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脈主病詩》

《諸脈主病詩》

《諸脈主病詩》是沈金鰲著作,作二十七脈主病詩,以言脈理主病,朗朗上口,便於記誦。

基本信息

簡介

《諸脈主病詩》一卷,仿瀕湖脈法,作二十七脈主病,以言脈理主病,朗朗上口,便於記誦。

作者簡介

沈金鰲,清代醫家(1717-1776年)。字芊綠,號汲門、再平、尊生老人,江蘇無錫人。早年習儒,博聞強記,涉獵廣博,經史詩文、醫卜星算,皆有涉獵。著《尚書隨筆》等。至中年,猶屢試不中,遂矢志攻醫,於臨證各科,均甚精通。又研習《靈》、《素》、仲景之學及仲景以下歷代名家,互相參訂。後來又勤於著述,先後撰成《脈象統類》、《諸脈主病詩》、《雜病源流犀燭》、《傷寒論綱目》、《婦科玉尺》、《幼科釋迷》、《要藥分劑》,總其名曰《沈氏尊生書》,內容賅博,論述亦精闢,頗有精闢,頗有影響。現有多種刊本行世。

正文

《瀕湖脈訣》各有主病歌辭,然只言其梗概,余撰脈象統類,各脈所主之病已詳,但瑣碎無文義相貫,難於記識,因仿瀕湖法,作二十七脈主病詩,閱者讀此,復按核統類,則某脈主某病,某病合某脈,庶益洞然於中矣。

(其象輕手乃得,重手不見,動在肌肉以上。)

浮脈為陽表病真,遲風數熱緊寒因(是浮脈兼遲、兼數、兼緊也,各脈相兼仿此,)浮而有力是風熱,無力而浮血弱人。(此首總言浮脈病。)

寸頭疼眩(目眩)熱(身熱)因風,更有風痰(左寸病)右咳攻(右寸肺感風邪作咳,)關右脾虛(中滿不食)左腹脹,溲多赤澀(左尺膀胱風熱)糞難通(右尺風邪客下焦,故大便秘。)

浮而有力為洪(即大脈,其象極大而數,按之滿指,如群波之湧起,來盛去衰,來大去脈洪陽盛血應虛,相火炎炎熱病居,脹滿胃翻須早治,陰虛泄痢急當除。(此首總言洪心經火盛內多煩(左寸病,又兼目赤、口瘡、頭疼,)肺熱毛焦咽更乾(右寸病,又兼涎粘,)肝火身疼(左關病,又兼四肢浮熱)胃虛嘔(右關病,又兼口枯舌乾,)腎虛陰火便相難(左尺,膀胱熱、小便赤澀,右尺,腹滿、大便難或下血。)

浮而無力為芤(其象浮大而軟,按之中空兩邊實,指下成窟,診在輕舉重按之間。)

左芤吐衄兼心血(左寸病,)關上為瘀脅痛真(腹中瘀血,脅間血氣痛,吐血,目暗,)左尺男人小便血,女人月事病相因。(此首單言左手芤脈病。)

右芤積血在於胸(右寸病,又兼衄血、嘔血,)關內逢之腸胃癰,嘔血不食兼瘀血,尺多血痢與腸紅。(此首單言右手芤脈病。)

浮而端直為弦(其象按之不移,舉之應手,端直如箏弦。)

左弦頭痛還心惕,盜汗勞傷力懶牽,關左脅疼兼 癖,尺疼小腹腳拘攣。(此首單言左右寸膈痰多喘嗽(由肺受風寒,)右關胃冷腹心疼(脾胃傷冷,宿食不化,多飲,)下焦停水弦逢尺,陰疝常從臍下侵。(此首單言右手弦脈病。)

浮而遲大為虛(其象遲軟散大,舉按無力,豁豁然空,不能自固。)

脈虛(血氣虛,故脈亦虛)身熱為傷暑,虛損疲煩汗自多,發熱陰虛宜早治,養榮益氣莫蹉跎。(此首總言虛脈病。)

