治準繩》
《知醫必辨》
《中西匯通醫書五種》
《中藥學》
《中醫婦科學》
《中醫內科學》
《中醫外科學》
《中醫眼科學》
《中醫診斷學》
《肘後備急方》
《症因脈治》
《諸病源候論》
《中風論》
《證治合參》
《折獄龜鑑》
《重樓玉鑰》
《周氏醫學叢書》
《增廣和劑局方用藥總論》
《珍本醫書集成》
《子午流注針經》
《針經指南》
《中國針灸學》
《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珍珠囊藥性賦》
《診家樞要》
《中醫方劑學》
《診家正眼》
《診家直訣》
《診宗三昧》
《正骨心法要旨》
《正體類要》
《針灸聚英》
《重慶堂隨筆》
《章太炎醫論》
《針灸易學》
《針灸資生經》
《註解傷寒論》
《治百病方》
《遵生八箋》
《針經摘英錄》
《中西匯參醫學圖說》
《張畹香醫案》
《張卿子傷寒論》
《中西醫粹》
《證治匯補》
《中藥研究文獻摘要》
《證治心傳》
《瘴瘧指南》
《鄭彤園醫書四種》
《中醫舌診》
《症方發明》
《中醫學》
《折肱漫錄》
《症治要言》
《仲景存真集》
《仲景三十六種脈法圖》
《針灸素難要旨》
《針灸問對》
《治痘圖方》
《治驗回憶錄》
《質問本草》
《質疑錄》
《張氏醫通》
《中國醫籍考》
《中國中藥成藥處方集》
《中西匯參銅人圖說》
《證治百問》
《增訂本草附方》
《針灸擇日編集》
《針灸指南》
《中藥炮製經驗集成》
《中藥炮炙經驗介紹》
《證治要訣》
《證治要訣類方》
《中藥藥理學》
《中醫兒科臨床手冊》
《中醫兒科學綱要》
《中醫方劑臨床手冊》
《臟腑性鑒》
《增刪喉科心法》
《摘星樓治痘全書》
《針灸經穴圖考》
《中醫外科臨床手冊》
《中醫外科臨證手冊》
《診家索隱》
《中醫外科診療學》
《張千里醫案》
《中醫學概論》
《中醫學基礎》
《直魯古脈訣》
《臟腑證治圖說人鏡經》
《種痘新書》
《診脈三十二辨》
《診余集》
《重廣英公本草》
《診余舉隅錄》
《浙江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中草藥有效成分的研究》
《周氏醫學叢書脈學四種》
《周易參同契》
《針灸薪傳集》
《肘後偶鈔》
《正骨學》
《諸證提綱》
《竹林寺女科秘書》
《竹林寺三禪師女科三種》
《中國醫學入門叢書》
《撰集傷寒世驗精法》
《中國醫學源流論》
《子儀本草經》
《鄒氏純懿廬集》
《尊生導養編》
《針方六集》
《診病奇侅》
《芷園臆草存案》
《張仲景五臟論》
《治疔匯要》
《針灸逢源》
《中醫診斷學講義》
《中藥材手冊》
《種杏仙方》
《針灸集成》
《仲景全書》
《中藥炮製學》
《仲景傷寒論疏鈔鎞》
《重古三何醫案》
《針灸學簡編》
《針經節要》
《證治針經》
《增輯傷寒類方》
《周禮醫官詳說》
《中藥志》
《中國傷科學》
《中國藥用植物圖鑑》
《張氏溫暑醫旨》
《中國醫學大成》
《中國醫學人名志》
《中醫喉科學》
《竹林寺女科》
《中醫臨床新編》
《中醫內科簡編》
《助道方服藥須知》
《針灸全生》
《針灸纂要》
《中醫生理學之研究》
《中國醫學約編十種》
《針灸四書》
《中國製藥學》
《針灸傳真》

古代中醫著作

  • 《黃帝內經·素問》
  • 《黃帝內經·靈樞》
  • 《黃帝內經太素》
  • 《神農本草經》
  • 《本草綱目》
  • 《中藏經》
  • 《傷寒論》
  • 《傷寒雜病論》
  • 《溫熱論》
  • 《難經》
  • 《針灸大成》
  • 《瀕湖脈學》
  • 《褚氏遺書》
  • 《仿寓意草》
  • 《孫真人海上方》
  • 《柳洲醫話》
  • 《傷寒發微論》
  • 《劉河間傷寒醫鑒》
  • 《察舌辨症新法》
  • 《跌打損傷方》
  • 《穴道秘書》
  • 《醫學源流論》
  • 《醫林改錯》
  • 《傅青主男科》
  • 《傅青主女科》
  • 《飲膳正要》
  • 《食鑒本草》
  • 《產寶》
  • 《異授眼科》
  • 《肯堂醫論》
  • 《敖氏傷寒金鏡錄》
  • 《雜病治例》
  • 《衛生家寶產科備要》
  • 《正體類要》
  • 《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
  • 《喉舌備要秘旨》
  • 《醫醫醫》
  • 《全生指迷方》
  • 《濟生集》
  • 《幼科切要》
  • 《胎產秘書》
  • 《經驗麻科》
  • 《內外傷辨》
  • 《虛損啟微》
  • 《仙傳外科集驗方》
  •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 《類證治裁》
  • 《普濟方·針灸》
  • 《臨證指南醫案》
  • 《醫碥》
  • 《醫學正傳》
  • 《張聿青醫案》
  • 《古今醫鑒》
  • 《濟陰綱目》
  • 《保嬰撮要》
