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北宋年代根據前代的本草藥學重新修訂的一部醫學著作。

基本信息

簡介

藥學著作。簡稱《政和本草》。本書是在1116年(政和6年)由北宋政府重新修訂刊行的《經史證類備急本草》。自1249年張存惠重刊此書後又增附《本草衍義》一書的內容。

編輯和發現過程

中醫本草學發端於秦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書中記述藥物365種。後經梁陶弘景《本草經集注》、唐蘇敬《新修本草》、宋《開寶本草》、《嘉祐本草》及《本草圖經》等發展擴充,至宋代唐慎微的《證類本草》,匯集藥物達1746種,成為千古流傳不朽的本草學重要文獻。
唐慎微(約公元1056年—1136年)字審元,宋蜀州晉原(今四川崇慶縣)人,元祐年間遷居成都行醫。他醫術高明,治病百無一失,為士人治病不計報酬,只求醫藥資料。讀書涉獵廣泛,從經、史、醫藥、佛、道等類書籍中,提取大量材料。於是集北宋時期政府曾先後組織編修的《嘉祐本草》與《本草圖經》為一書,又把以往蒐集到的藥物資料補充進去,使總藥數達1746種,附圖933幅,撰成《經史證類備急本草》。該書內容豐富,實用性強,備受醫家推崇。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杭州仁和縣尉艾晟加以整理,刊行於世,稱《大觀本草》。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經曹孝忠重新校刊,更名《政和本草》。蒙古定宗四年(公元1249年),山西平陽張存惠在《政和本草》基礎上,將寇宗奭《本草衍義》分條散入書中,成為今日通行本《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
張存惠字魏卿,平陽(今山西臨汾)人,其堂號晦明軒,曾刻有多部典籍,《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是晦明軒所刻書中最具代表性作品之一,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全本。