怔忡驚悸寸常虛,血不榮心奈若何,腹脹診關(食不化)尺痹痿,損傷精血骨蒸俱。(此首統言左右兩手虛脈病。)

浮而遲細為濡(即軟脈,其象虛軟無力,應手細散,如綿絮之在水中,輕手乃得,重按濡為亡血陰虛病,髓海丹田暗已虧,汗雨夜來蒸入骨,血山崩倒濕浸牌。(此首總言濡左寸心虛(故驚悸盜汗)還短氣,精神離散左關濡(又兼榮衛不和,體虛少力,)尺男精敗女脫血,自汗淋漓溲數俱。(此首單言左手濡脈病。)

憎寒烘熱濡右寸,氣乏身疲怎得安,關上胃虛(飲食不進)脾更弱(食不消,)尺腸虛瀉下元寒。(此首單言右手濡脈病。)

浮而迢亘為長(其象不大不小,迢迢自若,指下有餘,過於本位。)

氣血有餘長脈見(長脈主有餘之病,)陽明熱勢自然深,若非陽毒(陽毒內蘊)癲和癇,即是焦煩壯熱侵。

浮而虛大為散(其象有表無里,有陰無陽,按之滿指,散而不聚,去來不明,漫無根柢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飲左關應軟散,右關軟散腫 ,散居兩尺魂當斷。)

(其象輕手不得,重手乃得,按至肌肉以下,著於筋骨之間。)

沉潛脈主陰經病,數熱遲寒滑有痰,無力而沉虛與氣,沉而有力積兼寒。(此首總言沉寸沉痰郁(右寸病)飲停胸(左寸病,)關主中寒痛不通(左右關病同,)尺部濁遺精血冷(左尺病,男精冷,女血冷,)腎虛腰及下元 。(右尺病。此首統言左右手沉脈病。)

沉而不及為短(其象兩頭無,中間有,不及本位,應手而回,短脈只見寸尺,若在關部,將上不接寸,下不接尺矣,故前人云,短不診關。)

短脈內虛真氣弱,三焦氣壅是真因,胃衰宿食多停滯,寸主頭疼尺腹疼(左右手同。)

沉而微軟為細(其象小於微而常有,細直而軟,指下尋之,往來如蠶絲。)

寸細應知嘔吐頻,入關腹脹胃虛形,尺逢定是丹田冷,泄痢遺精號脫陰。(此首統言左沉而弦長為實(其象舉手不絕,迢亘而長,不疾不徐,動而有力。血實則脈實。)

實脈為陽火郁成,發狂譫語吐頻頻,或為陽毒或傷食(古雲∶脈實者,水谷為病,)大便不通或氣疼。(此首總言實脈病。)

寸心與面熱兼風(左寸實,心中積熱,口舌瘡,咽喉痛,)痰嗽中煩氣積胸(右寸實,胸熱,痰嗽煩滿,)肝火(左關實,腹脅痛滿)脾虛(右關實,脾虛少食,又兼胃氣滯,伏陽蒸內)關上見,尺臍腹痛便難通(左尺實,小腹痛,小便澀,右尺實,臍下痛,例難或時下痢。此首統言左右手脈實病。)

沉極幾無為伏(其象極重,按之著骨,指下隱隱然。)傷寒病一手伏曰單伏,兩手伏曰雙不可以陽症見陰為診,乃火邪內郁,不得發越,陽極似陰,故脈伏也,必得大汗乃解。又夾陰陽寒,先有伏陰在內,外又感寒,陰盛陽衰,四肢厥逆,六脈沉伏,須投薑桂,脈乃復。若太溪、沖陽皆無脈,則必死矣。古雲∶伏為真氣不行,邪氣積伏。又雲∶痛甚者脈必伏伏為霍亂食常停,蓄飲頑痰積聚真,榮衛氣凝(凝,閉也)而厥逆,散寒溫里莫因循。(此首總言伏脈病。)

憂鬱傷心神不守(左寸病,)胸中氣滯冷痰凝(右寸病),當關腹痛分寒食(左關伏,脅下氣,血冷,腰腳痛。右關伏,中脘積塊痛,脾胃停滯,)尺部腹疼與疝疼(左尺伏,腎寒精虛,疝痛。右尺伏,臍下冷痛,下焦虛寒,鏇中冷痛,此首統言左右手伏脈病。)

