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難知》

《此事難知》

中醫藥理論博大精深,學說紛呈,流派林立,要想真正理解、弄懂、掌握和運用她,博覽、熟讀歷代經典醫籍,深入鑽研,精思敏悟是必經之路。

基本信息

簡介

中華醫藥源遠流長,中醫藥理論博大精深,學說紛呈,流派林立,要想真正理解、弄懂、掌握和運用她,博覽、熟讀歷代經典醫籍,深入鑽研,精思敏悟是必經之路。古往今來,凡是名醫大家,無不是在熟讀精研古籍名著,繼承前人寶貴經驗的基礎上,厚積薄發、由博返約而成為一代宗師的。本書就是一部經典的中醫古籍。

此事難知此事難知

書籍作者:(元)王好古著;江凌圳主校

作品類型:中醫古籍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書號:9787802313910

出版日期:2008年4月

作品介紹

《此事難知》,王好古撰,三卷,刊行於1308年。該書主要為編集其師李杲的醫學論述,其中也反映了王好古的有關醫學思想。

全書分上、下二卷、附錄三部分,共載專題論述104篇。上巷主要論述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六淫所犯,辨證要點,五經(缺厥陽經)證治有關問題,其中傷寒內容最多;下卷廣泛涉及《內經》《難經》脈法針灸等有關問題,常附圖表以助述;“附錄”主要為病證診治法內容。

該書主要圍繞傷寒五經證的有關問題如“太陽六傳”、“入陰者可下”、“婦人經病”等作了詳細闡發,某些見解有獨到之處。如認為氣病在表,誤用血藥,無傷,為安血而益陰;反之血病在里,誤用氣藥如白虎湯等,則有害,因易致瀉肺而損陰。既強調治病求本,又主張分別病情採用不同治法,如提出初治之道,當寬猛相濟,末治之道,又宜寬緩,三法各有主證、套用法。

作者介紹

王好古,字進之,號海藏,元代趙州(今河北省趙縣)人,約生於公元1200~1264年,曾經與李杲一起學醫於張

《此事難知》《此事難知》

元素,但其年齡較李杲小二十歲左右,後又從師於李杲,盡傳李氏之學。張元素強調臟腑辨證,重視分辨病變所在臟腑的寒熱虛實,李杲闡發脾胃學說,尤重脾胃內傷虛證的探討。在張、李二家的影響下,王好古又著重於《傷寒論》方面,而獨重由於人體本氣不足導致陽氣不足的三陰陽虛病證,另成一家之說。著有《陰證略例》《湯液本草》《醫壘元戎》《此事難知》《斑論萃英》《伊尹湯液仲景廣為大法》等。

王好古論傷寒為病,非常重視內因的作用,認為不論內傷外感,其所以為病,總由人體正氣之虛所致。外感寒邪,內傷飲冷或空腹不食,均可導致內傷陰證的發生。但其得病有輕重之不同,預後有可治不可治的區別,全在於人體正氣的虛實程度。王氏的這一理論認識,與《內經》中“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內,邪不可乾”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不僅如此,王氏在以上文字中,還說明了出現三陰證的病機,與人體內已伏陰有十分密切的關係。這種從體質角度分析病機,強調體質從化觀點,頗有實際意義。王氏論傷寒強調正氣之虛為本,李杲論內傷病,亦強調元氣不足為根,二者的觀點基本一致。可見王氏之學受李杲之學術思想的啟迪,是一脈相承的。

他依據個人經驗,認為內傷三陰之證的治療,厥陰之陰盛陽衰,治療當以當歸四逆湯,該方適用於“手足厥逆,脈細欲絕者”。少陰之陰盛陽衰,治療當以通脈四逆湯,該方適用於“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者”。太陰之陰盛陽衰,治療當以理中湯,該方適用於“脈浮沉不一,緩而遲者”。王好古重視傷寒三陰證的研究,提出了“陽證易辨而易治,陰則難辨而難治”的認識,從一個側面補充了前人研究《傷寒論》的不足,也是王氏將李杲的溫補思想在《傷寒論》中靈活的運用,頗有獨到之處。

王好古臨床用藥主張溫養脾腎。其用返陰丹(硫黃、太陰玄精石、硝石、附子、乾薑、桂心)以治陰毒傷寒,心神煩躁,頭痛,四肢逆冷。用霹靂散(附子一枚,細末)治陰盛格陽,煩躁不飲水。用四陽丹(硫黃、木香、蓽澄茄、附子、乾薑、乾竭、吳萸)治陰毒傷寒,面青,手足逆冷,心腸氣脹,脈沉細。用正陽散(附子、皂莢、乾薑、甘草、麝香)治陰毒傷寒,面青,張口氣出,心下硬,身不熱,只額上出汗,煩躁不止,舌黑多睡,四肢俱冷。用火焰散(舶上硫黃、附子、新蠟茶)治傷寒惡候。用白朮散(川烏、桔梗、附子、白朮、細辛,乾薑)治陰毒傷寒,心間煩躁,四肢逆冷。用肉桂散(肉桂、赤芍、陳皮、前胡、附子、當歸、白朮、吳萸、木香、厚朴、良姜、人參)治療傷寒服涼藥過度,心腹脹滿,四肢逆冷,昏睡不識人,變為陰毒惡證。以上諸方藥中,返陰丹、回陽丹、火焰散、霹靂散、正陽散等均用附子為主要藥物。若白朮散、肉桂散之類,又多附子、白朮並用,脾腎兼顧。