蒙古刻本情況

是書卷首鐫有螭首龜座《重修本草之記》書牌。目錄後有琴形“平陽府張宅印”和鐘形“晦明軒記”牌記。
1
後序末鐫有張存惠自題“泰和甲子下己酉歲小寒初日辛卯刊畢”一行刻書牌記。“泰和甲子下己酉歲”即金章宗泰和四年(公元1204年)之後的宋淳祐九年(公元1249年),其時金亡已15年,也是蒙古定宗滅亡後的第二年。定宗在位3年,其後兩年未立嗣君,加之元初無年號,故此書版本定為蒙古定宗四年刻本。書中如此推紀刊刻之年,表明了刻書人張存惠作為金朝遺老,不忘故國的態度,也使這一版本烙上了鮮明的時代印記。
通觀全書,可以看出張氏在刻印此書之前做了大量增補訂正工作。如其刊刻所依龐氏本為曹孝忠本系列,同時將宋寇宗奭所著《本草衍義》的分別附在各藥名之下,遂使歷代增修補註本草內容集於一書,使得該書內容先後有序,層次分明,文獻標記明顯,早期已佚多種本草學文獻,均可按不同標記加以辨識輯佚,為後人研究中醫本草學提供了有用依據。
此本紙墨瑩潔,刻印精良,堪稱平水本上乘之作。書中900餘幅插圖,是在宋嘉祐《本草圖經》的基礎上,重加訂正,由姜一等名匠刊刻而成,圖像寫實逼真,為我國現存最早的古代醫藥和動植物木刻系列圖譜。明末著名藏書家錢謙益跋稱:“此書字畫圖繪惟宋版最精者可相上下,視元版則霄壤矣。”此書對後世影響很大,明、清之際不斷有人翻刻重雕。清乾隆年間纂修的《四庫全書》,收有元大德翻大觀本與此泰和本,提要中特稱此本“刊刻清整,首末序跋完具,則泰和本為勝,今以泰和本著錄”。書中有:“華亭朱氏珍藏”、“浙右項篤壽子長藏書”、“錢印謙益”、“東吳毛晉”、“海虞毛表奏叔圖書記”、“徐健庵”、“袁印廷檮”、“蘇州袁氏五硯樓藏金石圖書”、“紅蕙山房”、“汪印士鍾”、“閬源真賞”、“季振宜藏書”、“滄葦”、“蔣印光焴”、“寅昉”、“鹽官蔣氏衍芬草堂三世藏書印”等印。可知歷經明代朱大韶、項篤壽、錢謙益,清代毛晉、毛表、季振宜、徐乾學、袁廷檮汪士鍾蔣光焴等多位著名藏書家珍賞收藏。卷末的錢謙益墨書跋文,證實此本即錢氏絳雲樓燼餘之物,尤其值得珍視。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十三)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針灸大成》
《針灸甲乙經》
《針灸學》
《證治準繩》
《知醫必辨》
《中西匯通醫書五種》
《中藥學》
《中醫婦科學》
《中醫內科學》
《中醫外科學》
《中醫眼科學》
《中醫診斷學》
《肘後備急方》
《症因脈治》
《諸病源候論》
《中風論》
《證治合參》
《折獄龜鑑》
《重樓玉鑰》
《周氏醫學叢書》
《增廣和劑局方用藥總論》
《珍本醫書集成》
《子午流注針經》
《針經指南》
《中國針灸學》
《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珍珠囊藥性賦》
《診家樞要》
《中醫方劑學》
《診家正眼》
《診家直訣》
《診宗三昧》
《正骨心法要旨》
《正體類要》
《針灸聚英》
《重慶堂隨筆》
《章太炎醫論》
《針灸易學》
《針灸資生經》
《註解傷寒論》
《治百病方》
《遵生八箋》
《針經摘英錄》
《中西匯參醫學圖說》
《張畹香醫案》
《張卿子傷寒論》
《中西醫粹》
《證治匯補》
《中藥研究文獻摘要》
《證治心傳》
《瘴瘧指南》
《鄭彤園醫書四種》
《中醫舌診》
《症方發明》
《中醫學》
《折肱漫錄》
《症治要言》
《仲景存真集》
《仲景三十六種脈法圖》
《針灸素難要旨》
《針灸問對》
《治痘圖方》
《治驗回憶錄》
《質問本草》
《質疑錄》
《張氏醫通》
《中國醫籍考》
《中國中藥成藥處方集》
《中西匯參銅人圖說》
《證治百問》
《增訂本草附方》
《針灸擇日編集》
《針灸指南》
《中藥炮製經驗集成》
《中藥炮炙經驗介紹》
《證治要訣》
《證治要訣類方》
《中藥藥理學》
《中醫兒科臨床手冊》
《中醫兒科學綱要》
《中醫方劑臨床手冊》
《臟腑性鑒》
《增刪喉科心法》
《摘星樓治痘全書》
《針灸經穴圖考》
《中醫外科臨床手冊》
《中醫外科臨證手冊》
《診家索隱》
《中醫外科診療學》
《張千里醫案》
《中醫學概論》
《中醫學基礎》
《直魯古脈訣》
《臟腑證治圖說人鏡經》
《種痘新書》
《診脈三十二辨》
《診余集》
《重廣英公本草》
《診余舉隅錄》
《浙江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中草藥有效成分的研究》
《周氏醫學叢書脈學四種》
《周易參同契》
《針灸薪傳集》
《肘後偶鈔》
《正骨學》
《諸證提綱》
《竹林寺女科秘書》
《竹林寺三禪師女科三種》
《中國醫學入門叢書》
《撰集傷寒世驗精法》
《中國醫學源流論》
《子儀本草經》
《鄒氏純懿廬集》
《尊生導養編》
《針方六集》
《診病奇侅》
《芷園臆草存案》
《張仲景五臟論》
《治疔匯要》
《針灸逢源》
《中醫診斷學講義》
《中藥材手冊》
《種杏仙方》
《針灸集成》
《仲景全書》
《中藥炮製學》
《仲景傷寒論疏鈔鎞》
《重古三何醫案》
《針灸學簡編》
《針經節要》
《證治針經》
《增輯傷寒類方》
《周禮醫官詳說》
《中藥志》
《中國傷科學》
《中國藥用植物圖鑑》
《張氏溫暑醫旨》
《中國醫學大成》
《中國醫學人名志》
《中醫喉科學》
《竹林寺女科》
《中醫臨床新編》
《中醫內科簡編》
《助道方服藥須知》
《針灸全生》
《針灸纂要》
《中醫生理學之研究》
《中國醫學約編十種》
《針灸四書》
《中國製藥學》
《針灸傳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