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醫隨筆》

《讀醫隨筆》

《讀醫隨筆》筆記性著作。六卷。清·周學海編於1891年。本書系作者匯集讀書、臨證之筆記而成。卷一證治總論;卷二形氣、脈法類;卷三-四證治類,列各種病證證治;卷五方藥類,審辨藥物性味效用;卷六評釋類,為作者研讀古醫書的心得體會,有一定參考價值。現存清《周氏醫學叢書》本等。

基本信息

作者履歷

周學海(1856—1906),字澄之,號健之,建德(今安徽東至縣)人,周馥之長子。

周學海幼時正值太平天國革命,因家居受到衝擊,父從戎在外,跟隨母親常往江西彭澤縣九都山中逃難,兵亂稍定,歸家已無完居,靠稠粥度日,背著小箱子到私塾讀書。1864年隨母被父接往金陵,補為縣學生員。光緒四年(1878)因祖母病重,又隨父母回鄉省親,周學海充任家庭塾師,教弟學銘、學熙課讀。

讀醫隨筆書籍讀醫隨筆書籍

光緒十四年(1888)周氏三兄弟一同應試,周學海南下參加江南鄉試,周學銘與周學熙在北京應順天鄉試,三場考畢,周學熙榜上無名,周學銘中了順天副榜第七名,周學海南閣應試得中江南鄉試第29名舉人。光緒十八年(1892)周學海、周學銘殿試同榜得中進士。周學海以內閣中書用,分發南河同知,未到任。遵父命回揚州,任河捕同知,負責江河防務、水利等事,因任職有功,提升道員,賞戴花鋪,加二且銜,後改浙江後補道。周學銘進士及弟,庶吉士後散館以知縣;四川省蓬溪縣任職,也提升道員後被授二品銜,改江西候補道,再署江西按察使,1904年因父任兩江總督,循例迴避,改任湖南候補道。

周學海因體弱多病,一生中對仕途經濟比較淡薄,節儉律己少交遊,唯好讀書,尤喜潛心醫學,宗師張璐、葉天士。他的信條是“不為良相,當為良醫”,為人治病,輒有奇效。1890年5月周學熙大病,久日高燒不退,學海診斷為盪,用驗方新編中成方煎藥服之,並囑其妻用黃酒等搓四肢,一夜之間,影發遍體,始得平安。他畢生校勘、評註、編撰醫學著作達32種,光緒十七年(1891),校勘出版《周氏醫學叢書》,全書共分初、二、三集。初集為周氏校刊的醫籍,多為宋、元所刊,世稱善本f二集為周氏撰著及評註書,三集除一種是校刊外,均為周氏撰著或評註。叢書所載臨床經驗及方法,在醫療實踐中效果顯著。《周氏醫學叢書》後傳江、浙、閩、皖南等地,頗有影響,為發揚中醫理論與實踐作出了貢獻。

1906年5月,周學海病故於南京。

隨筆影響

周學海因體弱多病,一生中對仕途經濟比較淡薄,節儉律己少交遊,唯好讀書,尤喜潛心醫學,宗師張璐、葉天士。他的信條是“不為良相,當為良醫”,為人治病,輒有奇效。1890年5月周學熙大病,久日高燒不退,學海診斷為盪,用驗方新編中成方煎藥服之,並囑其妻用黃酒等搓四肢,一夜之間,影發遍體,始得平安。他畢生校勘、評註、編撰醫學著作達32種,光緒十七年(1891),校勘出版《周氏醫學叢書》,全書共分初、二、三集。初集為周氏校刊的醫籍,多為宋、元所刊,世稱善本f二集為周氏撰著及評註書,三集除一種是校刊外,均為周氏撰著或評註。叢書所載臨床經驗及方法,在醫療實踐中效果顯著。