再如,其治內傷飲冷,外感寒邪無汗者,主張用神術散(蒼朮、防風、甘草、生薑、蔥白);對內傷冷物,外感風邪有汗者,用白朮湯(白朮、防風、甘草);對傷寒內感拘急,三焦氣虛無汗,手足自汗,或手背多汗,或肢體振搖,腰腿沉重,面紅目赤等陰氣盛陽氣衰,兩脈浮沉不一,或左右往來不定,有沉澀弱弦微五種陰脈形狀而舉按無力者,用黃芪湯(人參、黃芪、白茯苓、白朮、白芍、甘草)。治療傷寒陰證,又注意內傷生冷而損及脾胃,以人參、白朮、黃芪等為主,扶正達邪。除此而外,他對陰證的辨析,具有豐富的經驗,如對陰盛格陽、陰證發渴、呃逆、發熱、大便秘、小便不通、小便赤及脈象等一一詳辨,對自汗、譫妄、下血、四肢振搖等亦一一從陰陽加以分辨,在陰證診斷方面闡述頗詳。

目錄

卷上
醫之可法
或問手足太陽手足陽明手足少陽俱會於首然六陽會於首者亦有陰乎
經脈終始
日用
人肖天地
問脾寄於坤如何是損至第三若從脾為第二從腎為第四請言脾數
明經絡之數有幾
問三焦有幾
問臟腑有幾
傷寒之源
冬傷於寒春必溫病
春傷於風夏生飧泄
夏傷於暑秋必痃瘧
秋傷於濕冬生咳嗽
問兩感邪從何道而人
大羌活湯
清氣為榮
濁氣為衛
其用在下膽胃膀胱大腸小腸
其用在上兩目兩耳鼻口舌
格則吐逆九竅五臟
關則不便下竅六腑
三陽氣血多少
氣血之體
辨表里中三證
辨陰陽二證
辨表傷陰陽二證
辨內外傷
辨傷寒言足經不言手經
六經傳足傳手經則愈
太陽六傳
太陽證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二麻黃一湯
太陽頭痛
治三陽則不可越經
問桂枝湯發字
太陽禁忌不可犯
太陽證當汗
太陽證不當汗
當汗而不汗生黃
當汗而發汗過多成痙
不當汗而汗成畜血
血證見血自愈
知可解
知不可解
脈知可解不可解
易老解利法
九味羌活湯
當汗而下之成協熱利
太陽一下有八變
里傳表
傷寒雜證誤下變有輕重
五苓散為下藥
當服不服則生何證
不當服服之則生何證
酒毒小便赤澀宜五苓散
五苓散以瀉濕熱 火 土 入水
表之里藥
里之表藥
加減涼膈退六經熱
陽明證
……
下卷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二)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成方切用》
《程杏軒醫案》
《導引圖》
《滇南本草》
《東醫寶鑑》
《讀醫隨筆》
《仿寓意草》
《察舌辨症新法》
《道樞》
《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
《此事難知》
《叢桂草堂醫案》
《丹溪心法》
《馮氏錦囊秘錄》
《洞天奧旨》
《痘疹心法要訣》
《讀過傷寒論》
《讀素問鈔》
《丹台玉案》
《對山醫話》
《褚氏遺書》
《存存齋醫話稿》
《常用中草藥手冊》
《瘡瘍經驗全書》
《慈幼新書》
《程氏易簡方論》
《刺灸心法要訣》
《得配本草》
《產寶》
《兒科醒》
《跌損妙方》
《瘋門全書》
《丁甘仁醫案》
《常用中草藥圖譜》
《二如亭群芳譜·藥譜》
《常用經穴解剖學定位》
《痘疹心法》
《黨參新研究》
《伏瘟證治實驗談》
《大觀本草》
《大生要旨》
《產孕集》
《丹溪脈訣指掌》
《丹溪先生醫書纂要》
《長沙方歌括》
《丹溪心法附余》
《丹溪心法治要》
《澹寮集驗方》
《長沙藥解》
《程原仲醫案》
《赤水玄珠》
《崇實堂醫案》
《得心集醫案》
《得宜本草》
《產寶百問》
《滇南本草圖譜》
《吊腳痧方論》
《調疾飲食辯》
《傳信方》
《傳信適用方》
《疔瘡要訣》
《訂正金匱要略注》
《訂正傷寒論注》
《東北藥用植物原色圖志》
《傳忠錄》
《東垣十書》
《東莊醫案》
《董汲醫學論著三種》
《董氏小兒斑疹備急方論》
《產科四種》
《痘科鍵》
《痘科類編釋意》
《痘科正傳》
《痘學真傳》
《痘疹百問秘本》
《痘疹傳心錄》
《痘疹大全八種》
《痘疹定論》
《痘疹廣金鏡錄》
《痘疹會通》
《痘疹金鏡錄》
《痘疹精詳》
《痘疹論》
《痘疹全書》
《痘疹四合全書》
《痘疹碎金賦》
《春溫三字訣》
《蠢子醫》
《痘疹真傳奇書》
《痘疹正宗》
《痘疹專門》
《痘治理辨》
《慈航集》
《慈濟方》
《產科心法》
《產育保慶集》
《遯園醫案》
《刺疔捷法》
《陳蓮舫醫案秘抄》
《范東陽方》
《方氏脈症正宗》
《陳氏小兒病源痘疹方論》
《費伯雄醫書二種》
《風癆臌膈四大證治》
《成方便讀》
《存真圖》
《伏氣解》
《達生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