沉而有力為牢(其象似沉似伏,實大而長,少弦,按之動而不移。牢而疾,必發熱,牢而遲,必發寒,遲疾不常,寒熱往來。)

牢為喘(氣)促(息)皮膚腫(兩寸病),心腹寒疼肝克脾(兩關病), 瘕疝 猶可治,陰虛怎相宜(兩尺病,失血。脈宜沉細,反浮大而牢,是虛病見實脈,必死。此首統言左右手牢沉失常度曰革(其象沉硬實大,如按鼓皮一般。革為陰陽不交之名。)

革合芤弦寒與虛(芤為虛,弦為寒,虛寒相搏,故芤弦相合而成革脈,革因為虛寒失血之候,)中風感濕脹兼醫,女人半產並崩漏,男子營虛或夢遺。(此首總言革脈病。)

沉而更代為代(其象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又復止,尋之良久,乃復強起而動代脈原因髒氣衰,腹疼便膿下元虧,或為吐瀉兼泄痢,女子懷胎三月兮。(此首總言代)

(其象呼吸之間脈僅三至,來去極慢)

遲司髒病或多痰,沉痼 瘕仔細看,有力而遲為冷痛,遲而無力是虛寒。(此首總言遲寸遲心(左)肺(右)上焦寒(左寸遲,心上寒,精氣多慘,右寸遲,肺受寒,冷痰氣短,)

中寒痛不堪(左關,筋寒急,手足冷,脅下痛,右關,中焦寒,脾胃傷冷,食不化,)左尺腎虛(故便濁)女不月,右為泄瀉疝牽丸(髒寒泄瀉,小腹冷痛,腰腳重而無力。此首統言左右遲而細軟為微(其象極細而軟,若有若無,多兼於遲,按之無欲絕之狀。)

氣血微兮脈亦微,惡寒(陽微也)發熱(陰微也)汗淋漓,男為勞極諸虛候,女作崩中帶下寸微氣促與心驚(右寸,中寒少氣,又兼上焦寒痞、冷痰不化,左寸,心憂惕,榮血不)關脈微時脹滿形(左關微,中滿氣乏,四肢寒冷,拘急右關微,胃寒氣脹,食不化,脾虛噫氣,心腹間冷疼,)尺部見之精血弱(左尺微,傷精尿血,)髒寒泄瀉痛呻吟(右尺微,髒寒泄痢,臍下冷積痛疼。此首統言左右兩手微脈病。)

遲而無力為弱(其象極軟而沉細,怏怏不前,按之如欲絕,舉手即無。弱猶愈於微。)

脈弱陰虛陽氣衰(氣虛則脈弱,寸弱陽虛,關弱胃虛,尺弱陰虛,)惡寒發熱骨筋萎,多驚多汗精多泄,益氣調營(弱脈必宜補)及早醫。(此首總言弱脈病。)

寸汗心虛(左寸弱,陽虛心悸自汗)右身冷(右寸弱病,又兼短氣,)關中筋萎(肝主筋,弱,故筋萎少力,又兼女人主產後客風面腫)胃脾虛(右關弱,脾胃虛而食不能化,)欲知陽陷明微病,骨痛耳聾(左尺弱,胃虛之故)糞數遺(右尺弱,大便滑,又兼下焦冷痛。此首統言左右手弱脈病。)

遲而有力為緩(其象比浮而稍大,似遲而小疾,一息四至,來往紆緩,呼吸徐徐。)緩脈,從容和緩者為正脈,前人所云,諸病脈緩,為胃氣回,不治自愈者是。若氣血衰而遲緩,緩脈 營衛衰,或痹(緩而細)或濕(沉而緩)或脾虛(緩而澀,)上為項強下腳軟,浮風(緩兼浮,傷風)沉弱(緩兼沉,血氣衰弱)細區分。(此首總言緩脈病。)