圖書目錄

卷一證治總論

氣血精神論

升降出入論

讀醫隨筆原本讀醫隨筆原本

承制生化論

虛實補瀉論

卷二上形氣類

三陰三陽名義一

三陰三陽名義二

三陰三陽名義三

高骨大骨非一骨也

三焦水道膀胱津液論

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

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

以為常也

氣能生血血能藏氣

卷二下脈法類

單診總按不同

浮沉起伏中途變易

脈不應病及脈平而死

脈中有線有吉有凶

脈有數道

止脈形勢吉凶辨

搖擺之脈有來去辨

躁脈有浮沉辨

實洪實散虛洪虛散四脈辨

濡弱二脈辨

牢脈本義

弦脈反為吉象說

浮脈反宜見於閉證說

浮脈反不宜發散說

數脈反不宜用清散說

浮緩反不如弦澀說

伏脈反因陽氣將伸說

代脈結脈反為陽氣將舒伏氣將發說

短脈餘義

已死有脈復生無脈

胎怪脈鬼胎脈

伏濕:中氣脈

結氣伏熱脈辨

太素約旨

卷三證治類

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冬不按躋春不病溫義不同

燥濕同形同病

寒熱同形同病

卷四證治類

卷五方藥類

卷六評釋類

內容簡介

中華醫藥源遠流長,中醫藥理論博大精深,學說紛呈,流派林立,要想真正理解、弄懂、掌握和運用她,博覽、熟讀歷代經典醫籍,深入鑽研,精思敏悟是必經之路。古往今來,凡是名醫大家,無不是在熟讀精研古籍名著,繼承前人寶貴經驗的基礎上,厚積薄發、由博返約而成為一代宗師的。

故此,老一輩中醫藥專家都在各種場合呼籲“要加強經典學習”;“經典是基礎,傳承是關鍵”。國家有關行政部門也非常重視,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中就明確將“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確立為中醫藥領域的優先主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啟動了“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提出了“讀經典,做臨床”的口號。我們推出這套《中醫經典文庫》,也正是為了給廣大中醫學子閱讀中醫經典提供一套系統、精良、權威,經得起時代檢驗的範本,以倡導研讀中醫經典之風氣,引領中醫學子讀經典、用經典,為提高中醫理論和臨床水平打牢根基。

本套叢書具有以下特點:①書目權威:叢書書目先由全國中醫各學科的學科帶頭人、一流專家組成的專家指導委員會論證、篩選,然後經專家顧問委員會審核、確定,均為中醫各學科學術性強、實用價值高,並被歷代醫家推崇的代表性著作,具有很強的權威性;②版本精善:在現存版本中精選其中的最善者作為底本,讓讀者讀到最好的版本;③校勘嚴謹:聘請具有深厚中醫藥理論功底、熟諳中醫古籍文獻整理的專家、學者精勘細校,最大限度地還原古籍的真實面貌,確保點校的高質量。

圖書自序

相關圖片相關圖片

《讀醫隨筆》者,學海之所以備遺忘也,意在溫故以求新,實無新意之可采。徒以同志傳誦醫也,先治脈,次治藥。脈有《脈義簡摩》、《診家直訣》之刻;藥以親嘗未遍,不敢臆說,久未成書。若夫病證眾矣,治法繁矣,雖古之名醫,猶不能以一身盡歷天下之病變也,何況小子,敢以管蠡之見,妄事窺測乎!僅於讀書、臨診之際,隨聽而記之,缺略瑣碎,固不足為成書,亦復凌躐拉雜,未有體例,粗為分類,以付手民。其中陳陳相因者;蹇澀未暢者;繁沓不檢者;前後重複異同互見者;觸目皆是,識淺筆孱,貽譏大雅,知不免矣。昔之人,或廣搜舊說,輯為宏編;或澄煉精思,約為枕秘。以此方彼,不亦蔑乎!雖然竊有說焉,宋人懷燕石而自以為寶也,一旦出示於人,乃悟其非寶矣;朱奉議作《傷寒百問》,早刊行世,得某友指摘之,遂改著《活人書》而傳矣。學海深羨宋人之善悟,而將勉為奉議之能改也。然則是刻也,非自炫也,亦非非自炫也。

編輯推薦

讀經典,做臨床,把自己培養成鐵桿中醫——中醫泰斗言。

文摘

其在病機,則內傷之病,多病於升降,以升降主里也;外感之病,多病於出入,以出入主外也。傷寒分六經,以表里言;溫病分三焦,以高下言,溫病從里發故也。升降之病極,則亦累及出入矣;出入之病極,則亦累及升降矣。故飲食之傷,亦發寒熱;風寒之感,亦形喘喝。此病機之大略也。

