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醫學叢書》

《周氏醫學叢書》為醫學叢書。清·周學海編。刊於1891-1911年。

簡介

三集,共三十二種。

初集為周氏校刊的醫著,計有《神農本草經》、《本草經疏》、《脈經》、《脈訣刊誤》、《難經本義》、《中藏經》、《內照法》、《諸病源候論》、《脈因症治》、《小兒藥證直訣》、《閻氏小兒方論》、《董氏小兒癍疹備急方論》十二種。二集、三集以周氏所著及其評註的醫書為主,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計有《脈義簡摩》、《脈簡補義》、《診家直訣》、《辨脈平脈章句》、《內經評文》《讀醫隨筆》、《診家樞要》、《藏府標本藥式》、《金匱鉤玄》、《三消論》、《溫熱論》、《幼科要略》、《葉案存真類編》、《印機草》十四種;以及《評註史載之方》、《慎柔五書》、《韓氏醫通》、《傷寒補例》、《形式外診簡摩》、《重訂診家直訣》六種。全書內容廣泛,大多切於實用。各詳專條。

版本

現存清刻本。

作者

周學海(19~20世紀),字澄之,一作澄之,清代安徽建德人。周學海是清代的
官吏和醫學家。早年潛學儒學,在光緒十八年(1892年)中進士,任補內閣中書,又出任浙江候補道。後來潛心研究醫學,論脈尤為詳盡深刻。

周氏讀書治學極為嚴謹精博,在臨床實踐中,能學以致用,運用所學的醫理指導臨證治療。在學術上,他多宗張璐、葉天士,故於臨證時每取張氏學說。其學術觀點與張氏頗相近似。周氏在江淮間為官之際,時常在冗忙的政務之間像一般醫生那樣為人治病療疾,故對疑難病證的治療也頗為得心應手。

周氏是一位很有成就的醫學家,他的著作相當豐富,有:《脈學四種》,《脈義簡摩》8卷,《脈簡補義》2卷,《診家直訣》2卷,《辨脈平脈章句》2卷,《形色外診簡摩》2卷,《傷寒補例》2卷,《讀醫隨筆》6卷,《評註醫書》,共114卷,刻於1891年。

周氏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高深的醫學理論功底,從其校勘醫書種類來看,他在醫學理論和臨床方面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顯著的成就決非偶然,與他博覽眾家醫書,廣采各家之長有密切關係。由於他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加之其豐富的臨床經驗,因而對於診法理論體會最為深刻,尤其是論述脈診內容最為詳盡,在理論研究方面,每每在認真研讀名家之作之後提出他獨到的見解,是非功過,詳加評述。是清代末期有名的中醫臨床實踐家和中醫臨床理論家。周學海認為,治療疾病的關鍵首先要憑脈辨證,結合自己的心得,聯繫臨證經驗,闡發其理義。他能融匯《黃帝內經》及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等書的有關脈學內容,對各種脈象進行形象化的描述,而且在傳統的舉、按、尋、推診脈指法基礎上,提出具有自己創見性的移指法、直壓法等,對各種脈象的氣血虛實寒熱也予以詳述。在他認真研究古人脈學內容基礎上提出:診脈時不應泥守古人之定則,歸納出浮沉、遲數、強弱等24字診脈法則,周氏認為診脈的學問很深,要認識產生這些脈象的機理,在收集前賢散見諸書的零星材料,匯集整理成冊,對每一種脈之部位、診法、主脈、形態等一一詳述,集前人脈學之大成。為了後學執簡馭繁,周氏將脈象納之為浮、沉、遲、數、緩、急、大、小、滑、澀十者立之為綱,這十綱概括了辨識脈象的位、數、形、勢。他又以微、甚、兼、單諸脈比較分析,使脈象更能全面地反映出病情變化,為了講清脈理,周氏反覆討論脈為何物,並引證《內經》及西醫的論脈內容,詳加比較,使人心中瞭然。

