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氣解》

《伏氣解》

《伏氣解》是由代葉霖撰於1897年的一部專論伏氣病的著作。該書籍中闡析了各種伏氣病的病因、病理、證候和治法,作者強調運氣與發病的關係。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伏氣解》《伏氣解》

書籍名稱:《伏氣解》
書籍作者:葉霖
撰寫時間:1897年
撰寫年代:清朝

書籍簡介

《伏氣解》為溫病著作。一卷。清·葉霖撰於1897年。這是一部專論伏氣病的著作。葉氏依據《素問·生氣通天論》等有關伏氣致病的理論,闡析各種伏氣病的病因、病理、證候和治法,作者強調運氣與發病的關係,對於某些病證,相信“乾支生克”的理論,亦不免於機械。現有《中國醫學大成》等刊本。

相關概念

伏氣

人體外感六淫伏於體內不即刻發病,過後方發之病稱為伏氣病;所伏之邪稱為伏邪或伏氣

伏氣理論

闡述伏氣病的理論即稱為伏氣理論或伏氣學說。按病因學分類,伏氣病屬外感範疇,因其感而不發,過後方發,故與普通外感病又有所不同。

相關資料

伏氣學說的歷史起源

《內經》是我國現存的最早的醫學專著。它奠定了許多的理論基礎。許多中醫的基本理論都源於此。伏氣學說也是如此,最早即起源於《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中云:“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夏傷於暑,秋為痎瘧,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也有同樣的論述。文中雖然沒有明確提出伏氣一詞,但卻明確地說明了四時所感風寒暑濕之邪可潛伏於體內,不即刻發病,過一季後方發病。後世發展的許多伏氣理論都以此為據。
據現存醫籍所載,最早明確提出伏氣病這一概念的是東漢的張仲景。他在《傷寒論·平脈法》中曰:“師曰:伏氣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內欲有伏氣。假令舊有伏氣,當須脈之。”仲景所言“伏氣之病”,是否與《內經》所指一致,縱觀本段論述之前後,甚至整篇《傷寒論》包括《金匱要略》也無片言相關解釋。一方面可能是仲景對伏氣病尚無研究;另一方面,也可以推測,在仲景之前,《內經》成書之後,可能已經有人對伏氣一詞的概念作過解釋。因此,仲景在此無需詳述。無論如何,後人所用的伏氣病一詞與《內經》中對伏氣病的描述是相一致的。《內經》和《傷寒論》均是中醫發展歷史上較早期的經典著作,因此,伏氣理論不僅是中醫發展史上較早期的,而且也是占有重要位置的基本理論之一。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二)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成方切用》
《程杏軒醫案》
《導引圖》
《滇南本草》
《東醫寶鑑》
《讀醫隨筆》
《仿寓意草》
《察舌辨症新法》
《道樞》
《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
《此事難知》
《叢桂草堂醫案》
《丹溪心法》
《馮氏錦囊秘錄》
《洞天奧旨》
《痘疹心法要訣》
《讀過傷寒論》
《讀素問鈔》
《丹台玉案》
《對山醫話》
《褚氏遺書》
《存存齋醫話稿》
《常用中草藥手冊》
《瘡瘍經驗全書》
《慈幼新書》
《程氏易簡方論》
《刺灸心法要訣》
《得配本草》
《產寶》
《兒科醒》
《跌損妙方》
《瘋門全書》
《丁甘仁醫案》
《常用中草藥圖譜》
《二如亭群芳譜·藥譜》
《常用經穴解剖學定位》
《痘疹心法》
《黨參新研究》
《伏瘟證治實驗談》
《大觀本草》
《大生要旨》
《產孕集》
《丹溪脈訣指掌》
《丹溪先生醫書纂要》
《長沙方歌括》
《丹溪心法附余》
《丹溪心法治要》
《澹寮集驗方》
《長沙藥解》
《程原仲醫案》
《赤水玄珠》
《崇實堂醫案》
《得心集醫案》
《得宜本草》
《產寶百問》
《滇南本草圖譜》
《吊腳痧方論》
《調疾飲食辯》
《傳信方》
《傳信適用方》
《疔瘡要訣》
《訂正金匱要略注》
《訂正傷寒論注》
《東北藥用植物原色圖志》
《傳忠錄》
《東垣十書》
《東莊醫案》
《董汲醫學論著三種》
《董氏小兒斑疹備急方論》
《產科四種》
《痘科鍵》
《痘科類編釋意》
《痘科正傳》
《痘學真傳》
《痘疹百問秘本》
《痘疹傳心錄》
《痘疹大全八種》
《痘疹定論》
《痘疹廣金鏡錄》
《痘疹會通》
《痘疹金鏡錄》
《痘疹精詳》
《痘疹論》
《痘疹全書》
《痘疹四合全書》
《痘疹碎金賦》
《春溫三字訣》
《蠢子醫》
《痘疹真傳奇書》
《痘疹正宗》
《痘疹專門》
《痘治理辨》
《慈航集》
《慈濟方》
《產科心法》
《產育保慶集》
《遯園醫案》
《刺疔捷法》
《陳蓮舫醫案秘抄》
《范東陽方》
《方氏脈症正宗》
《陳氏小兒病源痘疹方論》
《費伯雄醫書二種》
《風癆臌膈四大證治》
《成方便讀》
《存真圖》
《伏氣解》
《達生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