至於治法,則必明於天地四時之氣,鏇轉之機,至圓之用,而後可應於無窮。氣之亢於上者,抑而降之;陷於下者,升而舉之;散於外者,斂而固之;結於內者,疏而散之。對證施治,豈不顯然而易見者乎?然此以治病之輕且淺者可耳!若深重者,則不可以逕行,而必有待於致曲。夫所謂曲者,何也?氣亢於上,不可徑抑也,審其有餘不足:有餘耶,先疏而散之,後清而降之;不足耶,先斂而固之,後重而鎮之。氣陷於下,不可徑舉也,審其有餘不足:有餘耶,先疏而散之,後開而提之;不足耶,先斂而固之,後兜而托之。氣鬱於內,不可徑散也,審其有餘不足:有餘者,攻其實而汗自通,故承氣可先於桂枝;不足者,升其陽而表自退,故益氣有借於升、柴。氣散於外,不可徑斂也,審其有餘不足:有餘者,自汗由於腸胃之實,下其實而陽氣內收;不足者,表虛由於脾肺之虧,宣其陽而衛氣外固。此皆治法之要妙也。苟不達此,而直升、直降、直斂、直散,鮮不僨事矣!嘗憶先哲有言:胸腹痞脹,昧者以檳榔、枳、朴攻之,及其氣下陷,泄利不止,復以參、芪、升、柴舉之,於是氣上下脫而死矣。此直升、直降之禍也。況升降出入,交相為用者也,用之不可太過。

作者簡介

作者:(清朝)周學海 注釋 解說詞:楊洪霞

序言

讀醫隨筆者,學海之所以備遺忘也,意在溫故以求新,實無新意之可采。徒以同志傳誦一二,遠方君子,多來索觀,且促付梓,不能拂其請也而應之,跡近於自炫矣。夫學海之治醫也,先治脈,次治藥。脈有《脈義簡摩》《診家直訣》之刻;藥以親嘗未遍,不敢臆說,久未成書。若夫病證眾矣,治法繁矣,雖古之名醫,猶不能以一身盡歷天下之病變也,何況小子,敢以管蠡之見,妄事窺測乎!僅於讀書、臨診之際,隨聽見而記之,缺略瑣碎,固不足為成書,亦復凌躐拉雜,未有體例,粗為分類,以付手民。其中陳陳相因者,蹇澀未暢者,繁沓不檢者,前後重複異同互見者,觸目皆是,識淺筆孱,貽譏大雅,知不免矣。昔之人,或廣蒐舊說,輯為宏編;或澄練精思,約為枕秘。以此方彼,不亦蔑乎!雖然竊有說焉,宋人懷燕石而自以為寶也,一旦出示於人,乃悟其非寶矣;朱奉議作《傷寒百問》,早刊行世,得某友指摘之,遂改著《活人書》而傳矣。學海深羨宋人之善悟,而將勉為奉議之能改也。然則是刻也,非自炫也,亦非非自炫也。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二)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成方切用》
《程杏軒醫案》
《導引圖》
《滇南本草》
《東醫寶鑑》
《讀醫隨筆》
《仿寓意草》
《察舌辨症新法》
《道樞》
《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
《此事難知》
《叢桂草堂醫案》
《丹溪心法》
《馮氏錦囊秘錄》
《洞天奧旨》
《痘疹心法要訣》
《讀過傷寒論》
《讀素問鈔》
《丹台玉案》
《對山醫話》
《褚氏遺書》
《存存齋醫話稿》
《常用中草藥手冊》
《瘡瘍經驗全書》
《慈幼新書》
《程氏易簡方論》
《刺灸心法要訣》
《得配本草》
《產寶》
《兒科醒》
《跌損妙方》
《瘋門全書》
《丁甘仁醫案》
《常用中草藥圖譜》
《二如亭群芳譜·藥譜》
《常用經穴解剖學定位》
《痘疹心法》
《黨參新研究》
《伏瘟證治實驗談》
《大觀本草》
《大生要旨》
《產孕集》
《丹溪脈訣指掌》
《丹溪先生醫書纂要》
《長沙方歌括》
《丹溪心法附余》
《丹溪心法治要》
《澹寮集驗方》
《長沙藥解》
《程原仲醫案》
《赤水玄珠》
《崇實堂醫案》
《得心集醫案》
《得宜本草》
《產寶百問》
《滇南本草圖譜》
《吊腳痧方論》
《調疾飲食辯》
《傳信方》
《傳信適用方》
《疔瘡要訣》
《訂正金匱要略注》
《訂正傷寒論注》
《東北藥用植物原色圖志》
《傳忠錄》
《東垣十書》
《東莊醫案》
《董汲醫學論著三種》
《董氏小兒斑疹備急方論》
《產科四種》
《痘科鍵》
《痘科類編釋意》
《痘科正傳》
《痘學真傳》
《痘疹百問秘本》
《痘疹傳心錄》
《痘疹大全八種》
《痘疹定論》
《痘疹廣金鏡錄》
《痘疹會通》
《痘疹金鏡錄》
《痘疹精詳》
《痘疹論》
《痘疹全書》
《痘疹四合全書》
《痘疹碎金賦》
《春溫三字訣》
《蠢子醫》
《痘疹真傳奇書》
《痘疹正宗》
《痘疹專門》
《痘治理辨》
《慈航集》
《慈濟方》
《產科心法》
《產育保慶集》
《遯園醫案》
《刺疔捷法》
《陳蓮舫醫案秘抄》
《范東陽方》
《方氏脈症正宗》
《陳氏小兒病源痘疹方論》
《費伯雄醫書二種》
《風癆臌膈四大證治》
《成方便讀》
《存真圖》
《伏氣解》
《達生篇》