周氏尊崇仲景,但不囿於六經辨證。周氏認為傷寒不應包括在雜病之內,凡是傷於寒而得病者,皆可謂之傷寒,傷寒可因四時氣候變化,而有挾溫、挾燥、挾風的不同;還可因患者體質的陰陽虛實差異,治療得當與否而出現種種複雜證候,所以治傷寒之學不能專讀《傷寒論》一書,拘於一書,論傷寒不能僅限於六經證治。周氏通過對傷寒、溫病、瘧疾、痢疾等病的分析,結合個人臨證心得,提出傷寒辨證應當分清各種情況。周氏認為,診察疾病時仍然需要諸診合參,尤其是對患者形色的望診。周氏論述診法,往往結合傷寒、溫病、內科雜病的實例,博引旁證,闡發自己在診法理論中的見解。周學海是清末一位在傷寒學研究和脈診望診方面頗有成就的醫學家。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十三)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針灸大成》
《針灸甲乙經》
《針灸學》
《證治準繩》
《知醫必辨》
《中西匯通醫書五種》
《中藥學》
《中醫婦科學》
《中醫內科學》
《中醫外科學》
《中醫眼科學》
《中醫診斷學》
《肘後備急方》
《症因脈治》
《諸病源候論》
《中風論》
《證治合參》
《折獄龜鑑》
《重樓玉鑰》
《周氏醫學叢書》
《增廣和劑局方用藥總論》
《珍本醫書集成》
《子午流注針經》
《針經指南》
《中國針灸學》
《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珍珠囊藥性賦》
《診家樞要》
《中醫方劑學》
《診家正眼》
《診家直訣》
《診宗三昧》
《正骨心法要旨》
《正體類要》
《針灸聚英》
《重慶堂隨筆》
《章太炎醫論》
《針灸易學》
《針灸資生經》
《註解傷寒論》
《治百病方》
《遵生八箋》
《針經摘英錄》
《中西匯參醫學圖說》
《張畹香醫案》
《張卿子傷寒論》
《中西醫粹》
《證治匯補》
《中藥研究文獻摘要》
《證治心傳》
《瘴瘧指南》
《鄭彤園醫書四種》
《中醫舌診》
《症方發明》
《中醫學》
《折肱漫錄》
《症治要言》
《仲景存真集》
《仲景三十六種脈法圖》
《針灸素難要旨》
《針灸問對》
《治痘圖方》
《治驗回憶錄》
《質問本草》
《質疑錄》
《張氏醫通》
《中國醫籍考》
《中國中藥成藥處方集》
《中西匯參銅人圖說》
《證治百問》
《增訂本草附方》
《針灸擇日編集》
《針灸指南》
《中藥炮製經驗集成》
《中藥炮炙經驗介紹》
《證治要訣》
《證治要訣類方》
《中藥藥理學》
《中醫兒科臨床手冊》
《中醫兒科學綱要》
《中醫方劑臨床手冊》
《臟腑性鑒》
《增刪喉科心法》
《摘星樓治痘全書》
《針灸經穴圖考》
《中醫外科臨床手冊》
《中醫外科臨證手冊》
《診家索隱》
《中醫外科診療學》
《張千里醫案》
《中醫學概論》
《中醫學基礎》
《直魯古脈訣》
《臟腑證治圖說人鏡經》
《種痘新書》
《診脈三十二辨》
《診余集》
《重廣英公本草》
《診余舉隅錄》
《浙江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中草藥有效成分的研究》
《周氏醫學叢書脈學四種》
《周易參同契》
《針灸薪傳集》
《肘後偶鈔》
《正骨學》
《諸證提綱》
《竹林寺女科秘書》
《竹林寺三禪師女科三種》
《中國醫學入門叢書》
《撰集傷寒世驗精法》
《中國醫學源流論》
《子儀本草經》
《鄒氏純懿廬集》
《尊生導養編》
《針方六集》
《診病奇侅》
《芷園臆草存案》
《張仲景五臟論》
《治疔匯要》
《針灸逢源》
《中醫診斷學講義》
《中藥材手冊》
《種杏仙方》
《針灸集成》
《仲景全書》
《中藥炮製學》
《仲景傷寒論疏鈔鎞》
《重古三何醫案》
《針灸學簡編》
《針經節要》
《證治針經》
《增輯傷寒類方》
《周禮醫官詳說》
《中藥志》
《中國傷科學》
《中國藥用植物圖鑑》
《張氏溫暑醫旨》
《中國醫學大成》
《中國醫學人名志》
《中醫喉科學》
《竹林寺女科》
《中醫臨床新編》
《中醫內科簡編》
《助道方服藥須知》
《針灸全生》
《針灸纂要》
《中醫生理學之研究》
《中國醫學約編十種》
《針灸四書》
《中國製藥學》
《針灸傳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