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學》

《中醫方劑學》

《中醫方劑學》,或稱《方劑學》,是闡述中醫方劑配伍規律及臨床運用的一門學科,是各級醫學方劑學院、所及有關從業人員,研究中醫業務的必修基礎課程。有關著作依據《中醫方劑學教學大綱》編寫,各箇中醫院校自編或協編的教材,出版單位較多。

基本信息

概念

方劑是中醫藥學理、法、方、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在辨證立法的基礎上選藥配伍組成的。“方以藥成”、“方從法出”、“法隨證立”,說明了方劑的來源及二者之間的關係是互相為

中醫方劑學中醫方劑學

用、密不可分的,反映了中醫藥學從實踐到理論,又以理論指導實踐的發展過程。方劑是中醫臨床用藥的主要形式和手段,其配伍規律有著深刻的科學內涵。方劑學是中醫基礎學科之一,是在歷代醫藥學家廣泛實踐的基礎上發展成熟的,是介於中醫藥理論與臨床用藥之間的橋樑。方劑學的基礎研究,是發展中醫藥學,促進中醫藥現代化的重要環節。

形成

《方劑學》教學的雛形大約形成於大約形成於清康熙三年,汪昂編著了《醫方集解》和《湯頭歌訣》兩部著作拉開了方劑學教學的序幕,1956年建立北京中醫學院由王綿之教授將此兩部著作合二為一,更名為《方劑學》,也就是第一版《方劑學》,自1956年國家在高等中醫院校開設方劑學課程和教學以來,先後由國家主管部門組織過6次教材的編寫與修訂,北京中醫藥大學(原北京中醫學院)方劑教研室承擔了歷次方劑學教材的編寫任務,被全國高等中醫院校的中醫專業五年制教學普遍採用,學術影響和學術輻射極大,為培養中醫學高等人才作出了巨大貢獻(歷版方劑學教材沿革---一版:《方劑學》北京中醫學院1958年人民衛生出版社。二版:《方劑學》北京中醫學院1964年上海科技出版社。三版:《方劑學》北京中醫學院1973年內部教材。四版:《方劑學》北京中醫學院1978年上海科技出版社。五版:《方劑學》北京中醫學院1984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全國高等中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和人民衛生出版社“全國高等中醫院校21世紀課程教材”:《方劑學》北京中醫藥大學2002年人民衛生出版社)。

內容簡介

祖國醫學的理、法、方、藥是不可分割的、完整的理論體系,方劑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辨證立法後,選擇適當的藥物,作出有法度、有比例的配伍,組成的藥物群體,稱為方劑。因此,方劑是治法在治療過程中的具體表現。而方劑學則是在辨證立法的基礎上,研究依法制方的藥物配伍的基本知識及其臨床運用規律的一門學科。
目錄
緒論
總論
第一章治法概述
第一節治法是辨證施治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第二節治法與基礎理論的關係
第三節治法與方劑的關係
第二章治療原則
第三章方劑學基本知識
第一節方劑的組成原則與結構變化
第二節劑型與用法
第三節煎藥法與服藥法
各論
第一章解表劑
一、辛溫解表
麻黃湯(三拗湯華蓋散大青龍湯麻黃加術湯麻杏薏甘湯)
桂枝湯(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加葛根湯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九味羌活湯(神術散)
香薷散(十味香薷飲)
香蘇散
蔥豉湯(活人蔥豉湯蔥豉桔梗湯)
二、辛涼解表
銀翹散(加減銀翹散)
桑菊飲
竹葉柳蒡湯
柴葛解肌湯(程氏柴葛解肌湯)
三、益氣、助陽解表
人參敗毒散(參蘇飲)
再造散(麻黃附子細辛湯)
四、滋陰、養血解表
加減葳蕤湯
七味蔥白飲
第二章瀉下劑
一、苦寒瀉下
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
複方大承氣湯(硝菔湯)
大黃牡丹湯(赤茯苓湯複方大黃牡丹湯複方紅藤煎紅藤郁李仁煎)
涼膈散(清心涼膈散)
二、溫陽導滯
大黃附子湯
三物備急丸
三、潤腸通便
麻子仁丸
五仁力
四、扶正瀉下
增液承氣湯
新加黃龍湯
溫脾湯
五、瀉下逐水
十棗湯(控涎丹)
大陷胸湯
舟車丸(消水散三花神佑丸疏鑿飲子)
第三章溫里劑
一、溫中健脾
理中丸(附子理中湯桂附理中湯丁萸理中湯砂半理中湯枳實理中湯理苓湯連理湯)
小建中湯
大建中湯
二、溫肝散寒
當歸四逆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吳茱萸湯
三、回陽救逆
四逆湯(通脈四逆湯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
四逆加人參湯茵陳四逆湯回陽急救湯)
參附湯(芪附湯術附湯參附龍牡湯)
四、溫經散寒
陽和湯
第四章清熱劑
第五章補益劑
第六章和解劑
第七章調理升降劑
第八章理氣劑
第九章理血劑
第十章祛濕劑
第十一章祛痰劑
第十二章消散劑
第十三章治風劑
第十四章開竅劑
第十五章安神劑
第十六章固澀劑
第十七章驅蟲劑
第十八章涌吐劑