古代中醫著作

  • 《黃帝內經·素問》
  • 《黃帝內經·靈樞》
  • 《黃帝內經太素》
  • 《神農本草經》
  • 《本草綱目》
  • 《中藏經》
  • 《傷寒論》
  • 《傷寒雜病論》
  • 《溫熱論》
  • 《難經》
  • 《針灸大成》
  • 《瀕湖脈學》
  • 《褚氏遺書》
  • 《仿寓意草》
  • 《孫真人海上方》
  • 《柳洲醫話》
  • 《傷寒發微論》
  • 《劉河間傷寒醫鑒》
  • 《察舌辨症新法》
  • 《跌打損傷方》
  • 《穴道秘書》
  • 《醫學源流論》
  • 《醫林改錯》
  • 《傅青主男科》
  • 《傅青主女科》
  • 《飲膳正要》
  • 《食鑒本草》
  • 《產寶》
  • 《異授眼科》
  • 《肯堂醫論》
  • 《敖氏傷寒金鏡錄》
  • 《雜病治例》
  • 《衛生家寶產科備要》
  • 《正體類要》
  • 《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
  • 《喉舌備要秘旨》
  • 《醫醫醫》
  • 《全生指迷方》
  • 《濟生集》
  • 《幼科切要》
  • 《胎產秘書》
  • 《經驗麻科》
  • 《內外傷辨》
  • 《虛損啟微》
  • 《仙傳外科集驗方》
  •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 《類證治裁》
  • 《普濟方·針灸》
  • 《臨證指南醫案》
  • 《醫碥》
  • 《醫學正傳》
  • 《張聿青醫案》
  • 《古今醫鑒》
  • 《濟陰綱目》
  • 《保嬰撮要》
  • 《萬病回春》
  • 《顧松園醫鏡》
  • 《古今醫案按》
  • 《本草求真》
  • 《醫經原旨》
  • 《婦人大全良方》
  • 《靈素節注類編》
  • 《諸病源候論》
  • 《本草新編》
  • 《金匱翼》
  • 《女科經綸》
  • 《得配本草》
  • 《脈訣匯辨》
  • 《類證活人書》
  • 《王旭高臨證醫案》
  • 《回春錄》
  • 《周慎齋遺書》
  • 《嬰童百問》
  • 《文堂集驗方》
  • 《脈經》
  • 《雷公炮炙論》
  • 《雷公炮製藥性解》
  • 《備急千金要方》
  • 《千金翼方》
  • 《肘後備急方》
  • 《金匱要略方論》
  • 《外台秘要》
  • 《聖濟總錄》
  • 《景岳全書》
  • 《醫法圓通》
  • 《育嬰家秘》
  • 《外經微言》
  • 《臨證實驗錄》
  • 《女科旨要》
  • 《婦科問答》
  • 《張氏婦科》
  • 《顱囟經》
  • 《傷科大成》
  • 《跌打秘方》
  • 《集驗背疽方》
  •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 《金瘡秘傳禁方》
  • 《增訂十藥神書》
  • 《痰癘法門》
  • 《眼科秘訣》
  • 《尤氏喉科秘書》
  • 《白喉全生集》
  • 《喉科秘訣》
  • 《包氏喉證家寶》
  • 《慎疾芻言》
  • 《診家樞要》
  • 《重訂囊秘喉書》
  • 《眼科心法要訣》
  • 《焦氏喉科枕秘》
  • 《經絡考》