  • 《萬病回春》
  • 《顧松園醫鏡》
  • 《古今醫案按》
  • 《本草求真》
  • 《醫經原旨》
  • 《婦人大全良方》
  • 《靈素節注類編》
  • 《諸病源候論》
  • 《本草新編》
  • 《金匱翼》
  • 《女科經綸》
  • 《得配本草》
  • 《脈訣匯辨》
  • 《類證活人書》
  • 《王旭高臨證醫案》
  • 《回春錄》
  • 《周慎齋遺書》
  • 《嬰童百問》
  • 《文堂集驗方》
  • 《脈經》
  • 《雷公炮炙論》
  • 《雷公炮製藥性解》
  • 《備急千金要方》
  • 《千金翼方》
  • 《肘後備急方》
  • 《金匱要略方論》
  • 《外台秘要》
  • 《聖濟總錄》
  • 《景岳全書》
  • 《醫法圓通》
  • 《育嬰家秘》
  • 《外經微言》
  • 《臨證實驗錄》
  • 《女科旨要》
  • 《婦科問答》
  • 《張氏婦科》
  • 《顱囟經》
  • 《傷科大成》
  • 《跌打秘方》
  • 《集驗背疽方》
  •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 《金瘡秘傳禁方》
  • 《增訂十藥神書》
  • 《痰癘法門》
  • 《眼科秘訣》
  • 《尤氏喉科秘書》
  • 《白喉全生集》
  • 《喉科秘訣》
  • 《包氏喉證家寶》
  • 《慎疾芻言》
  • 《診家樞要》
  • 《重訂囊秘喉書》
  • 《眼科心法要訣》
  • 《焦氏喉科枕秘》
  • 《經絡考》
  • 《知醫必辨》
  • 《傷寒九十論》
  • 《女丹合編選注》
  • 《針灸易學》
  • 《子午流注說難》
  • 《正骨心法要旨》
  • 《重訂靈蘭要覽》
  • 《推求師意》
  • 《洪氏集驗方》
  • 《達生編》
  • 《醫學傳燈》
  • 《洗冤集錄》
  • 《醫門法律》
  •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 《外科心法要訣》
  • 《幼幼集成》
  • 《古今名醫匯粹》
  • 《衛生寶鑑》
  • 《本經逢原》
  • 《本草從新》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證治匯補》
  • 《高注金匱要略》
  • 《石室秘錄》
  • 《儒門事親》
  • 《明醫指掌》
  • 《類經圖翼》
  • 《目經大成》
  • 《外科大成》
  • 《醫原》
  • 《丹溪治法心要》
  • 《友漁齋醫話》
  • 《金針秘傳》
  • 《婦人規》
  • 《軒岐救正論》
  • 《松峰說疫》
  • 《尤氏喉症指南》
  • 《跌損妙方》
  • 《外科十法》
  • 《臨症驗舌法》
  • 《韓氏醫通》
  • 《奇經八脈考》
  • 《證治心傳》
  • 《傷寒標本心法類萃》
  • 《市隱廬醫學雜著》
  • 《一草亭目科全書》
  • 《食療本草》
  • 《海藥本草》
  • 《本草衍義》
  • 《湯液本草》
  • 《本草備要》
  • 《急救便方》
  • 《本草易讀》
  • 《馬培之醫案》
  • 《傷寒補例》
  • 《宜麟策》
  • 《理虛元鑒》
  • 《廣嗣要語》
  • 《女科指要》
  • 《竹泉生女科集要》
  • 《凌臨靈方》
  • 《塘醫話》
  • 《察病指南》
  • 《溫病指南》
  • 《家傳女科經驗摘奇》
  • 《婦科秘方》
  • 《質疑錄》
  • 《小兒痘疹方論》
  • 《叢桂草堂醫案》
  • 《青囊秘訣》
  • 《對山醫話》
  • 《疫疹一得》
  • 《醫學讀書記》
  • 《救傷秘旨》
  • 《女科秘旨》
  • 《飲食須知》
  • 《寧坤秘籍》
  • 《傷寒醫訣串解》
  • 《壽世傳真》
  • 《醫學綱目》
  • 《古今醫統大全》
  • 《醫宗金鑒》
  • 《刪補名醫方論》
  • 《格致餘論》
  • 《癘瘍機要》
  • 《馮氏錦囊秘錄》
  • 《仁術便覽》
  • 《溫熱經緯》
  • 《仲景傷寒補亡論》
  • 《丁甘仁醫案》
  • 《金匱玉函經二注》
  • 《金匱要略淺注》
  • 《胎產心法》
  • 《明醫雜著》
  • 《溫病條辨》
  • 《傷寒大白》
  • 《讀醫隨筆》
  • 《推拿抉微》
  • 《外科證治全書》
  • 《血證論》
  • 《竹林女科證治》
  • 《兒科要略》
  • 《丹溪手鏡》
  • 《醫宗己任編》
  • 《養生導引秘籍》
  • 《時病論》
  • 《傷寒貫珠集》
  • 《內經評文》
  • 《傷寒六書》
  • 《冷廬醫話》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