寸緩心虛(左寸緩,心氣不足,怔忡多忘,又兼項背拘急痛)肺則浮(右寸緩,肺氣浮,語短氣,)當關風眩(左關緩,風虛眩暈,又兼腹脅氣急)胃虛求(右關緩,胃弱氣虛,)尺為腎冷便頻數(左尺緩,腎虛冷,小便多,)下寒風秘便常憂(右尺緩,下寒腳弱,風氣閉滯。)

遲而時止時結(其象來時緩甚,時一止,復又來。前人云∶陰凝則結。又雲∶結脈亦因思慮過度,脾氣不足。又雲∶脈結者,亦病四肢不快,為氣所結。)

結脈皆因氣血凝,老痰結滯苦沉吟,內生積聚外癰腫,疝瘕亡陽汗自淋(凡結脈,主疝結,七情鬱結,老痰滯結,一切氣血凝結,又為亡陽、為汗下,內為積聚,外為癰腫,兼浮寒結,兼沉氣結。此首總言結脈病。

(其象一息六至,數數然來。)

數脈為陽熱可知,只將君相火來醫,實宜涼瀉虛溫補,肺病秋深卻忌之。(此首總言數脈病。)

寸數咽喉(右寸數)口舌(左寸數)瘡,吐紅咳嗽肺生瘍(左右寸同,又兼頭疼上熱,)當關胃火(右關數,胃火,脾熱口臭,煩滿嘔逆)並肝火(左關數,肝火目赤),尺用滋陰降火湯(左右尺同,主腎火熾,小便黃赤,大便閉塞。此首統言左右兩手數脈病。)

數而弦急為緊(其象來時勁急,按之長,左右彈指,舉之若牽繩轉索之狀,又名急脈。)

緊為諸痛主於寒,癖積風癇吐冷痰,浮緊汗之(緊兼浮,表寒身痛)沉緊下(緊兼沉,里寒腹痛,)人迎(因傷寒)氣口(因傷食)更須看。(此首總言緊脈病。)

左頭目項(左寸緊頭熱、目痛、項強)右鼻膈(右寸緊、鼻塞、膈壅,)關從心腹脅筋尋(左關,心腹滿痛、脅痛筋急,右關,脾腹痛、吐逆)尺為腰腳臍下痛,知是奔豚與疝疼(左尺,腰腳臍下痛,又兼小便難,右尺,下焦氣築痛。此首統言左右手緊脈病。)

數而時止為促(其象來時數,時一止,復又來,徐疾無一定,有迫促之狀。凡脈促者,亦病氣痛,亦病怫鬱,亦病氣血不疏通。)

脈促惟將火病醫(三焦有鬱火,)其因有五細推之(氣、血、熱、痰、飲,)時時咳嗽皆痰積,或發狂 與毒疽,(皆瘀血之故。此言總言促脈病。)

數見關中為動(其象數見關中,形圓如豆,無頭無尾,厥厥動搖,尋之有,舉之無,不往不來,不離其處。動脈亦為神氣不安,脫血虛勞。)

動脈專司氣與驚,汗因陽動熱因陰,或為泄痢拘攣病,男子亡陽女子崩。(此首總言動脈病。)

(其象往來流利,如珠走盤,不進不退)

滑脈為陽元氣衰,痰生百病食生災(浮滑風痰,滑數痰火,短滑宿食,)上為吐逆下蓄血,女脈和時定有胎(女人督脈滑,血熱、經不通,和滑為有孕。此首總言滑脈病。)

寸滑膈痰生嘔吐(右寸病,)心驚舌強緣熱故(左寸病,)當關宿食肝脾熱(左關,肝熱,頭目為患,右關,脾熱,口臭,吐逆、宿食不化,)渴痢 淋看尺部(左右同。此首統言左右手滑脈病。)

(其象虛細而遲,來往極難,一止復來,三五不調。)

澀緣血少或傷精,反胃亡陽汗雨淋,寒濕入營痹為血,女人非孕即無經(女人左尺澀,無孕主血少,有孕胎病或漏。此首總言澀脈病。)