文摘

第三節治法與方劑的關係
方劑是由藥物組成的,但它不是隨意湊合藥物,而是以治法為依據,選擇適宜的藥物組合而成。這便是依法立方,即法是制方的理論依據的意思。未立法,先擬方,僅憑主觀想像堆積一些藥物,所擬之方稱為有藥無方,用以治病,多無效果。只有在辨證立法的基礎上,依據一定的治法,才能將藥物組成為有效的方劑。例如,臨床見到食少便溏,面色萎白,語言低微,四肢無力,脈細而弱的病症,運用中醫理論分析病症,便可認為上述見證屬於脾虛氣弱機理。脾運不健,故納差食少,大便溏瀉;脾虛食少而氣血生化之源不足,故語聲低微,面色萎白,四肢無力,脈細弱。證屬脾虛氣弱,法當補氣健脾。這個補氣健脾法,便是指導治療上述病症的制方依據。四君子湯就是按補氣健脾法組合成,所以對脾虛氣弱證能獲得臨床效果。
另一方面,方劑又是治法的具體體現。離開了具體的方劑,治法也無從體現。而且沒有相應的方劑體現治法,便不能完成辨證施治的理法方藥的全過程。如上述脾虛氣弱證的例子,就是通過四君子湯以體現補氣健脾的治法。
隨著醫學的發展和醫療實踐的需要,治法內容日趨豐富,方劑數量亦與日俱增。漢代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書,僅收載方劑300餘首,至明代的《普濟方》所收載的方劑竟達61739首之多。解放後,大力蒐集民間單方、驗方,數以萬計。這些都是祖國醫學的寶貴財富,它不僅反映了祖國醫學實踐經驗的豐富,而且從多方面體現了治法的運用。但是,這么多的方劑,怎樣套用於臨床呢?根據方是法的體現這一觀點去理解方劑的作用,以法指導用方,臨床上便能較為恰當地選用方劑。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十三)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針灸大成》
《針灸甲乙經》
《針灸學》
《證治準繩》
《知醫必辨》
《中西匯通醫書五種》
《中藥學》
《中醫婦科學》
《中醫內科學》
《中醫外科學》
《中醫眼科學》
《中醫診斷學》
《肘後備急方》
《症因脈治》
《諸病源候論》
《中風論》
《證治合參》
《折獄龜鑑》
《重樓玉鑰》
《周氏醫學叢書》
《增廣和劑局方用藥總論》
《珍本醫書集成》
《子午流注針經》
《針經指南》
《中國針灸學》
《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珍珠囊藥性賦》
《診家樞要》
《中醫方劑學》
《診家正眼》
《診家直訣》
《診宗三昧》
《正骨心法要旨》
《正體類要》
《針灸聚英》
《重慶堂隨筆》
《章太炎醫論》
《針灸易學》
《針灸資生經》
《註解傷寒論》
《治百病方》
《遵生八箋》
《針經摘英錄》
《中西匯參醫學圖說》
《張畹香醫案》
《張卿子傷寒論》
《中西醫粹》
《證治匯補》
《中藥研究文獻摘要》
《證治心傳》
《瘴瘧指南》
《鄭彤園醫書四種》
《中醫舌診》
《症方發明》
《中醫學》
《折肱漫錄》
《症治要言》
《仲景存真集》
《仲景三十六種脈法圖》
《針灸素難要旨》
《針灸問對》
《治痘圖方》
《治驗回憶錄》
《質問本草》
《質疑錄》
《張氏醫通》
《中國醫籍考》
《中國中藥成藥處方集》
《中西匯參銅人圖說》
《證治百問》
《增訂本草附方》
《針灸擇日編集》
《針灸指南》
《中藥炮製經驗集成》
《中藥炮炙經驗介紹》
《證治要訣》
《證治要訣類方》
《中藥藥理學》
《中醫兒科臨床手冊》
《中醫兒科學綱要》
《中醫方劑臨床手冊》
《臟腑性鑒》
《增刪喉科心法》
《摘星樓治痘全書》
《針灸經穴圖考》
《中醫外科臨床手冊》
《中醫外科臨證手冊》
《診家索隱》
《中醫外科診療學》
《張千里醫案》
《中醫學概論》
《中醫學基礎》
《直魯古脈訣》
《臟腑證治圖說人鏡經》
《種痘新書》
《診脈三十二辨》
《診余集》
《重廣英公本草》
《診余舉隅錄》
《浙江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中草藥有效成分的研究》
《周氏醫學叢書脈學四種》
《周易參同契》
《針灸薪傳集》
《肘後偶鈔》
《正骨學》
《諸證提綱》
《竹林寺女科秘書》
《竹林寺三禪師女科三種》
《中國醫學入門叢書》
《撰集傷寒世驗精法》
《中國醫學源流論》
《子儀本草經》
《鄒氏純懿廬集》
《尊生導養編》
《針方六集》
《診病奇侅》
《芷園臆草存案》
《張仲景五臟論》
《治疔匯要》
《針灸逢源》
《中醫診斷學講義》
《中藥材手冊》
《種杏仙方》
《針灸集成》
《仲景全書》
《中藥炮製學》
《仲景傷寒論疏鈔鎞》
《重古三何醫案》
《針灸學簡編》
《針經節要》
《證治針經》
《增輯傷寒類方》
《周禮醫官詳說》
《中藥志》
《中國傷科學》
《中國藥用植物圖鑑》
《張氏溫暑醫旨》
《中國醫學大成》
《中國醫學人名志》
《中醫喉科學》
《竹林寺女科》
《中醫臨床新編》
《中醫內科簡編》
《助道方服藥須知》
《針灸全生》
《針灸纂要》
《中醫生理學之研究》
《中國醫學約編十種》
《針灸四書》
《中國製藥學》
《針灸傳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