  • 《知醫必辨》
  • 《傷寒九十論》
  • 《女丹合編選注》
  • 《針灸易學》
  • 《子午流注說難》
  • 《正骨心法要旨》
  • 《重訂靈蘭要覽》
  • 《推求師意》
  • 《洪氏集驗方》
  • 《達生編》
  • 《醫學傳燈》
  • 《洗冤集錄》
  • 《醫門法律》
  •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 《外科心法要訣》
  • 《幼幼集成》
  • 《古今名醫匯粹》
  • 《衛生寶鑑》
  • 《本經逢原》
  • 《本草從新》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證治匯補》
  • 《高注金匱要略》
  • 《石室秘錄》
  • 《儒門事親》
  • 《明醫指掌》
  • 《類經圖翼》
  • 《目經大成》
  • 《外科大成》
  • 《醫原》
  • 《丹溪治法心要》
  • 《友漁齋醫話》
  • 《金針秘傳》
  • 《婦人規》
  • 《軒岐救正論》
  • 《松峰說疫》
  • 《尤氏喉症指南》
  • 《跌損妙方》
  • 《外科十法》
  • 《臨症驗舌法》
  • 《韓氏醫通》
  • 《奇經八脈考》
  • 《證治心傳》
  • 《傷寒標本心法類萃》
  • 《市隱廬醫學雜著》
  • 《一草亭目科全書》
  • 《食療本草》
  • 《海藥本草》
  • 《本草衍義》
  • 《湯液本草》
  • 《本草備要》
  • 《急救便方》
  • 《本草易讀》
  • 《馬培之醫案》
  • 《傷寒補例》
  • 《宜麟策》
  • 《理虛元鑒》
  • 《廣嗣要語》
  • 《女科指要》
  • 《竹泉生女科集要》
  • 《凌臨靈方》
  • 《塘醫話》
  • 《察病指南》
  • 《溫病指南》
  • 《家傳女科經驗摘奇》
  • 《婦科秘方》
  • 《質疑錄》
  • 《小兒痘疹方論》
  • 《叢桂草堂醫案》
  • 《青囊秘訣》
  • 《對山醫話》
  • 《疫疹一得》
  • 《醫學讀書記》
  • 《救傷秘旨》
  • 《女科秘旨》
  • 《飲食須知》
  • 《寧坤秘籍》
  • 《傷寒醫訣串解》
  • 《壽世傳真》
  • 《醫學綱目》
  • 《古今醫統大全》
  • 《醫宗金鑒》
  • 《刪補名醫方論》
  • 《格致餘論》
  • 《癘瘍機要》
  • 《馮氏錦囊秘錄》
  • 《仁術便覽》
  • 《溫熱經緯》
  • 《仲景傷寒補亡論》
  • 《丁甘仁醫案》
  • 《金匱玉函經二注》
  • 《金匱要略淺注》
  • 《胎產心法》
  • 《明醫雜著》
  • 《溫病條辨》
  • 《傷寒大白》
  • 《讀醫隨筆》
  • 《推拿抉微》
  • 《外科證治全書》
  • 《血證論》
  • 《竹林女科證治》
  • 《兒科要略》
  • 《丹溪手鏡》
  • 《醫宗己任編》
  • 《養生導引秘籍》
  • 《時病論》
  • 《傷寒貫珠集》
  • 《內經評文》
  • 《傷寒六書》
  • 《冷廬醫話》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