心虛痛乖營衛(左寸心肺虛耗不安,及冷氣心痛,右寸營衛不和,上焦冷痞,氣短,臂酸,)脾弱(右關澀,脾弱不食,胃冷多嘔)肝虛(左關弱,肝虛血散,肋脹脅滿,身痛)關內逢,左尺傷精兼及疝,右寒小腹足脛 (又兼大便閉,津液不足。此首統言左右兩手澀脈病。)

人迎

(左手關前一分為人迎)

表候人迎屬腑陽(人迎主外感六淫,屬表腑也,陽也,)風浮暑弱緊寒傷(如人迎脈浮,主傷風,六淫仿此,)濕應沉細火熱數(熱虛數,火洪數,)四末清寒表散良(人迎又主四肢病。)

氣口

(右手關前一分為氣口)

氣口為陰里髒看(氣口候內傷七情及傷飲食,屬里,髒也,陰也,)怒濡憂澀散因歡(如氣口脈濡,即因傷怒,余皆仿此,)恐沉思結驚多動,悲緊還推何部乾(診得氣口濡澀等脈,並看與何部相關,即知何髒受病。如氣口脈濡即屬肝病,而肝脈又適弦硬是也。此首單言氣口內傷七情之病。)

飲食傷留脾臟因,通腸快胃法相應,人迎氣口俱沉緊,夾食傷寒病日增。(此首言氣口內傷飲食之病,及人迎氣口俱傷之病。)

陽維

(以左手為主,其脈從寸部斜至外者是也。右手反看,則從寸部斜至內矣。)

陰維脈起會諸陽(陽維脈從少陰斜至太陽,發足太陽之金門,而與手足少陽陽明五脈會於陽白,故所會皆陽,)根柢於陰表是彰(陽維主一身之表,)風府風池應並刺,長沙法設桂枝湯(風池風府二穴,陽維之會也。仲景法,先刺二穴,卻與桂枝湯。)

陰維

(左手為主,其脈從寸部斜至內者是也。右手反看,則從寸部斜至外矣)

陰維主里會諸陰(陰維主一身之里,其脈從少陽斜至厥陰,發足少陰之築賓,至頂前而終,故所發所至皆陰也,)卻起於陽根自深(陽根陰,陰根陽,故此二脈,又為榮衛之綱領,)心痛病來詳潔古,理中四逆法堪尋(潔古雲∶陰維為病若心痛,其治在足少陽三陰交,乃陰維所起也。又按仲景法,太陰症用理中湯,少陰症用四逆湯,厥陰症用當歸四逆湯,酌其劑以治陰維之病。即潔古所以治足少陽三陰交也。)

陽蹺

(不論左右手,其脈從寸左右彈者是也)

一身左右陽專候(是蹺主一身左右之陽,)脈得陽蹺六腑和,表病瑞安陽分愆(陽蹺在肌肉之上,陽脈所行,通貫六腑,主持諸表,故其為病,亦表病里和,)法兼汗下治無訛(潔古雲∶陽病則寒。若在陽表當汗,桂枝湯、麻黃湯。若在陰里當下,大小承氣湯。)

陰蹺

(不論左右手,其脈從尺部左右彈者是也。)

諸里相持通五臟(陰蹺在肌肉之下,陰脈所行,通貫五臟,主持諸里,故其為病,亦里病表和,)脈行左右有陰蹺(陰蹺主一身左右之陰,)病來陽緩陰多急(陽蹺病,陰緩陽急,陰蹺病,陰緩陰急,)診察須從陰熱調(潔古雲∶陰病則熱,甘草乾薑湯。)

(不論左右手,其脈三部中央俱浮,直上直下者是也)

督司陽脈稱為海,循背而行遍後身(督脈起胞中,循背而行於身之後,為陽脈之總督,故為陽脈之海,)脊強頭沉虛實判(督脈為病,實則脊強而發厥,虛則頭重,)上沖作痛苦吟呻(督病又往往自下衝上而痛。)

(不論左右手,其脈丸丸,橫於寸口者是也。)

任承陰海因名任(任脈亦起胞中,循腹而行於身之前,為陰脈之承任,故曰陰脈之海,)

天癸從生陰有陽(任主天癸,乃天之元氣,任脈充,然後沖脈旺,月事時下而有子,故真陰之盛,必由真陽之實,)若使結陰陽氣絕,疝瘕崩帶腹前殃(任脈病,非陰自病,實由陰中無陽,故疝瘕崩帶,皆結陰之故。)

(不論左右手,其脈來寸口中央堅實,徑至關者是也)

沖俱督任起胞中,獨主先天精血充(沖脈亦起胞中,夾臍而行,直衝於上,為諸脈波要,故曰十二經脈之海,又為先天精血之主,故又曰血海,)本病須分寒火逆(沖脈病,一曰寒逆,陽不足也,一曰火逆,陰不足也,)更傳肝腎患無窮(經雲∶沖病傳肝腎,發為痿厥。)

(不論左右手,脈來關部左右彈者是也)

約持諸脈遍腰環(帶脈起少腹側、季脅下,環身一周,絡腰而過,如束帶狀,所以總約諸脈,)

肝腎心脾上下安(帶之上心脾,帶之下肝腎,)濕熱滯留中間斷,淫淫白物下無端(心脾上郁,肝腎下虛,停濕為熱,留滯中分,必病作而流白物。)

古代中醫著作

  • 《黃帝內經·素問》
  • 《黃帝內經·靈樞》
  • 《黃帝內經太素》
  • 《神農本草經》
  • 《本草綱目》
  • 《中藏經》
  • 《傷寒論》
  • 《傷寒雜病論》
  • 《溫熱論》
  • 《難經》
  • 《針灸大成》
  • 《瀕湖脈學》
  • 《褚氏遺書》
  • 《仿寓意草》
  • 《孫真人海上方》
  • 《柳洲醫話》
  • 《傷寒發微論》
  • 《劉河間傷寒醫鑒》
  • 《察舌辨症新法》
  • 《跌打損傷方》
  • 《穴道秘書》
  • 《醫學源流論》
  • 《醫林改錯》
  • 《傅青主男科》
  • 《傅青主女科》
  • 《飲膳正要》
  • 《食鑒本草》
  • 《產寶》
  • 《異授眼科》
  • 《肯堂醫論》
  • 《敖氏傷寒金鏡錄》
  • 《雜病治例》
  • 《衛生家寶產科備要》
  • 《正體類要》
  • 《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
  • 《喉舌備要秘旨》
  • 《醫醫醫》
  • 《全生指迷方》
  • 《濟生集》
  • 《幼科切要》
  • 《胎產秘書》
  • 《經驗麻科》
  • 《內外傷辨》
  • 《虛損啟微》
  • 《仙傳外科集驗方》
  •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 《類證治裁》
  • 《普濟方·針灸》
  • 《臨證指南醫案》
  • 《醫碥》
  • 《醫學正傳》
  • 《張聿青醫案》
  • 《古今醫鑒》
  • 《濟陰綱目》
  • 《保嬰撮要》
  • 《萬病回春》
  • 《顧松園醫鏡》
  • 《古今醫案按》
  • 《本草求真》
  • 《醫經原旨》
  • 《婦人大全良方》
  • 《靈素節注類編》
  • 《諸病源候論》
  • 《本草新編》
  • 《金匱翼》
  • 《女科經綸》
  • 《得配本草》
  • 《脈訣匯辨》
  • 《類證活人書》
  • 《王旭高臨證醫案》
  • 《回春錄》
  • 《周慎齋遺書》
  • 《嬰童百問》
  • 《文堂集驗方》
  • 《脈經》
  • 《雷公炮炙論》
  • 《雷公炮製藥性解》
  • 《備急千金要方》
  • 《千金翼方》
  • 《肘後備急方》
  • 《金匱要略方論》
  • 《外台秘要》
  • 《聖濟總錄》
  • 《景岳全書》
  • 《醫法圓通》
  • 《育嬰家秘》
  • 《外經微言》
  • 《臨證實驗錄》
  • 《女科旨要》
  • 《婦科問答》
  • 《張氏婦科》
  • 《顱囟經》
  • 《傷科大成》
  • 《跌打秘方》
  • 《集驗背疽方》
  •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 《金瘡秘傳禁方》
  • 《增訂十藥神書》
  • 《痰癘法門》
  • 《眼科秘訣》
  • 《尤氏喉科秘書》
  • 《白喉全生集》
  • 《喉科秘訣》
  • 《包氏喉證家寶》
  • 《慎疾芻言》
  • 《診家樞要》
  • 《重訂囊秘喉書》
  • 《眼科心法要訣》
  • 《焦氏喉科枕秘》
  • 《經絡考》
  • 《知醫必辨》
  • 《傷寒九十論》
  • 《女丹合編選注》
  • 《針灸易學》
  • 《子午流注說難》
  • 《正骨心法要旨》
  • 《重訂靈蘭要覽》
  • 《推求師意》
  • 《洪氏集驗方》
  • 《達生編》
  • 《醫學傳燈》
  • 《洗冤集錄》
  • 《醫門法律》
  •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 《外科心法要訣》
  • 《幼幼集成》
  • 《古今名醫匯粹》
  • 《衛生寶鑑》
  • 《本經逢原》
  • 《本草從新》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證治匯補》
  • 《高注金匱要略》
  • 《石室秘錄》
  • 《儒門事親》
  • 《明醫指掌》
  • 《類經圖翼》
  • 《目經大成》
  • 《外科大成》
  • 《醫原》
  • 《丹溪治法心要》
  • 《友漁齋醫話》
  • 《金針秘傳》
  • 《婦人規》
  • 《軒岐救正論》
  • 《松峰說疫》
  • 《尤氏喉症指南》
  • 《跌損妙方》
  • 《外科十法》
  • 《臨症驗舌法》
  • 《韓氏醫通》
  • 《奇經八脈考》
  • 《證治心傳》
  • 《傷寒標本心法類萃》
  • 《市隱廬醫學雜著》
  • 《一草亭目科全書》
  • 《食療本草》
  • 《海藥本草》
  • 《本草衍義》
  • 《湯液本草》
  • 《本草備要》
  • 《急救便方》
  • 《本草易讀》
  • 《馬培之醫案》
  • 《傷寒補例》
  • 《宜麟策》
  • 《理虛元鑒》
  • 《廣嗣要語》
  • 《女科指要》
  • 《竹泉生女科集要》
  • 《凌臨靈方》
  • 《塘醫話》
  • 《察病指南》
  • 《溫病指南》
  • 《家傳女科經驗摘奇》
  • 《婦科秘方》
  • 《質疑錄》
  • 《小兒痘疹方論》
  • 《叢桂草堂醫案》
  • 《青囊秘訣》
  • 《對山醫話》
  • 《疫疹一得》
  • 《醫學讀書記》
  • 《救傷秘旨》
  • 《女科秘旨》
  • 《飲食須知》
  • 《寧坤秘籍》
  • 《傷寒醫訣串解》
  • 《壽世傳真》
  • 《醫學綱目》
  • 《古今醫統大全》
  • 《醫宗金鑒》
  • 《刪補名醫方論》
  • 《格致餘論》
  • 《癘瘍機要》
  • 《馮氏錦囊秘錄》
  • 《仁術便覽》
  • 《溫熱經緯》
  • 《仲景傷寒補亡論》
  • 《丁甘仁醫案》
  • 《金匱玉函經二注》
  • 《金匱要略淺注》
  • 《胎產心法》
  • 《明醫雜著》
  • 《溫病條辨》
  • 《傷寒大白》
  • 《讀醫隨筆》
  • 《推拿抉微》
  • 《外科證治全書》
  • 《血證論》
  • 《竹林女科證治》
  • 《兒科要略》
  • 《丹溪手鏡》
  • 《醫宗己任編》
  • 《養生導引秘籍》
  • 《時病論》
  • 《傷寒貫珠集》
  • 《內經評文》
  • 《傷寒六書》
  • 《冷廬醫話》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